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代短劍,來源:The Archaeology of Hong Kong, by W. Meacham, 2009.
香港古代銅鐵錫合金箭頭1,來源:Archaeological Finds on Lamma Island (舶遼洲) Near Hong Kong, by D.J.Finn, 1958.
香港古代銅鐵錫合金箭頭2,來源:The Archaeology of Hong Kong, by W. Meacham, 2009.
一、引言
何謂『中華』文明,何謂『非中華』文明?所謂『中華』文明,其實就是現時被公認的歷史書中所承認和了解、以黄河流域為發源地的文明文化,而『非中華』文明當然就是這些所謂史書不承認、不了解、不以黄河流域為本的文明文化。按此定義,香港考古上世紀三十年代在南丫島所發現的銅、鐵、錫合金箭頭,既不來自黄河流域,又不受所有史書承認為『中華』文明技術,亦無任何史書對此項技術作出任何分析了解,就當然是『非中華』文明產物。
本文目的就是要破解香港古代的銅、鐵、錫合金技術之謎,同時要證明此項技術是『非中華』文明產物。
二、香港古代神秘合金箭頭出土
前文[6]提到芬戴禮神父(D. J. Finn,1886-1936)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香港南丫島上發現了一大批古代陶器及兵器[1],而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一批古代箭頭。這批古代箭頭有的生銹、有的不生銹,生銹的相信是鐵器,而不生銹的相信為銅器。為何銅器和鐵器會在同地並存,當時芬神父無法解釋,但他相信箭頭中不生銹的應為銅器,所以他估計起碼有部份是大漢帝國之前的古代文物。奇怪的是,經化學分析發現那些不生銹的箭頭其實不是純銅製造,也不是青銅(即一般銅器時代的銅、錫合金),而是含有 40% 銅、40% 鐵和20% 錫的一種古代從未出現過的合金[1]。
何以見得這些箭頭中的金屬是合金呢?原因是金屬中的色彩均勻單一為啡紅色,證明三種金屬是平均分佈在箭頭之中,同時當中的鐵完全沒有氧化生銹,證明銅、鐵、錫之間的關係緊密,令鐵在接近海水的環境中,也不能被大氣中的氧氣氧化,所以絕對是一種三合一的合金。問題是,這種合金不太可能是天然而生(例如,天然鑛物,甚至外星隕石),因為一般天然鑛石中極少同時出現銅、鐵、和錫[5],更不可能三種鑛物成份相若。
對考古學家來講,上述的箭頭成份更是異常蠱怪,既非鐵器時代的鋼鐵(鐵、炭合金),也不是銅器時代的青銅(銅、錫合金),所以在時代定位上根本無法分類,但可以肯定的是,銅、鐵、錫合金這種技術同時掌握了煉銅和煉鐵技術,前文已提到兩種技術的分別,所以在此不再詳解[6]。
三、東亞大陸古代合金技術記載
早在大漢帝國甚至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史書記載煉鐵技術。例如,《戰國策》 中有云[12]:
『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耶。莫耶,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來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精不銷淪流,於是干將不知其由。莫耶曰:「子以善為劍聞於王,使子作劍,三月不成,其有意乎?」干將曰:「吾不知其理也。」莫耶曰:「夫神物之化,須人而成,今夫子作劍,得無得其人而後成乎?」干將曰:「昔吾師作冶,金鐵之類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後成物。至今後世,即山作冶,麻絰葌服,然後敢鑄金於山。今吾作劍不變化者,其若斯耶?」莫耶曰:「師知爍身以成物,吾何難哉!」於是干將妻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耶,陽作龜文,陰作漫理。』
