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獨立媒體網》電子報(19.4.2014)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獨立媒體網》電子報(19.4.2014)
Apr 19th 2014, 14:16, by 獨媒電子報

圖:獨媒專訪《未夠秤》導演Matthew Torne。

行動日誌

4月20 日 (星期日)
10:30 古洞北鄉村導賞+清明仔工作坊
14:00 【遊行】難民抗爭打倒貪污
觀看完整的行動日誌

編輯室周記

讀者調查結果發佈 facebook主宰本網資訊散播| 易汶健

本網在2005年及2009年分別進行讀者調查,了解讀者的使用習慣、喜好及關心的議題。上回調查,本網發現獨媒的讀者,多數是「新貧友」:青年,低收入,高學歷。四年過去,網上生態有重大變化,本網於是再展開調查,下文為結果要點及分析,並討論依靠facebook的影響。

推介文章

政治

數量與速度的「排外」——中港矛盾不是什麼| 許寶強

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數百名學生的佔領行動,觸動了整個台灣朝野,很有可能逼令政府作重大讓步;參與人數不多的香港「素人之亂」,所引起的中港兩地的爭議,影響力遠超動輒成千上萬的港式遊行,這大概反映了推動「兩岸」/「中港」融合的一些根本問題。

政府研究三年零進展 劃一17天勞工假何時有?| 職工盟

這幾天是復活節公眾假期,又是一年一度激起不少打工仔女憤怒的日子。職工盟爭取多年將法定假與公眾假看齊,劃一讓所有打工仔女可以享有17天勞工假,紓緩假期上的貧富懸殊。可惜政府研究兩年原地踏步,敷衍全港只享12天勞工假的打工仔女。

竹園村民露宿抗爭 反對地政黑箱 懶理村民無家可歸| 楊梓勤

政府近年加快中港融合,計劃於位於竹園村的蓮塘口岸建立第七個陸路關口。政府與村民代表商討賠償方案時,被指黑箱作業,更有指其中前竹園村村長姚觀華與地政署有利益輸送之嫌。

「不反抗,你就輸」——專訪《未夠秤》導演 Matthew Torne| 易汶健

電影《未夠秤》,英文名稱Lessons in Dissent。兩位少年,教導香港人,改變社會,由自己做起。15歲的黃之鋒與學民思潮,一步步動員群眾,運用媒體,號召市民反對國民教育,17歲的馬雲祺放下學業,加入社會民主連線,即使背上官司,也無懼街頭抗爭。導演Matthew Torne刻意不判斷兩種運動手法優劣。反之,他認為兩種方法,以及這兩個人,也是成功的。

國際

韓國海難的幾點觀察| 鍾樂偉

一次本來屬於韓國京畿道安山市檀園高中的325位學生和15名教師,難得安排的修業郵輪旅行,最終他們卻竟然成為另一次韓國災難悲劇的主角。

太陽花與大腸花:台灣民主遍地開花的歷史轉折點| Agnes Chen

反服貿黑箱的台灣太陽花學運占據立法院24天之後,終於在10日下午6時正式落幕。這場創造台灣民主歷史上占領國會首例的民主運動,讓台灣社會見識到台灣青年的強烈意志與堅守夢想的驚人能量。這些被嘲笑為抗壓力不足、一碰就破皮的「草莓族」;看似對政治漠不關心,整天守候著他們的小確幸,只求過著小日子的小清新年輕人,是什麼讓他們走上街頭,憤怒地向政府吶喊著他們的不滿?

加拿大版權學者Michael Geist: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方鈺鈞

版權議題,從來只站在版權持有人的一方。各大唱片商、出版業和電影界,無不每年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游說政府官員加強侵權案件的罰則,亦動用律師團隊向懷疑侵權個案發律師信。有關侵權案例,本地和外國不無誇張例子…版權條例的應用似乎日趨失控,仍在進行的本地《版權(修訂)條例》能否帶來撥亂反正的契機?

