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此
文:張莉莉
想當年,還是一臉稚氣的我,糊里糊塗選了中國文學科。由小到大,我都認為自己是文科人,對數字毫無敏感,中三的理科雖然簡簡單單不必思考又能拿高分,但聽不少師兄師姐都說中三理科只是個大幻象,上到高中不能水過鴨背,要花更多時間鑽研;談到商科,看到什麼demand&supply早已頭昏腦脹,泛不起任何興趣。
那一年,有一位師姐為我們這班迷途羔羊指點迷津。我當時問她:「讀文科有什麼出路?」她說:「出路呢……看你興趣吧!如果你真的很喜歡文學,將來當一個文學老師也是一個好的出路,還是隨心而行吧,不必顧慮太多……」
最後,我挑了文科,別人都說文科很辛苦、沒前途。我曾經質疑自己的選擇:或許理科、商科有更多水泡科、升學就業會有更多選擇……可我放棄了這所謂的「更多選擇」,反正我文理商通通都不會,花時間讀自己不感興趣的科目,不過是浪費時間,消耗心志的做法。
初時修讀文學的確遇上不少困難:那份《蒹葭》功課茫無頭緒、文學創作一塌糊塗、還有背默長篇大論的《齊桓晉文之事章》教我無從入手……這都是中四的事了。
現在我中五了,我不敢說讀文學科輕鬆逍遙又自在,我倒不會羞於承認自己是文科人(一般人認為讀文科將來要乞食)。每回讀《法場》,總使我不禁反思到香港司法制度的不足,雖然未至於「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但正是他們欠缺一筆可觀的費用,令不少基層民眾有冤無路訴。於夜闌人靜時讀《前赤壁賦》,我想像不到那「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的景象,但我可是明白到物我無盡的道理,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最近讀到了選修單元〈愛情〉,那裡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不過,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總難逃被情所困的境地;愛情使人捲入萬劫不復之地,也會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棒打鴛鴦。想到這裡,如今自由戀愛可說是得來不易,至少現代人不必如陸游和唐琬,寫《釵頭鳳》懷念過去,自傷自悲。
中國文學科最博大精深之處,不是它用語精闢典雅,而是通過這十多篇篇章,它令我們反思過去,展望將來。當中不少文章都有反映社會現實的特色,想想看,香港人不是如同竇蛾一樣具抗爭精神嗎?難道現在的中學生沒有像《進學解》般質疑考評局有司之不明不公嗎?
兩年前,我問師姐文學有何出路;兩年後,我跟師弟師妹說文學不會沒有出路,而每回他們都覺得我在誤人子弟。中國文學科的課程有二十多篇指定文章。在這個只重金錢的社會裡,恐怕也沒多少莘莘學子有幸欣賞,加上開設文學科的學校逐漸減少,文學科終有一天步中史科後塵,也是預料之事。
我只知道,要是現在不讀文學,將來文學可能會閉門大吉;假如現在還不把握機會,以後再也沒有機會讀了。到底文學是否真的沒出路?若是將來要當個醫生,或是想修讀science/engine,中學當然要讀phychembio,但若然你愛文字,我想,你將來也不會轉軌讀與文科格格不入的科吧!所以,若你愛文學,就放膽去讀吧,畢竟船到橋頭自然直,將來的事沒人知曉。
原文刊於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