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數量與速度的「排外」——中港矛盾不是什麼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數量與速度的「排外」——中港矛盾不是什麼
Apr 17th 2014, 15:57, by 許寶強

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根源自當地民眾對開放兩岸服務業的憂慮。而在香港,「拖篋驅蝗」、「愛國愛黨」這些新形式示威,承接了「反雙非」、「光復上水」等反「自由行」活動,但引來更廣泛的迴響。這自然與特區政府發布的「7000萬估算」到「1億也來者不拒」的說法有關,也同時為梁振英那帶點不食人間煙火味道的「未富先驕論」所激發。數百名學生的佔領行動,觸動了整個台灣朝野,很有可能逼令政府作重大讓步;參與人數不多的香港「素人之亂」,所引起的中港兩地的爭議,影響力遠超動輒成千上萬的港式遊行,這大概反映了推動「兩岸」/「中港」融合的一些根本問題。

是質素?還是數量與速度的問題?

以筆者較熟悉的香港為例,反「自由行」活動所帶來的迴響,孕育於近年中港矛盾升溫的社會環境。然而,相關爭論的焦點,卻有點錯置。支持繼續甚至擴大「自由行」的觀點,建基的是旅遊「有利經濟發展論」,間或滲點國際大都會應接納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借助的是物質利益和「文明道德」這雙刃劍;反對「自由行」的聲音,則源自過多旅客來港對本地民眾日常生活的干擾,當中的一種頗有影響力的看法,傾向把數量增長與速度過快的問題,同時解讀為人口素質的比較,以至打出「驅蝗」這帶侮辱意味的口號。

「自由行」引發的論爭之所以錯置,源於正反論述均混淆了數量(及速度)和質量的問題。一方面,「有利經濟發展論」錯誤地把經濟高速增長等同整體社會生活質素的改善,宣稱「造大個餅」(量的增加)就必然令民眾受惠。然而,倘若分配不均的情况日益嚴重(這正是香港的現况),餅造大之後民眾所能分享的份額,可能會愈來愈少(見圖);更甚的是,如果追求經濟急速增長,也同時意味對自然生態和既有社區生活的加快破壞,離可持續發展(或永續發展)自然愈來愈遠,由此受害的,往往是缺乏資源和選擇的廣大民眾。因此,「經濟增長」並不必然是個好東西,速度太快,也就是「經濟過熱」;增長數量集中於某些部門,如金舖奶粉,自然會擠佔民眾日常生活的空間和資源。擴大「自由行」就算能刺激經濟更快地增長,但港人的生活質素卻可能因此變壞。「有利經濟發展論」,除了混淆了數量增長與生活質素外,也遠離本地民衆的日常感受。

另一方面,「驅蝗」論述也同樣把「自由行」中的數量及速度問題,混淆了人的素質差異問題。中港兩地基於社會體制和歷史軌迹的不同,民眾的生活習慣和價值準則自然有異,跨地旅遊或易地遷居,自然容易產生誤解與摩擦,但倘若數量不多,又或旅客移民的增長不太急促,社會應可以慢慢適應,就像香港過去持續接納不同時代的移民一樣。不過,倘若旅客移民增長過多過快,自然容易對本地民眾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干擾。因此,問題在於數量與速度,而非人的質素差異。試想如果每年數以千萬的來港的大陸旅客,全是行為高雅的音樂家藝術家,本地的商場由金舖藥房轉作琴行畫廊,對本地民眾生活的干擾,恐怕不下於來港購金買奶粉的大陸民眾所帶來的影響。事實上,香港政府人口政策中的輸入「優才」計劃,幸好數量不算太多、速度不算太快,否則這些「高質素」的「新移民」,僅是投資購房買地,也將不可避免地大幅推高全港的商住樓價,而人口房車數量的增加,也自然對公共交通構成壓力,同樣會嚴重影響本地民眾的日常生活。

數量種族主義

把少數旅客移民的「不文明」行為,擴展為整個族群的質素,顯然以偏概全,有欠公允,這是十分顯淺的道理,用不着多費筆墨,正如我們都會認為近日澳門一些有關「港客等同投訴怪」的指控,也不應「一竹篙打一船人」。同理,「驅蝗」行動也不代表港人的「文明質素」,而「驅蝗」的參與者也未必是心存惡意的壞人。正如澳洲學者Ghassan Hage在《悉尼先驅早報》(12/6/2006)指出,聲嘶力竭喊出帶種族歧視言論的民衆,很多時也是心地善良或至少並非邪惡之輩,他們往往只是想發點聲音、表達訴求。因此,Hage認為,面對喊出種族歧視言論的社群,不應簡單指摘他們的行為源於「不文明」的「人的質素」,才有可能促使他們反思這些行動對他人產生(很可能是不經意)的傷害。他在結論中指出,反對種族主義的朋友不應說:「他們不是好人,只是種族主義者」,而應改說:「他們很多也是善良的人,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種族歧視的言行」。Hage的觀點,或許能有助我們梳解本地「反自由行」引起的論爭。

「自由行」之所以惹起不少港人不滿,主要在於其數量過多速度過快,而帶點侮辱他者的「驅蝗行動」的反應,或可視之為一種Hage稱之為「數量種族主義」(numerical racism)的東西,也就是基於移民(或旅客)過多而產生的排外種族主義情緒。倘若我們把數量和速度問題,錯置理解為人的質素差異,變為互相批評對方「不文明」,這不僅無補於事,更可能各走極端,矛盾加深。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認真控制數量和速度,而非「1億也來者不拒」或「未富先驕」等不負責任的言論。

