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於明報9-2-14
小販、地攤和街頭美食,不少香港人都珍而重之,卻被政府視如草芥。市區重建局觀塘項目總監李樹榮在2月5日於物華街和協和街小販市場清場時,指讓小販先安置在臨時市場再搬出市場的「無縫交接」是一項「概念」無法實行,要求先清場,違背局方的誠諾。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作為最大型重建項目,相等朗豪坊7倍的面積,整個項目在2007年已落實,物華街市場小販早已知悉搬遷,為何事隔7年,事情還激起千重浪,臨時市集至今天還未落成呢?(作者按︰市建局已在2月10日承諾「無縫交接」,停止圍封市場)
為何趕急清場呢?市建局非執董黃國健回應說要加快招標賣地,不惜「用錢買時間」(明報6-2-2014), 可惜如意算盤打不響,有一位小販不為錢所動,繼續希望服務街坊。但所謂小販安置又何等回事呢?政府、市建局眼中的小販又怎樣呢?
<被設計的貧與富>
當市建局都說保育市集時,問題是怎樣保育市集呢?
按市建局在2007年在城規會提交的文件,未來觀塘市中心的小販市集是遠離交通要道,巴士站旁的位置則讓路予商場店舖,只能瑟縮在一角,街坊要乘搭電梯才可達。跟現在四通八達,方便基層購物的地點完全不同。現在,四周住在公屋、唐樓的街坊可從街道走入這60萬人市中心,四通八達,將來卻大不同,街坊只能從一條天橋及一條未知會否興建的隧道到市中心。按照局方的人流估算,來自四周公屋、唐樓為主的人流估算日間只有8000,只及從港鐵到市中心的一半人流。將來觀塘市中心重建後的商舖比例,大商場的面積是小販的110倍,完全傾斜商場。除了小販,將來到政府設施也要經過大小商場。
今天,觀塘重建還需等上起碼6年,如果想看實物,可到朗豪坊,只要大家不怕「寒酸」,從4樓的美食廣場走到酒店的一方,踏出雲石的商場地板,踏入膠料舖成的天穚,再轉左直行。片刻間如同走入市政大樓,就可看到熟食中心。很有趣的體驗,十步體驗貧富,這是重建的「德政」,朗豪坊的通識課。熟食中心就是重建前的砵蘭街大排檔,雖則有安置,可惜好景不常,昔日十多檔的大排檔,現在只剩下不到二檔,為甚麼呢?不是租金,而是抵不住冷氣費等開銷,加上位置遍僻,實在很難吸引外人進內,平日還有寫字樓的白領用膳,周六、日只是潮男玩咭片遊戲的場地。這類設計,重建區舉目皆是,另一個重建項目,旺角東港鐵站的新世紀廣場,不時看到大批老人從商場進出,他們不是搶購過年用品,而是為着老人中心,在3樓暗角處可看到九龍總商會耆英中心。
重建,在政府口中改善生活,為何會這樣呢?
當年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跟地產商高層諗熟(壹周刊, 5-4-2012),報導中,有一鄉紳指出︰「一個好常見嘅方法,就係借助幫政府興建康樂設施,去換取提升建屋的地積比率,但重點係該地有無需要咁多康樂設施呢?當然係裡面有人教點樣做。」當然,小販市集也是這類設施,送上發水面積,貼上保育之名,市建局當然欣然接受。
重建不絶,將來不單是「無縫交接」,連小販也將成為概念。
<漠視地區的需要>
政府眼中,規劃只是數字,像觀塘重建,賣點永遠是增加多少綠化空間和公共設施,卻少談空間的質素,漠視地區的需要。
新年夜市重現,不少人懷念市政局,在此之前,社區主導在街坊會手上。筆者梳理60-80年代觀塘街坊會的文件,當時會員投票選出的街坊會,不單是市政局的文化和食物衞生政策,或是區議會小型工程的撥籌,更有規劃的權力。當時街坊會除了簽發小販牌,亦向政府力陳小販重要性,成功保留小販。70年代,政府本來想發展鯉魚門成為住宅區,當時街坊會指出,公眾需要有休憩用地,而觀塘工業區污染太重,需要保留一片綠化帶給這工業區,力促建立保育區,該區的漁村風貎才得以保存。而九東最大的醫院超過三成建築費亦靠街坊會籌得,60至70年代,政府在地方施政全賴他們。可惜,地方權力漸大,政府便在80年代初在各區成立區議會取代街坊會的社區自治。
現在不論食環署,市建局,以全港利益之命,行發展之實。
小販議題被放在食環署,一個只看食物環境衞生的政府部門,官僚先行,完全沒有協助或保育小販之心,更為市建局大開方便之門。2月7日,食環署時公開對傳媒說,幾星期後,會為未落成的臨時市集發牌,發新牌後,將會先取消留守小販李小姐的舊牌照,發予她一個沒有舖位的牌照。沒有牌照,食環可隨時清場,「無縫交接」完全成為概念,無可能實現,全因為市建局獲得食環署的協助,順利收地,再清場招標。再一次小販被發展讓路,結果,香港再多一楝像觀月樺峰般的豪宅,但究竟我們還有多少位小販可給地產發展犠牲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