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前日(7月19日)的《大公報》中,刊登了一篇前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的專訪。當中吳清輝除重覆中共和政府的口徑,污名化公民抗命的行動外,又點名指責學聯和浸大學生會,稱「現在的學聯,大約有十幾人幹事吧。他們把持了各校學生會,就如浸大,學生會沒什麼做,學生也不大關注,結果幾個人被選出來就可以主張這樣主張那樣了。」
堂堂一位大學校長(吳清輝現時仍為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公開批評為追求公義、爭取民主的學生運動,彷彿已完全忘記大學二字之本義,更無謂多提本校校訓「篤信力行」了吧。
大學之道,本就在於「修齊治平」。學生胸懷理想,關心社會,改革政治,是份內之事。「士在於道」,所謂的「道」,除了指學術上的真理外,更重要是明理向善,作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香港現時這個不公不義,民不聊生的社會中,學生不平即鳴,以抗命的行徑對抗極權政府,正是確確切切地實踐大學生的責任。反之,吳清輝這位大學校長,有中共面前尤如一隻應聲蟲,在主人的肚中重覆主人的說話,其姿態只能用可笑來形容。
但更為可笑的是,吳清輝舉出浸大學生會為例,指學生會「沒甚麼做」,同學都「不大關注」,意思就是說學生會認受性不足,不受同學認可,只是受少數人操控。身為學生會幹事,筆者當然明白現時院校學生會面臨各種困境,包括同學對學生會關注程度不足,投票率偏低等等問題。對此情況,我們當然要反思及加以改進。但身為前任立法會議員、香港浸會大學校長、現任港區人大代表、聯合國際學院校長(UIC)的吳清輝,卻有何資格批評學生?
翻查資料,吳清輝先生於1998年當選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組別議員時,他的得票是530票、於同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區代表,得票是1073票、於2000年經過校董會校長遴選成為浸大校長時,得票是13票,而於2010年卸任浸大校長轉職為UIC校長時,更被揭發是於校董會內「自己提名自己」,「內定」成為校長。反觀浸大學生會,單單今屆學生會幹事會所得到的信任票數,已是1527票,比吳清輝成為上述任何一項公職的得票為多。更不用說在學界公投中,投票支持各院校學生會在政改運動中爭取公民提名的有超過一萬位同學。試問吳清輝在質疑學生會認受性不足的同時,有否同時反思自己有甚麼資格擔任多項公職、甚至代表香港市民?試問身為小圈子選舉中產生出來的議員、校長、港區代表,有甚麼資格批評學生?
浸大學生會與其他院校學生會一樣,每屆均會舉辦周年大選,選出新一屆幹事會、編委會、評議會的成員,投票率縱然徘徊在偏低水平,但始終合乎程序公義:欲參選學生會的同學首先需要經過「公民提名」,由一定數量學生會會員提名成為候選人,然後經過宣傳、諮詢大會後進行一人一票的選舉,選票經核實後便由票數較高者成為新一屆學生會成員,而即使成為學生會幹事會、編委會成員後,上任後仍需繼續受到評議會監管,定時提交工作及財政報告等。而若果同學覺得學生會行為嚴重違反承諾或同學意願時,亦可以發動全民投票罷免學生會成員。當年的香港大學學生會會長陳一諤正是因他對六四的言論而最終被全民投票所罷免的。