從上文大家可以知道,春秋戰國時,其實長江河口一帶(吳國),即東亞大陸南方,已經出現比西北方的秦、漢人更為先進的冶鐵技術(但這種技術來歷不明,有待下面繼續分析探討),而嚴格來講,身在吳國的干將(其實干將的來歷也不明,有待下面繼續分析探討)煉出來的並非生鐵,而是鋼合金。所謂鋼合金就是鐵與炭,以及其他金屬或/和非金屬所合成的合金。
古代世界最初以炭加進鐵之中一起燃燒,把鐵礦的氧化鐵中的氧吸走,當中小部份的炭與鐵結合後變成生鐵,但生鐵硬度比不上青銅(銅、錫合金),也容易脆裂,所以無法取代青銅的地位。到了後期,煉鋼技術有所進步,會把燃燒温度提高,同時把炭粒子變得更細,令鐵和炭在合金中的排列更佳,再加以高壓(即所謂打鐵),使鐵和炭進一步緊密融合,便可以煉出熟鐵,甚至更後期的鋼。現代煉鋼為了進一步加强硬度,令合金不易脆裂,同時令其不會生銹,會在鋼之中加入少量其他金屬。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干將(其實從上文可知應該是干將的師父)明顯已經掌握到部份冶煉不銹鋼技術,在鐵之中加入所謂六合金英,即含有其他非鐵金屬的礦石,同投入頭髮和指甲,藉以提供極細小炭粒子之用。頭髮和指甲同樣是炭化物(其實是蛋白質),在高温下燃燒很快便會變成極為幼細的炭灰,產生出比一塊一塊的炭片、甚至炭粒細小億萬倍的炭粒子,煉出的鋼不但更堅硬,而且不易脆裂。
在金屬中加入頭髮和指甲等有機物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要將合金中的某些金屬變成有毒。自古相傳『寶劍出鞘,見血封喉』,一般金屬見血何以可以快速令人死亡呢,當然就是金屬之中含毒。中華歷史中著名的『魚腸劍』,就可能是一把毒劍,《越絕書》記載相傳魚腸劍在春秋時代為身在越國的『歐冶子』所鑄[10](其實歐冶子的祖藉是甚麼同樣不明,有待文章下面進一步分析)。
問題是銅、鐵、錫和絕大部份的其他金屬一樣,都不含致命毒素,就算是含毒的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令人死亡,而這種毒又與人體中的有機物有何關係呢?筆者猜測答案極可能隱藏在錫這種金屬身上。
四、古代有關嶺南「非中華」毒箭的記載
青銅時代的青銅當中含有絕大比例的銅,只含有少量的錫(tin),一般青銅中錫的含量由少於1%至不超過10%。而香港發現的銅、鐵、錫合金箭頭卻含有20%的錫,原因之一可能是要箭頭變得更輕,才可以射更遠。但錫的含量過高會把合金變得更軟,所以必須在當中加入鐵,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其實銅、鐵合金的硬度可以比得上鐵、炭形成的鋼合金[2]。而如上面所述,香港古代合金箭頭,當年已經掌握煉銅和煉鐵兩種技術。
按現代化學了解,銅、鐵和錫本身都無毒性,而且現時已知的銅化物和鐵化物當中,基本上都不含快速致命毒素。錫化物一般也無毒,然而有一類有機錫化物卻含有劇毒,這類有機錫化物名為 Triorganotin,即錫與三個有機分子結合後的化合物[14]。古書之中早就對南方異物當中的有毒金屬有所記載,而把金屬變成有毒的「非漢」技術,甚至是「非中華」技術應該源於嶺南或附近一帶(包括廣東、湖南、湖北、福建、甚至廣西)。
最早提及金屬上有毒的歷史文獻,是公元二至三世紀寫成的《武軍賦》,當中記載春秋戰國歷史的一段中有云[9]:
『其刃也則楚金越冶,棠谿名工,清堅皓鍔,脩刺銳鋒,陸陷橤犀,水截輕鴻,鎧則東胡闕鞏,百煉精剛,函師振旅,韋人制縫,弩則幽都筋骨,恆山檿幹,通肌暢骨,崇縕曲煙,其弓則烏號越耗,繁弱角端,象弭繡質,哲拊文身,矢則申息肅慎,箘簵空疏,焦銅毒鐵,麗轂撻輈,馬則飛雲絕景,直鬐騧,駁龍紫鹿,文的●魚,若乃清道整列,按節徐行,龍姿鳳峙,灼有遺英。』
究竟『焦銅毒鐵』的箭頭技術是來自何方呢,是當時的越國(有一說在大漢帝國時位於現時浙江省一帶)擁有的技術嗎?同時,箭頭上的毒素又是甚麼?
