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蘋果日報》
文:周月翔(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
機場第三條機場跑道環評公眾諮詢結束,三跑的命運將先由環境諮詢委員討論,繼而由環保署發落。
整份環評中華白海豚無疑是討論焦點,皆因活生生的海豚生存與否,一眼看到,數字難以捏造,所以必須要提出海岸公園一類的補償措施。但空氣和噪音污染無色無相無味,將人折磨卻未致即死,即使被質疑「造數」,公眾亦難以證實。這是最危險之處,連緩減措施也不存在之時,公眾健康又何言得到保障呢?
東涌屯門遭殃 開藥不跟進
三跑環評報告厚度充足,數字多,但邏輯謬誤更多,三跑工程導致的飛機升降及海陸交通流量增加,將令到空氣污染物大幅增加。首當其衝的是東涌和屯門居民,他們的風險大多了多少呢?
環評報告並沒有相關的基綫調查,即是比較當區居民有三跑及沒有三跑的情況下,所吸入的污染物和噪音量的分別。有確實的數量,才能衡量到相關的緩減措施是否足夠和適合。
機管局只是提出一系列的假設,就聲言可將污染控制於在標準之內。做個簡單比喻,醫生判症,不告訴病人(東涌和屯門居民)病情最嚴重時的情況,只是告訴他將有一堆藥物確保全身病情受控,連覆診也沒有需要了。
污染更多 空氣反達標?
謬誤一,藥物非由醫生提供,亦都未有出現:包括港府整個清新空氣藍圖的建議,飛機引擎將來的排放改善等等。倘若藥物供應商走數,病人怎算?
謬誤二,病人的病情能百分之一百受控,毋須覆診,也都沒有後備藥方。下圖是環評報告內幾個主要受影響地點的二氧化氮濃度,超準是40ug,但預測就去到39ug,只差少少就超標。試想一下,當你是一個處於危險邊緣的病人,能信賴這樣的醫生嗎?
更大的謬誤是減排的速度。倘若將港珠澳大橋環評和三跑環評作一比較,前者估算,到2031年時年均區域氮氧化物排放量約為52萬噸;當時沙螺灣和東涌都有監測點的污染濃度是高過了最新的空氣質素指標(40ug/m3),高達53ug/m3。
但出奇地,三跑環評中,區域氮氧化物排放量較港珠澳橋環評的評估增加,估計到2031年時會約有79.6萬噸,但上述兩個監測站污染濃度卻低於40ug/m3水平,即是說,排放量增加,但空氣質素不降反升,由超標變達標。
冀署方重承諾 保公眾健康
又要打個比方,即是病情愈重,康復愈快。醫生解釋,是因為預計有些效力很強的藥物將會發明,到此就藥到病除。如此看來,負責港珠澳橋的路政署甚或環保署都要向機管局學習如何遇強愈強,將減排速度極速推進。
以上的謬誤,筆者及一眾環團朋友均無法在報告中找尋答案,期望環保署審慎把關,倘若決定有違基本的邏輯常理,則整個環評制度將受重大衝擊。署方前周極速回應筆者的「鬆章」論,重申專業立場,及會廣納公眾及環諮會意見,環團對此必珍而重之,支持署方以行動落實承諾,守護香港的環境和公眾健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