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治
梁振英最近公布新一年的施政報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當中新增的政策措施將會新增約200億的經常開支,隨即引起部份人抨擊有違財政紀律,令香港公共財政難以持續。但是,增加200億的經常開支又是否很多,是否政府不能負擔?
近年,派糖已幾近成為財政預算案的指定動作,曾俊華上任財政司以來,從2008年度至2013年度,每年非經常性開支由131億至540億不等,共花了1678億,平均每年336億,較2003年度至2008年度的51億多出了285億。這些非經常開支為一次性措施,即俗語所謂的派糖措施。
派糖措施大多欠缺針對性,又以退稅、退差餉、免租等現金援助的形式推行,成效難及上需動用經常開支、有明確對象的福利援助及政府服務。如果以200億的經常開支代替每年平均336億的派糖措施,豈不是更為可取。
此外,政府從2003至2004年度起,連續3年減少經常開支,由1,980億元,下降至1,900億元。可是,經常開支又沒有隨政府收入的增長同步上升,做成目前有6700億財政盈餘的狀況。同時,200億只佔本地生產總值18898億(2012年數字)的1.05%。
還有,經濟學上政府支出將會帶來乘數效應,以及增加的措施多數惠及基層,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較中上層高,因此政府增加經常性開支帶來的乘數效應將會較退稅及退差餉為高,更能為經濟帶來好處。
最後,雖然施政報告看似增加了不小的經常開支,但當中除了低收入家庭補貼外,其餘都是修修補補的措施,距離民間社會一直爭取的訴求還相差很遠,如15年免費教育、增加大專資助學額及增加殘疾人士服務名額等。因此,政府的經常開支實在有增加的必要,並需著手建立更公平的稅制,讓香港的財政更有持續性及乎合公義原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