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性工作者十日談》 —— 真實不真實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性工作者十日談》 —— 真實不真實
Dec 6th 2013, 02:35, by 胡世君

前言

「性工作者」這名詞近年漸為港人認識,從前我們只會叫她們做妓女、「雞」、「嗰D女人」……雖然「性工作者」的稱呼仍未佔領主流位置,可我們總算有多一個叫法上的選擇。要是你相信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的主張,萬事萬物從來並非「客觀」存在,所謂現實全由「語言」所建構而成,那麼由Prostitute演變成Sex Worker,或許代表了這角色/職業/工作/社會標籤等的重新演繹。簡單而言,現實在變化中。

性工作者除了女性,還有男性。而在邱禮濤執導的《性工作者十日談》(Whispers And Moans)中,我們更看到本地稀有的「跨性別」(trans-gender)人士性工作者。編劇楊漪珊曾做過相應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在她筆下的性服務行業與性工作者儘管仍有錯漏,但算是有一定真確性。可惜的是,導演處理手法仍困在大社會對性工作者的主流論述(Discourse)與迷思(Myth)中。接下來,我將嘗試從三方面簡單討論本電影:1. 性工作者的迷思;2. 電影的現實性與商業性;3. 圍繞著性工作者的工作者。

性工作者的迷思
愛滋病顧問局文件指出,本港於1993年約有二十萬名性工作者。儘管他/她們如此人多勢眾,但我們「彷彿」難以一見,神秘色彩依舊滿溢。本電影宣傳海報迎合著這份神秘感,燈紅酒綠,除了朱茵那個帶點挑逗的迷離表情外,我們繼續看到一個接一個的性工作者符碼(Signifier) —— 被認為示意著他/她們存在的必須品﹕煙、唇膏、床、手袋與高跟腳,還有那Sexualized的色調和整體感覺。偏偏朱茵是個「媽媽生」,不用接客、無需挑逗客人。而吸煙又是性工作者的專利嗎?午後的中環,滿街也是白領麗人四處亂竄吞雲吐霧,怎麼我們又從不以「煙」來代表她們呢?

不少「阿姐」和研究指出,「逼良為娼」在香港經已不復存在。但即使沒了「霸王硬上弓」這回事,世人還是愛以身世和遭遇的悲涼程度,作為是否「合資格」當娼的評審準則。董敏莉與Mandy姊妹有一個殘障爸爸、一件窩心往事、一段窮困經歷叫她們發奮掙錢。前者因身染毒癮而被逼幹下去,後者在自卑心作祟下錯失大好男孩。至於男性性工作者鄧健泓則因為工作關係導致心理不平衡,時常找來「阿姐」責罵發洩……無疑,有毒癮的「阿姐」可能不少,以「做鴨」為恥的男人也確實存在,偏偏電影卻獨欠跟你我一樣的普羅「打工仔女」。與其說電影反映「實況」,不如說編導難逃主流論述的標籤定型。鏡頭下的他和她仍然「特別」,光怪陸離,觀眾們「獵奇」眼光一樣銳利。

「若非逼上梁上,誰願意做這種鈎當?」你會這樣想嗎?

「若非逼上梁山,你又樂意做現在的工作嗎?」我會如此問。

電影的現實性與商業性
邱導演是個老實人,他直接指出電影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儘管是「紀錄片」,因此可以理解電影對觀眾的秋波暗送。而本片既有實況一面,但商業品也不算清淡。當中要數的肯定是由李逸朗所飾演的「跨性別人士」,以及他(她?)跟鄧健泓的一段情(另加床上戲)。二人激烈擁吻令在場觀眾拍案叫絕,這跟《春光乍洩》和《盛夏光年》的男/男情慾畫面有二曲同工之妙。雖然他倆也是性工作者,但這配搭會否太「搶」了一點?要是本片希望紮實地描述性工作者的心路歷程,何不集中火力探討Mandy姊妹和朱茵的角色。鄧、李的戲份留在續集才用98分鐘足本放送不是更深入淺出嗎?最後鄧被斬傷生死未卜,再次強化了本片的戲劇性。對﹗不是Documentary,味道重點濃點方可叫觀眾垂涎。

此外,片中的Happy則是另一個戲劇人物。她無時無刻笑容滿面,待客至誠至上。背後支撐著她是一份「專業精神」,以及儲錢回鄉興建學校當「副校長」的宏願。那管合法與否,內地女子來港工作大都為賺取較多金錢。她們故然可以像Happy般以辦教育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s)的目標,但以她這種任重道遠的女孩來代表北方佳麗,其實目的何在呢?

說了這幾多,我仍未正式談及董敏莉一角。她先後由夜總會舞小姐,轉職「一流一」,再淪為「企街」,大致反映了行內的「職業階梯」。別的工作以「升職」為階梯的流向,但性工入者卻往往「越做越低級」。雖然有研究指出「企街」實際收入未必下於舞小姐,但前者總被視為最「下賤」的一群。而在「正常」情況下,由夜總會轉至「企街」好說也要十年或以上時間,董在十天內「直插谷底」,就如她所說「我只有廿多歲」便當上街頭性工作者,難免有點兒戲。更兒戲的是,她曾任職的「一流一」屬「馬檻」一類東西,電影內資料完全錯誤。正式的「一樓一」由性工作者自顧經營,由於每個單位內只有一位小姐,「一樓一(鳳)」因而得名。

圍繞著性工作者的工作者
電影比較有趣的地方,是加入關注性工作者權益的社會工作者吳日言一角。天真爛慢的她滿腔熱誠協助「阿姐」們,並努力教導大家「是性工作者,不是性工具」。可惜她總受到冷待,碰到一鼻子灰。首映當日有眾觀質疑社工不會這麼笨,反複使用與大學生對話的語言去跟性工作者溝通。邱導演的見解是﹕「助人者與受助者往往出現鴻溝」。雖然不服氣,但其說法某程度上是正確的,也可見他對現實世界的洞悉。只是,我仍然建議他多跟社工及相關組織溝通,因我懷疑他天真地以為這類工作者都是天真的。

總結
真真假假、正義誰屬,或者往往公說公有理。電影彷彿在「反映」性工作者心路歷程與精神面貌,但會否反過來維持著僵化的主流迷思,並從別的角度建構著另一種「現實」呢?我想起某任職於性工作者關注組織的朋友,某次她投訴找來一些導演拍攝性工作者的真實生活,卻換來一肚氣﹕「我不斷跟他/她們說『阿姐』不是這樣的,但他/她們總覺得這樣拍才像『阿姐』……」

參考資料
紫藤 — 性工作者關注組網頁。

http://www.ziteng.org.hk/

楊漪珊 (2001)。《古老生意新專業 —— 香港性工作者社會報告》。香港﹕天地圖書。

Pearson, V & Yu, R. Y. M (1995). Business and pleasure: Aspects of the Commercial Sex Industry. V. Pearson, & B. K. P. Leung (Eds.). Wome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44-275.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