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網絡)
今天,一些小朋友以為沒有錢的話,只要到銀行的自動櫃員機提款便可,而不知道我們必須先工作、後賺錢才可以提款。同樣地,今天很多人也覺得沒有食物的話只要往超級市場購買便可,而不知道即使今天的科技如何發達,食物的生產仍是要透過大自然的恩賜和農夫的辛勤勞動才可以獲得。
不錯,農業的機械化、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大規模的水利灌溉、以及不斷的品種改良令糧食生產在過去一百年以倍數增長。但不少專家指出,這種增長已經接近極限。極限的一大源頭,是我們對大自然的過度破壞。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不斷上升的需求與自然界的極限將導致糧食短缺的危機。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生產的糧食之中,有近三分之一因為種種的原因被浪費掉。與此同時,全球有接近十億人每天都吃不飽。我們絕不應該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而最卑微的第一步便是珍惜食物和盡量減低食物浪費。
人類可說是自然界中最為雜食的生物。我們所有吃進肚裡的食物,最終都來自大自然。而除了水和食鹽這兩種無機物質之的外,所有其他食物,都由其他有機體所提供。
為我們提供食物的生物包括了植物、動物和真菌類三種。很多人以為真菌類如冬菇、草菇、蘑菇等屬於植物,這是錯誤的。這些生物不懂得透過光合作用來自己製造食物,所以不是植物。但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真菌和植物都同樣處於食物鏈的底部,而所有動物,無論是肉食還是素食,最終都是靠這些生物維生。
人類所吃的五穀和蔬果都是植物,它們都要有陽光、空氣、水份和合適的土壤和溫度才可成長。人類不斷破壞大自然,便等於破壞這些生物的生存條件、破壞我們的食物來源,最後是名符其實的自食惡果。很多人以為所謂「環保」只是讓我們可以繼續欣賞美麗的自然風景,殊不知除此以外,環保亦是保障我們食物來源所必須的。
我們的飲食習慣是經歷數百萬年的進化而建立起來的。在以往,我們的生產力沒有今天的發達,能夠進食含有高蛋白質和高脂肪食物的機會不多。即使到了農業社會,農村的人也只會在大時大節才烹牛宰羊劏雞殺鴨。另一方面,無論我們從事狩獵、畜牧還是農耕,日常生活的運動量都比較大,所以需要進食較大量高澱粉質和高糖分的食物以補充體力。
自從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特別是過去大半世紀邁進了機械化、自動化和電腦化的世代,絕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不需要什麼體力勞動,而只是終日對著電腦。但問題是,我們過去數十萬年所建立起來的飲食習慣卻未能即時改變,也就是說,我們仍然喜愛吃高脂肪高澱粉質高糖分的食物,例如炸雞、炸薯條、蛋糕、雪糕等等。結果是,我們「收入與支出」愈來愈不相稱,這不但導致肥胖甚至癡肥的現象,還令很多人患上心血管病和糖尿等疾病。
「入不敷支」要開源節流,如今我們「入超所支」則要「節源開流」,亦即要減少食量,特別是高糖高脂的食物。另一方面則要多做運動。古人的生活沒有這麼多的節制,這可說是文明的一種代價吧!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所謂「不時不食」的概念,也就是說,在每年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分,應該選擇當期時生長得最豐盛肥美的食物來吃。這當然是一種基本的常識。例如在華南一帶,冬天的菜最靚所以應該多吃菜,而夏天的瓜則特別靚所以應該多吃瓜(例如冬瓜、西瓜)以消暑。吃肉方面則在冬天才吃羊肉以驅寒。吃魚方面則有「冬鲤夏黎」的說法,就是冬天吃鲤魚夏天吃三黎魚。至於吃大閘蟹要看時節,這便更是人皆知曉的常識。
然而,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一方面我們有溫室種植,另一方面更因交通運輸發達,我們可以從南半球在夏天輸入冬天的蔬果和肉類、在冬天輸入夏天的蔬果和肉類。結果是,我們可以在夏天打邊爐吃羊肉,在冬天吃西瓜和芒果。我們以為這是文明帶來的享受,但事實真的這樣嗎?
從環保的角度看,這種跨越千里甚至萬里的食物運輸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結果是加劇了全球暖化的危機。從健康或養生的角度看,我們的身體長期適應了季節的變化,已經和季節性的食物產生微妙的配合而產生最好的效果。如果我們肆意違反這種規律,對我們的健康未必是一件好事。為了環保也為了健康,我們還是遵從傳統的智慧好一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