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媒生態急劇沉淪,事例罄竹難書,數極也數不完。
港台自從政務官主導,電台部早已歸順,電視部只作垂死掙扎;《南早》換了個政協老總,敢言編輯記者主管相離開,變成《紅早》;《成報》幾經易手,內地資本收購,取向和作風有目共睹;香港一些老牌報紙股權仍由香港人持有,但已成建制喉舌,變了宣傳工具;兩個免費電視台,一個被內地資金購入,慘變零收視,更是醜聞不絕,成了笑話。另一個變成一隻徹頭徹尾的河蟹,比內地傳媒還要聽話,溫馴如羔羊,自我設限自我審查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最後,只剩下兩分中產報。以評論見稱的財經報紙信報,在知識分子中有相當地位,創辦人林行止賣盤,財團收購,評論水平急速下降,愈來愈多似是而非陰陽怪氣的評論。後來更將總編調任網絡,主筆離開,政情編採團隊大換血,水平一落千丈。好在還有林行止、練乙錚的定期評論維持水準,立場仍然企得很硬,但兩人先後透露,在政治低氣壓下可能封筆,情況叫人擔憂。
舉頭望去,四野無人,只剩明報了,令人心寒。明報變天,是香港政治和傳媒大氣候使然,雖說是遲早要來,逃不掉,避不了,但如果還像以往一樣,逆來順受,裝睡扮懵,再不挺身反抗,香港的傳媒,將會徹底沉淪,再無翻身之日。
在網上,在電台烽煙,看到很多斥責指罵明報的言論,說明報早成了「梁粉」,社論左右逢源,立場搖擺。評壇版充斥著很多令人噴飯水平參差的奇談怪論。更有人翻出舊帳,當年高鐵爭論激烈,老總接受政府的安排,坐內地高鐵以記者身份採訪,盛讚高鐵如何舒適安全,為香港興建高鐵背書。有網民聽眾咬牙切齒,對主流傳媒已經死心,從今以後只看只聽新媒體。
明報絕對不是一份可以毫無保留地衷心擁護的完美報紙,但也不是一個死不足惜,必需除之而後快的本地媒體。明報的中國新聞、調查報道,堪稱冠絕全行,為人津津樂道。言論平台開放,不同意見百家爭鳴,可以筆戰,也是明報僅有。
香港人,守護我們的平台,即使是丁點空間,也要寸土必爭。
(明報.三言堂.20140114)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明報員工關注組Facebook專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