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替《主場新聞》寫文是無償。今時今日,在香港當免費勞工,似是異常戇居。然而,主場博客人數有增無減,文章從未間斷,題材日日新鮮。何以「戇居」的人越來越多?
傳統報業版面有限,並非能夠照顧每個作者,基於時限性、題材等等問題,往往只有一小撮人,能夠在報章上發表文章。因而,不少作者轉戰網絡平台,可是,一篇文章很容易石沉大海,如何能夠在千萬人中找到那群讀者?我也曾在這種迷茫的狀態中混沌過。
直至《主場新聞》出現 –
很多人也以為,《主場新聞》只是一個單薄的新媒體,只會轉載博客的文章。但外界可能不知道,主場編輯不僅會跟博客直接討論文章論點、塑造個人風格、協助分享文章,更會關心博客的二三事。編輯與博客早已跳出純合作關係,更是同道上的朋友。
不要以為創辦人只會退居幕後,相反前輩蔡東豪更會主動提點我們這一群新媒體的新鮮人。作為一個讀政治出身的作者,文章離不開政治二字,令我低估文化題材的吸引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幸有前輩蔡東豪的提點,點出我應該在香港開拓評論韓國文化的市場,不止於自己所學,更至於自己在韓國生活時的觀察,以深入淺出的方法,令讀者擴闊對韓國的了解。除了文章,蔡前輩更會建議我如何建立自己的形象:穿衣之道,談吐用詞,都是在文化圈中建立專業形象的要素。
對於博客而言,主場不是一份網上報紙,而是一種networking。除了互相認識,主場更會多走一步,主動替博客宣傳。在跟主場合作初期,我都不在香港,都是以facebook聯繫主場編輯。一次他們跟我提到,那篇關於韓國人愛吃即食麵的文章很受歡迎,可惜我人不在港,未能參加博客活動。但意想不到是,編輯熱心地替我弄一塊宣傳展板,讓其他博客認識小弟。該次派對後,我收到不少素未謀面的主場博客的facebook訊息,說很喜歡看我的文章,鼓勵我繼續努力多寫。望著冷冰冰的屏幕,卻感受到訊息以外的溫度,我想,這就是主場最令博客珍惜的地方。
承區家麟所言,每次主場博客派對後都感到很餓,我也感同身受。不過卻多了一份精神上的飽足,滿載而歸。這種交流、互勉、惺惺相惜,也是我樂於做免費勞工的原因。
今時今日香港地,文字可能不值錢,但當文字堆成百呎塔,千萬不要低估文字的力量。
主場博客們,是時候到我們站出來了。
「主場新聞博客群」面書群組
作者個人面書專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