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捍衛宋朝遺址行動組
沙中線土瓜灣站的聖山古蹟越掘越多,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北大教授秦大樹上週接受《AM730》訪問時形容,香港今次發現的遺跡規模相當罕見,「從目前的發現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一個很大的民居遺址,出土的文物也包括很多南宋時代的瓷器,藝術已經很成熟。香港同類的發現並不多,對香港歷史認知非常重要,相當值得保護。」可惜政府和港鐵不但沒有加強保護古蹟的工作,過去幾天更以「搶救發掘」的名義移走古文物,破壞原址保育的機會。
梁振英政府從一開始便沒有向公眾坦白交待的誠意,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長陳茂波在4月20日的網誌上聲稱「發現了(宋元時期)方井,由於保存狀況良好,遂建議政府將之原址保留」。但港鐵考古隊以英文撰寫的中期報告在結論中清楚表示:「鑑於該古井位置不屬於施工範圍,所以建議原址保留。」這段文字不但揭破了陳茂波欺瞞公眾,更間接證實了為何其餘238個古蹟遺址被移走,並非全因它們「狀況不合格」,而是有人早已下令,凡屬施工範圍內的遺址必須在公眾知悉前移走。
上述結論並非推測,因為過去幾天港鐵又再次「先剷後奏」,把第二期考古範圍內的一口古坑(港鐵堅稱不是井,但是井是坑並非重點)在上周末移走,才於昨天向古諮會交待。有古諮會委員替政府保駕護航,聲稱這是「適當的破壞」。破壞千年古蹟竟然有「適當」之說,實屬千古奇譚。
「搶救發掘」的緊箍咒
港鐵考古隊辯稱因古坑有木結構,所以移走化驗是最適當的做法。其實罪魁禍首是政府早已下達了所謂「搶救發掘」的緊箍咒:「在工程動工之前,或因動工而發現遺址之時,為避免遺址被全面破壞,考古學家對遺址進行範圍和重要性的評估及文物搶救。」若非如此,以現代科技而言,要原址保育木結構的方法很多;再退一步說,應用「謹慎預防」原則,先把古坑以沙土掩埋再從詳計議,是保存古蹟最穩妥的做法。考古隊對第一口方井也是用同樣方法保存,為何偏偏對這口古坑大開殺戒?說穿了,只是因古坑處於港鐵要開挖豎井施工的地盤內,所以不能留有活口。
政府容許港鐵在第一、二期考古範圍復工,不但催毀古蹟,更破壞了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土層。環保專家溫石麟博士在今年初到考古現場視察,當時在宋元期土層內發現了古珊瑚,即場提醒發展局官員要注意保護。事實上,在港鐵移走的238個遺蹟中,包含了一個佔地7800平方呎的宋元陶磚工場,其中兩幅古牆正是由珊瑚石砌成。
古珊瑚有助研究上千年前的本地生態環境,為建立環境基線提供重要參考數據;對土壤標本作詳盡分析,可能會有更多發現,更有利當今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港鐵的中期報告對此隻字未提,足證他們完全忽略了不同文化土層的生態科學研究價值。政府官員早經專家提點卻袖手旁觀,縱容港鐵把古土層一併剷走,他們豈非變成幫兇?
香港人可以容忍政府官員一時之間判斷失誤,但今天的證據是一次又一次存心欺瞞公眾,對先祖留下的千年遺蹟心狠手辣。他們究竟急甚麼?怕甚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