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人權》雜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 〉2014/4
全書請按此
照片鳴謝:
「古洞村公所」柏齊@新界東北style
「停止強迫遷拆」:龍@新界東北style
人物專訪—古洞村華哥、平叔
簡介:前文提到適足住屋權包括尊重尊嚴、生計、兼顧居民生活方式、社區網絡、文化身分表達、免遭逼遷、言論自由、結社自由、獲取資訊和參與公共決策權。在香港,居於新界及市區居民同樣面對收地逼遷的威脅。二○一七年,政府將會啟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粉嶺北和古洞北等非原居民村村民正面對痛失家園的威脅。
問: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
答:古洞村華哥
問:可否簡單介紹古洞村歷史?
答:宋末已有數百粵人聚居古洞附近,可以說是古洞村雛形。古洞村有百多年歷史,早於一八六○年《新安縣志》已有記載。聽說當年未及限期前遞交所需資料,港英政府並無確認古洞村為原居民村。
問:古洞村面積和人口為何?
答:古洞村曾是版圖最大的村。古洞南原有土地現已成豪宅天巒。現時,古洞北面積約四百公頃,有記載的小區逾廿個,部分已荒廢。古洞村全盛時期(七、八十年代)有逾五萬人,目前大約五千人。村民多是廣東客家人及潮州人,是雜姓村,用廣東話溝通。村民拜觀音,有民間觀音廟。最風光時,觀音誕會搭台做粵劇和潮劇,並設盤菜宴,粵劇名伶新馬師曾也來過表演。後來規模縮小,只做盤菜宴。
問:古洞是怎樣的社區?
答:以前古洞有農作物、畜牧、學校、診所及市集,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昔日古洞務農為主,有五十多款蔬菜,有稻米、麥及禾。最初,村民徒步或踏單車到荃灣或旺角賣菜。六十年代古洞蔬菜合作社成立,運送村民農作物到長沙灣菜市場售賣。昔日市區茶餐廳餐牌的「新界油菜」,許多來自古洞。八十年代,工業起飛,古洞多了許多工廠,如醬油、皮革廠等。大部分村民轉而到工廠上班。現在的環迴公路曾是市集,有二百間店舖,包括四間茶樓、豬肉店、雜貨、士多、藥材及水電等,現在只剩下十分一,大部分都搬去新街市。那時有醫院,也有學校,五十年代是愛華私塾,六十年代是古洞公立愛華學校,由村民出錢買地政府資助興建,但於二○○七年因殺校而關閉。錦益茶樓是唯一無改地址的茶樓,五十年來都是居民聚腳地。古洞附近亦有馬房、練兵場、練靶場、手榴彈場等。除了練靶場仍然運作,其他地方已改變用途。古洞亦曾是電影或粵語武俠劇拍攝外景的地方。
問:新界東北計劃如何影響村民?你們何時得知計劃?
答:早於九十年代,政府已計劃在古洞興建無煙城,主權移交後計劃興建大學城,但因金融風暴及沙士擱置。那時地產商囤地,交通漸漸頻仍。二○○五年興建落馬州支線古洞站,也是為了發展。今次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保密,我們在最後階段才知要滅村。現時,政府只有籠統說法,如合資格人士可獲六十萬特惠補償或原區安置上公屋,但無交代詳情,如何謂原區、通過公屋入息審查也要輪候、中空期有何安排等,完全忽視村民訴求,村民前路茫茫。
問:村民對日後生活有何憂慮?
答:我們擔心失去家園和社區網絡,擔心改變生活模式,擔心難以適應外面緊張生活,尤其老村民。譬如有位村民,是九十歲老婆婆,大半生在古洞生活,每日打理兩塊田,留在古洞自給自足。一旦收地,她頓失農地,無法維生,失去精神寄託,亦無法在熟悉的環境安居終老,也會令家人憂心。我們也擔心村裡的貓狗。
平叔:那時我因收地,搬到上水屋邨,無法適應,因為很吵很光,難以入眠。後來只有搬回其他村民空置的樓房。那時和我一起喝茶的老友記,也因市集收地而上樓,難以適應新環境,很抑鬱,放不下,三年內許多老友記過身,不是自殺就是病死。
問:古洞村村民有何訴求?
答:我們堅持「不遷不拆」。「不遷不拆」是村民兩次公投的決定。政府打算二○一七年收地逼遷,近日地政署已開始人口凍結登記,撇開未過城規會政府偷步問題,政府事前並無告知村民開始人口凍結。我們感到十分不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