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黃昏,小女兒踏入家門,就大聲問我:「爸爸,你知唔知《主場新聞》執咗,facebook有講。」我真的不知道,正忙着別的事情,整天都沒有上網。
小女兒是高中生,Like《主場》,不是因為她特別關心時事,她說《主場》有很多「得意嘢」,在其他渠道看不到。她心目中的「得意嘢」是甚麼?我不大了解,她有不少同學也Like了《主場》,找到他們有興趣的資訊。可見《主場》讀者老中青都不缺。蔡東豪在他的告別宣言中透露,《主場》每天的「獨立瀏覽人次」有30萬人,相當可信。
《主場新聞》為何逃不掉「摺埋」的命運,有不少猜測,更有歸咎蔡東豪堅持的生意模式並不可行。香港新媒體吸廣告的能力與外國有天淵之別,瀏覽人數與廣告量無法成正比,更有人揶揄香港廣告公司負責人從不上網,對新媒體毫無認識。更重要的是,傳統媒體因政治立場被抽廣告的情況日趨嚴重,《主場》的立場偏向民主派,還能期望大公司肯在《主場》落廣告嗎?
蔡東豪是生意人,理應睇通這個殘酷的現實,但他還繼續將《主場》「當作一盤生意來做」,堅持不收捐款,不建立訂戶制度。有人質疑,這種完全不顧經濟和政治現實的生意模式,注定了「摺埋」的命運。
這種批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屬於吃花生看熱鬧的水平,仍然看不清楚門道。在香港搞新媒體,真的可以靠捐款訂戶的支持就可收支平衡,安寢無憂?恕我直率說,不要高估香港人的水平。有些免費報紙發行量直逼100萬是因為免費,但質素如何請行家自行評價。網上讀者吃慣了免費午餐,他們都認為,獲得資訊理應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主場》關閉,慨嘆可惜的很多,圍觀的更多,要他們給一毫子來得到寶貴資訊,絕大多數會一哄而散。願意掏腰包的不是沒有,但數目不足以維持一個高質素網站的運作。只要看看鄭經翰的D100,游清源的《852郵報》,捐款者和訂戶已不是少數,但仍是艱苦經營,不知可以捱到甚麼時候,就知道在香港營運新媒體絕不容易。
我認為最核心問題,還是香港人的意識不足。講了溫水煮蛙、烈火烤蛙、主流媒體自我審查這麼長時間,但港人還是缺乏危機感,大部份市民仍認為只要電台還有聲音,電視還有畫面,報紙還有文字,香港的言論自由就沒有問題。香港人沒有像南韓台灣一樣威權統治的經歷,不察覺香港已急速沉淪,他日殺到埋身才猛然醒悟,一切已經太遲。
蔡東豪在告別宣言提到「我恐懼」。蔡的主業是精電,經常往返中國大陸,「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在家吃飯不開電視,因為不想跟家人面對面討論社會話題,「令我最不安,是家人也感受到這股壓力,終日替我擔心」。蔡東豪沒有說清楚令他恐懼的具體內容,但如果真的有些事情令他和家人都感到恐懼,更不應強人所難要人家徹底交代。
蔡東豪視《主場》如親生仔,上月舉行博客派對,還滿懷信心,雄心壯志。不久前還與《華爾街日報》商討合作的鴻圖大計。事前毫無徵兆突然死亡,《主場》所有內容也即時刪掉,如此徹底,儼如人間蒸發,定有一股勢力逼蔡東豪非這樣做不可,這股白色恐怖,已超越新媒體應如何營運,而是究竟香港還有沒有明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