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東北懶人包之一
要求政府立即撤回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十個理由
由土地正義聯盟及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製作。
1. 不能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整個計劃佔地600公頃,住宅用地只佔115公頃,提供60,700個單位,公/居、私營房屋比例為六四比。可是私營房屋卻多為低密度佔地的「豪宅」(54公頃),實質用於公/居屋的土地面積只有36公頃,即整個發展區總面積的6%。
被剔出計劃粉嶺哥爾夫球場,其佔地面積為170公頃,無須發展東北,足以興建60700個單位有餘!而目前政府在市區擁有閒置土地多達4,000公頃,足以建設50個東北!
2. 毀人家園
大部份原居民村得以保留,可是兩區近萬村民失去三代家園,長者晚年頓失依靠。失去家園的多為新界非原居民,不但造成新界村民間的分化,被迫遷的村民,即使擁有私人土地,賠償不足以重建家園,也失去社區網絡,租戶更面臨地主逼遷,更為弱勢。
3. 長者冇屋住
政府最新計劃會把整個住上千名長者的石仔嶺安老村分兩階段清拆,並在2023年在石仔嶺公園興建護老大樓。計劃貌似細心,但合資格申請搬上大樓的長者有限,即使獲酌情處理,2018年第一期清拆為仍住在安老村內長者做成嚴重環境及噪音的影響。
除了居於安老村的長者以外,還有數千名在村內居家安老的長者全忽視。長者是人,不是重建或發展的首先犧牲品!
4. 違反程序公義
發展計劃的大綱圖正按《城市規劃條例》諮詢公眾,城規會並未審議,政府卻偷步向財委會申請撥款;具體收地範圍未定,就偷步進行人口凍結。
而有權決定是否撥款的立法會財委會,多名議員的公司都擁有東北土地,涉及利益衝突卻從不避嫌,包括主席吳亮星(新鴻基)、田北俊(新世界)、劉皇發及石禮謙。
5. 原址換地,利益輸送
計劃表示擁有4,000平方米土地的地主就可申請換地發展,只有大地產發展商或坐擁大幅土地的原居民才能擁有這麼大的土地,變相直接讓地產商直接將賤價囤積所得的農地直接開發,過程中只需私下補少許地價,「原址換地」捉成以公帑設基建,變相補貼地產商發展。可是,村民被犧牲,如此利益分贜,是透過毀滅小市民家園而達成的。 各大地產商容許在新界東北囤地者「原址換地」,根本無法回本﹗新界東北。
6. 犧牲本土農業和鄉郊生態
計劃將摧毀香港差不多四分之一活躍農地,破壞食物安全和生態環境。政府從來沒有為鄉郊土地制訂永續發展政策,而計劃令地主為發展就把餘下的鄉郊土地淪為『有待城市化』的臨時土地,繼續被地產商囤積,以及被露天貨倉等臨時用途破壞。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共生頓成空話。
7. 創造就業成疑
計劃指「新發展區鄰近數個現有及興建中的新口岸及深圳......善用與內地日益頻繁的經濟互動」,會提供約37,700個就業機會,其中包括研究與發展、商業零售及社區服務,可是相關比例和教育要求未明,遷入新界東北居住的市民是否有相關的技術去滿足人力需求成疑,以橫空的創新工業取代區內早已經營多年的農業和傳統工業,豈是本末倒置?
8. 無視民意反對
受計劃影響的村民和支援的行動者用盡了各種方法,希望當局收回成命,撤回新界東北發展。村民曾經向官員陳情請願;到地政署示威抗議;收集五萬份反對規劃的意見書等等。甚至有將受迫遷的石仔嶺安老院長者在立法會旁聽席跪下,可是,當權者始終不為所動。
9. 1200億大白象,可以花得更有意義
政府以天價1,200億打造的新界東北發展,基建用了410億,另外300億作土地賠償,當中95%了囤地已久的大地主手中,包括原居民地主及地產商。與其以1200億犧牲本土農業和村民家園,倒不如以1200億設全民退休保障,回購領匯、東隧和西隧;發展社區及綠色產業等,都是更加善用公帑,更受市民歡迎。
10. 城市規劃要更民主
土地要發展必經城規會,可以城規程序黑箱作業,有如橡皮圖章,專業措詞令普羅市民難以參與。從利東街重建、深水埗重建、天星、皇后到菜園村的抗爭,市民愈來愈體會到,城市規劃制度必須更民主,城市空間才不會被有錢人壟斷。
結語:即7百萬香港市民,每人要被政府及大地產發展商從荷包中白白搶去17,000元之多,您忿氣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