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 av magazine 18-07-2014)
看大陸電影,最沒勁是看到「鬧鬼」的情節,因為大陸電檢不容許有鬼,所以還是要找個理由,最常見是角色的幻覺,醒來冒一身汗,剛才見鬼的情節當沒存在過。
看《催眠大師》比看「大陸鬼片」更沒趣,它玩「催眠」,比「見鬼」可以更不負責任,拍了一大堆天馬行空的情節,然後催眠師手指一扣,「得」的一聲,重回現實,既往不咎。
《催眠大師》比一般催眠題材電影更「大鑊」的是,它是「雙雄對決式」的催眠電影,打從任小妍(莫文蔚)步入心理醫生/催眠專家徐瑞寧(徐崢)的辦公室開始,我們便知道事有蹺蹊,自從《鬼眼》後,那些扭橋很難再令觀眾有驚喜,加上宣傳預告必然地洩露了少許風聲,所以很靠導演的功力去營造氣氛,將情緒一直保持到尾。
在這種「催眠」與「反催眠」的較量,醫生與病人角色不斷互換的情節,縱是偉大的編劇,亦難滴水不漏,自圓其說,必定存在犯駁的情節,但編劇及導演可以「攞正牌打茅波」,因為被催眠後的情節及意像,是他們說了算,觀眾無從(亦無謂)辯駁,但重點是:切忌真相大白後,倒過頭將故事重說一次!尤其只澄清和確認導演指定的「真實」,其他 fake人技倆當沒發生過,這只會惹惱觀眾!
《催眠大師》最悲催的是,在 fake來fake去個多小時後,導演突然煞掣,然後告之樓上坐著一排與徐瑞寧有關的親戚朋友,宣佈大功告成,然後非常直白地將故事從頭細說,令觀眾「恍然大悟」,心滿意足離場,它的直白程度可媲美《殺人犯》譚真一小朋友突然自我踢爆。
其實我並不介意《催眠大師》的犯駁情節,但很介意它故弄玄虛後的真情剖白,兩部份的落差太大,犧牲了所有的電影語言,導演自我矮化,難道擔心觀眾看不明白?我還期待導演再扭橋,什麼反反催眠、反反反催眠或催眠反反反……更荒謬的我都可以承受,就是不接受以現在這方式結束。
除了劇情,本片的美術、攝影及音效均可以「災難」來形容,徐瑞寧的古老大屋辦公室設計十分醜陋惡俗,地面及掛牆的令人目弦圖案,處處在提醒觀眾要隨角色進入迷離境界,反映了導演及設計師的拙劣的品味,同樣地那些故作奇幻的攝影及誇張的音效,絕對過猶不及。
還是電影海報設計師「識貨」,其中一款作品直接向 Christopher Nolan 的《The Prestige》(死亡魔法)「致敬」! 雖然《The Prestige》不是講催眠,而是關於魔術(或魔法),但它是很出色的「雙雄對決」,氣氛一流,導演不斷扭橋,最後還超越魔術範疇,「吹佢唔脹」之餘,又不得心悅誠服。
導演是一部電影之神,看你夠唔夠薑玩下去,《催眠大師》的導演陳正道,未到戲肉已經「淆底」!
原文刊於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