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變局的開始-靖國神社與防空識別區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變局的開始-靖國神社與防空識別區
Jan 8th 2014, 14:00, by 言士

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有人嘲笑為只是一隻無牙老虎的單純表態,但這也可能是中國崛起後大戰略的轉變,不容忽視。中國近年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漸顯野心,除了設立防空識別,中國軍艦在去年十二月於南海公海直接駛向美國巡洋艦的前方並停了下來,是近年鮮見的挑釁行為;中國就南海爭議向菲律賓施壓,其壓力亦不單是維持現狀或報復。自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後,日韓皆作出反應,例如韓國亦設防空識別區作反擊,而日本不但強烈反對,安倍晉三亦不理國際壓力而參拜靖國神社。

究竟這是一場國際政治的鬧劇還是中國大戰略的轉捩點﹖視乎中國有多認真,而其他亞洲國家認為中國有多認真。我認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並不是單純屈服於日本右翼的壓力,更是對中國設立防空識別區的重要反擊,這顯示日本對中國策略轉變的審慎。另一方面,中國一直在領土爭議採取「反應式強硬(Reactive assertiveness)」策略,即是一種維持現狀的不鬥事亦不怕事的態度,但中國不會希望永遠維持現狀,近來中國的一連串行動也許正是放棄「反應式強硬」策略的開始。

參拜靖國神社的中國因素

日本首相近三十年變換頻繁,但有趣的是,當中任期最長的首相都公開參拜過靖國神社,包括中曾根康弘(1982年11月至1987年11月)及小泉純一郎(2001年4月至2006年9月)。更有趣的是,剛於去年十二月參拜靖國神社的安倍晉三可謂小泉親手培養的首相,而以他現在的支持率看來,雖然比高峰回落不少,其任期仍有望打破短命的魔咒。

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中方的喉舌報章旋即批評他屈服於右翼力量。這講法不無道理,因為安倍的支持率已經從高峰的七成回落逾二十個百份點,他有理由從經濟以外的議題尋找支持,尤其是傳統右翼的支持。可是,來自日本右翼的壓力一直存在,為何過去三十年就只有中曾根康宏與小泉純一郎會高調參拜靖國神社﹖

其實除了中曾根康宏及小泉純一郎,宮澤喜一曾在1992年的秘密參拜靖國神社,橋本龍太郎也曾於1996年參拜,但他們卻沒有中曾根及小泉般高調。中曾根在1985年參拜靖國神社前事先張揚這是官式參拜(以公款支付香油錢,即代表全日本參拜),並選擇在日本在二戰時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月15日(日本稱之為「終戰日」)參拜,高調得在中國擊起千層浪。小泉在2001年首次參拜靖國神社,儘管招來中國的強烈不滿,但他不理中韓兩國的反對,在其任內每一年皆有參拜。

為什麼中曾根康宏會在1985高調參拜靖國神社﹖一來那右翼對中曾根施加極大壓力,二來他有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失不少同袍,因此對二戰有情意結。更重要的是,大概他沒有想過中國會有那麼強烈的反應。事實上,中國在此之前數年的反應還算溫和,甚至對1979(大平正芳)及 1980(鈴木善幸)的參拜不表抗議,中國突如其來的強硬立場理應在中曾根的預料以外。面對中國的激烈抗議,中曾根康宏立即取消原定於秋天的另一次參拜,並在紐約會見趙紫陽,釋出善意,最後更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替他支付的參拜費用。

可是,為什麼中曾根康宏會那麼在意中國的反應﹖如果來自右翼的壓力是唯一影響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力量,他根本就不讓步。中國在八十年代沒有現在般強大,所以中曾根在意的不是來自中國的威脅,而是蘇聯。蘇聯在冷戰時期是美、日的共同敵人,與中國為敵並沒有好處。由此可見,是否參拜靖國神社從來不單是日本國內左右力量角力的結果,更是日本外交戰略的重要構成部份。

小泉純一郎對右翼的依靠甚重,因此他在任六次參神社,中日的關係跌至冰點,但這是否代表小泉可以完全沒有外交戰考量﹖小泉的拜訪原定於8月15日「終戰日」,但因為來自中韓及日本左翼的壓力而提前兩天。小泉在 2001年8月13日參拜神社後,立即向中韓釋出善意,表示希望到訪,在中國眼裡,小泉是希望積極修補關係,可見小泉並不是完全漠視中國的壓力。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日本打算派兵往阿富汗支援美國,於是急求亞洲各國的理解,於是再向中國釋出善意。「九一一」事件後,中國對美國亦尋求在反恐方面的合作,日本不是頭號敵人,於是讓小泉到中國,小泉在盧溝橋亦發表對戰爭深切反省的講話,中日關係稍有好轉。

從中曾根及小泉的歷史可見,中國因素不單影響是否參拜的決定,更會影響首相參拜後的處理方式,而參拜本身亦是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份(例如爭取支持出兵阿富汗)。

安倍的參拜與防空識別區爭議

安倍晉三這次參拜與中曾根康宏及小泉純一郎的有什麼根本的不同呢﹖當中最大的差別,是中曾根與小泉在第一次參拜時很可能都未能預期中國會有強烈的抗議(雖然一定會反對),而安倍這次參拜是在中國建立覆蓋釣魚島的防空識別區之後,中國不可能不強烈反對,甚至有報復行動。正如前述,中國在1985年前對任何參拜的反應都傾向溫和,因此可以推斷中曾根未能預想中國突如其來的立場轉變;小泉純一郎在第一次參拜後迅速兩次向中國提出到訪要求,他為修補關係付出的誠意在中日歷史上這算是史無算例,這可以視為小泉未能成功掌握中國反應的證據。

如果參拜靖國神不單是日本國內左右力量角力的結果,更是日本外交戰略的重要構成部份,安倍晉三的這次參拜也許對中國設立防空識別區的重要回應。

為什麼安倍要急於回應中國的防空識別區﹖因為有跡象顯示中國已經放棄了其一貫的「反應式強硬(Reactive assertiveness)」策略,即是一種維持現狀的不鬥事亦不怕事的態度-中國會強硬回應其他國家在領土爭議上的積極行動,卻不會主動挑釁。雖說這策略旨在維持現狀,但中國的強硬回應是展示其實力及堅持的行為,有助漸漸改變現狀。中國從來在南海及東海的爭議中保持克制,但當菲律賓在2012試圖逮捕在黃岩島海域作業的中國漁民後,中國不退縮地與菲律賓海軍艦艇對峙;當日本在釣魚島附近拘捕中國船長後,中國禁止稀土出口至日本,也是另一個強硬回應的例子,證明中國一直採用「反應式強硬」策略。

