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委內瑞拉‧玻利瓦革命系】之三.查維斯生平簡介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委內瑞拉‧玻利瓦革命系】之三.查維斯生平簡介
Dec 12th 2013, 11:31, by 草根行動媒體


草根行動媒體編按:今年三月,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斯去世, 香港各大媒體都聚焦於反美、獨裁者,而對在他任內,貧窮人口的教育普及化,以及許多社區由下而上的合作社、 社區共識自治的實驗,都沒有什麼報導。「草根‧行動‧媒體」邀請了研究中南美洲國家左翼運動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實踐許多年,早年譯寫 《拉美地誌,魔幻行腳-解放軍、古柯鹼、社區總體營造》的舒詩偉/阿偉,以查維斯在委內瑞拉的革命運動為題撰文,並每周一篇作連載。

轉貼在獨立媒體的此文是[委內瑞拉‧玻利瓦革命系列]四至七的結集,最新連載請留意草根‧行動‧媒體網誌。

文:舒詩偉

在介紹舞台的大致背景後,現在該輪到我們「玻利瓦革命」的主角之一:查維斯出場了;而另一個主角,則是那長久來被歷史、政治、社會忽視的普羅大眾。不過在敘述他與底層民眾於政壇、於社會改革的諸多表現之前,回顧查維斯早年的生涯,還是有一定的必要。

查維斯早年的生涯

1) 孩童與青少年時期(1954-71):

烏戈‧查維斯,1954年7月28日出生於巴里納斯(Barinas)州草原上的薩巴涅塔(Sabaneta)小鎮。他與委內瑞拉歷任總統的出身截然不同。首先,他不算是白人。雖然具有部分的歐洲白人血統;但他本身可是個種族大熔爐:原住民族、黑人、白人的混血;很典型拉丁美洲特有的狀況。其次,是他出身寒薄;是由偏遠的小農村、而非大都市出來的。整個村子,只有三條泥土路。父母是當地一帶的學校教師,但這並不表示家庭是小康。作為六個小孩中的老二,查維斯很早就因家窮、無法養育,與哥哥給送到祖母那兒去照顧。

在上幼稚園的第一天,由於太窮買不起鞋,小查維斯只得穿著祖母親手用一些碎布與草繩做的鞋子;結果是老師拒絕讓他進入教室,直到家裏能為他準備好一雙真正的「鞋子」。由於在童年也買不起什麼玩具,查維斯經常是與哥哥亞當靠著各種想像的玩具,來在腦中玩各種想像的遊戲。

查維斯回憶自己童年的生活時,也說到:「貧窮……但是很快樂」;經歷過「羞辱、窮困、痛苦,有時沒飯吃」的歲月,也感覺到「世界的不公正」。對於此,查維斯可是一輩子沒忘記自己的出身,也一直記得自己是怎樣的人。

小學,則是進入胡利安。皮鈕小學(Julian Pino Elementary School)。小查維斯當時喜歡繪畫、棒球與歷史。尤其是很景仰19世紀的農民領袖:佐莫拉 (Ezequil Zomora),而他的高祖父(即曾祖父的父親)也曾加入佐莫拉的農民軍隊。然後是祖母帶著他們兄弟倆遷到巴里納斯市(Barinas),這樣才能進入全州唯一的中學:丹尼爾‧奧利亞利中學(Daniel O'Leary High School)就讀。

2) 軍校時期1971-75
中學畢業後,查維斯進入了那在首都卡拉卡斯的「委內瑞拉軍事科學學院」就讀。

當時在校園中,有一批進步的、強烈民族主義情操的老師。他們一方面認為軍方需做內部的改革,另方面也在校園中開展新的教學課程。他們成立了一「安德烈斯‧貝約計劃」(Andres Bello Plan):挑選一批新生(包括查維斯),不只教導學生純軍事的知識與技能,也會引進其他各種如哲學、社會科學等的課程,並且聘請非軍職的其他大學教授來校上課。讓這批年輕學生不只是純生活在「封閉的」軍事系統、而且也能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與世界。

另方面,由於是身處在首都卡拉卡斯,查維斯也具體看到城市中勞動窮人的艱辛生活;這再連結上自己小時的貧困經驗,讓查維斯也更確信要致力於社會正義。

除此之外,查維斯也會參加許多的課外活動,像是:打棒球、寫詩、寫小說、劇場,以及研究19世紀玻利瓦將軍的政治想法與作為。至於在念了格瓦拉(1928-67)的「格瓦拉日記」後,他也對這位馬克斯主義者的革命家十分感興趣。

這種種的活動與閱讀,我們在事後也會看到:

