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
閱讀的習慣與喜好因人而異,家長不宜有什麼「好書名單」,強逼子女讀一堆他們認為「有益」的書,這樣只是將閱讀「培訓化」,在子女年幼時就摧毁他們的學習興趣。
Guideline No.2:休息,為是了走更長的路
培養子女閱讀興趣是關鍵的第一步,但家長也要給他們空間來閱讀與追尋。近年香港家長有幾個大趨勢,讓子女的時間表填得滿滿的。我們很難怪責他們,因為這些趨勢有的是學校造成的。
第一個趨勢是害怕落後。香港家長漸漸將子女教育看成軍備競賽,但這種做法有如國際關係上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你增強軍備會對我構成威脅,於是我亦增強軍備來應對;當我強化軍備,你會認為自己的軍備不足,於是會再一步增強軍備...最後即使雙方都無意發動戰爭或進行軍備競賽,但仍然會不斷增加軍備。子女參加培訓的數目成為家長之間的暗裡較勁,如果數目上落後了,在升小學、中學的面試就會陷於劣勢。
讀台灣作家楊照的《迷路的詩》,他寫的後記很有意思。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台灣的孩子在語言、數學等的得分常在國際排名中名列前矛,但為什麼台灣不是諾貝爾獎的常客﹖為什麼得分遠不是台灣的美國能夠一馬當先﹖這些問題都可以套用在香港之上。楊照交出了幾個答案,每一個都很有意思。楊照說,台灣的家長忘記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於是將孩子當短跑選手來訓練。孩子一開始時跑得很快,但不到中途就體力不繼,有得甚至跑不到終點。香港的家長害怕落後,但他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思維會讓孩子覺得累﹖
留子女一點空白,就是要他們好好的跑完這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每個跑人都有自己的節奏,現在落後了,但好的跑手可以後來趕上,所以要給他們的生活一點自由的空白,讓他們好好的抓住自己的節奏。騰出空白不容易,但至少可以不讓小朋友參加一個工作坊來學習拜年﹣我沒有參加過任何工作坊,但我拜年完全沒有問題呢。
再者,其實孩子們可以是比家長所預想的堅強。他們可以自己趕上來的,相信他們比為他們安排一個接一個的工作坊、興趣班更重要。
Guideline No.3:不要超速
除了怕落後,楊照提出的另一個趨勢是超速訓練。這有點像適體能訓練的「超負荷原理」,讓孩子提早學習更深奧的東西,例如讓小學二年班的孩童學習四年班程度的數字,那樣孩子就可以跑得更快。這種做法在香港也很流行,而楊照則認為這是一種浪費。楊照認為這種最沒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例如孩子們在小學四年班時學習同樣程度的數學可能只需要一星期,但如果提早在二年班時就學習卻可能需要雙倍時間,這不是就浪費了孩子整整一個星期的人生嗎﹖換句話說,你愈要他們跑得快,其實就愈是損耗他們的人生。
說得再淺白一點,就是孩子們在人生起步不久就耗盡體力了,他們怎可能完成這場悠長的馬拉松﹖孩子們在幼年時不懂得告訴家長他們累了,他們只會拼了命的聽從家長的指示,但當他們在青春期開始反叛,累得不想再走下去時,家長又會倒過來怪責他們。可是,讓孩子們反叛、厭倦學習的人正是這些浪費他們人生的家長。
Guideline No.4:家長的堅持!
要做到真正為孩子好,家長要做的是更信任自己的子女,讓他們有更大更自由的發揮空間。培訓思維只是家長在成人世界的迷信,對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孩子來說並不管用。最怕是家長將自己於成人世界裡的失敗經驗直接應用於孩子的成長裡,這反而會害了孩子(哲學家 Walter Benjamin 也說過類似的話 ),例如我們都知道「學歷貶值」這回事,也知道某些課程根本是為賺錢而不是增值,我們早已受害不少,但大多數家長卻將這套「金科玉律」直接移植到孩子的世界裡,讓子女在被消費主義污染的培訓思維中成長,消滅孩子未來打破惡性循環的可能性。
這一切說來容易,但實踐卻不容易。現在家長們要面對的不單是子女的未來,更是來自朋輩的壓力。聽說有幼稚園要家長每個月出席講座,在結業禮時就向沒有缺席講座的家長頒發獎狀,這不就是家長間朋輩壓力的來源嗎﹖如果其他家長將子女的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你放心給子女更多喘息空間嗎﹖當全部家長朋友都送子女去參加拜年工作坊,你可以抵抗朋輩壓力嗎﹖
要子女更健康成長,家長要做的不是更多,而是更少。如果家長沒有這種覺悟與堅持,孩子們到四十歲還只會是長不大的孩子。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網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