可是,這次建立覆蓋釣魚島的防空識別區並沒有回應日本的任何行動,完全是中國主動激發領土爭拗的行動,明顯與一貫的「反應式強硬」不符。中國多年來堅守「反應式強硬」,因為中國要給世界一種和平崛起的印象,配合其「韜光養晦」的大戰略方針。中國的國力雖然在改革開放後急速冒升,但仍與歐美各國仍距離,因此以「韜光養晦」戰略來等待時機是最明智的做法。可是,如果中國的國力已經累積至有力挑戰其他國家水平,中國領導人會否仍然乖乖的抱守那「韜光養晦」的保守原則﹖全世界的領袖大概都恐懼中國終有天會揚棄和平崛起,因此密切觀察中國露出獠牙的跡象。在領土爭議上,放棄「反應式強硬」策略就是就放棄「韜光養晦」獠牙,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哪可能視若無睹﹖

事實上,除了建立防空識別區,中國軍艦在去年十二月於南海公海向美國巡洋艦作出挑釁;在南海加強海、空巡邏,同時向菲律賓施壓,這些都是中國顯露野心的證據。這是不容忽視的獠牙,因此這可能是中國由「現狀型強權(Status quo power)」轉型為「修正型強權(Revisionist power)」的過-當中國正式轉型為「修正型強權」,將對美國及亞洲各國構成威脅。

因此,日本要回應的不是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本身,而是中國的隱藏多年的野心。如果視參拜靖國神社是回應中國野心的行動,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曾根康宏及小泉純一郎在首次參拜後皆急於與中國修補關係,但安倍晉三卻依然故我,準備與中國打外交戰。正如前述,中國因素不單影響是否參拜的決定,更會影響首相參拜後的處理方式,小安處理參拜後的方式是他如何處理中日關係的重要指標。

日本對美國的失望

日本要回應的不單是中國的野心,更是美國含糊的立場。美國當然對日本、台灣的領土爭議立場由始至終都是一種有計劃的含糊,這含糊在中國奉行「韜光養晦」時一直沒有問題,因為中國不成威脅,但當中國漸顯野心,日本、台灣不得不重新衡量美國的可靠程度了。

防空識別區在國際法沒有地位,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看似虛招,但卻起了有趣的分化作用。在中國宣布建立防空識別區後,美國派出兩架轟炸機闖入識別區,表面上看似不承認這識別區,但卻指民航要向中國通報,與日本立場有矛盾。美國的做法表面上同時顧全了日本與中國的面子,但實際上美國在中國眼裡是丟臉的退讓,而在日本眼裡則是可惡的背叛。

美國近年不斷重提「重返亞洲」的策略,但卻沒有國家質疑過其策略的實際承諾與投放。這次中國的「虛招」是對美國「重返亞洲」策略的一種回應,並成功讓美國醜態盡出及提高了其部署的難度;日本這次突然的參拜也可能是對美國懦弱的一種回應,提醒美國「重返亞洲」不只是一個漂亮的口號。美國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後表示失望,但最失望的其實不是美國,而是日本。

* * * * *
我們當然仍然可以視中國建立防空識別區為一種表態、一種虛招,但這樣可能會錯過中國大戰略轉變的關鍵。從安倍晉三的反應看,我認為日本是很認真地看待中國近來的具大轉變。

究竟這是故事重複的變奏,還是變局的開始﹖我相信是後者。

(圖片來源:SCMP)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假如有免費午餐-繼續談中港矛盾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假如有免費午餐-繼續談中港矛盾
Jan 8th 2014, 13:19, by The Concordia Connect

文:志達 https://www.facebook.com/theconcordia

鄙人認為,新移民來港無論出於任何原因都已經是在所難免。與其繼續針對新移民問題討論,倒不如將矛頭指向有能力阻止更多內地人來港的政府。港府必須收緊單程證的批發和從文化方面協助新移民成為真正的香港人。此兩舉除能夠減低中港矛盾外,更重要能使到新移民貢獻香港社會,而不是像蝗蟲一樣吞食香港的競爭力。若果政府放任內地人來港取代本地人,最終只會使香港變成另一個中國的省城,毫無特別,毫無價值,自取滅亡。以下為例證與解釋:

假如一間餐廳推出免費午餐,大概全世界所有人都會排隊。餐廳將容納不了這麼多額外的客人,導致供不應求,然後:

一,原本屬於餐廳,有能力付錢的客人將被逼轉到其他餐廳用膳。當中對餐廳有感情的客人需要適應另一間餐廳。
二,沒有能力到其他餐廳吃飯的舊客將被逼與新客人共處用膳… 不,他們要先排隊
三,新客人將會繼續源源不絕地排隊,然後厭倦排隊,開始打尖,繼而動武。餐廳變成一片混亂。
四,餐廳侍應手忙腳亂、食物水準參差、服務態度降低、導致餐廳口碑盡失。
五,餐廳淪為任人進入的飯堂、善堂,失去賺錢的能力。
六,餐廳「光榮」結業。

香港繼續放寬自由行,加派單程證,增加福利予新移民,其實就像發放免費午餐一樣吸引有需要的內地人申請單程證。當香港的經濟再容納不了額外的人口時,剛才太到的六大問題自然出現:

《一》有能力的港人移民、《二》留下來的港人福利被削弱、《三》中港矛盾產生、《四》香港降格成為另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五》失去競爭力、《六》最後淪陷至連內地人亦不再稀罕移民香港。

一個政府需要對不論財政能力地對本地人負責,優先照顧本地人-這是一個政府存在的作用。在不影響這項準則的前提底下,香港才能夠有限度地給予新移民福利。即使個別新移民想持財傲物來港,政府亦必須確保港人的權利沒有被削弱。因為本地人才是香港最重要的資產:有了願意為港付出的人,本港才會有特色、有特色,才會有價值,有賺錢的能力。放棄港人權益而討好新移民,兼且是品質參差的新移民,是自取滅亡。

所以現時香港政府繼續罔顧民怨優待新移民,傻的嗎?

參考澳洲這個舉國皆是移民的國家在處理新移民的做法,凡是希望申請成為澳洲公民的移民,除了需要坐夠「移民監」外,更需要上文化堂以確保新移民能夠融入澳洲社會。未能通過移民考試的話,將不獲准成為公民。香港與中國儘管是一國,然而文化存在不少差異。新移民需要認識到自己在別人的地方,需要守別人的規矩;例如要成為香港人必需要懂得說廣東話(強制性廣東話/香港文化班?!)這樣,新移民逐漸變成新香港人,競爭力才會乞立不倒。

趕走了本地人,換來了內地人的話,香港與國內何來不同,何來能夠從上海北京廣州等競爭中脫穎而出?

