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路口,名稱完全不同的路牌
早前,在某地方讀到摩洛哥有一個城市叫「達爾貝達」,心想自己剛從摩洛哥回來,卻從未聽過有這個城市。原來「達爾貝達」即是鼎鼎大名的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達爾貝達」是其阿拉伯文的音譯。
作為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它的名字已經可以「達爾貝達」和「卡薩布蘭卡」同時雙軌並行,市內的街道名字更是甚多樣式的,同一條路地圖上可以是「Avenue」、路牌卻是「Boulevard」;又或者同一個路口卻有兩個完全名稱不同的路牌。但其實找到路牌已是一件有一定運氣的事,那裡的店舖不甚流行列出街號或地址,在多個路口的迴旋處辨別街道更有陷於人生交叉點之感,是故我初到卡薩布蘭卡 (下文會繼續使用這個我較熟悉的稱呼), 完全失去了我本身已缺乏的方向感,曾遇上報紙檔主給我手繪了一張6、7個街口的街道圖,也在大廣場迷失到第一次需要在城市內用上指南針,終於到了旅館〝那接待也驚訝初到摩洛哥的我是不用的士,一路走來。
浮華之下的肅靜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其直譯之意思為「白色的屋」,在舊城區沿電車路一帶可見到一排排甚有氣派的白色殖民地時代建築,外牆甚為浮華的雕刻配上和暖的陽光,卻特別顯出卡薩布蘭卡之肅靜,甚或頹唐。我原先以為卡薩布蘭卡會像我曾去過的伊斯坦堡或者安曼般熱鬧,怎知在宏偉的大街之下走過的不少是沒有開門甚或已不再營業的舖頭,法式Galleria購物走廊通常只見看守的管理員,路上行人也是很少的,但時而又駛過一列頗叫人眼前一亮的新穎電車,在那裡走起來確有種不協調的肅靜。電車沿線白色建築群以外的地方是更加破舊,不少街角也是拆卸中或者破爛,站在所住旅館的露台,可以隱約聞到一陣垃圾的味道,卡薩布蘭卡其實遠不至於落後或者污穢,但以我去過的大城市來說算是沒甚生氣的一個。
一排排美麗的白色建築,卻有異常肅靜之感
一份電影的情意結
世上應該沒有任何城市,它的知名度遠不如跟它同名的電影,提起Casablanca十居其九人們都會想起《北非諜影》。在卡薩布蘭卡想找《北非諜影》的痕跡,此舉幾乎等於緣木求魚,因為實情《北非諜影》沒有一格菲林是在卡薩布蘭卡拍攝的,在該地只會找到為遊客而存在的電影海報明信片或者翻版影碟。
自問自己算是一個喜歡電影的人,旅程中總喜歡去找跟電影相關的景點,但我依然不大了解我的旅伴,對於在摩洛哥必要看一場電影的那份執著。之前,我們在丹吉爾 (Tangier)已有打算去看電影,但戲院要等到晚上10時才上映,我確實沒有勇氣晚上12時多走回照明欠奉、瑟縮於舊城盡頭下塌的酒店而作罷,是故看電影的計劃留在全個旅程最後一站,亦即卡薩布蘭卡。
我們於卡薩布蘭卡經過4間戲院,但只有1間有在營業中的跡象,但那間戲院確是今次摩洛哥之旅中少有眼前一亮的近代建築物,包浩斯風格外牆加上某當地女明星的印畫,單是外表已甚見經典氣派。電影上映是晚上9時多,只有1個院,全日亦只上影這一場。
《北非諜影》在卡薩布蘭卡中僅餘的痕跡
戲院外觀別有一份韻味
斯斯然的來 匆匆的離開
我們斯斯然遲了幾分鐘才到戲院,門外有一女員工,她看到我們來一臉驚喜走回牆後的售票處,然後再走出來門前為我們剪票,來來回回狀甚滑稽,有點像黑白荷李活笑片情節。如我們之前所料,電影果然沒有準時開始,看當時職員的神態有點像小巴司機等夠客才肯開始播影;戲院有兩層和包廂,估計可坐近一千人,而當晚觀眾應不多於20人,當中除了我們外,竟還有一家四口來自德國的家庭,爸爸說卡薩布蘭卡這城市好像不大有趣,不如帶小朋友一同來看部電影吧,戲中好像有很多爆炸槍戰,應該幾好看。
《Road to Kabul》電影劇照,有拉登又有火箭炮
當晚我們所看的《Road to Kabul》,是一部摩洛哥本地製作,看劇照又有人扮拉登、又爆炸,心想一定是不需用腦來看的作品,怎知卻是一部非常認真的製作,鏡頭燈光配樂都甚考究,比不少港產動作片還認真;故事只能勉強跟到一點,電影是阿拉伯語配法語字幕,旅伴懂法語但也只能看懂部份情節,某些位看到快睡著,睡眼間又見到有些人走入戲院跟某群觀眾閒談甚歡,十多分鐘後才斯斯然離開。
當電影完結戲院重新亮燈之際,才發現坐在我們附近的德國家庭已離開了,更發現戲院內只剩下我們,我們步出戲院時就立刻關燈,再步出大門便立刻鎖門,是整趟摩洛哥之旅中少有遇上這樣匆忙的步伐。步出戲院是晚上12點多,這個時間卡薩布蘭卡卻比8、9時的時候熱鬧不少,很多人在擺地攤,年輕人則三五成群,想不到一場戲過後卻是意外的熱鬧。一面品嘗著旅程最後一道雪糕杯,一面朝人潮相反方向回去旅館,在摩洛哥的最後一晚,竟有點像《戲夢巴黎》的結局,朝人潮相反方向地離開一個不應屬於自己、只屬於回憶或戲夢的地方。
戲院內數不盡的座椅,和數得出的觀眾數目
(原文刊於明報,2013年9月22日)
原文刊於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