兩種社會運作邏輯的矛盾

除了數量和速度,中港矛盾還同時建基於兩種社會及政治運作邏輯的相遇。

以「驅蝗」為口號的反「自由行」行動,儘管與主流社會強調的「文明」或「和理非非」價值觀格格不入,甚至備受批評,但卻仍然獲得本地輿論的不少同情解讀,這除了反映本地社會不滿過多過快地來自中國大陸旅客的干擾外,也同時反映港人對內地社會和政治運作邏輯的抗拒,包括對中國大陸政府和權貴的不尊重人權、以權謀私、貪污拼爹、遏抑新聞言論自由、維穩至上的法治觀等憂慮和不滿,也包括對危害民眾日常生活素質需求的造假現象的恐懼與抗拒。更甚的是,透過幾任特區政府和建制派作中介,這些不為港人接受的政治和社會運作方式,正逐漸滲入香港。見證了新聞言論自由收窄、維穩警權擴大、廉署失守、法治動搖,又經歷了國教港視風波、高鐵東北融合,這些或多或少都與中港社會和政治運作差異及矛盾相關的變化,身處在這種社會脈絡之中的港人,產生「抗中情緒」及意欲追求自治,甚至希望完全割斷中港聯繫,自然很可以理解。

如果旅客移民的數量和速度才是直接引起中港矛盾的近因,而中港兩地政治、社會體制和運作差異,則是背後的深層矛盾,那麼解決的方法,只能是認真地針對數量和速度,訂定能保護及改善港人生活素質的人口和旅遊政策,以至組織社會力量,抗拒侵害人權、自由、公正和民主的政治、社會體制和運作邏輯。自然,在目前的不民主政治制度下,希望政府能夠認真處理這些問題,恐怕是緣木求魚。缺乏社會和民主運動的推動,恐難成事。而在目前中港矛盾不斷升溫的環境下,如何建設性地理解「排外自治」與其他不同的社運(如農業復耕運動、同志運動、工運、婦運)的分歧及共享的焦慮,恐怕是需要首先展開的工作。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大學生,你在煩惱甚麼?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大學生,你在煩惱甚麼?
Apr 17th 2014, 16:00, by 北極熊娘

大學生,你在煩惱甚麼?或許很多人曾經憧憬大學生活會多姿多彩,卻又同時有不少大學生感到困惑不快。這個情況就像是一刻間脫韁的野馬,從前都習慣或者被逼受束縛:就讀父母選的學校,走長輩安排的路,照著社會的規範生存。小馬也許曾經反叛,亦因此吃過不少苦頭。直到接過大學學生證的那一個歷史時刻,就像獲得重生一樣,擺脫「自修室的春與冬」 、髮禁和門禁。大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自己喜歡選修的科目,探索感興趣的題目,獨個兒搬進宿舍,少了父母的嘮叨,添了自我的抉擇。然而這匹野馬應該奔向哪邊呢?有些馬兒立刻傲遊天下;有些馬兒為求無悔,做盡過去自我設限的事情;有些剎時間頓失方向,眼見天地茫茫,找不到從前高考時代上萬人同心考大學的堅決目標;甚至有些面臨畢業才發覺霧裡看花,短短三數年像是匆匆做了一場夢。

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階段是十分重要的分水嶺,不同的人各自鎖定奮鬥的目標,努力向心中嚮往的生活狀況進發,創業也好、結婚也好、圓夢的也好。而大學的數年正正是求學時期與成人階段的中轉站,也是我們認識自己心中真正渴求的最佳時機。大學生擁有青春本錢,可以透過不同經歷豐富感受,了解本科以外的個人潛能。反之,嬉哈玩鬧過後被社會順流推著走,庸庸碌碌地工作、休息、再工作。到了中年才驚覺走在錯的路上,逝去的青春已一去不可再。

當我跟很多同輩聊天的時候,發現他們「對人歡笑背人愁」。大夥兒聚在一塊的時候笑臉迎人;私下相聚時卻怨聲載道,滿腹憂愁,可能因為預知了未來的憂愁,也可能是因為搞不清自己追求甚麼。

「比較幸福」

「有早知、無乞丐」這句老掉牙的話其實吞噬了許多人的快樂。從高中選科開始,我們已經在走獨木橋,靠一個人闖關,為自己的抉擇負責。但是我們確實沒有時光機預視未來到底會是狗吃屎還是如魚得水,每次都要承擔風險,不像孩提時代可以把蓋得醜醜的沙丘推倒重來。成長的代價就是需要接受硬著頭皮走下的事實,就像火紅的這句話:「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可是人就是那麼感性的動物,明知道比較是了無意義的,卻老是禁不住想像「若果當時我沒有這樣做,我會不會過得比較幸福呢?」愈是幻想那個活在平行時空中快樂無憂的另一個自己,愈是顧影自憐。其實碰過了釘子,碰過一鼻子灰,下次自然會懂得下更明智的決定,真的不需要精神上繼續懲罰自己。十六歲的自己只能作出這個無知的決定,只要二十六歲的自己不重蹈覆轍,已經是進步了!這種不知足的遊戲,可怕在於沒有休止符。有的人還會跟昔日的同學互相比較:「為何那些當年不怎麼樣的人會混得那麼好?太不公平了!」各有前因莫羨人,老實說,考試也折射了一點點人生際遇的遊戲方法,就是汗水能夠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運氣和天才等等統統都是因素。至於學分的追逐,有時或許跟學習扯不上關係,喜歡學習和學會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放過自己,日子已經那麼艱難,停止這些無謂的比較吧!