志達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偷越國境遭拘押,保釣船長歸不得。救夫心切烈女情,政總絕食籲釋放。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偷越國境遭拘押,保釣船長歸不得。救夫心切烈女情,政總絕食籲釋放。
Jan 8th 2014, 09:58, by 盧松昌

去年亡命搶灘,成功登陸釣魚臺的保釣船長楊匡, 日前遭到深圳國保方面,以非法偷越國境罪名,刑事拘押。02年被國內媒體譽為「壯哉勇士」,現在成為階下囚,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當日面對日本人的非法入境指控,楊匡誓不低頭;今日竟然在國門之內,以偷越國境罪拘押「愛國勇士」,實在情何以堪。肇因始於去年楊匡前往探望諾具爾奨得主劉曉波的妻子劉霞後,遭北京公安非法沒收回鄉証,然後押送上機,驅逐出境回港。

從去年的「驅逐出境」,到今年的「偷越國境」,遭到法律上的質疑,不是總在說「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嗎?香港目前仍是處在一國之內的另一制度下,為何將香港忽然變成國境之外處理?據悉,以往偷越國境罪,只用來檢控組織偷渡集體的「蛇頭」。據楊匡的情節,若以此獲罪,是否可質疑香港並非國境範圍?因此,國內之國保公安先生們,便有佐港獨一臂之力的嫌疑。

楊匡遭沒收回鄉證,其後,他要探望居於國內的年老母親,以及妻子劉沙沙,唯有循非正式途徑。這是國內有關當局無視法律程序,以及不人道的行政措施所引致的結果。以沒收回鄉證懲罰異議者,使其不得省親探妻,手段何其拙劣可卑。

楊匡被拘消息傳出,始初估計是作為期三個月的行政拘留。三日之後,其妻劉沙沙方收到通知,證實以偷越國境罪刑事拘押,為期可長達9個月,還有可能遭到判刑。目前楊匡不得探視,具體情形無從知悉。面對如此嚴峻的不淸淅局面,劉沙沙護夫情切。在國內不得要領,不顧因奔波而剛流產的身體,前來香港呼籲,設法營救夫君。她在國內申請赴港證件受阻撓,只得持護照來港,限制逗留7天。奔走香港政府部門毫無頭緒,昨日開始在尖沙咀碼頭絕食,並在網上公佈手機號碼61865202,希望得到關注支援。其後,身體感覺不適,進入瑪麗醫院檢查。傍晚轉移至金鐘政府總部,繼續絕食。

劉沙沙不屈不撓,長期為維權奔走,因而認識熱血船長楊匡,惺惺相惜而結合。夫君不幸有難,烈女救援情切,來到香港,人生路不熟,孤掌難嗚,擔心憂鬱,手足無措,只好出此下策,以絕食嗚志。

據悉,今日國內兩名律師已會晤楊匡,但遭警告,不得對外透露案情。法律可搓圓捏扁,隨意運用解釋;嫌疑者遭逢不幸,案情籠罩在陰霾下。甚麼一國兩制,甚麼人身權利,在龐大機器面前,值得幾両錢?!

2014•1•8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中港矛盾」的問題核心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中港矛盾」的問題核心
Jan 8th 2014, 09:19, by 墙外仙

香港獨立媒體

對於最近的「中港矛盾」話題,我實在是沒有力氣動筆再寫下去。從收回單程證審批權,到人口上限,到種票,到假結婚,到資產審查,到現在窮人有沒有責任跟本地人結婚,龍門搬來又搬去,移動速度之快,距離之遠,我想祇有跟宗教人士的爭論可與之相比,亦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

他們說這麽多,其實就是不想看到大陸居民,不管他們是持單程證還是旅遊證件,是家庭團聚還是公幹留學。他們認爲所有大陸居民都是次一等的物體,但在正式場合又不能明確說出口,會被人說他們歧視,所以祇能躲在各種藉口背後繼續發表這些内裏充滿仇恨的言論。

如果真要說政策問題,方法是絕不一樣。要說政策,首先我們要明白制度怎樣運作,有什麽是不能和不應改變的,例如法治和人權,然後再去考慮問題核心是什麽,根據這個核心去調整政策。就像醫生動手術一樣,如非必要,他不會將整條手臂切下來,而是祇會將對身體有害的組織切除,將影響減到最少。

如果說大陸居民來港購買引起通貨膨脹、物資短缺、資產價格上升的問題,那是其實是出口過多的問題。解決方法就是降低出口,香港可以提高匯價來提升外來者購買貨物的價格,以此降低出口量。如果是說醫療服務不足,那香港可以增加公營醫療的撥款,甚至將公營醫療變爲公營的醫療保險,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免費使用,而外來者祇能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如果是外來資金過剩,香港應提高利率以緩和經濟。如果是租金大幅上漲,政府再不施行租金管制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物業增值稅加租金稅,甚至財富稅去阻止某些人的「尋租行爲」,從而減少負外部性。這些方法都不需要排除什麽人,更不用提出什麽「蝗蟲論」,因爲它們是針對問題核心而作出的對策,而非針對人。

至於持單程證的人,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持單程證者,因爲配額的關係,等候時間甚長,這除了減少家庭團聚的利益之外,更會延遲他們融入社會的時間,減少他們的整體能力/人類資本。如果出發點真的是要保障家庭團聚的權利,希望單程證人士融入社會,「爲社會提供更多貢獻」,正確的對策是減少等候時間,廢除配額,增加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開支,例如開辦語言、生活文化、制度法律、就業技能、同等技能認證等計劃和課程,增加他們的社會流動性,讓他們更早、更容易融入社會,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用依賴社會福利。

如果是覺得這樣會增加政府開支,那正確的對策和要求就是改革稅制和福利制度。先將政策按照目標與所期待收益分清楚,按照收益提供適當的財政支持,然後在增加稅率的累進幅度,讓富裕的人承擔他們應有的責任,因爲他們能從社會身上獲得更多。這樣的制度改革對社會所有人都有好處,因爲對教育、醫療、就業計劃、兒童津貼的支出是所有人都能獲得的福利,而這些開支實際上是一種投資,而不是單純的支出。

也就是說,這些大力爲「中港矛盾」煽風點火的人,其實說了幾個月都不能提出一個正當、能夠針對問題核心的政策來,以爲自己說了一堆無知言論就是「政策討論」,也以爲他們的所謂「政策」真的能掩飾他們的歧視和仇恨心理,就跟掩耳盜鈴沒有任何分別。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張開蟬翼:Cicada Hong Kong Live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張開蟬翼:Cicada Hong Kong Live
Jan 8th 2014, 03:56, by Bitetone

四個女生加一位男生的Cicada

文:張時

時間:21 Dec 2013

地點:惠卿劇院 Wei Hing Theatre香港城市大學

—-

7:00pm多來到劇院門外,已耳聞本地組合在奏。

號稱本地實驗性純音樂樂隊Life was all silence先借用強勁的日系節奏來暖暖場,演繹相當賣力、穩當,各樣樂器——傳統的、民族的、合成器的編排都顯得精心而豐富。然而,它們最終似乎也難免落於過份破碎、頹圮的疲弱下場,歌曲結尾常常一去不返,沒有餘韻。跟著接手的是另一支香港的電子輕音樂 / Electronic Dream Pop 樂隊Pasha,賣的是夢幻,是小清新;但現場的演繹則略嫌乏力、蒼白,功架不足,還待累積更多經驗。