公元三世紀時寫成的《博物志》中有云[15]:
『交州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長數尺,箭長尺偞,以焦銅為鏑,塗毒药于鏑鋒,中人即死。』
但在公元六世紀寫成的醫書《諸病源候論》中,卻記載[8]:
『夫被弓弩所傷,若箭鏃有藥,入人皮脈,令人短氣,須臾命絕。口噤唇乾,血為斷絕,腹滿不言,其人如醉,未死之間,為不可治。若榮衛青瘀,血應時出,瘡邊溫熱,口毒箭有三種︰嶺南夷俚,用焦銅作箭鏃;次,嶺北諸處,以諸蛇蟲毒螫物汁著管中,漬箭鏃。此二種才傷皮,便洪腫沸爛而死。』
大明帝國的醫書《景岳全書》中也有云[7]:『交廣黎人以焦銅作箭,中人破皮即死。糞清飲之立解,患處以糞塗洗之。』
按以上記載,以『焦銅』作為箭頭的,是所謂『交州』的野蠻民族,而這些野蠻人被稱之為『俚子』。交州其實在大秦帝國和大漢帝國時是廣東、廣西,甚至湖南、福建一帶的別名。而『俚子』中的『俚』字按《說文解字》,『俚:聊也』,而按宋本廣韻,『俚:賴也,聊也,又南人蠻屬也。』,同時『聊』字與『賴』字在大漢帝國時同義,又按《說文解字》,『聊:耳鳴也。』,『鳴:鳥聲也。』。所以『俚人』的意思大概是一種講話時像鳥兒叫聲的民族。大部份鳥兒叫時都是有固定音律,人們通常會說『鳥兒歌唱』,所以鳥兒叫聲就相等於有自然音律的聲音。
問題是,為何『俚人』到了大明帝國時又變成了『黎人』呢?而何以『交州』又變成了『嶺南』,再後來又變成了『交廣』呢?其實,在大秦以及大漢帝國時的『交州』,即現時的廣東、廣西、湖南,甚至可能是福建一帶,到了大明帝國時,『交州』被分成『交州』和『廣州』,而所謂『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亦即廣東、廣西、湖南、福建一帶。漢語四聲語音系統落後,造成同音字特多,容易搞出錯字別字,『俚』、『里』、『黎』、『離』在漢語(即現時的普通語來講)都是同音字,所以在史書之中經常交錯出現。而『離』字從『侏離』一詞而來,是古代用來形容南蠻語言的一種音樂[16],當中『侏離』的秘密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被破解。
另外,南蠻的『焦銅』又是甚麼呢?青銅時代的的銅、錫合金為金色中帶青色,現時了解銅合金呈啡紅色(燒焦了的銅)的主要為銅、鐵合金,香港發現的銅、鐵、錫合金正好也是啡紅色,即『焦銅』。但究竟是當年南蠻的箭頭上的金屬本身有毒,即所謂『焦銅毒鐵』,抑或是在合金上塗了毒液呢?按《武軍賦》以及後期的醫書《諸病源候論》和《景岳全書》所述,似乎是箭頭本身的『焦銅』中含毒。
五、解開嶺南『焦銅毒鐵』技術之謎
上文提到有機錫中的 triorganotin 含有劇毒,但銅、鐵、錫合金中的錫與銅、鐵緊密連結,難以與有機物產生化學作用,所以如果要在銅、鐵、錫合金的表面形成一層有毒的 triorganotin,就必須在合金表面再燒上一層錫,然後再與有機物燃燒,產生一層有毒的 triorganotin。但古代真的有如此種技術嗎?