「變幻/ 抉擇/ 無奈……」

恰如許多經典文學作品的主題,大學生陸續會經歷更多「與想像不符」的現實以及切身的「人生交叉點」。明明想像中的上莊並不是這樣的一回事,明明憑空想像的交流生活會是豐富愉快的,怎麼現實中要嘗到狼狽、害怕、想家的滋味?明明選科時沒有預算內容會如此枯燥,明明想像中的實習該能學習到很多技能,怎麼我會覺得原來這一行不適合自己呢?面對事情不斷走偏,我們才能學會獨立、堅強,修正自己的夢想,了解這個世界。筆者一位樂觀的朋友因為公開試失手,獲派了沒那麼喜歡的科目,她打算修畢學位再進修好了。無心插柳柳成蔭,她反而愈讀愈起勁,感謝這一科發掘了她不自知的面向。

值得,是我覺得最大的考慮依據,因為我們需要和自己交代。面對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實沒有對錯之分,所以我不同意那些有關別人生活方式的評論。有人選擇「摺」,不喜歡社交,這是他的自由;有人覺得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於是走堂,這也是他的自由;有人住得很偏僻卻不願意搬進宿舍,希望留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和小狗,這是自由個人選擇;有人日以繼夜兼職打工,賺錢為上,這同樣是自由;有人喜歡把日程表塞得滿滿的,不惜天天捱夜「爆肝」,不行嗎?還有些人因為身體狀況、流浪、辦網店、設計手工品牌等等而停學,這不是人家的自由嗎?由於無法了解每一個人的背景和想法,筆者覺得應該尊重各人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學習方法,不要隨意標籤別人,頭髮七彩的就不會是正當人士,鑽在圖書館的就是書呆子。換句話說,不要受制於別人設的框框,如果你覺得值得,就幹吧,管它的!

「愛到入城大也分開/ 預計之中……」

換取大學入場卷似乎是中學生的要務,而戀愛則是大學生的功課之一。諷刺的是很多在高中時期萌芽的愛情往往都是維持不了,男的升讀了副學士,女的到了外地交流。又或是日子久了,發現對方的死症難易,根本永遠改不掉,還有那顆過於幼稚的心和那種自私的佔有慾等。隨著種種現實的考驗以及忙碌生活的挑戰,曾經被如何看好的戀情還是無奈擱淺。人空閒就份外感到寂寞,大學的自由作息時間簡直是醞釀戀愛的最佳土壤,很多仿如電影的一見鍾情浪漫得要命,偏偏幸福感覺就是稍縱即逝。初次經歷這種挫折的確是很折磨人的,尤其是天真的溫室小花,需要漫長的日子接受事實,才能從巨大的漩渦中爬出來。朋友圈中出現複雜的多角關係或是地下情等等電影橋段,都是對大伙兒的友情的巨大衝擊,那種要守口如瓶的日子和那些死去活來記憶,你正在經歷嗎?日子久了,有一天你會覺得雲淡風輕,反倒想跟對方說聲「謝謝」。

「將相本無種」

「三大」是一些人心中的品牌,就像是揹著名牌包包一樣,頭頂上圍著閃閃的光環,光宗耀祖。有些人絕不得過且過,更不會退而求其次,不惜退學或者放棄學位,也要誓死考入心儀的學科,做法見仁見智,但毅力值得嘉許。想當年的大學是鳳毛麟角的象牙塔,現時難道還會一樣嗎?當我們看見電腦系的新聞主播和猩猩手語系出身的商界翹楚,就會明白條條大路通羅馬。另外有些聰明的高材生又要面對內心的掙扎,魚與熊掌,非三大的心儀科目和三大生的名銜,孰輕孰重?這個話題一直糾纏著他們,直到畢業年還有點後悔當年的決定。另一邊廂,一位三大的朋友卻向我大呻生活無味,實習難捱。原因是當時為了「打安全牌」入三大,緊緊抓住了一個沒興趣的水泡科。如今看著班中同學充滿熱誠的樣子,再對比那個想狠狠扔掉吵個不停的鬧鐘的自己,感慨當日的自己太年少無知。

「你睇我好,我睇你好」彷彿一語道破了人心矛盾之處。因為部份就讀「band 3大學」的同學暗暗感到自卑,甚至妄自菲薄,深信自己是「輸在起跑線」,僱主並不會給予自己機會。這讓我想起受歡迎的臺灣樂隊蘇打綠,創作力會嚇你一跳的主唱吳青峯壓根兒就是位出色的詩人。青峯的手寫字秀麗,他中文系的根底功力可以在他填的詞本中深深感受到,《各站停靠》中 的《莊子‧齊物論》 莊周夢蝶,還有文學味濃郁的象徵和用詞:「離騷」、「白鴿」、「丈量我離情,拉長十多里」,還有《春‧日光》激昂的一小段神來之筆:「水濂遮蔽 海妖歌吟 夜燕竄襲 金手撫息」。有趣的是,吳媽媽曾經在節目上說兒子念書的時候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快樂,因為街坊的大媽都在說她的兒子沒出息,念中文系是賺不了錢的,這亦變成家人之間尷尬的話題。正如將相亦非天生的,事在人為,千萬不能輕看自己的才能,也請不要傷害別人,一句話能刺穿多遠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不太熟的朋友靠近我身邊/ 他的嘴/ 他的臉/ 充滿世故氣味」