然後台上出現了一台鋼琴、一支大提琴、兩支小提琴加一支民謠木吉他,諸位期待已久,Cicada來了——四個女生加一位男生。Cicada以五重奏室內樂為基調,再拆散既有編制,用一種滲雜了新古典取向的演奏方式來詮釋日常中種種思緒、體悟。樂句時而密集時而疏鬆,層層遞進。其中的小提琴音尤為搶眼,結他非常低調卻添色不少。不過,他們沒有偏側某項樂器或刻意編寫獨奏部份以突顯主次。他們總是一個整體,如大自然一般和諧相輔。潮汐進退,山風和唱,蟲鳴鳥叫,一陣空靈清徹。

團名Cicada(蟬)來自於夏日的蟬鳴,聞其聲而鮮見其形,象徵了樂團低調的音樂路向——一種生活中的配樂。這支帶著後搖滾曲風的室內樂樂團,當然多少都受了Sigur Rós、Max Richter或Balmorhea的影響。我也想起了日本作曲家Tenmon (天門)的配樂作品,同樣都以鋼琴、小提琴等綿密的絃樂為基調,且具有起承轉合、濃厚美妙的敘事性特質。沒有聲嘶力竭、激烈澎湃的情感消耗,這音樂本身有濃濃的感性導向,現場聽著總是容易令人著迷、安定、和緩、療癒、微醺,是古典室內樂的作用。

而就現場奏的曲子,創作主腦、鋼琴手江致潔都一一親自解說。如<在海與土地之間>描繪的是臺西沿海的雲林成龍濕地;《當叢花毅然綻放》的靈感來自在雲林麥寮裡,於惡劣環境下毅然綻放的仙人掌花——演奏越見力度,便越見生命的韌性;《匯流向海》在淡泊的D小調中漸漸滲透出光明正向的溫柔之力;《浮游在海上的島嶼/潛沈於水下的人們》描述了八八莫拉克風災的景況,也是 Cicada開始關心土地議題、自覺自身的第一首曲子。﹙初版收錄在另一張EP內,加入中提琴後重編此曲。﹚既是《邊境消逝》的起點,也是演出的結尾曲。

除了幾支舊從專輯拾來的曲子﹙如《湖面的盡頭》、《掙脫》﹚,這趟演奏的主要是第四張專輯《邊境消逝》(至今醞釀最久的一張)內的樂曲。這張專輯以臺灣西部海岸為題,訴說對這片土地上種種變遷的慨歎、思緒與期盼。

如果說對土地的關切只是一個起始點或初衷,那這樣的音樂也不過只是單純的音符組合已而,它們其實可以分開獨立來看,反正借景抒情者眾,台西不台西,又有什麼關係?Cicada在原聲樂器的編排和調度上無疑是細膩精巧,處處揮灑自如。但,正因為音符十分美好,思潮十分美好,所以它可以承載更多,變化更多。就是說除了曲目名稱和現場解說以外,或許該思考一下更多不同的方法去將這份鄉土氣息帶來現場。這關乎到演出者拿捏舞台的技巧。臺灣西部的海岸線到底是怎樣的呢?被開發以後的島嶼歷經了多少變改?如果音樂跟這片土地密不可分,該怎樣做才能呈現出那獨有的氣息,讓其他人也能感受當中的意境,甚至更進一步,反思這裡的土地問題呢?

當音樂興起時,就會想到了台西沿岸片片風光,正如聽蜩鳴而知夏至一樣。然後音符不只是音符,它更是一個重要的載具,包含了文化,包含了人情,包含了土地情懷。它變成了表演現場與生活現場的連繫,空間和空間的重疊,Real Time Real Space,它帶來伸延和想像。這在概念專輯上或許比較容易轉達,但在現場裡如何勾勒出這些場景的面貌,或是說,要不要這樣做,如何取捨,是Cicada需要思考的課題。

有時候我們覺得音樂不需要任何文本訊息,更多時候我們根本不願聽見。台灣廣播人、樂評人馬世芳曾在訪問中道[i],來自該片土地孕育出來的音樂都可稱做「在地音樂」,它們表現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身分」,而台灣的在地音樂向有混血的特質。Cicada 用古典西樂樂器演繹台灣土地的故事和思量,亦體現了一種地方人文的理想和情思[ii]。

[i] 馬世芳專訪 百花齊放的台灣在地音樂
[ii] Singing With A Mother Tongue: Teaching Local Musical Culture In Public Education;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68, Pg.20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中港矛盾」的問題核心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中港矛盾」的問題核心
Jan 8th 2014, 03:50, by 山中

對於最近的「中港矛盾」話題,我實在是沒有力氣動筆再寫下去。從收回單程證審批權,到人口上限,到種票,到假結婚,到資產審查,到現在窮人有沒有責任跟本地人結婚,龍門搬來又搬去,移動速度之快,距離之遠,我想祇有跟宗教人士的爭論可與之相比,亦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

他們說這麽多,其實就是不想看到大陸居民,不管他們是持單程證還是旅遊證件,是家庭團聚還是公幹留學。他們認爲所有大陸居民都是次一等的物體,但在正式場合又不能明確說出口,會被人說他們歧視,所以祇能躲在各種藉口背後繼續發表這些内裏充滿仇恨的言論。

如果真要說政策問題,方法是絕不一樣。要說政策,首先我們要明白制度怎樣運作,有什麽是不能和不應改變的,例如法治和人權,然後再去考慮問題核心是什麽,根據這個核心去調整政策。就像醫生動手術一樣,如非必要,他不會將整條手臂切下來,而是祇會將對身體有害的組織切除,將影響減到最少。

如果說大陸居民來港購買引起通貨膨脹、物資短缺、資產價格上升的問題,那是其實是出口過多的問題。解決方法就是降低出口,香港可以提高匯價來提升外來者購買貨物的價格,以此降低出口量。如果是說醫療服務不足,那香港可以增加公營醫療的撥款,甚至將公營醫療變爲公營的醫療保險,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免費使用,而外來者祇能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如果是外來資金過剩,香港應提高利率以緩和經濟。如果是租金大幅上漲,政府再不施行租金管制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物業增值稅加租金稅,甚至財富稅去阻止某些人的「尋租行爲」,從而減少負外部性。這些方法都不需要排除什麽人,更不用提出什麽「蝗蟲論」,因爲它們是針對問題核心而作出的對策,而非針對人。

至於持單程證的人,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持單程證者,因爲配額的關係,等候時間甚長,這除了減少家庭團聚的利益之外,更會延遲他們融入社會的時間,減少他們的整體能力/人類資本。如果出發點真的是要保障家庭團聚的權利,希望單程證人士融入社會,「爲社會提供更多貢獻」,正確的對策是減少等候時間,廢除配額,增加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的開支,例如開辦語言、生活文化、制度法律、就業技能、同等技能認證等計劃和課程,增加他們的社會流動性,讓他們更早、更容易融入社會,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用依賴社會福利。

如果是覺得這樣會增加政府開支,那正確的對策和要求就是改革稅制和福利制度。先將政策按照目標與所期待收益分清楚,按照收益提供適當的財政支持,然後在增加稅率的累進幅度,讓富裕的人承擔他們應有的責任,因爲他們能從社會身上獲得更多。這樣的制度改革對社會所有人都有好處,因爲對教育、醫療、就業計劃、兒童津貼的支出是所有人都能獲得的福利,而這些開支實際上是一種投資,而不是單純的支出。

