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逆權大狀》以外的盧武鉉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逆權大狀》以外的盧武鉉
Jun 19th 2014, 05:40, by 鍾樂偉

剛剛在香港上映的韓國電影《逆權大狀》 (韓譯《辯護人》),其實早於上年年底時已在韓國上映,而且也成為在韓國國內第9部觀影人數超過1000萬的韓國本土電影。電影內容以以故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的前半生為藍本,講述由宋康昊飾演的律師主角原型,從一位因窮家出身而重視金錢的勢利稅務律師,因為在1980年初發生於釜山的釜林事件,令他感受到要為當時受獨裁政府迫害的民運學生爭取法律權益,改當成一位為人權律師,一直站在民主那邊,為整個80年代韓國民主化運動中的種種不公義案件發聲,最終協助國家成功推翻軍事獨裁政權,建立民主。

現實中的盧武鉉在2009年卸任韓國總統一職不久後自殺身亡,迄今為上依然在韓國政治文化史上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政治人物。有人稱他是韓國多年來眾多位總統中最尊重民主、最清廉與最有力推動公民運動發展的一位;也有人稱他是最沒有領袖風範、最只談理念原則而不實際與最沒有能力的一位。

這種爭議,更因他最後選擇自殺而未有接受法庭對有關他任內的貪污指控而進一步擴大。在他自殺身故數年後今天,當年他有否在與北韓領袖金正日舉行的兩韓峰會上,說過兩韓在海上的西海北方界線已經不再有效的「不愛國」言論,至今仍沒有定案,因為一切有關他曾經在峰會上會議談話紀錄,卻不翼而飛,他也未有按韓國總統法規定把兩份紀錄收藏在青瓦台與國家檔案署。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問號,都是增加了對他任內時期評價的爭議原因。

在韓國,經常與朋友談起盧武鉉時,最終都只會鬧得面紅耳赤,大概因為他的一生,與韓國數十年來發生的動盪歷史緊緊地連在一起。那個時代的對與錯,雖然經過民主化的洗禮看似早有定案,但事實卻是那些矛盾已成為韓國社會中的一部份,根本沒有人敢公開挑戰,甚至改變。不能否認的是,盧武鉉曾經為國民帶來5年的嘗試,但最終他敵不過韓國政治的醜惡,成為韓國歷史巨浪中的犧牲者。或許正如他在自傳所言:「也許我真的太理想主義了,但是說我是一個失敗的總統有點過份,說我是一個『未能成功的總統』,還比較合適。」

勢利與維權之間的改變

受篇幅所限,《逆權大狀》只能把豐富盧武鉉的一生,剪取地以對他一生影響最深的一件事 – 釜林事件來作細緻描寫。當然,正如電影所言,若不是那件事暴露出當時的全斗煥軍事獨裁政府,濫用「國家安全法」來針對一班只是在研讀歷史書,且手無寸鐵的學生,透過嚴刑拷打恐嚇下,迫使學生們承認自己在搞叛逆國家的「親北韓讀書小組」的極為不公義訴訟,他根本沒有想過會為公義、民主與反軍事獨裁運動賣命。

電影中刻意描寫成是因為他與這位被屈打成是「親北韓份子」的學生母親,曾經因為那些年寒窗苦讀司法考試時貧困而欠下飯錢的緣由,以借感恩之情來協助那班學生打官司。

當然,電影有戲劇化與故事化的成份,但事實上根據盧武鉉的回憶錄中,也曾經紀錄過釜林事件上,他觀察到的情景與對他人生改變的地方。

「當局公布的被捕學生的『犯罪事實』簡直是荒謬之極,根本稱不上是犯罪,當局卻挑住不放。其中有一個學生整整57天音訊全無,那不是『沒有拘捕令的拘捕』,而是突然人間蒸發,家人完全不知他的去向 … 更跑到海邊去搜尋他的屍體。」

「這件事我受了極大的震動:那位學生的母親為了尋找兒子,在荒山野嶺裡輾轉跋涉整整57天,而我卻還在頂著律師的頭銜,張口閉口談憲法,說法律,我怎能不羞愧得無地自容呢?」