朋友也是階段性的,當你在玩爆旋陀螺時,你身邊的自然是同齡的小孩們。當你讀書時,身邊特別要好的就不再是陀螺老友了,而是一大班同窗。上一輩的人常常說:「最要好的知己多數是在中學年代認識的」,至少我們會相信友情是一輩子的,卻又不懂得如何維繫下去。當你在臉書無意發現那位曾經「糖黐豆」的老友的近況,你會因為自己並不優先知道而有點敏感;當你們無法像從前常常見面,你會擔心你的地位會被人取代;當你發現自己很久沒跟老友聯繫,你會著緊地故意發個短訊給他;當你們偶爾在街上遇到會高興得放聲尖叫,一時間說不出話來也絲毫不感到尷尬,這足以令你樂上一天;當你跟普通朋友談笑風生,你卻只會把心事和牢騷留來跟老朋友分擔。從前的聚會要預備活動:踏單車、唱卡啦OK、露營、去海灘……現在的聚會只需要有人腳,就足夠了。

進了大學,見識過功利的、自私的、搬弄是非的、只知道對方名字的「朋友」,還得出席一些「俾面活動」,就會懷念從前單純、毫無企圖的友誼。當然凡事無絕對,大學同樣可以結識到「老死」,而 "Free-rider" 一樣能磨練我們收拾場面的功力。日久見人心,是他們教曉你怎樣分辨真心好友。只不過是看到別人戴上扭曲的假面具,嗅到那份世故嘴臉,讓人看不過眼。

「沒有不會停下來的絕望/ 你在憂鬱什麼啊」

筆者很喜歡寫作,當年等待聯招放榜時曾寫下一封寄給自己未來的信,最後一句是:「不奢求會有甚麼大成就,也不介意跌跌撞撞錯過了甚麼。唯一希望做到的是知道自己追求甚麼。」正在無緣無故地感到苦惱的大學生,請好好把握這幾年時間。值得遺憾的是迷糊地走了別人的舊路,仍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未來。與其當一匹亂跑的馬,不如先停一停想好方向,再勇往直前,奔往幸福的方向!

原文載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2014年春季日劇巡禮(黃金時段篇)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2014年春季日劇巡禮(黃金時段篇)
Apr 17th 2014, 16:00, by 林兆彬

2014年冬季日劇(1月檔)已經播放完畢,筆者推介《明日,媽媽不在》、《緊急偵查室》和《S-最後的警官-》。不少的春季日劇(4月檔)已經開始播放,整體來說,是由刑警劇和推理劇主導,有大約七、八齣推理劇。另外,還有一些職場劇和陰謀懸疑劇,愛情劇只有一齣。值得留意的是,今季有六套日劇,台灣電視台也購入了同步播放的版權,是前所未見的,難道這是對抗字幕組翻譯劇集的好方法?

周一 (月)

TBS月8《White Lab》
演員:北村一輝、宮迫博之、藪宏太、谷原章介、和久井映見、大杉漣
官方網站:http://www.tbs.co.jp/white-lab/
宣稱時自稱是「日本版CSI」,由北村一輝主演,講述警視廳特別科學搜查班White Lab成員用科學方法調查案件的故事。除了北村一輝和谷原章介之外,其餘的演員卡士很普通,筆者不太感興趣。

極惡鮮女
富士月9《極悪がんぼ》(極惡鮮女)
演員:尾野真千子、小林薰、椎名桔平、三浦友和、三浦翔平、仲里依紗、小田切讓
官方網站:http://www.fujitv.co.jp/ganbo/index.html
一齣非典型的富士月9的作品,改編自同名漫畫作品,講述性格善良的神崎薰(尾野真千子飾演)被男友所害而負上債務,隨後結識了「小清水經營顧問公司」,從此踏進黑社會極惡世界……富士電視台將這齣劇集安排在「月9」黃金時段播放真的十分冒險,讓人聯想起山田孝之主演的深夜劇《暗金丑島君》,同樣都是以非常手段決問題。漫畫版主角為男性,電視劇版則改為女性,由近年極速上位的性格演員尾野真千子主演,雖然配角陣容強大,但筆者對這劇集有保留。

周二 (火)

Bitter Blood
富士火9《Bitter Blood》
演員:佐藤健、渡部篤郎、田中哲司、忽那汐里、及川光博
官方網站:http://www.fujitv.co.jp/BitterBlood/index.html
由同名小說改篇,講述新人刑警(佐藤健飾演),與幼年分開的父親(渡部篤郎飾演)重逢,並組成了父子兵刑事搭檔。雖然佐藤健和渡部篤郎兩人有一定的叫座力,今季有太多刑事劇,筆者對這套不太感興趣。

Black President
KTV火10《Black President》
演員:澤村一樹、黑木美沙、國仲涼子、永井大、壇蜜、高田翔
官方網站:http://www.ktv.jp/black/index.html
「火10」時段三齣日劇大比拼。《Black President》講述一位血汗企業的社長(澤村一樹飾演),因為要學習經營公司的知識,決定讀大學,展開不平凡的大學生活。題材頗為有創意,但這類以「怪人」作主題的日劇,在近年累見不鮮,再加上卡士麻麻,欠缺吸引力。