也就是說,這些大力爲「中港矛盾」煽風點火的人,其實說了幾個月都不能提出一個正當、能夠針對問題核心的政策來,以爲自己說了一堆無知言論就是「政策討論」,也以爲他們的所謂「政策」真的能掩飾他們的歧視和仇恨心理,就跟掩耳盜鈴沒有任何分別。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中大本土學社Facebook專頁)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疫苗與自閉症(三)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疫苗與自閉症(三)
Jan 8th 2014, 04:46, by 游城客書

圖片來源︰Cognitive Bias Parade

疫苗與自閉症(一)〉和〈疫苗與自閉症(二)〉的讀者應該明白,最早提出「MMR 疫苗導致自閉症」的論文數據造假、作者有利益衝突、其他科學家的大型研究均未能發現兩者有關,流言根本毫無理據。

「藥廠陰謀」論

但單單提出科學證據說明 MMR 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並不足夠,那怕有多少研究證明疫苗與自閉症無關,反疫苗派只消把一切訴諸「藥廠陰謀」就可以繼續相信謠言(而支持自己論點的意大利法院判決,自然是不受藥廠控制的公正審訊,從中可見他們如何像 Wakefield 般選擇證據)。

比方說,湯先生在〈邪惡一歲針(二)〉中說︰

我們曾和不少人談起疫苗的副作用,很多人會立刻拿醫學報告、專業權威、政府主導等論調來反駁,而根本不去細看報告的爭議性。第一位指出這種混合疫苗製法有問題的醫生,早已被釘牌,很多人都以此作原因,證明他是假貨。但他們沒有看到,是什麼人把他拉下馬——是一隊有藥廠做後盾的醫生攻擊他;也沒有看到,之後有多少其他地方的醫生及心理學家聲援他。

藥廠是私人公司,以追求利潤為最終目的,這些跨國資本對各地政府以及市場的影響,當然值得留意及懷疑。然而懷疑不等如陰謀論,前者會尋找及比較不同證據,後者在面對相反證據時以陰謀論去說明這些證據不成立。而根據上兩篇文章的分析,似乎是湯先生沒有細看 Wakefield 論文的爭議,也未能理解相關反駁其論點的研究,才訴諸陰謀論。

(順帶一提,本人沒有收取任何藥廠利益。)

容我再次強調,並非所有「權威意見」、「專家意見」都必須聽從,接受意見與否應建基於事實之上,而科學是目前為止尋求事實最有效的方法。貌似繁複的實驗設計、研究方法等,歸根究底是為減少出錯(因為我們實在太容易判斷錯誤),以及犯錯時能夠改過來。科學社群互相監察、質疑、辯論、交流、修正,跟科學家做實驗想理論同樣重要。

如果要把一切不利自己立場的研究都視為藥廠陰謀,我建議這些人應該先查一下這些藥廠利潤到底有多少,世界上又有多少科學家研究相關學科,是否所有人都跟藥廠有利益瓜葛。倘若這種論調成立,整個科學社群根本就不值得信任,要是如此宣稱,需要極之強而有力的證據。沒有證據而宣揚這種陰謀論,不僅在侮辱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更是反智、反科學。(況且,藥廠為賺錢應該大力支持順勢療法,獲利豐厚,更重要是沒有副作用,不用冒賠償的風險。)

反科學

就算把陰謀論放在一邊,湯先生的文章仍然借反專業之名宣揚反科學。例如其行文中多次出現「傳聞」、「聽聞」、「相信用民間偏方」等取代理據,甚至說「我們城市人就是因為接受太多由上而下的專業資訊,而不斷去服、打不同的藥,而不再相信原始的感覺——母親對孩子的自然感應」(來源)。專業資訊不必然正確,甚至未必真是專業,尤其現在有很多掛着「專業」作幌子的宣傳手法,然而因此訴諸「原始感覺」、「自然感應」,那就近乎反科學了。

假如覺得言重的話,不妨再看這句︰「其實很多東西,不需要統計去告訴我們。你問問上一輩:孩子哪有我們的那麼多病?一個民間概括的印象,勝過千言萬語」(來源)。先別說孩子患病其他人未必看見,「民間概括印象」連估算人口比例也未必正確,還說「勝過千言萬語」?根本是個印象派啊,那一開始就只講你的「概括印象」好了。

後來我在面書見到湯先生說︰

都係個句: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科學當然也是一種宗教,不同思想體系對解釋不到的現象都有自我圓足的說法,以「不科學」來名之正是科學教的語言暴力,其實基本邏輯真的那麼難明嗎?

這種徹底反科學的言論才是真正暴力,請湯先生你就別裝科學去反對疫苗了,更別繼續散佈「疫苗導致自閉症」的流言害人。檢視證據是重要的科學原則,科學家不會斷言知道所有真理,對於未能解釋之事理應如實承認,而非自圓其說。然而不科學的論調仍須否定,這並非暴力而是陳述事實,已經寫過,再抄一次︰

至於那種把「斬釘截鐵地否認」等同「迷信」的說法,也是不了解科學運作。如果我說我發現了一種有三隻腳兩個頭的鳥,不提供任何證據,真正懂科學的人不會存疑,只會認為我在胡說八道。現今科學之中未有物種天生擁有三隻腳兩個頭(留意是「物種」,個體變異不在此限),而按現時的生物學理論推斷此物種不大可能演化出來,我不能無賴地說「科學解釋不了不一定不存在,你否定就是迷信」。因為首先就得問「甚麼事情需要科學解釋?」這便回到提供證據的問題,請參考前文關於實驗那部份。

萬一五十三年後有人在亞馬遜雨林中真的發現「三腳二頭鳥」,這代表我的預測準確可信嗎?又或者,這就代表那些認為我在胡說八道的人「迷信科學,與以往的『拜神』並無二樣」嗎?當然不,他們已在既定知識框架下作出最佳判斷,只是現實有時更加奇怪吧。沒有人說理性的判斷不會錯,但能把犯錯的機會減至最低。

假如湯先生受到網上資訊誤導,他那一系列的文章尚且情有可原。不過後來讀到他那些「科學當然也是一種宗教」的無知言論,不禁動氣,甚麼「全身文化人」,面對於自己不熟悉的學問謙虛一點認真學習很難嗎?

