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是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的第23部長片作品。從拍攝這部電影所需的活力及膽識,以至其題材的震撼性,難以想像是由拍攝了近50年電影、年逾70的導演所執導。史高西斯一直在拍電影,即使冒著風險,他仍堅持帶領觀眾從新的角度探索現實世界,而今次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絕對墮落及不公義的世界。
與以往的《盗亦有道》(Goodfellas)、《賭場風雲》(Casino)及《娛樂大亨》(The Aviator)一樣,《華爾街狼人》由真人真事改編,同樣為觀眾呈現真實的世界。從以往的黑幫、賭業、電影界以至政界,今次史高西斯透過改編股票經紀 Jordan Belfort 的自傳,帶領觀眾探索華爾街的世界。道德淪亡的股票交易所內,群交、召妓、吸毒以至違反人權的情節一一呈現觀眾眼前。
《華爾街狼人》在美國上映時備受爭議,批評者主要針對電影中大量的裸露性愛場面、服用毒品的情節以及大量的粗言穢語,指電影意識不良。事實上,仔細觀看這電影便會發現,史高西斯在處理裸露性愛的場面,很多時候在露骨的畫面清晰呈現之前就剪到下一節,是在點到即止的前提下,呈現華爾街的實況。兩位主角更因吸食毒品而醜態盡現,不論飛機鬧事或者全身抽搐的失儀,均讓觀眾看到吸毒者的墮落。
主角 Jordan 在電影中說過「錢多得不知怎樣花」,擁有的金錢遠超常人的需求時,便開始建立一些「新的需求」、一些沒有意義的需求。超豪華大宅、私人直昇機、天價郵艇及名車,全是非必要的物質。在電影的初段,身為華爾街初哥的 Jordan 與上司 Hanna 飯聚,Hanna 指出華爾街人每天面對瘋狂的數字,大量的性和毒品是他們減壓的必需品。正正是這個失衡的金錢世界,為 Jordan 一眾人製造了失衡的需求:大量的性及毒品。
Jordan 的第二任妻子 Naomi 就如大眾的寫照,輕易被 Jordan 的豪華大宅吸引。無奈地,雖然天價郵艇是以她的名字命名,但卻沒有駛向她希望前往的倫敦,只是隨 Jordan 意願向驚濤駭浪的摩洛哥進發;豪華大宅內發生的只是接連的爭執;名車被撞得形同廢鐵。Naomi 最後亦認清事實,離開了 Jordan。儘管 Jordan 的生活有多奢華,資金有多豐厚,但在失去家人、失去人生自由時,也想不起富有的時光,才驚覺自己原來過了那麼多年空虛的生活。
電影中 FBI 探員與 Jordan 在郵艇上互相試探的情節非常精彩。正如 Jordan 所言,社會上很多人「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FBI 探員的工作極具意義,為國家貢獻良多,搗破的騙案可能涉及天文數字的金額,但換來的薪金只能讓他擠地鐵;相反,Jordan 的工作是欺騙股民,炒賣沒有價值的仙股,但一次交易所賺到的已經可以是該名 FBI 探員全年薪金的十倍,讓他能夠享用最豪華的私人郵艇。這就是不公義的現實!
FBI 探員最後成功緝拿 Jordan,事件亦被刊登在報章上,但報導只以 Jordan 的名字命題,而沒有這位搗破涉及百多萬美元詐騙案的英雄的名字。這位英雄亦與大眾無異,坐在地鐵列車上,無人注視他。相反,貪盡一生的 Jordan,只需出賣共事的同僚,便能夠換來短短三年、能夠享受網球的寫意監獄生涯,片末 Jordan 亦不諱言自己仍未明白父親所指:「有多少風流,有多少折墜」的意思。出獄後的他,眾人的目光仍放在他的身上,仍然為他歡呼。這就是諷刺的社會實況!
Jordan 相信「任何人也希望發達」,這想法當然不能完全應驗,但即使正直如該名 FBI 探員也不諱言,自己在擠地鐵時也曾幻想過富有的生活。「機會」曾放在 FBI 探員面前,他大可收受 Jordan 的賄賂,脫離擠火車的命運。但他最後選擇的,是一條沒有為自己帶來金錢、名譽的路。可能他「需要」的並不是金錢,而是要向自己的信念作一個交代。不知道觀眾們會否認同這位 FBI 探員的選擇,但我可以肯定,史高西斯50年來一直走在這位 FBI 探員所選擇的路上。
與史高西斯以往具爭議性的舊作如《的士司機》(Taxi Driver)及《Goodfellas》的情況一樣,今年《華爾街狼人》在保守的奧斯卡金像獎中被忽略。史高西斯對美國電影的貢獻可說數一數二,至今卻只贏得一次「遲來的」奧斯卡最佳導演,正正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不禁令我想起電影中的 FBI 探員。
失衡的物質生活、性生活及濫藥,同樣是原本沒有必要的「需求」;正如仙股一樣,是經紀為賺錢而為客戶捏造出來的「需求」;亦正如片末推銷筆的測試一樣,推銷者為建立筆的「價值」而向被銷者創造「需求」;亦正如奧斯卡金像獎一樣,是大美國主義者為確立美國電影的地位而向全世界電影人創造出來的「需求」。
史高西斯真正需要的,是不受批評者影響、真正自由的創作空間。影迷們真正需要的,是在自由空間下繼續創作電影的馬田史高西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