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將於33 年後毁滅》這影片,有人指它很正面,因男主角大難當前選擇留守;也有人嫌它過分懷舊,因影片所說的美好就是回到過去。奇怪的是,在影片宣揚的那份勇敢之 中,我卻嗅出了濃烈的孤立。如果影片比喻的真是一場政治末日危機,那末,這裏的政治,其實是一個人的政治。
一開首,主角面對那些死到臨頭還一味炒樓炒股的香港人,已是雞同鴨講般搭不上話。最後,他沒好氣的對着那位絕世天劫電視男,只留下一句: 「咁你去死啦!」
很快,短視自私的人們都走,全都消失了。最後,主角英雄般的研發了高射炮,輕易將隕石擊碎。奇怪是,在這個末日預言中,從頭至尾,主角既無半個朋友,也沒一個同伴。短片更多的是獨白,或各說各話,而沒有對話,沒有交疊的人,遑論人心轉化。
但在短片的狂想中,這場一個人的戰爭,卻振奮的勝仗了。但現實呢?當然誰都知道,因平凡人各有各的忙碌,正義的呼喚經常只迴盪於荒野之中。可是即便如此, 現實中的政治也不可能獨力完成,反之,它仍然需要贏得他人的認同和協助。如何將冷漠的、半信半疑的人拉到自己一邊,即創造更多朋友,這才是政治的核心。
回想亞里斯多德所說,人是政治的動物,而離群索居摒棄世俗之人,非神即獸。因而,政治的幸福,永遠是自由人之間的一項共同事業,總是預設了他人的在場。
把我們榨乾至最後一刻
因此,這網絡末日奇想,當然可以透過一個人的戰爭來自我救贖;但真實政治卻永遠屬於眾人的,並只能寄身於公民之間的共同奮鬥。有趣的是,末日危機以外,尚 有城市原來的危機(財團獨佔、無普選)。影片中,一眾既得利益者統統撤出了,而這時,事情卻一反常態:一切都變得更美好,城市原來的危機消失了。
好了,這裏有一個假設,這些撤出的人,當中不少是問題的一部分,因而他們的消失才弔詭的令問題變好。然而,問題是,他們不會自動消失。要是真有末日危機, 我想地產財團將會把我們榨乾至最後一刻,而不民主的現實也會延續到最後一分鐘。說到底,壞人根本不會這麼快就遷出。如果電影想揭示的是「沒有了他們,我們 就更好」的原理,那我就認為, 「他們」根本不會「自動」消失,除非真的已到了最後一刻。
甚至我想, 「消失」的設定也是捉錯用神。面對敵人,政治需要自己和他人的覺醒和對抗;而面對一個個平凡香港人,像影片那遷出的三分之二人口,政治的任務更是別無他 途,它要求一場廣泛的轉化人心的運動。跟影片獨白說的「人少了問題也少了」不同,恰恰相反,政治的希望從來也是更多人的加盟、團結和醒覺。
謝謝短片,因它提醒了大家勇敢留守香港的重要性,這誠然是今天香港人極需要的美德;但在談論這種一個人的戰鬥之餘,我們還須回到政治的所繫:面向他人,因政治到底是一樁人際的事業。
至於片末,小行星遭擊碎了,但政府禁止公布消息,並假裝繼續發炮。導演似乎認為,活在一份揑造的危機,總比處於安逸之內好。然而我卻懷疑,虛構一個不存在 的外敵,所達至的內部穩固,是危險的。除了可能製造代罪羊之外,它更可能使人轉移視線。在歇斯底里的向那不存在之小行星發炮之際,真正敵人卻逃之夭夭了。
明報世紀版2014-03-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