再想,這也只是香港科學教育不足的眾多例證之一。

後記

湯的妻子林綸詩,則在明報以「文化界媽媽」之名寫肺炎疫苗,博客方潤的〈別將其他疫苗跟肺炎疫苗一起倒出去〉回應該文,讀者不妨參考。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再論新媒體在「輿論效果」的優越性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再論新媒體在「輿論效果」的優越性
Jan 8th 2014, 03:55, by 徐少驊

拙文《明報「失守」VS新媒體時代的冒起》引起《明報》前線工作仝人的負面回應,實在始料不及,在此首先作數點不必要的澄清:

一、對《明報》管理層近期的異動,老徐絕對沒有幸災樂禍的心態。本人曾經是傳媒工作者,既做過前線,跑過調查式報導,亦當過管理層。雖然已經離開這個行頭超過十年,到今天傳媒工作尤其是前線工作仍然是我最鍾愛的,我沒可能樂見傳統媒體的「失守」。

二、《明報》管理層異動絕對是威脅香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一件大事,香港市民絕對應該關心,並支持《明報》仝人保護這爿園地不受到侵擾。拙文沒有提及這樣的立場,是因為每篇文章都有不同重點,我相信《明報》事件發生不久,上述論點的文章應該不缺。拙文是希望在探討「網絡媒體」興起對「輿論空間」的積極影響之外,還是寄望傳統媒體經營者返回基本,就是報導事實和監察政府,才可以讓媒體消費者重回懷抱。

三、拙文沒有說過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任何有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拙文有這樣的一段:「過去,市民對於傳統媒體有兩大基本要求或說期望,亦是其核心的存在價值,網絡媒體難以取代,那就是:一、提供準確的資訊,二、飾演監察政府和公職人士的『第四權力』⋯⋯」拙文下半部綜論新媒體近年的冒起並在「輿論空間」的拓寬上起了一定作用,這樣的觀察和描述不應視作是「取代」傳統媒體的所有功能。

四、對於《明報》仝人在此風雨飄搖的日子願意緊守崗位,對抗外來之手對新聞自由的侵擾,老徐是深切認同並與以表揚的!

澄清至此!對於新媒體在「輿論空間」的拓寬上,我想作一點補充。或許有人認為老徐對新媒體過於褒揚,畢竟在閱聽人數方面,到目前為止,新媒體仍然難與傳統媒體比擬。在此我引用Malcolm Gladwell的"Tipping Point"(引爆趨勢)一書的「少數原則」補充一下:一件產品、一個觀點能夠引爆趨勢,主要靠的不是大眾(mass),而是連結者、專家及推銷員這些「關鍵少數」。

讓我在此舉一個例子,2013年最風火的一個社會運動「佔領中環」是如何弄起來的呢?戴耀廷在年初在《信報》寫了一篇《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按他所說,坊間什麼反應也沒有,直至這篇文章吸引了網絡媒體記者陳玉峰的注意,她為戴耀廷做了一個訪問,並把訪問稿連同戴的文章上載至《獨立媒體》,之後《主場新聞》跟進,就帶來了之後的波瀾。

為何會這樣?那是因為瀏覽及參與運作《獨立媒體》和《主場新聞》的人當中包含了「關鍵少數」:新聞工作者、社運人士、從政者、知識份子、意見領袖等。在這些新媒體刊載文章,可能只有數千人閱讀,但這些人卻是「輿論」的積極製造者,他們透過社交網絡媒體把這些「新觀念」、「新產品」推廣給他們的粉絲,輿論風潮就是這樣製造起來了。

或許我確實是新媒體的「大好友」,我自己業餘地經營一個時事評論頻道,也在《主場新聞》、《獨立媒體》、《謎米網》開設博客,已經有一段日子沒有投稿至傳統媒體,這一篇也不會,因為我不需要很多人讀到我的文章,我看重的是我的文章或短片能達致的「輿論效果」,這方面我認為新媒體已經超越傳統媒體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為何鬥早起跑?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為何鬥早起跑?
Jan 8th 2014, 05:06, by 王偉雄

香港不少家長都設法令子女「贏在起跑線」,即使不能跑在最前頭,也絕不可以太墮後。最近看到一則報道,才知道這條起跑線越劃越早,原來香港有些所謂學前預備班,竟然是幾個月大就可以報讀!雖然要子女幾個月大開始「受訓」的家長不會很多,但送兩三歲稚子到學前預備班的,大有人在。

為何鬥早起跑?答案看似很簡單:因為那些家長相信越早起跑越著數,將來跑贏的機會隨之提高。然而,這引發兩個問題:一、他們為何有這個想法?二、這想法對嗎?

第一個問題不難回答,相信很多人的了解和我的差不多。香港到 1962年仍然只有一間正式的大學,入大學是難乎其難的事,但那時的家長大多是中國大陸來的新移民(不少還是偷渡的),教育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不好,子女能完成中學,找到一份入息過得去的工作,已心滿意足;假如能讀上大學,可算是光宗耀祖了。時移世易,現在的家長大多有大學程度(或以上),對子女的期望高得多了,讀大學是指定動作;最好能到外國讀名牌大學,否則,在香港讀大學也要爭入最好的那兩三間。

幾十年前的家長沒有這種爭競之心,亦沒有期望子女成為「成功人士」(高薪厚職有車有樓等等);現在的家長既然視子女求學之路為競賽,自然希望他們起跑就領先,由幼稚園開始便要入「最好」的學校,而所謂「最好」,就是最有名、考試成績最好、最能幫助學生將來考入「好大學」的。

有求就必有供,學前預備班應運而生,幼稚園為了迎合家長,也刻意將課程內容越弄越深,從前二三年級才學的東西,現在幼稚園就教;苦了的,當然是那些三幾歲的小孩,應該是透過玩耍來學習的年紀,卻要計數背書串生字,做不好還隨時會挨罵。

除了子女的學業,這些家長在其他方面也不甘後人,於是乎小孩子們便被逼學鋼琴或小提琴、繪畫、芭蕾舞、外語、國際象棋等「高級」的課餘興趣,一星期七天塞得滿滿的乜班物班。假如學業成績不好,小學開始便要補習,以免落後;結果是小孩子比大人還要忙,談何快樂的童年?

(這個現象也許還有文化因素,例如在美國,華人聚居的地方也有類似情況,而印度人和韓國人比起華人亦不遑多讓;文化因素十分複雜,在這篇短文就不談了。)

至於是否越早起跑「勝算」越高,這個問題則不容易回答了。假如「跑贏」只是指學業成績優異、最後考入名牌大學,那我不敢說從小「死催爛谷」對所有孩子都沒有效 --- 也許有些所謂「尖子」真的是這樣煉成的。可是,我卻親眼見過一些小孩子被父母這種「贏在起跑線」的育兒方法弄得完全失去學習興趣,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學習,都視為苦差,想盡辦法逃避,學習表現毫不出色 --- 的確是起跑得早了,卻依然是落後。

對於這類小孩,讓他們自然發展,輕輕鬆鬆地學習,效果會好得多。很多家長的問題,正是沒有考慮子女適合哪一種學習方式,以為鞭策一定收效;誰知人非草木,也非驢馬,應該是因材因情施教才對呀!

其實,怎樣才算「跑贏」,更加值得深思。喪失了童年的快樂,而且是人為、可避免的,你的人生不是已輸了一大截嗎?如果為了「贏在起跑線」而付出了這個沉重的代價,最後還是達不到目標,那就更可悲。學業成績一般,讀的大學不是名牌,沒有成為「成功人士」,難道就等於是失敗的人生?這是多麼狹隘的人生觀!

