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萬人,是一個很鼓舞的數字吧?它突破了2003年的五十萬人,反映政府的施政已到達人民容忍的限度,但如果因為有五十一萬人走出來而感到滿足,認為香港有救,似乎滿足得太早吧?
這五十一萬人當中,不乏一些「應節心態」的人。應節心態的人是指平日對社會問題不太關心,但當一到六四七一,就急不及待走上街,打卡向朋友炫耀一番。建立到某種社會形象後,他的生活再度回復平靜,如果不是人人皆討論的大議題,例如6.22公投,就不能讓他發聲。更甚的是,有些應節心態的人只是參與了遊行,就說到自己拯救了世界一樣,實在叫人不敢恭維。他們有這種想法,其實可能因為他們不太清楚外在環境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只是流於道聽途說。如果想香港有救,間中應節地走出來的他們就要提升意識。但如何提升他們的意識,則是一個難題。
另外,有更多的人,因為工作、家庭、甚至追夢等種種因素,只能於這些日子和經過大型宣傳的議題,才可提醒他們面對社會的不公義要站出來發聲。這些日子過後,他們把自己的視線重投他們最重視的工作、家庭、夢想裡,一年復一年,直到永遠。但面對這問題,減少他們對發聲的無力感,讓他們在平日也多表達對社會問題的不滿,恐怕比提升意識更難。畢竟,「搵食」是港人核心價值,重視眼前利益亦是港人特點。
五十一萬人當中,有幾多人能把今天的堅持,帶回七一以外的日子?鼓舞背後,是一個苛刻的問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