圖:進一步媒體
(獨媒特約報導)《男男正傳》是香港首部關於年長同志的著作,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記載了12位香港第一代男同志的心路歷程。作者江紹褀現任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他有感生於戰前香港的老男同志被社會長期忽視,他們的聲音往往埋沒於本土論述中,因此希望把這群被隱形的老年同志的歲月故事呈現出來,為主流的「獅子山下」歷史論述補上珍貴的一頁。
圖:(左起)呂大樂、江紹祺、吳俊雄
盡傳統責任 壓抑個人慾望六十年
江紹祺在新書發佈會上提及,受訪同志與傳統家庭密切的連繫以及在性傾向上的矛盾,是訪問期間反覆出現的主題。他對其中幾位曾結婚的受訪者印象特別深刻:「小時候他們已經知道自己喜歡男性,當時社會不大接受,認為古古怪怪,他們也沒有處理,照常結婚、生兒育女,組織家庭,到五、六十歲盡了作為丈夫、爸爸甚至是祖父的責任,才『突然』開發『基途』」。
不少老年同志為了達到社會和家人的期望,一直以來壓抑個人慾望,甚至從未向他人提及個人情慾取向。江紹祺特別提及其中一名受訪者李叔的故事:「李叔六十歲才認識第一個男朋友,男朋友帶他到海洋公園玩,李叔很高興,他第一次對人說『我鍾意你』,個心怦怦跳」。江紹祺說他聽到這個故事時「心也跟著一起怦怦跳」,他笑說這個初戀故事十分甜蜜感人,「可以拍成電影」。他形容李叔「雖然是個六十歲的阿伯,但卻像個十六歲的小伙子,『基齡』只有十六歲,像個天真的少年」。
同志「無名」的好與壞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同性愛慾還未被冠上「同性戀」的名稱,同志身份十分模糊,不少受訪者指當時的同志只會稱作「嗰啲人」,他們認為同性情慾只是個人嗜好,沒有覺得要爭取什麼。江紹祺指出,由於沒有清晰的稱謂和身份,以前的人有更多空間作不同的嘗試,他們最初的性經驗也不一定來至「基佬」;反而是現代人很快便為自己「封路」,很早便把自己的情慾取向規限為「直」或「基」,反而收窄了多元情慾的可能性。當然,沒有身份也會帶來壞處,當這群情慾小眾面對排斥和歧視,卻連名字都沒有,便很難作出申訴和爭取權益。
忠於受訪同志的新身經歷 拒絕自我審查
一部記述老年同志在「基途」上如何走來的口述史書,何以會「包膠」禁止18歲以下人士閱讀?江紹褀說,原來「男同志對性取向的醒覺,很多時都跟性有關」。進行訪問期間,受訪者提及他們的性傾向時,往往與他們的情慾經驗扯上關係,部份描述相當「露骨」,更有被訪者大方分享珍藏書信,在那個電子訊息還沒有普及的手寫書信年代,老年同志通過書信徵友,更會圖文並茂。江紹祺也一度掙扎應否把情色的部份刪去,製成一個「潔淨版」,但最終決定保留受訪者對性經驗的描述和書信。他引述其中一位受訪者施魅力所說的「有誠有信」,指書信上的筆跡反映了筆者的個性,字裡行間也能體現深厚情誼,因此江紹祺希望把受訪者的新身體驗一一收納在書中,認為如實紀錄才是負責任的做法,拒絕自我審查。
更多與《男男正傳》相關活動:
一、《男男正傳》新書座談會
日期:2014年7月12日(六)
時間:下午3:00-5:00
地點:油麻地Kubrick -百老匯電影中心一樓
地址:九龍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H2地舖
講題:年長男同志,你們好嗎?
嘉賓:江紹祺博士(本書作者)、施魅力(受訪者)、伍梅神婆(受訪者)
二、《男男正傳》攝影展
展覽時間(1):
6月30日至7月11日,下午2:00-晚上7: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香港薄扶林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賽馬會教學樓MC3@702室
展覽時間(2):
7月16日至8月10日,下午1:00-晚上8:00(逢週二至週日)
展覽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號富德樓14樓藝鵠書店
消息來源:「《男男正傳》攝影展 X 座談會」
編輯:劉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