電影中停在這裡,一下子便跳到1987年時的盧武鉉,走在首爾的街頭上叫喊「打倒軍事獨裁」的一幕。然而,從他的個人自傳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那段轉接期中,他細緻地描述自己個人生命的改變。

「那段時間,我開始為大學生辯護,參加遊行示威。我一點一點地進步,口號喊得響了,動作也像模像樣了,可以說我獲得了思想和行為的雙豐收。從那時起,我的生活開始有所改變,雖然之前過的生活也談不上豪華奢侈,但我還是有意識地盡量減少消費支出,接案子的時候也不收回扣 … 我決心自身做起,消除弊端,讓自己成為掃也掃不出灰塵的人。從1981年到1985年開始,到1986到1987年時已經基本完成。」

開啟從政之路

我們還記得,盧武鉉是律師出身,在電影中是代表大學生辯護的維權律師,但為何後來他卻參與上韓國政治舞台?這其實也可以在《逆權大狀》中找到些少線索。

電影結終之際,當盧武鉉站在被告席上,釜山市上的142名律師,共有99人出庭為他辯護,那個令人感動的一幕,原來正是與盧武鉉後來踏上從政之路有關。因為那個正值學生民主運動高潮之時,盧武鉉多次選擇與軍政府對抗,結果被獨裁政權拘捕了,後來因為電影終結的那場審判,雖然他贏了公義,但結果他的律師執照也於同年被吊銷。由於不能再為學生辯護,他決定從另一條路繼續協調後來的工人的學生權益運動,那就是參選國會議員。在他個人自傳中,也曾經記錄過他選擇從政的決定。

「1987年1月發生了朴鍾哲被拷打致死事件,從那時起我就經常出入警察局,我參加了遭催淚彈襲擊身亡的大宇造船工人李錫奎的葬禮。後來李相洙律師在統營被捕,我在釜山被拘捕。雖然六月抗爭已經結束,但還是有很多人被捕。因為那事件,我受到審判,律師執照也被吊銷 … 我不能再為學生辯護,因而吊銷律師執照是我決定參選國會議員的契機。」

開始了從政之路以後,電影未有交待的盧武鉉在1988年的國會選舉中獲勝,以國會議員的身份,他一方面主力參與了民主化後韓國最大型的兩個聽證會 – 五共聽證會 (第五共和國 – 即全斗煥時期) 和光州聽證會。由於有律師的經驗,言辭銳利的他每每能夠在聽證會上表現突出,因此開始在政治舞台上聲名大噪。

另外,因為昔日身為律師的盧武鉉通過辯護來支援工人運動,他在當選國會議員後選擇繼續這項工作,經常前往工人遭受鎮壓的地方調查,再回到國會為工人據理力爭。他選擇站在工人那一方的原因,在他的自傳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由於我做的主要工作是支援工人運動,因此遭到好多批評,經常有人攻擊我說:『國會議員應該保持中立,你為什麼總是站在工人一邊呢?有時也該站到企業老闆一邊吧?』面對這種攻擊,我是這樣回答的:『國會裡有299名議員,不是有超過200名站在企業老闆一邊嗎?支持企業老闆的人佔壓倒性優勢,工人方面也該有幾個支持者吧?.

當上傻瓜的原則

對把韓國反對勢力整合的使命,盧武鉉一直有一種難以在別人身上找到的執著與堅持。一來,他對自金泳三的三黨合併以來 (1990年時,金泳三領導的統一民主黨、金鍾泌領導的新民主共和黨和執政保守派的盧泰愚的民主正義黨三黨合併,建立了新執政聯盟 – 民主自由黨) 分散了韓國國內反對派力量的惡果嗤之以鼻;另外此舉一出,也帶動出韓國政治運動的投機份子活動傾向,不少反對黨人士因個人私利而退黨 (如不獲政黨提名參與總統選擇),再拉攏其他人自組新政黨。這些都是盧武鉉多年來最反對的兩大韓國政治文化。