相比於學生會,大學校長作為大學的首席教學及行政主管人,其作為直接地影響大學各個層面,其權力比學生會大上不只千萬倍,而且浸大是政府資助院校之一,資金來源大部分來自公帑,其遴選過程理應受到更公開、嚴謹的監察,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以吳清輝成為浸大校長為例,當時校長遴選的過程便極為黑暗,由校董會成員一手包辦:校董會成立遴選委員會搜羅校長人選,定立遴選原則,篩選出四人入圍最後階段,校董會最後以十三票支持,四票反對,吳清輝便順利成為浸大校長。在遴選過程中,當時的學生會一直去信校方要求公開候選人資料,但校方卻以事涉機密為由拒絕告知,到校董會拍板之際,才舉辦學生諮詢大會「與師生見面」。整個過程比特首選舉更加黑廂作業,學生作為大學中最重要的持份者,在校長遴選中的參與程度,近乎於零。吳清輝做了九年浸大校長,到2010年再次進行校長遴選,其情況亦相近,只是這次人名換了做陳新滋。
基本上,校長遴選的過程,就是由校董會全權控制的。而現在浸大的校董會是怎樣組成的呢?簡而言之,《香港浸會大學條例》中規定,浸大的校董會由三十四人組成,其中一人是學生代表,另外十五人是校長、院長、教職員代表等,而最後十八人,是行政長官委任的。沒錯,即是過半數。而現在香港的行政長官,是梁振英。
當然,同學可能認為一個「愛國愛港」的終極「梁粉」擔任浸大校長,也不是一件甚麼大事,大學應該是「政治中立」的嘛。而我們的上任校長,亦即是極度親中的吳清輝,就是一個例子。當年吳清輝上任時,當然也曾承諾「不會令浸大淪為左派大學」、「浸大不是校長想做甚麼就做甚麼」,而結果就是吳清輝任內未經同學諮詢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在珠海成立UIC(後來自己同時成為UIC創校校長),又一手推動成立當代中國研究所,後來便是這研究所,出了一份「中國模式國民教育手冊」,形容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到今日仍然身任UIC校長一職的吳清輝又聲稱大學校方應該「明確表示不認同學生違法行為」。校長對大學政治立場有沒有影響?一目了然。如果同學覺得政治離自己太遠,無需太關心的話,也可以看看吳清輝多年來的「政績」:推行新薪酬制度削減員工工資、向教職員開刀,引發「六君子事件」、被揭發員工減薪自己卻獲加薪、宿舍亂政令學生紮營抗議、開辦聯合國際學院年年虧蝕、未經諮詢推行視覺藝術學院及傳理學院合併、到退任浸大校長職務前,還涉嫌「自薦」成為UIC校長,年享二百萬薪金。這樣的人,有資格成為浸大校長嗎?
校長的任命,所影響遠不是硬性的大學學術成就、地位、籌款數字等等,而是實在地影響教職員、學生所身處的教學環境和空間,更影響到同學對學校的感情、歸屬感。很多已畢業的浸大校友,回想起自己的母校,以及當年的校長,便很自然地說出:「浸大?咪一間紅底大學囉」。到今天,陳新滋雖然在各種表態上沒有吳清輝般親中,但同學對浸大的歸屬感始終不高。試設想,浸大下一任校長如果在佔中同學被捕時發表聲明支持學生、如果校長願意開放更多校園空間給同學自由活動、如果校長不會打壓同學在校園發表意見,你對浸大的感情,會不會提升一點點呢?
吳清輝在《大公報》的專訪中,還提及學聯、學生會等學生組織被捧為「英雄」。其實,沒有人希望當英雄的。大學生遠比他所想像的成熟、理智,我與其他同學參與各類型的抗爭行動時,都很清楚自己將要為此付出的代價,而這代價絕非輕易,甚至可能要留案底,影響一生前途。但我們決定參與,是因為知道,改變不會一朝達成,而如果沒有人願意付出,改變永遠都不會降臨。問題不過在於,你希望自己為別人付出,還是別人為自己犧牲?正正就是吳清輝這種小圈子選舉中的既得利益者、不公義制度中的特權階級,才逼使年輕人以至老年人都要在這時刻走上抗爭一途。2014年還剩下不足半年,在這幾個月時光中,人大將會決議為特首選舉設立框架,而浸大的遴選委員會將會啟動程序,篩選校長人選。而這刻,你願意付出,去換取一個更好的香港、更好的浸大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