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 不一樣的派菜服務 上門速遞新鮮「剩菜」(下)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 – 不一樣的派菜服務 上門速遞新鮮「剩菜」(下)
Dec 3rd 2013, 04:08, by 香港地球之友

文: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

「有衣食大使」Jenny手拿一大袋剛從街市回收的剩菜,由食物回收機構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的中心走了約十分鐘,到天晴邨某單位門前熟稔地叫道:「淑芳,今晚又有袋菜俾你啦!」,開門的是年屆七旬的淑芳,亦是Jenny的左鄰右里。一袋菜,令兩位街坊結緣,由「點頭之交」變成「莫逆之交」,全因這非一般的「上門式」食物回收計劃。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的食物回收計劃主要以回收剩食,減少食物浪費為首要任務,並以食物為「媒介」接觸社區上的弱勢社群,如新來港或單親家庭、行動不便的長者等等,以「預防勝於治療」的方式及早抽出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從而為處於「邊緣」的人士提供協助,希望藉此為社區抹去「悲情城市」的陰影。

要達到以上目的,光靠機構同事所能接觸的弱勢社群非常有限,所以計劃每晚招募二十多位「有衣食大使」,擔任送菜員及探訪者的角色,一來為有需要的基層家庭每星期一至兩天送上蔬菜,減輕其經濟負擔;二來定期探訪亦令受贈者感受關懷,有多個與社區人士接觸的機會,出問題時亦可知道向誰求助,而非只懂「鑽牛角尖」釀成悲劇。

「有衣食大使」金龍對這有特別深的體會。由於送菜關係,金龍認識一個夫妻婚姻關係面臨危機家庭,導致身為新移民的媽媽十分徬徨: 在沒有家庭收入下,既要應付大量日常開支,又要照顧家中三個小朋友,連家中「爆水喉」也不知如何處理... 眼前湧著一大堆無從解決的問題,情緒接近崩潰。作為「有衣食大使」的金龍,做的可能只是為家中一大三小暫時解決「食」的問題,或為他們修理家電水喉等等;但這些看似舉手之類的動作,加上每週兩次的探訪,對於人生路不熟的新移民家庭來說,絕對是讓他們渡過眼前難關的重要心理支援。

「有衣食大使」被分派的探訪家庭以「就近」為原則,受惠者多為樓上樓下的街坊,令大使無需「走走趯趯」,亦可順路回家。「有衣食大使」Jenny每次均要為三個家庭送菜,開初未有經驗的她,只會直接用手挽,路程縱短,重甸甸的三袋蔬菜令她舉步為艱,後來轉用「拖車仔」才鬆一口氣。不過要持續每星期定時送菜,不辛苦嗎? 「唔辛苦! 早年響菜市場工作,見盡街市浪費,當時自己都會游說檔販捐菜….所以我對回收機構的工作非常支持同認同!」

現時每位「有衣食大使」為兩至三個家庭送上「溫馨速遞服務」,已能將服務覆蓋至五十至七十多個家庭送上溫暖,正如機構名稱所表達 - 以「人」建構「網絡」,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將關愛不斷擴展,如受贈者淑芳及其丈夫年紀老邁,基於健康及宗教信仰原因,收到的部份蔬菜也未必適合食用,與其棄置,淑芳會選擇用報紙包好,再轉贈予隔離鄰舍,繼而進一步轉介有需要的街坊參加計劃。如斯簡單的分享舉動,既能減少浪費,亦能打破鄰舍間的隔膜,為社區建構更穩固的支援網絡。

從表面看,受贈者或街坊所賺取的,可能只是每星期兩天的食物,但大家實際上得到的,卻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關愛及睦鄰關係。諷刺的是,政府以億元打造的「家是香港」運動,以大灑金錢方式推廣「加強社會的凝聚力,推廣關愛、互助和團結精神」的訊息,效果有多大尚屬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地區團體以低成本進行的「剩食回收」已充分達到以上目的。

天水圍社區發展網絡食物分享計劃雖然能夠所做的有限,但總算為扭轉天水圍的「悲慘背景」作起步,有望這種食物回收及上門轉贈服務,將冷冰冰的鄰里關係、冷漠的社區重新「加溫」,甚至重建七十年代「七十二家房客」的景象。

如果你都想見識一下天水圍師奶「化腐朽為神奇」的本領,不妨留意「有衣食」社交網站專頁即將推出的街市導賞活動,或登記成為「有衣食大使」,齊齊為環境出力:http://www.facebook.com/tswfoodshar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