公元一、二世紀寫成的《越絕書》中有云:[10]
『越王句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曰:「吾有寶劍五,請以示之。」薛燭對曰:「愚理不足以言,大王請,不得已。」乃召掌者,王使取毫曹。薛燭對曰:「毫曹,非寶劍也。夫寶劍,五色並見,莫能相勝。毫曹已擅名矣,非寶劍也。」王曰:「取巨闕。」薛燭曰:「非寶劍也。寶劍者,金錫和銅而不離。今巨闕已離矣,非寶劍也。」 …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時闔廬又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使披腸夷之甲三事。闔廬使專諸為奏炙魚者,引劍而刺之,遂弒王僚。」 』
文中提到春秋戰國時期,越王擁有五把由『歐冶』所鑄造的寶劍,當中三長兩短,而按排序『魚腸』和『巨闕』都應該是短劍。當年,吳國的闔廬得到其中三把,以魚腸短劍刺殺吳王僚,一舉成功。《史記》中亦有類似記載:[17]
『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問題是,吳王僚身邊一定有眾多侍衛,就算寶劍可以一下刺破金絲護甲,也必須刺中要害(心臟、喉部、大動脈),而以短劍刺中要害引致死亡,可謂難度極高(荆軻刺秦王也用短刀,但就完全失敗),所以筆者猜測短劍上必定有毒。『魚腸』寶劍之上的又是甚麼毒素呢?
《越絕書》中提到薛燭認為越王的另一把短劍『巨闕』並非寶劍,因為巨闕劍表面出現銅、錫分離現象,而青銅寶劍中的銅和錫必須完全融合,劍身的色彩應該是單一的,即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的一樣,青銅合金中銅和錫的必須完全融合才可以加强銅的硬度。但按上面筆者對焦銅毒鐵的分析,巨闕劍表面的顏色分離,很可能是因為要在青銅的表面燒上一層有毒的有機錫所致,而並非歐冶子一時失誤造成寶劍未有煉好。《越絕書》中另外又有記載:[10]
『王曰:「然巨闕初成之時,吾坐於露壇之上,宮人有四駕白鹿而過者,車奔鹿驚,吾引劍而指之,四駕上飛揚,不知其絕也。穿銅釜,絕鐵締,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
以上一段正好證實『巨闕』劍的而且確是一把可以穿銅斬鐵的短小寶劍,而劍身表面之所以顏色分離,極可能是歐冶在煉好劍中的合金之後,在劍的表面加燒了一層有毒的有機錫化物,而這層錫化物經時間而部份脫落(或許是剛燒好的有機鍚本身就不是完整一層的),以致劍身有顏色分離現象。
六、解開干將、莫邪、歐冶子身份之謎
干將是誰?莫邪是誰?歐冶子是誰?為何三人的來歷與本文的主題『香港古代神秘銅鐵合金之謎』可以拉上關係?
大部份香港人都熟識的干將是甚麼人?首先,『干』字其實是『犯』的意思。《說文解字》有云:『干:犯也。』,又:『犯:侵也。』。而《春秋繁露,竹林》中有云:『繼其業者,宜務善以覆之,父伐人喪,子以喪伐人,父加不義於人,子施失恩於親,以犯中國,是父負故惡於前,己起大惡於後。』由此可見,干將可能是吳國中的一名犯人。『將』字又是甚麼意思?《吳地記》中有云:『匠門,又名干將門。』。[11]其實漢語中『匠』字與『將』字同音,而《吳地記》中也提到『干將門』(干將鑄劍的地方名稱)又叫『匠門』,即干將中的『將』字本來為『匠』字,後來干將之所以叫『將』,可能是因為他的鑄劍成就,而被後人改成『將』字的。
干將與歐冶子又有何關係呢?《吳地記》又云:[11]
『闔閭使干將於此鑄劍,采五山之精,合五金之英,使童女三百人祭爐神,鼓橐,金銀不銷,鐵汁不下。其妻莫邪曰:「鐵汁不下,有計。」干將曰:「先師歐冶鑄劍之穎不銷,親鑠耳,以然成物,吾何難哉?可女人娉爐神,當得之。」莫耶聞語,投入爐中,鐵汁出,遂成二劍。雄號干將,作龜文;雌號莫邪,鰻文。餘鑄得三千,并號作龜文劍。干將進雄劍於吳王,而藏雌劍;時時悲鳴,憶其雄也。』
這裏問題可大了!何以《戰國策》中指干將與歐冶子為同門師兄弟,而《吳地記》卻指歐冶子是干將的師父呢?歐冶子是何方神聖?是一個人的真實名字嗎?他的祖藉是甚麼?