總會有辦法的2
TBS火10《なるようになるさ。2》(總會有辦法的2)
演員:館廣、淺野溫子、紺野真晝、南澤奈央、伊野尾慧、安田章大
官網:http://www.tbs.co.jp/naruyouninarusa/
2013年夏季日劇的續篇,講述退休的公司職員長和妻子決定在退休後開餐廳,收留「有問題」的員工,感動他們從良。渡邊美佐子、南澤奈央和伊野尾慧是這一輯新加入的演員,飾演「有問題」的三人組,在餐廳工作。編劇是曾編過「日本版《真情》」《冷暖人間》的橋田壽賀子,溫情是此劇的賣點。

Silent Poor
NHK火10《Silent Poor》
演員:深田恭子、櫻庭奈奈美、山口紗彌加、北村有起哉
官網:http://www.nhk.or.jp/drama10/silentpoor/index.html
一齣以社區社會工作者(Community Social Worker﹚為主題的日劇,講述深田恭子飾演的社區社會工作者和她所屬的NGO,如何向被社會孤立的弱勢群體伸出援手,探討社會問題。筆者看完了第一集,劇中有不少社工理論元素,很有意義,但說教意味沉重,劇情有點單調沉悶,欠娛樂性。

周三 (水)

TEAM
朝日水9《TEAM~警視庁特別犯罪捜査本部~》
演員:小澤征悅、田邊誠一、塚本高史、西田敏行
官網:http://www.tv-asahi.co.jp/team/
除了深夜劇之外,朝日電視台在今季的三個日劇時段也播放刑事推理劇。小澤征悦首次擔任主角,講述冷靜的警視廳管理官,如何率領下屬破案。演員陣容麻麻,以實力派綠葉居多,感受不到故事有何新意,吸引力不足。

SMOKING GUN
富士水10《SMOKING GUN~决定的証拠~》
演員:香取慎吾、西內麻里亞、中山優馬、鈴木保奈美、谷原章介、倉科佳奈
官網:http://www.fujitv.co.jp/SMOKINGGUN/index.html
改篇自同名漫畫,講述民間科學搜查研究所公司的民間科搜研調查員,如何處理警方不受理的案件,以及挑戰無人能破解的難題。雖然以科學鑑證破案作主題並非新鮮,但「民間科搜研」作包裝確很創新,再加上演員陣容不錯,吸引筆者嘗試觀看。

不沉默的花咲舞
NTV水10《花咲舞が黙っていない》(不沉默的花咲舞)
演員:杏、上川隆也、生瀨勝久、塚地武雅、大杉漣
官方網站:http://www.ntv.co.jp/hanasakimai/
改編自《半沢直樹》原作者池井戸潤的小說,舞台同樣是銀行,講述杏飾演的熱血銀行行員,與同事聯手解決銀行業內不正義的事件。雖然演員卡士一般,但第一集的收視率高達17.2%,證明「女版半沢直樹」有一定的叫座力,可嘗試觀看。

周四 (木)

銀二貫
NTV木8《銀二貫》
演員:林遣都、蘆田愛菜、石黑賢、風間俊介
官方網站:http://www.nhk.or.jp/jidaigeki/gin2kan/
NHK古裝劇,由小說改編,講述一名武士在被商人所救之後,考慮打算轉行做從商的故事。

刑警110公斤2
朝日木8《刑警110公斤2》
演員:石塚英彦、中村俊介、星野真里、井上和香
官方網站:http://www.tv-asahi.co.jp/110kg/
故事講述一個肥胖的京都府警察,不論故事和演員選角,都是毫無吸引力,竟然可以拍第二輯?有沒人看過可以告訴我。

MOZU
TBS木9《MOZU Season1~百舌の叫ぶ夜~》
演員:西島秀俊、真木陽子、生瀨勝久、香川照之、阿部力、伊藤淳史、小日向文世、長谷川博己、石田百合子、染谷將太、有村架純
官方網站:http://www.tbs.co.jp/mozu_tbs/
筆者今季最期待的作品,由TBS與WOWOW兩間電視台聯合大製作。故事講述東京發生疑似是恐怖襲擊的爆炸案,傷近200人,主角西島秀俊飾演的公安刑警,其妻子也被炸死,他決定私下明查暗訪調查真相……筆者看了第一集,故事角色眾多,劇情複雜,但拍得劇力萬鈞,緊張刺激,將日劇與美劇的精粹融為一體,相信不會令觀眾失望。

BORDER
朝日木9《BORDER》
演員:小栗旬、波琉、遠藤憲一、古田新太
官方網站:http://www.tv-asahi.co.jp/border/
根據直木獎獲獎作家金城一紀的原創作品改編,曾出版過小說和漫畫。故事講述小栗旬飾演的警察,因槍擊事件而頭部中彈,奇蹟生還後擁有可以與死者進行對話的超能力,運用這超能力解決各式各樣的案件。初時聽起來好像美劇《Medium》,已經播放了第一集,聽說口碑不錯。金城一紀曾編過《SP 警視庁警備部警護課第四係》這齣佳作,筆者對他有信心。

