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編輯所加
政府在日前正式啟動政改的揭幕戰,開啟為期五個月的政改諮詢期。早前梁振英說過是次諮詢是「開明」又「開放」,但政府的諮詢文年面世未夠一日已經激起各方批評。最明顯的就是諮詢文件又或者林鄭的言談間已經明示或暗示未來的政改,必須在中央預設的框架之內發展,主軸就是把既有的提名委員會和功能組別合理化、以中央官員的定義愛國等預設立場,簡單來說,就是要篩選。至明年四月之時,坊間自去年佔中開始的政改討論已經為時一年有多,民間與其繼續與政府斟酌定義,不如在未來五個月把爭取的核心辯明,而這個應是公民提名。
姿態強硬 死撐提委會
政府的諮詢文件24頁中說明「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提名權只在於提名委員會,而且是實質提名權。任何繞過提名委員會的提名程序,或削弱提名委員會的實質提名權的建議,都可能被認為是不符合《基本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同時文件20頁表明的「可考慮的重點議題」中只列明提名委員會的增減或組成方式,可見政府已經把提名方式限制於提名委員會中,不希望就包括公民提名等其他提名方式作討論,更不用說接納。加上不論林鄭或文件都有引用中央官員的定義,我們也早已聽過「公名提名違反基本法」等論調,政府的立場其實已經浮面。
集中討論公民提名
不論各方支持幾多軌制,未來的重點討論,都是必須包括公民提名的方式,這是既是我們所信的民主理念,同時屬於民間的姿態和抗爭路線。過去一年,民間就公民提名討論熱烈,最近期的就是六成市民支持;民間人權陣線(民陣)和真普選聯盟聯手以公民提名為綱領,發起元旦遊行;10月13日的「大專學界商討日」又有7成8人支持公民提名,可見公民提名已經成為民間爭真普選的「潛台詞」。然而,政府現時擺出外表溫和,實質強硬的姿態與民間搏擊,若果民間(包括政黨)在這場權力不平等的對壘中分散注意力,不把握未來五個月凝聚爭取公民提名共識和承諾,我們可以預見一個延續身分和權利不平等的提名委員會,在2017年繼續為中央把關。
為自己問問題
政府已在文件中問了大家許多個「偽問題」,但我們實不應花時間在此,因為政府已經有明確而強硬的答案。未來的時間,我們必須問清楚自己幾個有關普選的問題:我們是否只滿足於「泛民入閘」?具競爭性的選舉又是否等同「泛民入閘」?哪個「泛民」的人、政黨又可以「入閘」?我們所追求的真普選是否就是提名委員會的擴大或改組?我們又會否為了「泛民入閘」或者提名委員會的擴大或改組而公民抗命,走上「佔中」的路?
最後的問題:我們是否都在爭取平等而公義的「真普選」?只有這些問題解答過後,我們才知道哪一條是我們該走的「普選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