首先,《說文解字》有云:『冶:銷也。』,又有云:『銷:鑠金也。』,而《論衡·談天》有云:『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所以『冶』就是『煉金』的意思,而『冶子』也就是『男性的煉金師父』了。另外,《說文解字》有云:『歐,吐也。』《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有云:『氣出而歌也。又歐歐,聲也。』三國時代《尤射》中有云:『雞鳴歐歐,明燈皙皙。』[18]。明顯『歐』字與吐氣、吐氣而出如唱歌般的聲音,以及鳥鳴聲有關,而耳邊的鳥鳴聲正好就是本文前面所提及的『聊』和『俚』!
言則,『歐』就是『俚』嗎?公元三世紀所著的《逸周書,王會解》中有云:『東越海蛤,歐人蟬蛇,蟬蛇順食之美,於越納,姑妹珍。』,而朱右曾的校釋引《爾雅翼》中有云:『蟬似蛇,無鱗,體有涎沫,今字作鱓,生水岸泥窟中。』,現時香港語中有所謂:『白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潺』,這裏的『潺』當然就是『涎沫』的意思,所以『蟬蛇』應該是廣東人喜歡食的白鱔。公元三、四世紀的晋人孔晁注:『 東越, 歐人也。 比交州。』。然而,交州的野蠻人明明就叫『俚人』,所以『歐人』也就是『俚人』的別名。所以『歐冶子』其實是一個『南蠻煉金術師』的稱號。
很明顯,當時身在越國的歐冶子的祖藉並非越國,而是嶺南一帶的一個蠻夷國度,他之所以被稱為『歐冶子』,很可能是因為他的原名(以俚語寫成)並非漢語,所以無法以漢字寫出,甚至讀出。而歐冶子可能是干將的同門師兄,更可能是師父。問題是,就算是到了今時今日,仍然有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春秋戰國時,一個身在越國但來自嶺南的『俚人』,何以會與一個吳國人同師,甚至是他的師父呢?要進一步分析歐冶子和干將的來歷,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干將的妻子『莫邪』名字的由來?
公元前二世紀寫成的《說苑》中有云[19]:『干將、鏌釾拂鐘不錚,試物不知,揚刃離金斬羽契鐵斧,此至利也』。明顯『干將』和『莫邪』是兩件兵器的名稱,後世有一說認為這兩件兵器都是大戟,而不是劍,這一點並非本文重點,所以無謂多談。公元一、二世紀的《說文解字》中有云:『鏌:鏌釾也』,所以鏌釾是兵器的本名沒有錯。問題在於,干將、莫邪兩件兵器究竟是以人名命名,抑或是以兵器為人命名,而為何『莫邪』在文獻之中,有不同的寫法,當中有『莫邪』、『莫耶』,『鏌釾』,和『鏌鋣』等等呢?
