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老土當幫忙——中大讀書組及其他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老土當幫忙——中大讀書組及其他
Dec 15th 2013, 16:00, by 游城客書

(圖)Ronald Dworkin和Thomas Nagel用餐,可能正準備下午的Colloquium in Leg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這colloquium有時伸延到晚餐的辯論,加起來便是半天。

文:flmang

這次讀書組,跟大約十位朋友讀 Political Liberalism,個半月來,把 A Theory of Justice 最後部分和 Political Liberalism 三分之二討論了。回頭看看,覺得不易,有時我想,大家這樣忙,竟每個星期陪我顛。之前讀 Human Morality,部分章節分析精細,二十幾三十個 conceptual distinctions,不好懂,大家顛過一次了。自己有時太認真(所以我特別羨慕 Rog Draw 的輕鬆),且有神經質,若無氣氛兼固執,肯定悶死人,令人頭暈繃緊,耳朵嗡嗡作響。沒料到,朋友一直同行。

雖説讀書組是互惠互利(Hobbesian?)的東西,我仍不由得衷心感謝他們——真的。沒當面表白,因為怕不夠型棍啊。

今天放自己假,本想把讀書組其他事也寫寫,再寫點對導修課的新看法、報讀研究院的經驗等。但我,放假嘛,豈可要自己一寫三篇?擇其一就算了,略談報讀研究院 (報研)。事緣有師弟打算報碩士或博士,有時聊,覺得自己言不盡意。由於性格老土,想幫師弟妹,略談一下,同輩和前輩自然不必參詳,怕悶壞人,批評倒很歡迎。

報讀碩士與否,不必顧慮太多,一兩年不難捱過,讀了之後發現學術路不合自己的話,大可停步,何況碩士學位有利求職,讀了不必後悔。報博士可不一樣,教席競爭很大。以學術哲學為例,十數年前,不少在海外大學博士畢業甚或未畢業的人,回港任教(助理教授)的機會頗多。如今,即使在一流大學考獲博士,若未有令人看上眼的 publications,則機會不多(很勵志吧?)。等等就可以了?跟愛情一樣,等待可換來同情,以爲溝十年便到手?不必猜人家想些甚麽,自己,又耐得住寂寞嗎?實情是,即使爭來好工作,關乎現今學界,仍是壓力重重,幾年內的學術路不見得天空海濶。

絕非說博士不能讀。有志求學,不太介意收入、地位和前境的朋友,是不應望風而退的。

關於報研的 sample work 和 proposal,常有這難題:寫得慢,且非常懷疑自己的觀點,更慢,陷入龜速兼婆媽的循環。懷疑本非壞事,而我越來越相信,好的哲學出於自我懷疑與自信的角力與融合,玉成於文字造詣。但總不能陷入泥潭。我的提議是,無論如何,先把初稿從頭到尾寫出來(黑澤明在Youtube亦如是説),再自我挑剔,並請師友批評,從頭到尾修改三次以上屬平常(比不上 電影《字裡人間》中編《大渡海》那樣艱難吧?)。

用多少時間預備報研?論文還沒寫好?有朋友說,extend(延期畢業)很常見,我也認爲 extend 不必是壞事,只要不是浪費時間就可以了。其實散漫也不必是壞事,只要真的想清楚就可以了。怎樣才算想清楚?這當然是個哲學問題,可以注意的是:任何學系都有某種氛圍——氣 氛積極也好、感覺慵懶也好、側重英國學界也好、側重美國學界也好、重視歐洲傳統也好、敝帚自珍也好、謙虛開明也好、動輒附會毛澤東思想也好…… 任何學系,皆無法具備所有學術優點,亦無法避免一切學術上的局限。而我們都知道,小聰明令人感覺良好,尋求自知之明卻太凝重,於是我們有時像對待人類會死 的事實那樣,下意識避而不看,停留在良好的自我形像。一定不好嗎?也不一定。但如果我真的是青蛙,井外世界該如何?

剛讀過 Thomas Nagel 紀念 Ronald Dworkin 所寫的 "The Moral Quest"。讀時琳琅滿目,讀後低回不已,像聼到自己心跳,血脈全膨脹了似的,來了一次學術的 ecstasy。Dworkin 在生時,與 Nagel 合辦 Colloquium in Leg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 二十五年,每週一次,每次六至九小時。二人學術地位如何,不多說了。此等能力非凡的哲學家,尚且年年月月毫無保留地辯論,邀約世界各地學者,從不言倦,世上有幾個學系做得到?至少可以問:大家願不願做?(那樣過癮的東西,我在牛津沒見到,除了可惜,實在沒話説。)從前有朋友和我說,不少北大學生把某哲學教 授視為大師。我對北大絕無不敬,但我有理由相信,如果他們隨從 Nagel、Dworkin 認真學習過一兩年,看法會非常不同。

有兩件事是值得做也容易做的。多看別人的碩士或博士論文,把別的大學的論文也拿來看, 能開眼界。此外,可閲覽其它學校教師的CV。不是說CV代表一切,但這類東西絕不盡是李天命批評過的「僞專管理主義」的產物。看某些學者的履歷(如 Will Kymlicka 的),其成績令人膛目,非「僞專」能包裝出來。説到底,「想清楚就可以了」的基本要求是:大約知道世界在發生些甚麼事(該也包括學術哲學對人對己的有限之處)。

[原文自作者Facebook]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