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看過所有彭浩翔的作品,對他的評價是「頗有小聰明、但未成氣候的導演」。頗有小聰明的彭導,不少作品頗賞心悅目,如開宗明義是「玩味重」的《買兇拍人》幽默得來且有不少神來之筆的「過隱」情節、開宗明義是「荒誕喜劇」的《低俗喜劇》亦成功讓大部份香港人得到喜劇帶來的歡愉、開宗明義是「愛情小品」的《志明與春嬌》是鏡頭運用、剪接及配樂運用均頗為成熟的作品,故事簡單,卻是彭導從影以來拍攝水準最高的作品。無奈小聰明的彭導亦頗喜歡賣弄「屎橋」,企圖讓作品「升格」,最常見的是以誇張做作的題材作賣點、或刻意故弄玄虛以仿文藝,然而劇本內容大多空洞無物,只有兩句說話便可說完,《伊沙貝拉》仿王家衛的失敗、以及《破事兒》以做作空洞的短片們帶出不少「我阿媽係女人的道理」,均是彭導小聰明之作的一大範例。
今年的《香港仔》,由於電影的題材較serious的關係,較少賣弄小聰明的機會,令彭導自暴其短,實際電影功力的低劣表露無遺。彭導亦企圖乘「本土文化抬頭」之熱潮令電影升格,實質上言之無物,如非彭導的名氣,根本不足夠成為一部電影。
彭導希望電影能成為香港人的電影,道出香港人的心結。無奈野心勃勃的彭導眼高手低,犯下新手的錯誤,忽略了「一部電影只能容納一個主題」的定律。各個主要角色均有未能解開的心結,但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之間毫不關連,勉強說的話只是他們是來自一家人、他們都是香港人。但問題是這些香港人、這班來自同一個家庭的角色們,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均徹然不同。不是說一部電影的角色不能面對不同的問題,只是他們的問題的根源或性質必須有連繫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電影,要不然這部電影只是將香港人不同的問題「堆砌」在一起,甚至可說是將幾部毫無關連的短片放在一起便成為電影。事實上只要稀才修改,要將角色們分析成兩個家庭,電影亦可成事,彭導要將角色們設定成來自同一個家庭,目的只是掩蓋角色們之間的問題沒有連繫的毛病。
解決角色們的心結,原本是電影的重點。無奈不知是電影的時間有限,不能深入探討五至六個徹然不同的問題,抑或是彭導對社會議題的研究未夠深入,角色們的心結均草草了結,一兩句說話均能夠解決。古天樂過份看重女兒的外觀,最後聽到杜汶澤講及《星球大戰》的事例後,便學懂「面對」問題,想到整容便可解決問題,放下心結。隱藏整容秘密的梁詠琪,聽到丈夫古天樂接受整容後,放下心結。年華老去的梁詠琪,嘗試參加富豪派對後發現派對並非想像般惡劣,並學會「嘗試新事物」的道理。疑神疑鬼、認為亡母憎恨自己的楊千嬅,直接向父親吳孟達查問後得知母親生前並非冷待自己後,放下心結。有外遇的曾志偉,發現妻子楊千嬅刻意製造「地府回郵」事件以爭取他的關注後,決定與小三道別,放下心結。經常怪責父親吳孟達的古天樂,得知吳孟達帶女兒出海原來是女兒主動提出的要求後,二人便同心協力拯救鯨魚,放下父子倆的心結。所有的眾多心結均可以一兩句說話或場境解決,不夠深入探討,如將數部短片集合而成,起承轉合可謂蕩然無存,劇本的空洞局限了這部電影的可觀價值。
電影情節簡單,依靠不少取巧性的情節加強可觀性,如楊千嬅乘坐紙紮的士、女角的性感場面等,筆者認為以這些與主題關係不大而且可有可無的情節作宣傳賣點是絕對不可取的。電影角色間的心結沒有連繫,彭導卻硬要穿插不同角色作敘事手法,依靠的是不停的配樂轟炸,觀眾們可以想像一下如將配樂移除,會發現將這部電影分析成幾部短片的話會更合適。
電影可以讚賞的,是演員們的突破表現,彭導亦應記一功。演員在彭導的電影下往往能表現出與以往不一樣的一面,如古天樂的演出是從影以來最自然的一次,吳孟達的「老練」演技亦具看頭,杜汶澤的客串演出亦已經成功吸引觀眾的眼球。鏡頭的處理亦具相當美感,看得出彭導對鏡頭的觸覺。
昆頓塔倫天如的名作《Pulp Fiction》的厲害之處,是即使不同角色於不同的時空面對不同的問題,觀眾亦可發現他們面對問題的態度及要承受的結果是互相呼應,能讓觀眾反思。《香港仔》不同的角色所面對的問題卻互不關連,如果說他們同樣面對香港人所面對的問題的話,那倒不如拍成幾部短片還更嘗心悅目。《香港仔》讓彭導自暴其短,筆者還是希望他開宗明義拍攝小品或玩味重的電影,反而更「過隱」,更合「香港仔」的口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