盧武鉉從政之路一直都不平坦,在成為韓國總統之前,曾經多次在地區與國會選舉中落敗,尤其他3次出選自己的出生地釜山地區時,3次都落敗。在2000年4月時,他已經在首爾鍾路當選,但卻放棄那個福地,轉向屢戰屢敗的釜山,正因為他的堅持,國民便為他起了一個綽號 - 「傻瓜盧武鉉」。

「我最喜歡這個綽號,我認為,如果從政的人都能像『傻瓜』一樣從事政治活動,國家會越來越昌盛 … 對我執政5年的評價,也有很多人說『不愧為傻瓜盧武鉉』,雖然這種說法有褒有貶,但我還是心存感激。」

其後,成了總統,盧武鉉銳意決心改革韓國政治文化,標榜他任內要建立「參與式民主」體制。或許是太理想,又或許從民主化後總統的權力進一步被削,盧武鉉雖然在他任內5年裡大力推動所謂的「邁向對話與妥協的成熟民主階段」,但由於韓國政治歷史中,進步與保守勢力的矛盾太深,單憑他個人有限的力量與時間根本難以成事。結果,他任內的5年,經常被外界批評為只談理想、太不自量力與鼓動了社會兩大力量進入無休止的抗爭,都是他的罪名。

韓國政治的犧牲品

政治在韓國的國家歷史與醜惡與暴力緊緊連繫在一起,大部份與政治有關的事,都離不開貪污、政變、暗殺與醜聞,本著良心與理想做事的人,往往落得如盧武鉉的下場。關於他任內貪污舞弊的指控,任憑你如何潔身自愛,在韓國政治中也避免不了,正如他在接受檢察廳調查後,在自傳中也坦言留下一段他與妻子的一段話:

「妻子從檢察廳回來後說到:『權力屬於金錢,屬於媒體,屬於檢方,政治人只是一層皮。政治人,連生計都解決不了,只會說大話。他們有什麼?有錢嗎?有權力?動輒就被關進監獄 …』」

「我回應說:『世界會變的,聽說在歐洲搞政治就不用花太多錢,在美國等籌錢比較容易,聽說克林頓財團籌集了兩億六千萬美元 … 但或許將來只有富人才能搞政治。』」

反對盧武鉉的人,也不能否則他展露出他的一生,從來都是本著虛心工作,以良心理想做事,但性格偏悲觀,且經常自責,大概也可以從他年少時的一件小事看出:

「少時發生過一件與鉛筆盒有關的事,這件事至今令我覺得羞愧。那一年有一款新穎的鉛筆盒,我打心眼裡喜歡,於是一心想把姐姐給我的舊鉛筆盒換掉。一天,在我的軟磨硬泡下,一個有這款新鉛筆盒的老實巴交的同學,最終同意跟我調換。我雖然如願以償,有了新鉛筆盒,但心裡總是覺得愧疚。朋友們也紛紛指責我欺凌弱小,迫同學跟我換鉛筆盒,所以很快我又把鉛筆盒換了回來。」

到臨終一刻,盧武鉉也把這件小事留在心中,可想羞恥感對他的人生影響甚深。可是,只能說韓國政治實在太醜惡,盧武鉉只能無辜地成為犧牲品。

有韓國政圈朋友傳言,盧武鉉不可能是自殺,是被人暗殺,因為當中的疑點太多,或許是李明博脅迫導致。另外,關於總統紀錄一事,也是後來的總統李明博刻意銷毀的,與盧武鉉無關,但一切隨著他的離去變成歷史上的問號。

韓國政治就如早年前電影《少林足球》中的一對白所說:「球證、旁證、加上主辦、協辦、所有單位全都是我的人,怎麼和我鬥﹗」我想回到《逆權大狀》那些年時期的盧武鉉,他也會硬著頭皮跑到場上與對手一拼。可能最終還是敵不過那個黑暗的韓國政治文化,但反過來卻也呼喚了更多的支持人願意走上球場上比賽。或許,這種犧牲,就是他被稱為「傻瓜盧武鉉」的原因。

延伸閱讀

盧武鉉著,《成功與挫折-盧武鉉總統未寫完的回憶錄》,瀟譯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作者面書專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