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達
細閱施政報告。撇開第一段的引言不理,談第二段經濟。以下總結五大亮點:
亮點一:當然是梁特首認識的那位「創業的年青人」。施政報告中提到故事的教訓在於年青人要「用好國內外機遇」,可惜這論證實在過於離奇。除卻套現物業、發達、買物業、套現的循環外;以一個人的經歷作為一份施政報告的論點,亦是非常不合適。政府漠視年青人根本未有樓可按,胡亂用並不具代表性的例子,令人嘩然。
亮點二:三十六句內,竟有十三句提及到與國內合作,佔總篇幅三分一之多。除了上述的荒誕例子外,施政報告中亦提及「香港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惠於內地的改革開放」、「特區政府已展開配合國家『十三五』規劃…」、「加強與國內外的全方位合作」、「增加在內地辦事處的設點」、「港珠澳大橋」、「加強與內地和海外經濟體的聯繫」、「促進內地與香港專業制度接軌」、「提升港口… 把握內地及亞洲貿易增長」、「中國內地在專利…超越美國…(研究推動香港)成立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最後整個「大嶼山」和「加強與珠三角洲合作」等等。究竟香港未來的施政方針有否考慮過份與中國接軌將會帶來對民生的長遠影響?正當民意高度關注赤化的問題時,為何政府依然強調要深化中港合作?是短視到只注意到中國急速膨脹的商業價值,目光狹窄所以自我封閉於中國境内的機遇,抑或是要向阿爺的發展表現忠肝義膽肝腦塗地的決心?
亮點三:不同的注資與新機構的成立。單經濟一段港政府已經表明希望注資三億到「創意智優計劃」以及五億予「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成效如何,此文就先姑勿下定論。政府銳意要成立的法定航運機構、創新及科技局、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等,是否在承認現有的各機構力有不逮?在有限的管治能力底下,希望政府能夠確立機構之間的層級從而盡力發揮新組織的能力而不是創造了不相干的閒職或者矛盾(例如香港電視風雲中通訊事務管理局與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鬧劇)。
亮點四:港珠澳與大嶼山的發展,居住在離島的居民你們有福了。繼上水港人與水貨客的衝突,你們將有幸從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享受我們祖國的偉大。放心,人民的政府已經打算「在該口岸發展大型購物、餐飲、娛樂和酒店等設施」,屆時你們在也不用過羅湖城,亦不需要過大海,甚至屋也不再需要供了,因為大嶼山將會應有盡有!輪公屋、何不住酒店?加上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令人懷疑有嚴重利益衝突的名單等,我們只可以祝君好運…
亮點五:政府成功爭取「中央政府同意暫不增加『個人遊』…以及暫不擴大『一簽多行』」。但願政府早日認清社會真正的訴求、真正的需要;死了那份積極「繼續與內地相關部門溝通和協調…有序吸引內地遊客」的心。
總括施政報告經濟的一段,冀望政府能夠回應民意,在疏解中港矛盾的地方多下功夫;留心社會長遠的發展,而並不單單依靠和內地合作的機遇;以及善用資源,好好打理新成立的機構及撥款。
此外,施政報告以「經濟必須持續增長,香港才有能力解決貧窮、房屋、老年社會、環保和年青人向上流動等問題」作經濟一段的開首。恕鄙人並非自由經濟主義的熱愛者,所以我依然認為(就現階段而言)財產分配和貧富懸殊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不禁擔心香港會否繼續發展成利益行頭,汰弱留強的畸形商業社會。然而這只是我一己之見,並非施政報告的亮點,所以特別節錄在此以供討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