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右起)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張超雄、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
(獨媒特約報導)立法會今早召開數個小組委員會會議,正當人事編制小組討論創新及科技局開設新職位將每年花費公帑高達3,400萬元,隔壁融合教育小組則討論「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促請教育局考慮每年撥款不過約100萬,讓這個獲本地及國際聾人社群支持的教育計劃得以延續。支持計劃的團體在會上均表示計劃推行7年,成效顯著,希望教育局考慮學生的特殊需要,給予長遠支持。惟出席會議的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多番以成本高、計劃效益未明為由,拒絕設常規撥款。
欠資金 新學年無以為繼
現時聽障學生一般入讀以口語授課的主流學校,或全港唯一聾校路德會啟聾學校。由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開發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於2006年獲賽馬會資助,在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實行,讓聾童與健聽學生一同上課,兩名老師同時以手語及口語教授。然而賽馬會的資助於本學年完結,9月開學,計劃將無以為繼。
會議開始前,30多名同學及家長到立法會外請願,將400多封來自本地及海外,支持計劃的意見書交給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
現就讀聖母院書院的中一聾生陳芷瑩,自幼稚園高班起參與計劃,她表示雙語環境有助學習,可以聽老師用口語講解,不明白時亦可看手語老師補充。多年來與健聽同學相處,她認為聾健沒有不同,「我們懂手語他們不懂,他們懂口語我們不懂,其實大家都有缺陷。健聽同學會好努力學手語,一起玩時很開心!」
圖:聖母院書院中一聾生陳芷瑩。
雙語教育助聾人學習 促進共融
會上學校及各團體代表發言,龍耳主席鄧肇中表示,從少到大接受主流融合教育,老師只以口語授課,自己戴助聽器即使聽得見,也不能明白全部內容,難以吸收。參與計劃的中一聾生黎珈佑發言表示,即使有助聽器和人工耳蝸,聾人也不會變成健聽,認為手語很重要,希望其他聾人也可跟他一樣,在雙語環境中成長。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校長胡艷芬表示,在校內沒有歧視、排斥,計劃除了令聾生可以手語學習,亦培養了健聽學生了解聾人的需要,「這是共融教育最核心的價值」。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總監鄧慧蘭指出,聾人學校隔離式的教育令聾人對社會認知程度低落,與健聽社群溝通困難,融合教育正正填補此缺陷;而部份聾生需要以手語學習,即使「融合」到主流學校,用口語學習亦會有困難,因此應該給予他們雙語的選擇。
圖: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總監鄧慧蘭。
教育局:成本太高 不會批常規撥款
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回應,認為計劃成本高,未有顯著成效;又指坊間現時有多種教學方法協助聾生學習,如肢體語言、以視覺吸引注意,未有研究證明某一種方法特別優勝,亦未證實手語為必要元素。他曾到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視察,同意校內的共融氣氛良好,但認為其他學校以課外活動形式亦可塑造同樣氛圍。對於教育局會否對計劃設常規性撥款,楊潤雄表示一旦撥款予一間學校,局方有責任在全港推行,故只會與該校研究如何以現有資源繼續推行計劃。
面對副局長質疑雙語計劃聾生的成績與一般主流聾生無分別,鄧慧蘭指出根據中心調查,雙語計劃聾生在中文、英文、數學的合格率,都遠比主流聾生高。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言語治療科李月裳亦認為,共融氣氛對學生的自信心很重要,今日黎珈佑能有自信地在立法會發言,正是計劃對學生成長的正面影響。
最後委員會一致通過無約束力動議,要求教育局積極撥款支持計劃。
政府欠承擔 計劃前景不樂觀
會議結束後,鄧慧蘭對會上教育局的回應表示遺憾,副局長承認計劃的好處,但又不願投放少許資源,可見香港的創新教育停滯不前。副局長提及計劃可申請非常規的優質教育基金,鄧慧蘭直指這是治標不治本,教育工作需要穩定的環境才可紮根,局方應作長遠投資。校長胡艷芬亦指,即使計劃找到其他資助,亦非長遠之策,教育是政府責任,關顧有需要的同學,實是責無旁貸。兩人對獲批撥款表示「極度不樂觀」,擔心計劃中止,將令家長失望,聾生的教學質素下降,對用心投入的老師打擊巨大。
融合教育小組委員會副主席、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表示,融合教育一直流於概念,但早前他與其他小組委員到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探訪,看到不同的小朋友相處融洽,互相支持、關心,學習效果亦良好,認為這正是「傳說中的融合教育」,將概念實踐。他指政府應珍惜及支持計劃,而且有其他國家正參考香港計劃的經驗,港府有責任讓計劃得以延續,而非以「太貴」為由推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