一方面在像是「您好,總統」每週日早上的電視現場直播中,查維斯總統除了會與在農村或貧民窟現場的民眾、以及與電視觀眾說明自己的施政理念與作法外,也會在其中穿插著偶爾念一段詩、唱一首歌,或是講一段故事等等。這可是要有一定文藝素養的人,才能做得到。而這種會「性情發揮」的作風,也不是一般政治人物所具有的;畢竟大多政治人物,表現出來的不是太「規矩」,就是讓人覺得太「冷」、太「高」,甚至是太「呆板」。而這種的「率性」,對美國則更是如此: 直接譴責,與口頭上的對著幹! 沒第二句話好說! 或許他也如以前的毛澤東一樣,認為美國只是個「紙老虎」。
另方面,則是查維斯在這一段期間所看的書、所作的研究、所接觸的現實生活,再加上自己的反思………也逐漸為他往後「玻利瓦路線」的政治理念,打下了根基。

1974年,查維斯被選為學生代表,去秘魯參加在獨立戰爭期間,玻利瓦將軍旗下的蘇克利(Antonio Jose de Sucre)擊敗保皇勢力的「阿亞庫丘戰役」(Battle of Ayacucho)150週年紀念大會。他在現場聽到秘魯當時左翼的軍人總統:巴拉斯可將軍( Juan Velasco Alvarado)(1910-1977)的演說,深受啟發:「當統治階級變得貪腐時,軍方應站在勞工階級利益的這一邊」。事後,查維斯幾乎是讀完巴拉斯可所有的著作,他甚至可背誦出巴拉斯可一些演講的所有內容。

既然查維斯有位好朋友,而這位朋友的父親,也正是巴拿馬當時的左翼總統:托里赫斯將軍(Omar Torrijos)(1929-81),於是他也去到巴拿馬,見到托里赫斯將軍。查維斯對托里赫斯支持小農的土地改革計劃,印象深刻。而且從托里赫斯與巴拉斯可兩位執政的將軍身上,查維斯也看到:在文人政府只能服務於有錢菁英的利益時,軍人是可以出來掌控政府、為更多的窮人來謀福利。這或許也影響到他以後於1992年所發動的政變,以及幾年之後投入總統選舉。

可是查維斯卻也極度批評那前一、兩年(1973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支持下、搞政變而奪權的智利右翼總統:皮諾契將軍(Augusto Pinochet)。他後來也說到:「見到了托里赫斯,我成為托里赫斯的支持者;見到了巴拉斯可,我變成了巴拉斯可的支持者。可是對於皮諾契,我則是反皮諾契份子。」

查維斯於1975年由軍校畢業。他事後也回憶: 「我一離開學院,就轉向革命運動。烏戈‧查維斯在進入學院時,只是個從山上跑下來的小子,一個只想打職業棒球的草地人1。幾年後,就冒出了一個投入革命道路的少尉軍官。這個人,沒有要對誰負責,不屬於任何運動,也沒加入任何政黨;但他很清楚自己的方向。」

3)早期軍事生涯(1976-1981)
查維斯在軍校畢業後被派到巴里納斯州,作為軍方「剿匪部隊」的通訊官。當時,全拉丁美洲多少也因1967年格瓦拉於玻利維亞遭射殺,整個游擊風潮開始消退。在當地,已沒多少左翼游擊勢力的活動。也因此,查維斯有很多的空閒時間。他會參加地方棒球隊,在地方報紙上寫專欄,甚至會作為選美裁判……

有一日,他在野外發現一輛廢棄車;車上全是彈孔,車中則有一些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書: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等人的著作。其中,查維斯最喜歡的一本,是「佐莫拉的時代」(The Times of Ezequil Zamor);這可是他自小景仰的農民領袖人物。在閱讀這些書後,他更確定委內瑞拉需要有個左翼政府。他也說到:「我到21、22歲時,靠著自習已成為左傾人士」。

1977,查維斯的單位被調到安佐阿特蓋(Anzoategue),去追剿那打著馬克思-阿爾巴尼亞侯西亥路線(Hoxhaist)旗幟(後轉「毛派」)的「紅旗黨」。看到其他士兵痛打被擄獲的農民/游擊隊員,查維斯極力勸阻、並質疑軍方的做法與酷刑方式。他同時也日益批判軍方與文人政府的腐敗;他認為:石油儲存為全國帶來巨大的財富,可是窮人沒得到什麼好處;這根本不是民主的方式。查維斯開始同情「紅旗黨」,但對它採取武力的方式,也不以為然。

1977年,查維斯開始在軍中私下建立起革命運動:「委內瑞拉人民解放軍」(ELPV);希望將來在委內瑞拉能由左傾勢力來執政。這個秘密網絡,是由查維斯與數十位同袍所組成。它的政治理念,是位於右翼政府政策與極左「紅旗黨」之間;當時並無任何行動計畫,只是想能與民間左翼團體結盟。查維斯等人,也曾與一些國內著名的馬克斯主義者:門聶羅(Alfredo Maneiro)(「基進事業」"Radical Cause"創建者)、布拉波(Douglas Brovo)等人私下聚會、討論;即使大家的政治理念未必盡同。