其他好野

「嚇」親動物月| 柏

海洋公園在每年四月和五月都會以「親親動物月」為主題,公開動物表演後台飼養的地,讓遊客盡情參觀…今年海洋公園以海馬為題,增設海馬探知館至八月,引進14款不同種類海馬,當中還包括侏儒海馬,這種野生動物又怎能馴養在魚缸呢?還有每日一連串「親親動物」活動,是「嚇」親動物為實。

動保專員見荃灣警方:要求在黑點裝天眼| 撒雅

近日發生多宗虐待動物案件,荃灣區更於一週內發生兩宗懷疑殺貓案件,引起動保團體強烈關注。動物保護專員召集人麥志豪聯同幾位動物保護專員,前往荃灣警署與警方高層會面,要求警方加強巡查,例如在虐畜黑點安裝天眼。警方則指出,荃灣警區的刑事偵緝第四及第七隊專責處理虐待動物案件,其中4名警員已接受有關虐待動物案的專業知識講座及訓練。

必要的行動--受苦節前夕看《六刀》| 方鈺鈞

「在黑暗的時代,我們唱歌。我們歌唱那黑暗的時代」。這句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詩句,成為本地一群劇場工作者的箴言。上周日,「劇場自由行動」在藝術中心前空地以讀劇形式表演《六刀:在黑暗前盛開的遍地紅花》。劇本由11位本地編劇以「接龍」方式創作,雖然各篇章風格不同,卻盡是表達他們捍衛言論自由的決心。

---------------------------------

捍衛言論自由 捐款支持獨立媒體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向你的朋友推介,並捐款支持我們吧!有任何疑問,可電郵往香港獨立媒體網inmediahk.net@gmail.com。若希望訂閱這電子報,請登記成為香港獨立媒體網的用戶(但請以gmail登記)。若希望停止訂閱,請於網站刪除用戶賬號。此外,大家(尤其是國內的朋友)亦可以透過 google reader等RSS訂閱工具看網站文章 (http://www.inmediahk.net/full/feed)。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雲格的醒覺?阿仙奴平均年齡創11年新高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雲格的醒覺?阿仙奴平均年齡創11年新高
Apr 19th 2014, 16:00, by 足球群英傳

以普多斯基為首等成熟球員就算落後都處變不驚,最後反勝。

阿仙奴八年無冠,領隊雲格其中一項罪狀就是迷信小將,但在星期二阿仙奴對韋斯咸的比賽中,雲格一反常態,排出一個以經驗老將為主導的陣容,正選的平均年齡更創下11年的新高。


阿仙奴對韋斯咸的陣容。

這個正選陣容的平均年齡為29歲188日,其中普多斯基、阿迪達、梅迪薩卡、華美倫、哥斯尼、沙格拿、卡斯唐、路斯基及辛迪卡蘇拿都年屆或超過28歲。至於前鋒的基奧特都已經27歲,相反最年輕的是門將施捷斯尼,只有23歲。

也許真的與經驗有關,這一場比賽,雖然阿仙奴首先落後,但最終靠普多斯基梅開二度,以及基奧特的入球,以3:1反勝韋斯咸。當然,雲格突然收起小將,有部分原因是逼於無奈,因為禾確特、韋舒亞受傷,而艾朗藍斯也是重傷初癒。


阿仙奴11年前的正選陣容。

回想11年前,在2003年5月,阿仙奴對列斯聯的比賽中,阿仙奴正選的平均年齡還比今場大195日。當時的陣容都幾令人懷念,門將有施文,防線有盧茲尼、高路托尼、基昂及艾殊利高爾,中場是韋托特、柏奴亞、基拔圖施華及皮利斯,而前鋒就有伯金及亨利。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自由行到底是什麽經濟問題?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自由行到底是什麽經濟問題?
Apr 19th 2014, 16:15, by 山中

又是說經濟學的時候。

早兩天看到「路邊政策組」發表一篇文章,内裏引用IS-LM模型說自由行帶動成本上漲,引發排擠效應,旅遊業、酒店經營和金融的投資擠走其他投資。這個推論有很大問題。首先,IS-LM說的不是這回事;第二,這個邏輯跳過了幾個重要過程,這個所謂的「分析」完全是爲了滿足作者的既定立場而爲,不是客觀的分析。

IS-LM要說的是投資需求和貨幣供給跟利率和總收入會形成什麽樣的互動關係。縱軸的 r 並不是成本,而是利率;考慮成本/價格水平的叫AD-AS,總供需模型。兩者圖形雖然差不多,但所要論説的事物並不一樣,混淆了它們,就像用中國象棋的棋路下國際象棋一樣,完全是胡來。