倒數第二次戀愛
富士木10《続・最後から二番目の恋》﹙續.倒數第二次戀愛)
演員:小泉今日子、中井貴一、阪口憲二、內田有紀、飯島直子
官方網站:http://www.fujitv.co.jp/nibanmeno_koi/
故事講述一班三十歲至五十歲的男女的戀愛故事,是今季日劇裡頭唯一的愛情劇。因為第一輯口碑不錯,所以事隔兩年,電視台製作第二輯,並加入了新角色。筆者沒有看過上一輯,有時間才一口氣觀看吧。

周五 (金)

保險犯罪調查員
TX金8《マルホの女~保険犯罪調査員~》(保險犯罪調查員)
演員:名取裕子、麻生祐未、宇梶剛士
官方網站:http://www.tv-tokyo.co.jp/maruho/
以保險詐騙為主題的故事,講述兩名女角,一位擁有科學知識,一位是女暴走族,合作追查保險詐騙。故事和卡士都麻麻,比深夜劇還要差。

愛麗絲之棘
TBS金10《アリスの棘》(愛麗絲之棘)
演員:上野樹里、栗山千明、田中直樹、國村隼、六平直政、藤原紀香、中村蒼、小田切讓
官方網站:http://www.tbs.co.jp/alice2014/
黑暗復仇劇作品,故事講述由上野樹里飾演的主角,為了替在醫療事故喪生的父親復仇而成為了醫生,進入大學醫院裡展開她的復仇大計……故事明顯有參考2008年由大野智主演的日劇《魔王》,很多地方都很相似,例如殺人預告卡牌。筆者看了第一集,劇本尚算不錯,但某些地方脫離現實,而上野樹里的演出得亦唔夠奸,欠缺恐怖的氣息。

周六 (土)

即使弱小也能取勝
NTV土9《弱くても勝てます~青志先生とへっぽこ高校球児の野望~》(即使弱小也能取勝)
演員:二宮和也、有村架純、福士蒼汰、山崎賢人、本鄉奏多
官方網站:http://www.ntv.co.jp/katemasu/
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由二宮和也飾演的高中教師,如何帶領一隊實力很弱的棒球隊向甲子園進軍。筆者看完了第一集,整體來說是非常不錯,故事和演員也很出色。跳出傳統日式熱血校園棒球故事的框架,不像《Rookies》般熱血,以寫實路線講勵志人生道理。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了解自己的弱項,是致勝的第一步。

周日 (日)

ROOSEVELT GAME
TBS日9《ROOSEVELT GAME》
演員:唐澤壽明、檀麗、江口洋介、山崎努、六角精兒、石丸幹二
官方網站:http://www.tbs.co.jp/ROOSEVELT_GAME/
另一齣筆者最期待的作品,改編自《半沢直樹》原作者池井戸潤的小說,講述唐澤壽明飾演的社長細川充,中途上任拯救面臨破產的機器制造商,是一部商戰片。劇集由《半澤直樹》幕後班底原班人馬打造,演員陣容強大,有《白色巨塔》唐澤壽明及江口洋介,究竟能否再次牽起追劇熱潮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政府因為人民的信任而權威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政府因為人民的信任而權威
Apr 17th 2014, 16:54, by V1周報

文:李明慧

被人信任是一種幸福,信任別人也是一種福份。人如此,政府更是如此。政府因為人民的信任信任而具有真正的權威。至於民眾,亦只有信任、信賴政府,才可享受到生活的幸福、踏實。信任,關係着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員,也是維繫社會的紐帶。

諷刺的是,西方的現代民主卻是源自「人民的不信任」。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弗遜便指出:「我們美國的民主,是建立在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上。」至於以政黨輪替為基礎的民主普選體制,選戰落敗的一方,必然變身「忠實反對派」,美其名是代民監察,實際上則是制肘施政,伺機報復。

眼下,從紐約華爾街,到埃及開羅、烏克蘭基輔、泰國曼谷,以致台北和香港,反對派都獨沽一味,以民主為口號,以佔領作抗爭,但行動有用嗎?現實告訴我們,不但無用,更是「N敗通輸」!

柏克萊加州教授大衛‧西門指出,統治菁英似已對公共事務失去「公德上的敏感」,每當問題發生,他們就會去製造一個「虛假的陣線」(False Front),號稱與民眾站在一邊,但事實則是透過扭曲、遮蓋、欺瞞等種種方式,將問題往其他意圖,甚至向白被潑黑的方向移動。

朝野間的信任,是一種互動博弈,更是大量政治企圖和計算的交集,作為一個積極有為的政府, 絕不能遇境龜縮、順境張狂。信任來自了解,只有當政府更多了解人民的期望、憂慮,亦讓人民相信政府可以照顧他們的需求。欠缺這種發自內心的互信,再強大的政權,都難得到來自人民的真正權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河蟹的是人心──評文憑試中文科作文卷第一題爭議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河蟹的是人心──評文憑試中文科作文卷第一題爭議
Apr 17th 2014, 13:07, by 鄧力行

  今年文憑試中文科作文卷的第一題以「必要的沉默」為題,在現今香港社會草木皆兵的氛圍中,引起了不少的批評和爭論,指斥考評局「河蟹」之聲不絕於耳。引起爭議的作文題目是這樣的:

  「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 以上是文章的開首,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篇文章。