查維斯於1977年也娶了位女工:蔻門納涅斯(Nancy Colmenares);而她在往後幾年也生下兩位女兒、一個兒子。

4)軍事生涯後期,與「革命玻利瓦運動-200」(MBR-200):1982-1991
在組織「委內瑞拉人民解放軍」五年後,查維斯於軍方內部再籌組秘密小組:「玻利瓦革命軍-200」(EBR-200);後改名:「革命玻利瓦運動-200」(MBR-200)。至於會把「玻利瓦」這名字再拉回來,主要也是因查維斯認為自己是受到委內瑞拉三位19世紀革命先驅的啟發:佐莫拉(Ezequil Zamora)(1817-1860)、玻利瓦(Simon Bolivar)(1783-1830)與羅德里蓋茲(Simon Rodriguez)(1769-1854)。而這三位歷史人物,以及他們的想法與做法,也成為「革命玻利瓦運動-200」的三根支柱。

我們在此,先來大致了解這三位人物的狀況:

1. 佐莫拉(Ezequil Zamora)(1817-1860):委內瑞拉獨立後的聯邦派將軍。他認為整個社會騷動,是因為西班牙人對當地在經濟上的剝削,造成多數人生活困頓的結果。佐莫拉宣揚:小農在農耕上,需有土地擁有權;「自由的土地與自由人」;財富公平分配等。他於1848年九月武裝起義,被稱為:「主權人民的將軍」。

佐莫拉與農民站在一邊,反抗大地主。他推動:軍-民聯盟,而這也表現在有關他的一幅肖像:佐莫拉同時戴兩頂帽子,一頂禮帽(sombrero),一頂軍帽(Kepis)。

而這種「軍-民(都市窮人)聯盟」的做法,也啟發查維斯在執政後的方向。只是在1860年,佐莫拉於客赫德斯(Cojedes)被射殺。

2. 波利瓦(Simon Bolivar)(1783-1830):1783年,出生於卡拉卡斯的富裕家庭。年輕時曾在歐洲追隨拿破崙,加入他的軍隊。但是在1807年,拿破崙指令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為西班牙與其殖民地(包括委內瑞拉)的國王後,玻利瓦在卡拉卡斯轉而投入反抗活動。且於1810年爭取到獨立(「第一共和」,但沒存在多久即垮台)。

1813年五月,玻利瓦與同夥率軍隊再度出兵,爭取委內瑞拉脫離西班牙的控制,結果是成立了「第二共和」;而他這時也被尊稱為「解放者」(El Libertador)。玻利瓦再接再厲,於1821年創立那包括目前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厄瓜多等大多地區的「大哥倫比亞」國,把大部分的南美洲組成一脫離西班牙控制、類似北方美國的聯邦,且能抗衡美國。

只是這個新成立的政府,本身極為脆弱,再加上內部各派武裝勢力的內鬥,玻利瓦只得於1828年宣布全面獨裁。到了1830年,他無法再維持整個局面,宣布辭職,準備前往歐洲流亡。途中,他病逝於哥倫比亞的聖塔‧馬塔(Santa Marta)。

玻利瓦在奮鬥一輩子、於他生命的最後,也發出:「那些投入革命的人,只是在大海中來耕地(緣木求魚)」的感嘆。(有關玻利瓦將軍的事蹟,中文方面可參閱:馬奎斯的小說《迷宮中的將軍》)。

羅德里蓋茲(Simon 'Robinson'Rodriguez)(1769-1854):當時極為傑出的哲學家,在教育、科學、政治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就與見解;是玻利瓦的精神導師與朋友。年輕時曾在歐洲遊歷,80歲後回到拉丁美洲從事教育。

對於拉丁美洲的未來,羅德里蓋茲於1828年寫到:新興獨立的政府,應尋求「用自己原有的居民來殖民美洲」,要避免更多歐洲移民的突然侵入。他也擔心這些新移民,會讓本地原住民族受制於那「比老式西班牙式運作更殘暴的作法」。可是在當時,一些拉丁美洲的政府,像是阿根廷與智利,則是置之不理;它們在擔心白人成為人口少數下,大量引入歐洲人。這只會更加在消滅原住民族。

羅德里蓋茲也指出:拉丁美洲,並非指是歐洲殖民的延伸、也非北美的南半部。它應是原住民與黑奴的大陸,其次才是白人殖民者的。

而就拉丁美洲未來發展的方向,他也警告要避免模仿外國模式,要找尋自己的原創性。羅德里蓋茲也於1828年提出:新的「西語美洲,得是個原創的事務;它的制度與政府,也應是原創的。至於用來創建它們的方式,也得是原創的;O inventamos, o erramos!「沒有原創,就會失敗。」而這種種的想法,也影響到查維斯往後執政的政策。

(待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