自由行、旅遊業營業額的多寡並不會帶來利率的改變,因爲控制的利率的是中央銀行;在香港就是金管局加聯繫匯率制度。自由行本身所帶來的直接改變並不是貨幣供給的增加,而是出口量的增加,因此它不影響利率。旅遊業是服務的出口,它跟其他出口完全沒有分別。任何生產都需要原材料,如果這物品大受歡迎,它和製作所需的原材料就會上漲,因爲需求增加和供應減少的關係。旅遊服務也是一樣,食物、人工、運輸的成本會跟著增加,價格提升,等於通脹。

從另一個角度看,因爲旅遊服務是出口,所以它影響的是貿易盈餘的多少,而現在香港的貿易盈餘主要是旅遊服務和金融服務所支撐。任何一個經濟體有大量盈餘,就代表它在國際市場出售貨物或服務,賺取外匯。當出口商手上有外匯的時候,他們需要在外匯市場將外匯轉化爲本地貨幣,等於是賣出外匯,買入港元;又或者相反,進口商在貨幣市場購買港元去購買香港的出口,旅客就是這樣的情況,來港者要買港元去購買香港的服務。不管怎樣,這就會提高港元的匯價。如果港元是自由浮動,這就等於出口物的價格提高,高價格會自動降低需求,聯繫匯率代表香港的出口不能自動調整。低匯價等於是出口物打折扣出售,自然會有很多人買。

與此同時,如果是浮動匯率,因爲出口大盛,出口商手上都會有很多海外流進來的貨幣,這等於貨幣流動性增加,而貨幣流動性增加等於利率降低,等於是融資成本降低,所以投資會增加。但利率和匯率有互維關係,利率提高會同時帶動匯率提高;當匯率提高的時候,出口減少,海外流進來的貨幣也會跟著減少,導致利率提高,市場回復原來的均衡。聯繫匯率固定匯率的同時也固定利率,亦即利率不能跟隨市場轉變而調整。因爲匯率多少根據貨幣市場有多少貨幣,現時超低利率代表市場有超多貨幣—金管局爲維持匯價水平也不斷抛出港元購入美元–這就會鼓勵熱錢流入,因爲原來的資產在匯率和利率上的打了折扣,經濟自然就會過熱。

所以,r 提高是貨幣現象,價格水平提高是需求現象。香港97年來的經濟過程應是這樣:1)97金融風暴導致資金短缺,貨幣流動性降低(技術一點說就是LM,流動性偏好和貨幣供應綫,往左移),利率、匯率提高,導致投資和需求降低,經濟困難;2)因爲聯繫匯率的關係,政府不能/不想動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去降低利率、匯率刺激經濟;3)不能/不想動用財政和貨幣政策,它就想刺激出口,用外地的需求取代本地的需求,自由行刺激需求的方法是降低交易成本;4)隨著時間過去,經濟會逐漸復蘇,LM回復正常水平;5)但聯繫匯率必須跟隨美國的貨幣政策,美國超低利率,香港就必然跟著超低利率;6)2008年金融風暴大量增加港元流動性引致LM大幅超過正常幅度往右移動。真正的問題是什麽?是聯繫匯率導致外來投資的套利空間大幅上升和出口過多。

如果你想要改變這個趨勢,你所需要的是一個調節機制,即取消聯繫匯率,或者是要金管局用貨幣政策控制市場。如果你要取消自由行,那就是重手直接打擊需求、貿易盈餘和旅遊業。旅遊業和經濟蕭條不會對任何人有好處:通縮會降低價格的同時也會降低收入和就業。

至於作者所說的擠走(crowd-out),這又是一個很大的錯誤。經濟學說擠走的時候都是說在高利率的情況下,政府增加支出會降低私人投資,因爲私人難以匹配政府的融資條件。自由行又不是政府,現在利率又這麽低,要如何「擠走」呢?他想要說的是經濟兩元化(productive heterogeneity/economic dualism);旅遊業面對的是外地需求(tradable),而本地小商販則是面對内地需求(non-tradable),外需比内需更能賺錢時,資金自然往外需上投。這也不祇是盈利的問題,面對内需的本地小商販缺少規模和融資渠道,當然難以跟大規模連鎖企業匹敵了。

