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挑戰與回應下的香港本土主義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挑戰與回應下的香港本土主義
Jan 14th 2014, 03:24, by 趙善軒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在其名著《歷史研究》一書中提出了一學術理論,他認為文明常處於被外來集團的挑戰下而產生回應, 即是說面對外壓力,不同的文明會因壓力而作改變。當然,不同「體質」的文明會有截然不同的回應。譬如同樣面對西方列強入侵,廿十世紀中期的日本人作了全面性的改革,實行明治維新,而中國人則不然,卻一味強調中體西用云云。簡言之,內部變化實與外在壓力有著莫大關係。

港人在回歸初年,國家身份認同不斷提升,解放軍營開放、太空人訪問、奧運選手來港都成了一時佳話,惟近兩三年,俯仰一回,形勢竟有一八十度的轉變,港人仇內情緒高漲,自遊行由「後沙士」時代的良藥變成了文化衝突的導火線,雙非孕婦問題,地鐵進食事件,D&G事件以及簡體字標語等話題觸發了大規模的反抗情緒,套用「挑戰與回應」理論,實是其來有自,不難解釋。

二零零三年七一大遊行,號稱五十萬人上街示威,當年的行政會議成員田北俊突然軟化,致令基本法廿三條立法才被迫下馬,此後北京一改回歸初年對港態度,積極在港進行「統戰活動」,方有近年「政令不出西環」的局面,北京的影響力正式浮在水面,中聯辦的基層官員更明言要在港建立第二管治階梯,部長級的幹吏更對大學的學術研究指指點點,甚至對區議會、立法會、特首選舉等均見活躍的「參與」。凡此種種,香港人的壓力感日深,深恐北京當局欲把內地管治文化帶到香港,在強大國家機器的挑戰下(不論是事實還是想像),港人必會作出激烈的回應。當前,有些人跟澳門大多數民眾一般,只得無奈接受,但有更多的市民,選擇不同情度的反抗,香港本土主義就應運而生。

然而,在目前的形勢下,大多港人卻選擇積極拒爭者仍佔小數,大多數人卻以消極方法抵抗北京的挑戰,諸如發涉在旅客而非政策,針對孕婦而非制度,衝突選擇用簡體字的市民而非對文化作反思, 此就是在特殊體質下的「挑戰與回應範式」。因香港長久在港英殖民政府的愚民管治下生活,啟蒙教育不深,加之過份商業化,欠缺人文素質,其回應多近民粹而非自由,但不論如何?梁振英同志任特區政府的頭領,也意味著親北京的強勢領導將如洪水而至,若此思維不變, 北京妄想透過干預來控制大局,那香港人的回應也只會愈來愈激烈,國民身分只會日趨澹泊,本土主義亦會更趨劇烈,他日或會走向極端的民粹主義,後果將會難以估計!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蘋果日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