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世上一些地方,有很多學童每天要歷盡艱辛才能到達學校上課,要克服那些危機四伏的道路,便得靠這群學童的求學意志。《平平安安上學去》便向觀眾展現了這群學童上學時的艱辛過程,藉著幾位學童的遭遇,向觀眾揭示貧窮國家學童掙扎求存的狀況。雖然這是一部紀錄片,卻以故事性的手法去描繪這群學童的生活,讓觀眾不致過份抽離。可是,本片近乎以旁觀者身份去看這些求學過程,變相令戲劇感增多而實感較弱,有如看一部有故事的電影,若以紀錄片的手法來看,本片略嫌難令觀眾取得共嗚。
電影走訪了印度、肯雅等偏遠地區,採訪當地學童求學的情況。由於他們居於較偏遠的地區,每天均得走過漫長道路來上學,途中歷盡意外和種種危機,偏偏,這卻是他們每天得面對的問題,終於抵達校園的一刻,便會知道求學過程絕不輕鬆。
《平平安安上學去》只有不足個半小時的片長,繼而分開鋪敘四位學童的求學過程,當中有身患惡疾,也有要面對自然力量和危機,亦有需要面對自身成長的學童。在選材上,這幾位學童也甚具典型性,能讓觀眾從不同角度和方向,去體會這些學童求學的艱辛。電影同時也加插學童每天上學所需的路程、面對的種種難關與挑戰,雖然有人可能從東涌到九龍上學,也不止十五公里的路程,但那些學童沒有交通工具,只能攀水涉水上學,輔以他們對求學的意志和態度,看來感受也特別深刻。
最令我深刻的是,這並非電影中所盛載的那份求學熱情,而是對照香港這扭曲的教育制度,片中那些學童單純的求學態度,才最是令我感動。雖然,片中幾位學童的求學意志和態度,實在值得香港年輕的一輩學習,可是,他們所學的是一些更實際的知識、對人生有所幫助的經驗,這一點卻是本地教育自愧不如。在片中的貧困地區中,這些學童深知知識能改變力量,幫助他們脫貧,仍有天真單純的夢想,末段的自白更是純真得叫人感動。他們學習的一切,是能應付生活的知識和智慧,促使他們能投入求學,希望透過上課來改變命運。雖然香港的社會並不如片中的小孩般貧窮,只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卻著重於填鴨式教育,學童上課只為分數、過程只靠背誦,我們貫輸的理念並非透過知識去改變命運,而是以此求分數、向錢財來看。
年紀輕輕,片中的學童在上學途中更要幫忙到市場交易、要幫家人工作,也有時間跟朋友玩耍,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童年。他們貧窮,卻活得快樂,能夠培養出一種求學意志亦非出奇。且看我們社會中的小孩,每每未入幼稚園便要學懂「贏在起跑線上」,不斷參加大量無意義的活動,只為入讀名校,以求一帆風順,卻忘卻了學習的本義,成為擠身名利的入場卷。看本片時,我真覺得現今的教育制度很悲哀,或說,這部《平平安安上學去》並非要令觀眾單純地去告訴小孩,求學有多艱苦、要好好珍惜求學機會之類的廢話,而是一眾成年人或家長應好好去想,到底求學的本義是甚麼,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小孩,是只懂背誦、不懂變通;只知力爭上游、缺乏自我修養的價值觀嗎?因此,片尾一眾學童的自白,那種單純的稚氣,是令我很感動的。這份對知識的簡單思維,雖然貧窮,卻來得更真。
也許,《平平安安上學去》的不足之處,反是其拍得太真太有戲劇性。作為一部紀錄片,本片以戲劇形式去展示幾位學童的求學過程,拍攝他們的上學路途,有如戲劇般為他們作Close-up,又時而拉大鏡頭去突顯路途上的壯麗風光,從中更用上不少賣弄性鏡頭去製造戲劇效果。作為一部紀錄片,似乎拍得太像一部電影了。片中幾回遭到意外的過程,更加入過多配樂,而劇組冷眼旁觀一切,看來也有點「為拍而拍」。個人認為,作為紀錄片確要真實地去紀錄一件事,惟整部電影明顯「真」得太戲劇性,令這部《平平安安上學去》看來竟與電影無異,反不像看一部紀錄片的感覺。
總觀整部《平平安安上學去》確是選材得宜,以輕鬆有趣的一面,展現出學童求學過程的艱鉅,深深感受到他們對求學的意志和態度,而眾人單純的思維,更叫觀眾最為感動。對照我們這個社會的變質教育制度,這些貧窮國家學童的態度,反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我得承認,電影把那些山區的風光明媚一面拍得很壯觀、很美麗,觀影過程一直從心讚嘆這些鏡頭後的好風光。可是,這些畫面實在拍得太美、太有電影感,令整部電影看來不像一部紀錄片。我不敢說電影有造假成份,惟局部劇情所遇到的意外實在太戲劇性,而劇組又能恰好如電影般捕捉到一切最美的角度,我只能說這些過程實在過於戲劇性,反令電影失真。
Rating:75/ 100
原文刊於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