要怎樣應付這個問題,我沒有完美的答案。你可以嘗試爲小商販提供制度性的優惠,讓他們同時應付外需和内需,又或者提出政策降低他們的營運成本,又或者用貨幣政策適度的冷卻經濟。如果你想到的祇是取消自由行、實施配額或其他限制,你對經濟的認識一定很有限,也不知道核心問題是什麽,因爲你所打擊的是總需求–經濟的支柱;你在人爲的製造需求荒。

面對任何問題,你第一件要做的是想想清楚問題是如何形成,弄清問題的脈絡才能想出有效的對策。你所需要的是知識和思考方法,要用方法去想問題。而不是先定下結論,再去找方法附和你的立場。

(說夠了不想再多說,但什麽叫「那一部份的收入(Y2 – Y3)便是因為排擠效果被排走了」?Y3是他所畫的IS-LM綫的均衡點,哪來什麽排擠?我不相信路邊政策組這位作者讀過經濟學。)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習近平的十字路口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習近平的十字路口
Apr 19th 2014, 16:10, by 林保華

圖:蘋果日報

今年是六四的25週年,敏感時刻又到來了。六四起於胡耀邦逝世所引發。但是卸任不到兩年的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卻在胡耀邦逝世25週年前夕拜訪胡耀邦在湖南的故居,格外引人關注。此行當然得到習近平的同意,因此看來是習胡聯手做出的政治姿態。抬出胡耀邦收買人心,看來是習近平的政治道路出現困境。

愚人節的第二天,18位高級將領集體在《解放軍報》撰文,表態擁護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這是改革開放35年來僅見的軍方大規模集體表態,也讓我們想到1971年林彪事件後對調八大軍區時各軍區被迫表態的非常時期。到底什麼事情導致習近平處於目前的困境?從表面的現象觀察,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與軍隊直接有關的,就是軍內反貪,辦了總後勤部副部長谷俊山中將。期間軍內阻力很大,習近平支持總後政委劉源處理谷俊山。過程也涉及後台,前軍委副主席徐才厚,最近又牽出另一位前副主席郭伯雄。他們都是前總書記江澤民的愛將,軍中也有人脈,阻力當然更大。此案牽連之廣,需要高級將領出來背書。

第二,中共高層反貪聚焦在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身上,從2012年秋天18大閉幕以後,中紀委就開始調查周永康的外圍人馬,到現在他的秘書黨、四川幫、石油系的人馬全被圍殲,他的家人也幾乎全部被捕。有關報導多如汗牛充棟,可是官方至今都還沒有宣佈正式對他進行"雙規",可見阻力之大。除了周永康背後有江澤民,還有太子黨的大阿哥曾慶紅,打破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更讓那些前常委心驚膽跳,結成強大的反對力量。

第三,從政治角度來看,習近平已經囊括黨政軍九個機構的第一把手,已經被痛罵為獨裁者了,但是也說明他的施政阻力很大,以致需要他站在第一線。今年2月18日《炎黃春秋》雜誌的新春聯誼會上,社長杜導正說,根據三中全會的文件,中國深化改革有兩個阻力,一個是陳舊思維,一個是利益集團。"我們必須以壯士斷腕的精神衝破這兩個阻力。"利益集團的阻擋如上所說,至於新思維,習近平除了背毛語錄,有什麼新思維?

第四,中國的經濟狀況不佳。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低於年度目標的7.5%,只有7.4%。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第三個月處於盛衰線50下方。一些經濟數字被質疑造假來安定民心。國際炒家索羅斯更發表文章說:"推動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模型已筋疲力竭。中國現時推行政策自相矛盾,而且債務不斷膨脹,有機會數年後出現債務爆煲危機,與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的美國相似。"而貧富兩極分化的深層次矛盾衝突,也到了臨界點。

第五,中國現在的"大中華朝貢地區"出現前所未有的不穩狀況。少數民族地區的西藏,自焚事件沒有停止。新疆維吾爾人的反抗,更是"侵入"到中國內部省份,例如去年10月的天安門撞車事件,今年3月1日在昆明火車站大開殺戒。香港的普選也提到日程上來,是否會出現"佔領中環"正在考驗習近平的智慧。而被視為乖乖牌的台灣總統馬英九,面臨北京越來越大的壓力,求功心切要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激起太陽花學運,讓中共辛辛苦苦的統戰破功。中共越反分裂越是分裂。