  對於一眾考生來說,最為影響他們審題立意的,應是評分準則。讓我們來看看考評局下午發出的評核簡介:「第一題要求考生根據題中的描述,或敍事抒情,或引發議論,以見沉默的必要。考生可在日常生活的經歷中取材,通過記述事件,交代「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沉默的經過及當中的思考,以抒述對沉默這種取態的體會。」有關文章,實際上是需要「抒述對沉默這種取態的體會」。至於學生本人對文章中的主角「我」選擇沉默這種取態的體會,實在不必要認同。

  題目限定了文章必須要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來進行續寫,而題目所提供的文章開首又有「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一句,相信是令人誤以為文章作者必需要認同「沉默是必要」這立場的原因。這樣的誤解,實源於他們未能分清作者和敘事者兩者之間的關係。在第一人稱視角中,「我」是文章的敘事者,簡單點來說就是在台前向讀者說故事的人,而敘事者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以至對問題的看法立場,可以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

  簡而言之,作者其實並不一定要認同「我」的觀點,甚至可以在文中藉各種設定批判文章主角的觀點。實際上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也有類似的設定,例如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中,敘事主要圍繞主角作者溫斯頓•史密斯,並藉刻劃他面對極權的懦弱和沉默,寫出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假想極權主義社會,被認為是反烏托邦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中雖然寫出主角的沉默和懦弱,但他本人對此的立場,以至讀者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對這種態度的批判,而不是認同。其實考生面對這條作文題目,若能寫個《一九八四》式或魯迅式的故事,亦可突出「在沉默中滅亡」的荒謬,寫出「在沉默中爆發」的需要,足可警世。作文題目總有規限,但作文考驗學生的,正是如何在規限範圍內寫出自己的觀點。

  其實,若我們以政治以外的角度去理解題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少的情景中,保持沉默,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考生若堅持以政治角度理解題目,不願以「沉默是必要的」為文章立意,又未有駕馭反諷式寫法的學生,大可另選其他兩題。寫作卷的考評,強調真情實感的表達,以為只有跟題目「大路」觀點才是王道而寫違心之論,其實正正顯示學生是未能掌握好題目,並不可取,寫出的文章亦容易流於生硬空洞。

  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真正被「河蟹」了的,其實是這條作文題目,還是人心?

*原刊於2014年4月17日《成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加拿大版權學者Michael Geist: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加拿大版權學者Michael Geist: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Apr 17th 2014, 12:24, by 方鈺鈞

版權議題,從來只站在版權持有人的一方。各大唱片商、出版業和電影界,無不每年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游說政府官員加強侵權案件的罰則,亦動用律師團隊向懷疑侵權個案發律師信。有關侵權案例,本地和外國不無誇張例子,如美國母親Stephanie Lenz,將18個月大的兒子隨著Prince歌曲《Let's Go Crazy》跳舞的視頻上傳到YouTube時,這位歌手的唱片公司「環球唱片集團」卻以侵權為由,要求YouTube移除。最終Lenz尋求倡議數碼權利的組織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協助,控告環球唱片無理指控其短片侵權,違反美國第一修正案。案件仍在審理中,但她獲得谷歌、Twitter等科網公司聲援。本地的例子有禮義廉T恤LV控告理髮店使用的座椅的侵權(商標)事件。版權條例的應用似乎日趨失控,仍在進行的本地《版權(修訂)條例》能否帶來撥亂反正的契機?

所謂撥亂反正,不是放過那些有組織大規模以商業為目的盜版行為,仍是更新對版權制度的思考。本月中來港出席香港大學法律系「Technology, Law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Ottawa – HKU Conference」的研討會的加拿大版權法學者Michael Geist,便花上10年時間,集結網民、商界和學術界力量,成功推動該國成為全球首個採用豁免「個人用戶衍生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簡稱UGC)版權方案的國家。Michael認為,過往版權討論焦點只集中於版權人角度,近年才慢慢考慮到用戶使用權(user right)。對他而言,豁免就是平衡用戶和版權人權益的方法。他更打趣,加拿大沒有像美國採用更寬鬆的「公平使用(fair use)制度,只採用UGC方案,已經算向政府「妥協」。

美國通過「數碼千禧版權法(DMCA)」後數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改革版權條例。當時方向是大幅加重罰則,保障版權人利益,毫不涉及用戶角度和權益。2005、2008年政府提出的方案,既沒有UGC豁免,亦沒有包括公平處理概念。直到2010年,這兩項元素終於出現。以至今年政府頂住美國的壓力,正式剛實施全球最前瞻的版權法,其他值得港府借鏡的地方還包括採用「通知及通知(notice and notice)」制度,即互聯網供應商及服務提供者,收到版權人侵權通知時,他們只需通知用戶,而不是移除該內容。又為非商業性質的個人侵權行為設定刑罰上限,同時加強有組織商業性的盜版刑罰。

canada copyright law 2014
加拿大2014年版權條例包含的元素。(資料來源:Michael的演講ppt)

這10年間,加拿大政府也換了好幾屆,每次換屆游說工作便重頭開始。問到Michael有何成功策略,讓本地網民取經。他坦然沒有單一成功方法,最重要「不怕失敗」,有創意,甚麼方法都試一試。例如2006年,Michael發現參加聯邦選舉的Sam Bulte從娛樂工業獲得政治捐款,他便撰文質疑這人若當選,在商討版權修訂時會有利益衝突,請選民投票前三思。又發起行動,逐一邀請候選人宣讀誓言,答應不會收取版權業界政治捐獻。版權修訂條例在加拿大的名稱是「C 61」,他便推動61條以61秒宣傳版權法弊端的短片行動。又以谷歌地圖整理不同省份有關版權議題的報導,並以不同顏色標示報導取向。