我不是在唱高調,不是鼓吹甚麼一簞食,一瓢飲,於陋巷也可自得其樂;我當然知道,捱窮,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很慘的。我想指出的只是:不同的人,可以過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各自愜意;父母不必為子女的將來過份籌謀,以致硬將他們壓入不適合的模子裏,因愛成害。事實上,不少孩子正受著這種傷害。

(圖為編輯所加,有線新聞截圖)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北京逼退梁振英?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北京逼退梁振英?
Jan 8th 2014, 05:28, by 林保華

十二月十六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到北京述職。由於泛民爭取普選,推出明年的佔領中環計劃,因此中港之間關係相當敏感,北京領導人與梁振英之間的互動,尤為人所關注。大致上有三項:

習近平支持梁振英?

第一,習近平會見梁振英說了些什麼?

身為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了梁振英,他對梁振英說了什麼特別重要,因為那是來自北京的「最高指示」。尤其中共紀念毛澤東一百二十歲誕辰前夕,在毛粉大事活動之際,這個指示即使不是「指路明燈」,也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北京對香港的基本方針。

習近平講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對梁振英的肯定,說:「今年來梁特首和特區政府貫徹穩中求變,以民為先的方針,我看工作是努力的,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中央對你和特區政府的工作予充份肯定。」許多香港人要求梁振英下台,聽到習近平的「充分肯定」,當然覺得刺耳,但是如果想到,即使北京要撤掉梁振英,在宣布前的一分鐘,也要表態支持梁振英;而且在撤掉梁振英以後,也必須肯定他在任時的成績,除非大家鬧翻,那可是大事,一般還是好來好去,維穩為先。

既然第一方面是「公式化」的,那麼該注意的就是第二方面,也是大家最關心的,習近平對香港普選抱什麼態度?尤其京官先後對普選講了好多話,包括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以及十一月下旬剛來香港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

他們一致的主張,就是特首必須「愛國愛港」,以致建制派中人一起出來唱和,好不熱鬧。為了達到「愛國愛港」的目的,就必須有具體的操作方法,也就是北京得以控制人選的產生,那就必須由北京控制的「提名委員會」來篩選,因此泛民所主張的、與西方民主國家相同的提名方式,北京不會接受,因此圍繞提名方式,北京當局、建制派與泛民就有長期的爭論。爭論下去不會有結果,所以十二月四日,特區政府發出政改諮詢文件,為期五個月;明年下半年是第二輪諮詢,計劃年底由立法會通過。

「愛國愛港」被淡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諮詢文件中沒有提出「愛國愛港」的陳腔濫調,據說是因為愛國「天經地義」,不必再說了。實際上,「愛國愛港」無法用法律條文界定。而習近平也沒有重複這個名詞。不論北京是怎麼想的,至少少了許多無謂的爭議。因為一旦有那個前提,泛民是"反中亂港",那還諮詢什麼?

習近平對政改的態度是「務實討論,凝聚共識」。也就是他承認香港對普選的看法有分歧,因此要好好討論來取得「共識」,也就是彼此要做適當的妥協。至於什麼是「務實討論」,可以做文章,至少不要只是做形式上的討論。例如討論什麼是「愛國愛港」毫無意義。說老實話,去年以前,薄熙來比泛民的任何一個人「愛國愛港」;今年以前,周永康可以以泛民中的任何一人不「愛國愛港」而拘捕或禁止入境。可是現在呢?既然務實,就不要糾纏口號,大家提出實際的辦法出來。

習近平的論點,為政改的討論提供了若干空間。問題是討論當中與結果,極左思潮會不會再度出現,那由中共黨內形勢決定,香港做不得主。

第二,王光亞說了些什麼?

作為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只能做原則指示,未來才有轉圜的餘地。具體怎麼做,由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出場。他主要做了兩個方面。

一個是暗指梁振英的述職報喜不報憂。王光亞在與梁振英會面後表示,特首以往述職,多是講過去一年的成績,現在要求述職要「找到不足」,並在報告中包括新一年的規劃等。這樣公開說給傳媒聽,等於公開批評梁振英,份量很重。

在這以前,剛獲邀出任港澳辦負責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在梁振英出任特首前十年擔任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劉兆佳,已經說中央有意規範特首述職模式,改變過去特首「鍾意講乜(什麼)就講乜」的做法。可見,這是北京對梁振英不滿的普遍看法,而且通過劉兆佳在香港放話。

北京公開批鬥梁振英?

按照中共的體制,王光亞與梁振英都是部長級幹部,劉兆佳則是下屬,他們公然批評梁振英,絕對是對梁振英的羞辱,是否有逼退他的意思呢?不過梁振英臉皮很厚,民調再低,也是好官我自為之。於是王光亞再拿出第二殺手鐧。

根據香港《蘋果日報》得自接近北京消息人士指,王光亞所指的「找到不足」是傳達國家主席習近平指令,要香港官場仿效內地省市搞「民主生活會」,自我檢討及互相批評。也就是說,透過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來"找到不足"。

這點大概除了梁振英自己不知道,別人已經知道了,因而紛紛與梁振英做出切割。作為特區第二把手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十二月初在接受有線電視訪問推銷政改方案時,承認今屆政府就任一年多已有認受性危機及管治困難,她又警告若二零一七年沒有普選,除了在政治、社會及經濟穩定付出代價,「我擔心對往後管治會面對更大困難」,她稱北京知道沒有普選出現的管治問題。

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公開點出梁振英有認受性危機,這點梁振英自己從不承認;一個是指出北京對普選有了比較正面的看法,當然,問題在於北京所認知的普選,「普」到什麼程度,是否接受國際標準?

如果特區高官一旦召開民主生活會,林鄭月娥,還有第三把手、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必然都是炮轟梁振英的砲手;曾俊華已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梁振英的不滿與不同,最近一次他被打中雞蛋後表現的寬容,比下梁振英的兇惡,最後逼使梁振英在臉書自我解嘲一番。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也在香港電視發牌上與梁振英切割而有心結。

香港人不要幸災樂禍

梁振英的極左政策,居然也對著同為建制派的自由黨,因為自由黨多次批評梁振英,梁居然下令不准政府官員出席該黨的黨慶活動。如此狹隘的器量,不被批鬥才怪。所幸這些深受英國教育的香港政治人物,還是會有紳士風度,在批判梁振英時,應該不會出現「砸爛狼頭」的口號與「噴氣式」批鬥的文革景象。但也夠梁振英難堪而逼他辭官。

雖然北京表達了對梁振英的相當不滿,但是香港人不要幸災樂禍。因梁振英的這些,給北京介入香港事務的絕好機會,因為它讓香港人覺得,北京比梁振英明理,可能因此出現不如「京人治港」的想法,那對香港高度自治是個威脅,因為制度最重要,否則一旦北京出現一個胡來的人,香港不就更快完蛋?