第六,中國的戰爭叫囂與鬥爭性的外交路線有和緩跡象,尤其是中日關係已經淪為習近平到歐洲去噴口水,反而中國的軍事力量沒有在東海地區示威或挑戰日本。繼去年派出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兒李小林到日本摸底之外,最近則是胡耀邦兒子胡德平到了日本,與首相安倍會晤。這顯示習近平認識到外交孤立的危險性,於是編造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的故事來哄人。問題是中國已經以張牙舞爪的實際行動來坐實"中國威脅論",東海防空識別區還擺在那裡沒有收回,現在再改口,可信嗎?

有些政策要繼續,有些政策要改變,全部要由習近平這個表面上的大獨裁者承擔全部責任,他承擔得起嗎?如果不是進退有序,而是該進的退,該退的進,那就天下大亂。有人說,中國的命運將在這三年裡決定,也就是習
近平的第一任期。何去何從成為他的巨大壓力。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林保華所做的評論)

2014.4.2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方大同在《危險世界》中的勇氣與缺憾

 
Explore Cafepress

Name anything in the world, and we'll show you hundreds of products that celebrate it. Or, you can design your own.
From our sponsors
方大同在《危險世界》中的勇氣與缺憾
Apr 19th 2014, 08:34, by 斐宇梧的中文唱片架

廠牌:金牌大風
類型:國語流行
格式:CD
發行日期:2014-04-11
評分:6.9/10

方大同的《Back To Wonderland》回到「未來」不成,他今次似乎要打算再走遠一點,更豁出去,做一張更符合自己意愿的專輯。這耗時一年多時間錄製的《危險世界》,除了要令聽眾從聽覺上跟著音樂進行冒險之外,Khalil不計成本、不太顧慮「流行」與否的創作,也是他離開「安全區域」,勇闖「危險世界」的一次大冒險。

最先闖入耳朵的同名歌《危險世界》,如「大片」的開頭,編曲豐富到太多太滿,有種show off的感覺,這就像一篇較為空洞又贅敘的文章,卻被塞了大把形容詞進去以豐盈它的內容。不過怎說都好,Khalil可以將不同流派的調料「炒」在了一起,而且火候又夠,總好過連結合也是失敗收場,「形容詞」也懶得去找來堆砌的作品。絕大部分為趕出產的華語流行音樂唱片(「發燒」碟除外),都不太注重編曲和錄音水準,方大同的《危險世界》,能於這兩點上做得更加出眾,即應該值得被大家肯定。

而創作靈感源自《Star War》的《黑白灰》,流暢度夠、細節位也做足,「爆過兩次肺」的方大同現在很會揚長避短——他把自己Vocal放後,靠編曲增強歌的能量;他對律動、節奏的重視,又令新專輯呈現出一些跟以前作品不同的新鮮感:涉足說唱的《Peace》,出其不意地從帶感的節拍內接入鬆解人神經的一段,形硬卻意空,像繁多武術都要追求練到的層次;黑色系的《僵屍》,儘管近似風格早在《未來》那張就已露端倪,可拖滑著步子過來的此歌(亦聯想到MJ《Thriller》的MV畫面),通過於循環裡「下重手」的節奏,和潛伏結他增添的砝碼,仍教人耳朵突然「醒覺」。Ending的《Lights Up》以弦樂、銅管樂穿插爽朗的拍子,如Return到了同名歌內的情境,只不過相較《危險世界》的未知暗沉,《Lights Up》變得明亮起來,方大同對前後轉變的想法,好比專輯中藏細節的編曲,要聽多幾次,先可領略到他的構思。

天生俱有一些音樂慧根的Khalil,善於將旋律、節奏結合得如行雲流水,《天氣先生》、《楓葉做的風鈴》、《巴黎》這些驚喜度不大的作品,卻見證他多年累積而成的功力,一切都像手到拿來,如此就「化」為了自己風格,以唱法相對的「鬆」襯合歌曲靈活的跳躍律動。當中做得較「高章」的《巴黎》,讓走向浪漫的音樂與低調徘徊觀望的節拍,相符歌詞本身所傳達的帶點期盼又帶點失意的微妙情緒;而被樂迷意淫為獻給「雨神」蕭敬騰的《天氣先生》,雖少了搶耳的元素,但因它自然順滑如夾雜中英文歌詞般的無抵觸,亦給人很舒適的感覺。

