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東北知多啲:澄清+通識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東北知多啲:澄清+通識
Jun 27th 2014, 04:31, by 卓佳佳

攝:Johnny Leung @ USP United Social Press 社媒

今天不斷在新聞上聽到「村民要求200萬」,必須澄清,以正視聽。其實,有關說法,只是某鄉事派原居民的「個人意見」,絕不代表村民!在財委前一天狂出這新聞,官鄉勾結真明顯!

前晚,陳茂波召見村民,三區村民入場後,清楚表達為香港公眾利益、永續成長、城鄉規劃,要求「撤回計劃」。並贈送陳氏一張「Holland Bank Cheque」,註明$1,245萬,即其(舅仔)於古洞囤地可得之收益,指出陳的利益衝突問題。陳否認。另,村民亦當場邀請陳茂波,出席今晚 (星期五) 7pm 於立法會門外的公開辯論,與市民村民當面對質,辯論東北計劃。

陳拒絕。近百名村民憤然拉隊離場抗議,包括一直努力要求撤回計劃的三區村民組織。(今早,陳接受電台訪問,好似又話願意另外找時間地方辯論。那是後話。)當時,現場只剩下部份受影響村民,以及(唔係好知關佢乜事的)鄉事派。有鄉事派提出提高賠償金額至 200 萬云云。

必須說明,受東北發展拆遷影響的村民,全屬「非原居民」,即 1898 英國租借新界後,才於新界落地生根的一群。不少家族多年來主要以務農為生,種菜養雞養豬。大多向原居民租地,少部份後來儲錢買了地。亦有租用官地者(1898年原居民向政府登記地權時,剩下沒被登記的就成了官地)。半世紀以來,「非原居民」胼手胝足守護土地,為香港人保護了鄉郊水土、傳承本土農業。他們成就了香港1950-80年代農業輝煌的一頁,養活了這個城市。

而「原居民」,則早於1898年已落戶新界。因各地緣政治歷史因由,原居民有地權、(70年代起)有丁權,現在還有立法會功能組別、鄉事委員會、區議會議席等政治權利。主權移交後,冇民意授權的港府需要鄉紳支持,所有開發新界的計劃,都忌他們何只幾分,幾乎絕不會動原居民的房屋。所有開發計劃,都是向「非原居民」家園開刀。

面對開發計劃,鄉事派的角色為何?上面提到,開發計劃不會碰到他們居所(丁屋用地),但旁邊非原居民紮根(居住、耕種)的土地,大多由原居民擁有。財經雜誌 i-Money 曾統計,河上鄉侯氏,可從東北計劃獲得 50 億賣地收益,付鈔人是政府,也即是納稅人。

因地緣關係,侯氏在古洞北影響力較大。而粉嶺北,則包括上水鄉廖氏(於天平山村)、龍躍頭鄧氏(於馬屎埔村)、粉嶺圍彭氏(於石湖新村)。廖氏,即 2012年9月22日上水大草地諮詢會時,出手打人的一群;部份人已將土地售予新鴻基,令文錦渡旁的農地變成貨櫃場。而後兩者,則自 1996 年地產商瘋狂囤地開始,大多已將祖業出售予恒基、新世界,只有極少數仍持有土地(和現在由他們自己操刀請律師繼續迫遷村民)。

所以,當某些鄉事派彈出來,以「村民代表」姿態提出要求,其實是極可笑又諷刺的事!

新界東北計劃,清楚地揭示當今新界「非原居民」村落中,面對「官鄉商」勾結系統的瘋狂開發,村民長年所受的壓迫與痛苦。但,這絕不單是租戶(村民)與地主(鄉紳、地產商)的私人土地糾葛而已,而是新界農村的存亡問題。香港還有農村嗎?香港需要農地生態嗎?我們需要本土農業、蔬菜自給、鄉土文化、生活選擇嗎?

茲事體大,早已超越私產概念,關乎城鄉規劃、香港永續成長的公眾利益!

然而,正如〈竊聽風雲3〉,原居民中有劉青雲,也有羅蘭姨,是一個 M 型社會。原居民裡有各種人。上述指的只是某一部份人。平情而論,原居民出賣土地不是問題,最大問題是,土地之後要怎麼用?當私有產權、資本累積邏輯,將作為「公共財」(public goods)的寶貴農地,推向不可逆轉的破壞境地,消滅本土蔬菜自給,而政府(作為公權力)是否應該介入此失衡局面?是否應該以政策保護農地?這才是「規劃」的核心!

四年來,我們(馬屎埔村民)一直要求「回購農地,還地於農,城市共生,永續香港」。是認真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