另外,公元前一、二世紀寫成的《淮南子》中有云[20]:
『今欲學其道,不得其清明玄聖,而守其法籍憲令,不能為治,亦明矣。故曰:「得十利劍,不若得歐冶之巧;得百走馬,不若得伯樂之數。」』
又,《淮南子,氾論訓》中又有云[21]:
『故劍工惑劍之似莫邪者,唯歐冶能名其種』
伯樂是傳說人物,是一類(能相馬的)人,而並非當年存在的個人名字,所以歐冶應該也是一類人,而並非一個人的真實名字。另外,歐冶有判斷類似莫邪寶劍的能力,如果歐冶子是一個人,難道打造莫邪劍的干將就沒有判別莫邪寶劍的能力嗎?這裏的解釋只有一個,就是干將本人也是一個『歐冶』。言則,替越王鑄造五把寶劍的『歐冶子』,其實是指鑄劍手功精巧的『歐人』,干將和莫邪可能以劍名代人名,也可能以人名作劍名,如果是前者,更加證明干將、莫邪的本名可能並非漢語,故無法寫出,亦無法讀出,所以才以劍名代人名(干將更有可能是一名戰犯),而因為他們與『歐冶子』同門(是師父也好,是師兄弟也好),所以其實他們本身也是『歐冶』。即如果干將、莫邪、歐冶子三人真的在春秋戰國歷史之中出現過的話,他們皆是『南蠻煉金術師』。
七、結語
所謂『中華民族』,只不過是一班互相認同歷史、文化背境的埋堆份子所組成,而這些埋堆人仕對『中華』以外的文化文明一直抱以敵對態度。這種敵對態度雖不及德國納綷希特拉般,趕盡殺絕,但就絕對是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令那些所謂『中華民族主義者』或『中華國族主義者』崇拜源於東亞西北黄河流域的炎黄文化,將東亞大陸其他地區的文字、文明、文化都視之為野狗犬戎之物。
但事實證明東亞大陸之中,曾經甚至仍然存在很多令那些不認祖宗的『中華』埋堆份子難以想像的『蠻夷』高科技及優越文化。本文討論的『南蠻俚人煉金術』,只是『東亞非中華蠻夷』高科技及較優越文化的冰山一角,下一回筆者會繼續破解香港語的始祖語-『侏離語系』-之謎。
註:『猿人襲地球』一片講述地球被一班低等的進化猿猴所統治,令一班高智慧人類的後代以為自己才是較低等生物。現今世界竟然有人類不認祖宗,更自認與進化猿猴為同族,是何等的搞笑!?在此敬請所有香港自命『中華國族主義者』好自為之!
註:原文於自由香港網刊出。
参考文獻
[1]Daniel J. Finn, S.J. (1958). Archaeological Finds on Lamma Island (舶遼洲) Near Hong Kong. Ed. by T.F. Ryan. S.J. Ricci Publication. Ricci Hall,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Copper in Iron and Steel P/M Parts." http://www.copper.org/resources/properties/129_6/copper_iron.html (last visited 11/5/2012)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onze
[4]http://ctext.org/dictionary.pl?if=gb&char=%E6%AD%90
[5]http://en.wikipedia.org/wiki/Bronze
[6]Hau, A. 香港歷史-香港古代銅鐵合金技術
www.freehongkong.net/香港歷史-香港古代銅鐵合金技術/
[7]《景岳全書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陣》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5512
[8]《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六金瘡病諸候》 http://www.theqi.com/cmed/oldbook/book28/
[9]《全後漢文卷九十二陳琳一武軍賦(并序)》 http://www.guoxue123.com/jijijibu/0201/00qhhw/100.htm
[10]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 http://ctext.org/yue-jue-shu/wai-zhuan-ji-bao-jian/zh
[11] 《吳地記,匠門》
[12] 《戰國策·齊策五》 http://ctext.org/zhan-guo-ce/qi-wu/zh
[13] 歐人 http://www.zdic.net/c/7/e0/220768.htm
[14] http://en.wikipedia.org/wiki/Organotin_chemistry
[15] 《博物志·卷之二》 http://zh.wikisource.org/zh/博物志/卷之二
[16]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http://ctext.org/hou-han-shu/nan-man-xi-nan-yi-lie-zhuan/zh
[17] 《史記,刺客列傳》 http://ctext.org/shiji/ci-ke-lie-zhuan/zh
[18] ctext.org/dictionary.pl?if=gb&char=歐
[19] 《說苑·雜言》 http://ctext.org/shuo-yuan/za-yan/zh
[20] 《淮南子,齊俗訓》 http://ctext.org/huainanzi/qi-su-xun/zh
[21] 《淮南子,氾論訓》 http://ctext.org/huainanzi/fan-lun-xun/z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