執意偏行的《危險世界》,也有貼近大眾之地方,像對愛宣誓、醉倒女生一大片的《特別的人》,就齊備了流行熱播的條件;小廣填詞的《桃花運》,又使我懷念起大同跟周耀輝合作的那段日子,他們二人將取於西方流行的groove與東方優雅韻律相整合的創作,真的在華語樂壇中成閃亮點,可惜方大同近年的「致敬」之路走得愈來愈「義無反顧」,於高仿John Mayer之後,又輪到被Gary Clark Jr.「啓發」,不知是潛移默化還是順手就取,Khalil對《Please Come Home》的借鑒現實,確是令原本在專輯內處於較高美學高度的《桃花運》,缺席了音樂中的創造性。

可整體來說,在「形式」上取得了進步的《危險世界》,並不像《Back To Wonderland》帶有被「卡」住的顧慮,而是更自信地邁開了向前的步伐;但往深入去看,略顯蒼白的內容仍是它弱項,外衣包不住體內的虛弱,假手於人寫的詞,往往只能令歌者跟著歌詞走卻不能融合在其中,音樂的思想性亦需要急切地提高。不過,方大同身上俱有的純真與純粹又是其創作內的寶貴部分,李春波的《小芳》,在沒有考慮(介意)到它時代背景、地域因素等情況下就這樣被嫁接過來,正好體現著Khalil所遵從的音樂直覺。因此,我對這張《危險世界》的感受存在矛盾,並非就是黑就是白的單一喜惡,它無畏勇闖的精神絕對應受到鼓勵,可方大同在唱片中顯露的內涵不足問題,也該得到他自己的注意。

首選:僵屍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那些年,我們一起打爆的機(街機篇)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那些年,我們一起打爆的機(街機篇)
Apr 19th 2014, 06:48, by hevangel

我們這一代是打機大的一代,從小學開始打機,一直打到中學,打到大學,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能夠順利升班,成績尚可的情況下畢業,可算是個奇蹟。出來做事之後,空閒的時間雖然少了,打機仍然是我喜愛的娛樂之一,至少比看電視或睇波更重要。屈指一算,這麼多年來,花在打機上的時間加起來,如果全部拿來讀書,恐怕夠讀一兩個博士學位回來。

一生人當中,玩過的遊戲多不勝數,大多數已沒有什麼印像。玩不完一個遊戲可以有很多原因,遊戲不好玩半途放棄算了,遊戲太難玩中途卡著過不了關,有新遊戲推出便貪新忘舊等等。但打爆了完成過遊戲,總會在記憶中留下特別的位置。因為能夠打爆遊戲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一定十分喜歡熱愛那個遊戲,才會花時間去鑽研沉迷直至打爆機。

小時候打機主要分幾個種類,第一類是家用機,如任天堂,世嘉,PlayStation,以及其衍生品的手提機,如Game Boy,PSP等。不過他們統統與我無緣,因為父母堅決不肯買給我,只是偶然去別人家中玩玩。第二類是電腦遊戲,是我的主力戰場。與家用機以日本遊戲為主不同,電腦是美國遊戲的天下。當年電腦不似今天般普及,電腦不論是價格或性能,都比家用機高出許多,加上遊戲技衎領先內容具深度,玩電腦遊戲的玩家,心底裏有點看不起家用機的玩家,其實可能只是沒有家用機的酸葡萄心態作崇。

第三類是街機,不論是遊戲類型還是技術,一直帶領著家用機的發展。在Wii出現之前,想玩體感遊戲,去機舖更是唯一的選擇。未發明網上遊戲的年代,隨了偶然去朋友家對打外,打機基本上是個人活動,但打街機卻放學後的社交聯誼活動,男仔在機舖內外的友誼,女仔是不會明白的。不過機舖的光輝日子一去不回,當年的旺角靈機,油麻地怪獸寶,佐敦Apple,尖沙嘴金星,以及九龍城和深水埗那些忘記了名字的機舖,消失的消失,轉型推銀的推銀。新一代已很少落機舖,他們寧可去網吧或玩電話遊戲,打街機快變成我們那一代的集體回憶。