此外,Michael相信擴闊議題的持份者很重要。他透過twitter網誌和主流報章專欄平台,把看似專門深奧的版權議題帶入尋常百姓家。又成立Facebook關注群組,聯繫關注的公眾。加拿大關注版權修訂的群組如雨後春筍,陸續成立。不同界別人士如關注網絡私隱團體、教育界、商界、文藝界、開放數據(open data)支持者都為此發聲。「很多法律界學者都認為寬鬆的版權制度是好事」,甚至8000人為出席諮詢會爭取改革。不同部長亦為此議題爭辯,工業部長便和文化部長爭辯。最令筆者驚訝竟然是前者支持改革,因為能引發更多創意,幫助小商戶的商機。

經歷10年才成功爭取較平衡的版權條例。數千個漫漫長夜,Michael如何決心走下去?他竟抛出一句港人非常熟悉的話「時間站在我們這邊」,「我們想的是2025年的科技和世界,不是2015年」。如果政府仍然耿耿於懷本地法例已滯後國際標準多年,筆者倒建議他們再走前10年。誠如Michael所言,立法會議員、官員只要回家問問子女兒孫,看看他們在互聯網做什麼,便應該支持UGC的豁免方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剪布的故事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剪布的故事
Apr 17th 2014, 09:33, by 林兆彬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從《KANO》到中國奧數:民族是怎樣煉成的?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從《KANO》到中國奧數:民族是怎樣煉成的?
Apr 17th 2014, 08:31, by 田方澤

圖:日治時代台灣、滿州等中學球隊,圖片源自網絡

早前拙文於《明報》世紀版討論身份認同,收到讀者回應,大意指民族是必要身份,團結人民、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故此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文末並稱「察國家之病,民自當捨身改之」。實際上,前文沒有輕視民族身份之意,只是學理上看,民族本身便是虛假不存在的。如果要講民族國家如何救助民族,更應先揭示這現像背後的真相。

從朕即天下走到社會契約

讀者指,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此說不無道理,但問題是誰讓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所謂國家的執行實體──政府的權力從何而來?中國人即使走到現代,仍難免崇尚執政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從過往相信皇帝,到今日相信國家(政府)保護市民,歸根究柢,難免還是政權本位、官本位的。西哲盧梭(Rousseau)膾炙人口的「社會契約論」,卻相信政府的本質作為人民的代理人,是公民授權政府機關代為管理國家。此論成為現代政治的基礎,因此傳統中國人對政務人員有「父母官」之說,港英時期卻慣稱「Civil Servant」(公僕),是為公民服務的僕人。如果說國家為國人遮風擋雨,倒不如說,政府是受薪為人民遮風擋雨。沒有人民,所謂國家、民族,甚麼都不是。

從KANO走到中國奧數

既然人民授權政府管治,那麼「授權」的基礎是甚麼?用甚麼單位去授權?很多時候我們都以民族去作單位界定國家,然而事實卻正如前文所述,未必如此。比如瑞士,劃分四個不同語言區域,那麼當中的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人,是屬於甚麼民族?比如台灣,現時漢人與山地人原住民便屬不同種族,那麼其「民族」是甚麼?所以前文便論孫文「中華民族」之建構──過往滿蒙疆藏等本不屬漢人中原,卻「被中華」了。民族與國家,本就未必是同一回事。

最近台灣大片《KANO》,被統派人士笑稱為導演魏德聖的「皇民化三部曲」之一,嘲諷魏氏想台灣回歸日本殖民(1895-1945),在此不多評論。區區感興趣的是,在電影中重演一段歷史,即台灣嘉義農林學校到日本甲子園參加日本全國比賽。在甲子園中的場景中,甚至還看見手持「滿洲」旗幟的「大連商業」隊伍進場。翻看其他資料,當時的日治朝鮮半島,亦有「京城商業」隊伍(京城即當時日本總督府所在地,今首爾)出席。

片末羅列史實,主角們在畢業後不少留日升學生活,當中不乏台灣漢族和原住民。區區思考,假如1945年日本沒有戰敗,或戰後繼續佔有朝鮮、台灣,和以滿洲國為勢力範圍,那今天的韓國人、台灣人、東北中國人,是甚麼人?理所當然是日本人和滿洲國人了。一如古之琉球,本是獨立國家,向中(明、清)日兩國朝貢,至1879年被日本吞併,從此便只有日本沖繩人,又何處見琉球?

說回教育,教育在民族建構中的角色是甚麼?除了我們近年關注的普教中語言和赤裸裸的國民教育外,就是透過種種方式去建構民族身份。如戒嚴時期之台灣,要讀中國地理,學習秋海棠中國地圖,卻不知台灣島史地。或如《KANO》裡的台灣嘉義農林,由日人教棒球亦赴日參加「全國」大賽。過往香港運動員會曾參加英聯邦運動會,今日香港的學生卻積極到北京參與全國奧林匹克數學比賽、參與全國青少年創新科技大賽,這些活動,就暗地裡告訴學生,香港代表隊是「全國」的一部份。

所以說身份認同,區區從不反對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本土身份,然而如要由學理討論,實在無法否認所謂民族或國家本就並非亙古不變。如要探討身份,除了單純想愛不愛國以外,也應進一步反思我們愛的是甚麼國?為甚麼必然要愛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