習近平要香港高管舉行「民主生活會」,把共產黨那套搬到香港來,簡直胡鬧。高官可以討論施政方針,甚至吵架,但不可以是「民主生活會」,像習近平看河北省委在那裡相互揭短吵架那樣,這成何體統?前不久北京召集紀律部隊首長到北京直接接受指示,這次梁振英述職時又急調三位局長到北京,共同研究香港事務,這已經越過特首,踐踏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因此北京必須懂得自律,香港必須捍衛自治,否則還有什麼「一國兩制」?

《爭鳴》月刊 2014年1月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公眾諮詢不公眾,公眾諮詢假諮詢,反社區驗毒聲音被邊緣化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公眾諮詢不公眾,公眾諮詢假諮詢,反社區驗毒聲音被邊緣化
Jan 8th 2014, 05:50, by 獨媒轉載

多個組織昨日到立法會請願,反對社區驗毒計劃。(圖:機構提供)

反社區驗毒聯網新聞稿

2014年1月7日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召開「驗毒助康復計劃」公眾諮詢,所謂的公眾諮詢,根本名不符實。委員會主席葉國謙只邀請香港醫學會、香港精神科醫院、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香港大律師公會及香港律師會這六個專業團體表達意見,排拒了同樣「專業」,並更是計劃下游服務提供者─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參與。「陣線」跟秘書處幾番周旋,所得的答案仍然令人失望—「主席說,我們今次主要是邀請專業團體,都是不能安排出席。」與此同時,多個人權及政策監察團體亦遭拒絕。

遂於同日下午,由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民間人權陣線、基督徒社工、香港政策透視、香港女社工協會、以及基督徒學會等團體組成的「反社區驗毒聯網」於立法會門外宣佈成立,並在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討論有關議程的同時,同場加影「驗毒助康復計劃」公眾諮詢民間版,更向70多位立法會議員發邀請信,要求到場回應,接受民間意見。結果只有7位議員到場發言及接信,包括涂謹申、黃碧雲、張國柱、黃毓民、梁繼昌及何秀蘭均反對社區驗毒計劃,而陳家洛則表示其政黨仍接受意見,未有確定立場。

記招更邀請兩位「過來人」網台DJ歷蘇和註冊社工阿生,接續指出社區驗毒錯漏百出,對毒品的「嚴禁零容忍主義」從來都令吸毒者隱蔽難於尋求幫助,計劃高舉拯救隱蔽的口號根本蒙混公眾,希望立法會議員能夠反對該計劃。

「聯網」認為,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是次諮詢有欠公允:一)諮詢對象高度選擇性;二)團體幾番要求仍明知故犯;三)無視團體在《驗毒助康復計劃諮詢文件》上的異議聲音。

反社區驗毒聯網重申:

  • 1. 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須向被拒團體道歉;
  • 2. 保安事務委員會須重新進行公眾諮詢;
  • 3. 諮詢期太短,諮詢的時間和地點都不便市民參與,故此須延遲諮詢期;
  • 4. 有關當局應以事實為基礎,交待「社區驗毒計劃」的成效和後遺症;
  • 5. 停止對用藥人士污名化;
  • 6. 政府有責任釋除公眾人士對於此計劃所引申有關「侵犯人權」、「擴大警權」、「破壞社工與服務對象關係」、「只會將問題進一步隱蔽化」的疑慮,不宜以長官意志強行通過立法。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新空氣質素指數 僅「避兇」難「趨吉」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新空氣質素指數 僅「避兇」難「趨吉」
Jan 8th 2014, 07:31, by 香港地球之友

原刊於2014年1月7日經濟日報。

新的一年有新的空氣質素指數及指標,但是否意味將有更清新的空氣呢?似乎有很多人都有錯誤的期望。簡單來說,我們只是換了一把量度空氣質素的尺子,度得更準確,更能反映實況。但終歸這只是把尺子,而不是一部吸塵機,可以將廢氣吸走。

環保署在上月三十日推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取代用了18年的空氣污染指數。新舊之分,關鍵是健康二字。舊的指數只是單純反映幾隻主要污染物的濃度,同公眾健康割裂,同時缺乏明確的指引,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日子有何相應的行動以保障健康。故此,多年來公眾對於這個指數,高低與否都不甚理解。

污染爆燈 市民步照跑街照去

新指數最大的作用就是填補這個缺憾,不單計算污染物的濃度,同時推算入院風險的比率。指數越高,代表入院風險越大。一旦同自身安危掛鈎,公眾的關注度必然提升,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生活行為也可能受影響。例如在高污染的日子,學童的體育課或運動會或要取消。從而令公眾對指數的敏感度增加,一方面可積極採取保障自己的措施,另一方面,社會對空氣污染意識提升,釋放更多壓力有助推動相關的政策。但能否達至以上兩個目的,觀乎正式實施的一個星期,似乎未能反映。

新指數分十一級,實施首兩日已有區分的污染指數「爆燈」,高達「10+」級。但是關心的暫時只止於忙於追新聞的傳媒。一般的市民反映不大,「步照跑」、「街照去」。加上適值假期,當中的體育堂指示亦都未對學校構成影響,校長暫不用煩惱究竟在此情況下如何作出停上體育堂的調配。況且有關的指示只屬忠告,校方即使不跟從,出了問題亦無責任。 在新指數下,市民可能對污染的情況會有霎時的震驚。即使是傳媒本身,亦都充斥不解,究竟新指數最重要的意義在哪。政策的原意和實施產生巨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在於環保署的健康忠告過於保守及被動。

雖然忠告特別對一般市民、學童及長者和戶外工作者有不同程度的劃分,但是即使去到最嚴重的「10+」級,有關的指引仍然是限於「應該」,約束力有限,無論是校長抑或僱主,跟從與否都不是必然的責任,更何況個人。對好多人來說,很多戶外活動也無可避免的,無奈「硬食」污染。

效京主動出招 嚴密監察成效

與其被動不如政府採取主動。事實上,政府的網頁在設計上有助公眾了解不少污染真相。過去一星期,在污染指數最高的旺角、銅鑼灣和中環,二氧化氮的濃度都是遙遙領先的。二氧化氮是汽車的主要排放物,既然數據清晰顯示當區污染元兇就是汽車以及導致的健康風險,何不從源頭入手,採取交通管制,限制繁忙時間車輛數目,減少公眾接觸這些污染物的機會及時間呢?這樣的例子在北京屢見不鮮,單雙號行車,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才能配合到指數的作用。現在的做法就有如危險當前,政府只是發出警告,市民自行避險。否則責任自負了。

針對車輛排放,政府準備了幾個招數,但是需時不短,成效亦未出現。包括更換歐盟三期或之前的商業柴油車,要在2020年才全部完成;最快出台的是為石油氣小巴及的士更換催化器,今年開始實施,並會設置路邊遙測器監測石油氣車輛及私家車的排放。到時路邊空氣污染會否改善,好快就會在新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反映。若將為這個工具注上最直接簡單的意義,就是政府立下明確目標,為超標日數定下上限,否則相關部門將為此問責。或者會令到公眾對指數的興趣大一點。

文: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周月翔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