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為回應八一一天水圍暴力事件,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發起「無聲勝有聲,默站抗暴政」行動,於特首在觀塘落區時,以默站 (Standing Man) 的方式和平表達訴求。雖然「默站」行動事前並沒有周全計劃,但仍然有超過三百市民親身參與,為非暴力抗爭運動在香港的實踐踏出新一步。為檢討上月「默站」行動的成果,華人民主書院於周日 ( 9月1日 ) 舉辦「默站行動討論會」,並邀請到戴耀廷教授、陳家洛議員以及默站發起人吳文遠,分享他們對非暴力抗爭的想法。活動由華人民主書院董事陶君行主持,與參與的市民一同討論適合香港的非暴力抗爭形式,以為明年的「佔領中環」作好準備。
深化非暴力抗爭 為市民充權
「默站」行動發起人吳文遠表示上月「默站」行動只是初次嘗試,所以在實際行動上仍然有多處保留,例如他們當日放棄在馬路上默站,以免發生警民衝突。但「默站」亦能吸引到年紀較大的老人家以及行動不便的孕婦一同參與,是行動中較成功的地方。非暴力抗爭的特色是不會涉及對他人的攻擊與傷害,而吳文遠認為梁振英政府面對非暴力抗爭的手法是相當「蠱惑」,因為在過往多次和平示威中,均有出現牽涉到「愛字派」的零聲衝突。因此,媒體的焦點都落在暴力事件當中,而非和平示威的本身。而為警方沒有即時拘捕「愛字派」的人士,是沒有即時適當運用警力的行為,亦無法令市民安心參與和平示威。有見及此,吳文遠認為應該深化香港非暴力抗爭的行動,令市民有一套適當的模式參與其中,發揮充權 (Empowerment) 的作用。
波蘭式的非暴力抗爭
身為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就以東歐波蘭爭取民主的過程來分析香港的非暴力抗爭。雖然波蘭最終也是以流血暴力形式爭取民主,但作為民主後輩的香港,絕對有能力「超越前輩」,以非暴力的方式爭取民主。陳家洛認為,香港人不可以再以為民主是可以等得到的,因為過去爭取民主的經驗已告知我們這是不可能的。而陳亦認為政府近年來喜歡將爭取民主的聲音打壓及邊緣化,試圖用盡不同方法營造「平衡的聲音」以及「沉默大多數」,將群眾焦點轉移,例如是建制派在七一舉行的大型慶祝活動。至於對非暴力抗爭的看法,陳家洛認為當年波蘭工會和平佔領列寧造船廠的運動值得香港借鏡。因為運動成功由工聯蘊釀成全民抗命,將工人、醫生、宗教團體以至全國農民都團結起來,並佔領重工業重地成為運動的主場,吸引外國傳媒採訪,成功突破當時新聞封鎖。
戴:非暴力抗爭是佔中重點
而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教授認為,佔領中環的成功條件是能喚醒大多數對社會有惰性的中間派,感染他們一同行使對政府「不合作的權利」,從而動搖政權的管治基礎。而非暴力抗爭的手段正好是可以令更多有惰性的人民可以參與其中,增加運動的成效。戴教授表示,以現時的情況來看,佔中是必然會發生的,但行動的本身並不能改變社會不公義的制度,反而是依靠更多中間派群眾一同行使「不合作的權利」,亦即是佔中的第二波。因此,在佔中的行動設計上必需要是非暴力的形式,而且模式需要符合香港的社會文化以及令香港人受落的,從而令更多「沉默大多數」參與佔領中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