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黄昏音樂會於灣仔石水渠街藍屋舉行。
由香港故事館舉辦的黄昏音樂會於昨天晚上七時在灣仔石水渠街藍屋舉行,現場有約60人,氣氛温興。今次音樂會是香港故事館每月第二個星期四的定期活動,期望反思公共空間的使用,並讓不同的音樂帶到社區。香港故事館館長盧樂謙表示,以前的街道有很多街坊玩樂和唱歌,但現已漸漸消失.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發生於街道,所以希望音樂會能活化街道。
以音樂和故事連結街坊
圖:獨立創作樂隊「新青年理髮廳」演出.
「新青年理髮廳」的三個年青人表演了「感動」一曲,為寂靜的石渠街帶來一片清新的聲音,年青人的青春和嘈吵竟和這條舊街道巧妙地融合。表演期間,有一個伯伯隨意地走過,併成一幅新舊交融的畫面。接着,他們唱出「如果這一生只有三十歲」一曲,道出年青人對生與死的想法。第三首歌是發仔根據日記簿的其中一頁日記編寫的。「新青年理髮廳」的歌詞多取自日常生活的片段,包括主音發仔宿舍的片段,能引起年青人的共鳴。
接着,專業故事人雄仔叔叔道出他以前居住的油尖旺的故事:原來油麻地曾是棺材店林立的地方,他小時候就意外地睡過當中最貴的棺材!另外,有位婆婆因為填海地上建的豪宅擋住她的背影而不懂回家!還有,原來因為舊時街坊的迷信習俗,認為死去的人不可與在生的人走同一條路,唐樓樓上的棺材要由一個用棚架搭建的樓梯運送到樓下。
圖:音樂會進行期間不斷有車在觀眾後面經過。
音樂會的場地與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産生了有趣的互動。由於香港故事館是地舖,演出期間不斷有車在觀眾後面經過,令音樂會多了一點獨特性。另外,由於現場沒有舞台,演出者和觀眾之間互動性更高,「新青年理髮廳」更坐到梯級上清唱「感動」一曲,和街坊更接近。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的互動,仿佛不再是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就如街坊之間般親密。
由下而上所表現的生命力同創造力
圖:香港故事館旁的舊士多。
音樂會舉行前,整條石水渠街寂靜得仿佛只有交通燈聲。音樂會打破既定的框架: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因為互動性高,仿佛不再是演出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而是一種互享的關係。演出場地也仿佛不只是一個演出場地,而是一個共同連結、互享、建立鄰里關係的平台。音樂會後,不同的人在談天,在場的除了有樂迷,還有街坊、文藝工作者、公眾。透過不同的人對這個空間的介入,帶動彼此的參與和共享,從中慢慢建立一種由街道延伸到社區的關係,藉以建立豐富的人情脈絡,體現出一種由下而上所表現的生命力同創造力。
「灣仔民間生活館」一直透過多元及互動的方式,期望引起公眾人士對地區文化保育的關注。「灣仔民間生活館」由2012年3月開始變成「香港故事館」,關注的社區文化議題由灣仔社區拉闊到全港,鼓勵公眾人士就社區文化保育的議題有更深入的討論。
「香港故事館」
館址:灣仔石水渠街74號地舖「香港故事館」
開放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星期三及公眾假期休息)
Facebook:香港故事館 HK House of Stories
網頁:http://houseofstories.sjs.org.hk/
電郵:hos@sjs.org.hk
查詢:2117 585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