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田灣獨木橋
當日完成了大浪西灣活動後,與自然生態論壇好友們一起行到咸田灣、赤徑再坐船到高流灣一帶考察,為的是了解這些不包括土地的生態狀況。途經大浪村時,通往天主教堂的閘門半開,我們也像遊客般到處邊看邊拍,老實說我昔日經過這些村落時,絕對沒有興趣知道村落過去與歷史。但最近因著不包括土地問題,走訪了早已荒廢的村落如鎖羅盆,又到過景色優美的谷埔村,更有幸能與村民暢談,才發現要保育這些村落前,先要了解他們過去的歷史故事。
大浪灣建村的疑惑
對香港歷史略有認識的可能知道香港五大氏族,在數百年前已在香港西北一帶,因土地肥沃,務農建村,如錦田、八鄉、林村、上水等地方,而新界東北海岸村落,則主要是由「復界」後,由北方南逃到香港的客家移民所建立的,雖然這些村落對外交通極為不便,但每條村總有一個小碼頭,供水路之用。西貢19世紀中葉,居民主要集中於蠔涌、北港和沙角尾河谷地帶,海浪不興,亦為沖積平原,可耕種亦可捕漁。
大浪灣位置既偏遠,風浪太大,即使有碼頭亦難以使用,所以,我覺得在這些地方建村的前人,定必是揀無可揀,被迫在這些地方建屋居住。從《情牽大浪灣》一書中的古韻濃情,我才發現我的想法是錯的。
西貢大浪灣位處西貢東郊野公園的東邊,由北到南,順序為東灣、大灣、咸田灣和西灣組成。雖然北有東灣山長咀岬角,南有西灣山作包圍,但整個大浪四灣座向東南,一望無際的南中國海,全無阻隔,海浪波濤時常洶湧,只有西灣一隅略為平靜,在六百多年前為漁船避風之地。黎氏祖先在五百多年前,已在西灣定居,而人類活動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即四千至二千五百年前。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大浪灣一帶劃定「咸田考古遺址」和西灣北灘的舊村,也是具古物研究價值的地點,屬「西灣考古遺址」的古潟湖地。
西灣雖然是較早有人建村,但大浪灣的核心地帶是大浪(也稱大圍)、林屋圍、張屋圍和咸田四村,全部都有二百多年歷史,而大浪村的村屋有九成以上有逾百年歷史,整條村亦完整保留了傳統的建築格局,在香港是碩果僅存,屬一級歷史建築。而在1867年,天主教神父更在這客家村落創辦了現稱為「聖母無原罪小堂」,在12年間,發展成擁有162名教友的規模,成為當時西貢最大的天主教教會。
聖母無原罪小堂現在仍保存完好
昔日保育共識——不建車路
1978年麥理浩港督把大浪四灣列為西貢東郊野公園,成為擁有最多海灣的一個郊野公園,當年為了行政的便利,把一些村落的土地沒有包括在郊野公園之內。當年有份草擬郊野公園界線的村代表和鄉紳,都認同這些村落和景緻都應保留,不要胡亂發展,更強調如西貢半島及船灣郊野公園這些交通不便的地點,絕不應建設行車路,以免造成破壞。
現在,車到門口似乎是建村的必然條件,所以,海下灣成了發展商的首個目標,白腊現時雖然未有車路直達村口,日後,規劃發展獲批,運送建築物料必會建臨時車道,建成後亦因眾多村民的需要而變成永久。鎖羅盆若真的有一千人居住,真的不敢想像那車路會如何割開船灣郊疇公園。荒廢村落要復村,不要車路,還有其他可能性嗎?以船灣郊野公園以北的數條沿海村落如鳳坑、谷埔、榕樹凹等,水路碼頭是一途,另外可以利用單車或小型電動車等。
現時困局與出路
村民總是覺得我們這些生態人看重野生動物多於村民,認為我們總是不准任何發展或基本建設,甚至連在已荒廢的農地復耕也是會破壞現有生態的;而生態人則對很多所謂的復耕和建村等都非常擔憂,因為過往確實有不少的例子是先復耕,後申請發展的事件,而且,最終發展成豪宅和管理式村屋。郊野公園管理局過去把我們的自然環境、集水區、種植樹木等都做了不少的保育工作,但對於村落管理、文化歷史保育這幾方面的經歷,確實有不足。
若果政府仍沿用現時的兩條路線,即把一半較少爭議、面積較細的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另一半鄉村發展壓力較大、面積較廣的用城規條例來處理的話,相信不久的將來,村民、環團和政府的衝突只會愈演愈烈。不包括土地與一般的生境最不同的地方是,這些土地既擁有生態價值,人文及歷史價值亦不容忽視,要處理未來如何永續發展這些土地,而不只是讓村民只看到地產的價值,這些土地是可以有真正的土產和適度保留他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政府需要一個跨部門的機構去處理,既要放寬一些不合適的條例或豁免如旅舍、餐飲方面,亦要收緊一些容易破壞整體環境的建設如建築密度、規模和污水處理等。請政府不要再因循,相信很多香港人既不想看到郊野美景像大浪西灣一樣被破壞,亦不想看到一個又一個村落的老去和消失,現在,五十多幅的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的未來如何,拿出一點決心和遠見來,把這些土地處理好,同時,也是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最好例證。
高流灣的村屋,兩層比三層更美和更配合環境
參考書目:
《情牽大浪灣》 (2012) —— Daniel C. ,香港野外觀察者,400頁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冊) — 新界》 (2012) ——饒玖才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444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