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份免費報紙《都市日報》在2002年4月15日在香港發行,免費報紙在港發行的歷史至今已有近十一年,而自爽報於今年10月21日停刊後;香港的主要中文免費日報回到目前只有四家的局面。然而,《爽報》的停刊除了意味著壹傳媒集團正式退出香港免費日報市場外,某程度上亦説明香港免費報紙的空間已經飽和;本文將作分析之。
免費報紙和收費報紙的不同在於前者講求印數,印數便等如發行量,只要送到派發點便可以送到讀者的手上。後者則是銷量主導,讀者需要付出真金白銀去購買。簡而言之,免費報紙能佔有市場空間的多少,完全取決於出版機構的財政能力及廣告市場的收益利潤。只要印數多,讀者亦隨之而增加。廣告商基於報章的印數可觀,能覆蓋更多的人數時,投放的廣告金額也拾級而上。當廣告收入漸多,報章也自然能夠加大投入。
而《都市日報》在香港短短幾年間已站穩陣腳,並獲得盈利,隨即引起了其他投資者的興趣。《am730》及屬於星島新聞集團旗下的《頭條日報》亦在2005年分別創刊,希望能分庭抗禮之餘,更可以在廣告收益上分一杯羮。這時的免費報紙市場為三分天下,但值得注意的是,《am730》原計劃於7月30日創刊,不過頭條日報後發先至,搶先在7月12日創刊。此舉甚至可說是奠定了它今天成為第一大免費報紙的基礎,亦成功佔有了大部份的廣告市場。
《頭條日報》的「成功」原因之一在於有《星島日報》作為其編採後盾,資源充足;自然一撃即中。其中根據香港出版銷數公證會2013年第一季的報告,《頭條日報》的發行量高達85萬份,比2005年創刊時的40萬份翻了一翻;而《am730》及《都市日報》現時每日平均發行量則同為約40萬餘份。後來,同樣以母公司《經濟日報》作支持的《晴報》於2011年7月27日創刊,現時每日的發行量為50萬餘份;《爽報》在2011年9月19日創刊時聲稱發行量同為80萬份。換言之,當時市場上共有5家免費報紙,發行量近290至300萬份。
但問題來了,到底市場能否承受多達5家免費報紙? 免費報紙經歷了鼎足而立的六年後,《睛報》及《爽報》的新加入,在廣告的客源上已較為輸蝕。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加上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在近年更為普及下,閱讀實體報章的人有下降趨勢。而手機應用程式更搶走了免費報紙的廣告客源。壹傳媒印刷媒體行政總裁葉一堅在爽報停刊後便曾表示,停刊其中一個原因為當初無法預料使用手機收看新聞的潮流如此強勁,搶走了不少廣告。
再者,爽報停刊是因為定位不清晰鮮明。在上月舉行的中大新聞獎講座中,題目名為「免費報紙趕絕收費報紙? 」 ; 幾位免費報紙的行政人員也分析了爽報的停刊原因。《經濟日報》社長麥華章指出其所屬的收費報紙《經濟日報》以財經路線為主,同一集團的《晴報》則以中產及中下層人士為主,含較多的娛樂新聞內容。有學者亦曾分析,免費報紙的新聞內容相若,而母集團所提供的資料亦雷同。所以要避免被取代或淘汰,便要定位清晰。《頭條日報》行大眾路線,內容亦較豐富,《am730》以新穎版面及專欄見稱,所以至今仍站得住腳。
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蕭世和便認為,《星島日報》行的是中產路線,同屬集團旗下的《頭條日報》主打大眾市場,兩者並無重疊。他又用飲食集團為例,集團既經營較高檔的飲食,又經營快餐店;兩者沒有衝突。他認為《爽報》最終要停刊,因為感覺和《蘋果日報》十分類近,無疑是自己搶自己生意。浸會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爽報》停刊的原因係它和同一報系的收費報紙的產品、廣告和讀者群均相同。加上兩者無清晰定位造成惡性競爭,發展互相受壓。
《am730》創辦人施永青在會上亦斷言,若有人再投資傳媒,也沒有人敢再做一張新的免費報紙。此外,三位管理人員都一致認為,綜合性的免費報紙更是最為窮途末路。因為內容及路線不鮮明,很難打進固有的讀者群及市場。總括來説,在原有的三家免費報紙已站穩陣腳後,爽報定位及路線不清晰加上廣告客源及收益受先天所限,可見免費報紙的空間已經飽和。爽報的停刊說明了免費報紙市場已經飽和之餘,亦宣示著免費報紙的市場已經進入另一階段,市場上的免費報紙企業會吸取爽報的失敗經驗;在內容、廣告和行銷等上對症下藥。
參考資料:
柯達群(2009)。《港澳當代大眾傳播簡史》,香港,香港中國新聞出版社,頁184-186
莊太量、陳少敏(2012,02)。〈探討香港中文免費報業的市場〉。傳媒透視,2頁 8-9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