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新聞》今天(7月26日)因政治壓力而結業。若以「唇亡齒寒」的邏輯推論,它的結業敲響了泛民新媒體陣營的喪鐘。
《主場》善長包裝,消息及時更新,傳播力(或「入屋力」)強,成功喚起不少過去較少留意和接觸政治的群眾對社會事時的興趣,這「開拓」的獨有功能和位置,並非其他網上博害媒體可輕易取代。如今泛民網上陣營折損了這重要的一翼,應何去何從?其一可能,是整合泛民的網上評台,集中人力、財力等資源營運,以減低孤軍作戰所帶來的成本和風險。但我認為整合對香港的民主運動,只會是弊多於利。百花齊放、分散遊擊的作戰策略,令強大的中共對手找不到致命的要害攻擊,看似更會湊效。
這一點,社民連從成立、壯大到「胞細分裂」的過程所帶出的間接效果,已經是一個示範。民主抗爭運動不會因為失去「開拓」這一翼而頓時潰不成軍,因為開拓者早已將抗爭的種子埋在土裡,種子若成功發芽成長,開拓者便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往後的發展固然有其新陳代謝。可遇見的,是開拓者會「化作春泥更護花」,正所謂「一雞死一雞鳴」,《主場》的人換個角色和位置,又會重新「歸隊」,繼續抗爭。最重要的,是支持民主抗爭的讀者群擴大了。
當然,政黨和媒體的運作有很多不同之處,整合分裂的條件亦有所不同。我想,一個比較重要的分別,就是媒體受資源的影響比政黨的大。所以整個媒體陣營的背後,需要一個穩固和可靠的機制或平台作最後支援(人力、財力等資源)和協調,保持最基本和健康的新陳代謝,我們才有機會在這場持久的抗爭中獲得最後勝利。
《主場》的結業,我們可以失望,但不可以絕望!在一片愁雲慘霧中,我看見希望,大家亦可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今起大家多寫文章和廣傳。共勉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