人老了便喜歡話說當年,趁記憶力還未退化之際,讓我懷舊一番,在此回顧一下曾經打爆過的街機。


1943 - 這是我人生第一個打爆機的遊戲(噢,不經意暴露了我年齡的秘密),大約是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吧。那年代的小學生理應不能入機舖吧,就算入到品流複雜的機舖,也未必可以安全地打機。不過我小時候常去全香港最安全的機舖,那時差不多每個星期都會和家人去太子警察遊樂會,大人有大人自已玩,小朋友有小朋友自已玩,那兒的機舖便是我最常流連的地方。1943是垂直射擊遊戲的經典,要不停地按射擊掣,一路打圈避開敵方的子彈,最記得最後一關打大和號打到抓狂。我不記得是一蚊打爆機,還是要再入錢再續命,不過肯定有用小朋友間流傳著獲取隱藏武器的密碼。


Out Run - 世嘉的經典賽車遊戲,最吸引小朋友的地方,是那張像駕駛座的椅,直頭當自已是開真車。那個年代還未有3D技術,用2D貼圖也能做出立體的感覺。遊戲玩法是過checkpoint加時間,基本上只要不撞車,要完成賽事不難,但我的技術就別講究排名了。打爆機當然不是只完成一場賽事這麼簡單,而所有路線全制霸,E線看似比A線難玩,其實只要背熟了彎位,每條路線也差不多。


After Burner - 另一個世嘉王牌經典遊戲,最特別之處是那個會動的座位,上下左右隨著控制晃動,模擬坐在戰鬥機中的感覺。加上當年興Top Gun,剛剛學懂分辨那台是F-14,當時年紀小小的我便認為F-14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戰鬥機。同樣也是以2D貼圖扮立體,遊戲用上最新的底板,速度感大大提升,遊戲前所未有地流暢。打爆機最後降落航空母艦,從遊戲機的坐位下來,可能因為要用力拉控制桿,是會感到手軟。這個遊戲我只爆了一次機,前半基本上可以一條命不死,但後半全靠銀彈攻勢續命過關。(上網看多了點資料,我當年玩那個應該是After Burner 2,因為我記得有速度控制。)


Virtual Racing - 升中學以後沒有再去警察會,只是放飯放學時與同學去機舖逛逛,那年流行的「街霸」「三國」等格鬥遊戲不是我的強項,我從來都不太喜歡格鬥遊戲。升上中五放學要出油麻地補習,途中自然順理成章入機舖打個轉。VR是第一個3D立體賽車遊戲,駕駛Formula 1賽車,雖然賽道背景很簡調,車輪還要是八角型,但當年卻是遊戲的重大技術突破。香港機舖雖然只有單機,但我每天也玩過不奕樂乎。遊戲只有三條賽道,初級和中級並不太難完成,但高級金門橋賽道對技巧十分講究,我參不多苦練了半年才第一次完成。我還記得當年考會考,其中一科去完尖沙咀考場,考完試回家路過機舖,盡管明天要考第二科,也入去玩了兩舖賽車。這個遊戲好像存香港不太流行,因為我從來都未試過要等機。後來去過來加拿大讀書,這兒有Sega City Playdium世嘉自已開的大型機舖,其中一個重點遊戲便是VR,十台八台連線的大型賽車遊戲,有大電視直播進行中賽事,每台機彷照F1的外殼,還有鏡頭拍攝玩家表情,放上大電視播。雖然並不常去Playdium(因為很貴不抵玩),但每次去一定會玩VR,而我一定是第一名沖線,以前苦練下來的技術總算沒有白費。


Daytona USA - 大學的機舖位於校園正中心,附設在學生中心大樓內,與美食廣場,酒吧,學生會辨公室等設施為鄰,是學生每天上堂必經之地。大學年代只要我身在校園,不論是轉堂落堂空堂走堂,如果不在圖書館或實驗室,就一定身在機舖,不是打機便是篤波,回想起來大學的讀書生活好像很輕鬆的樣子。大學機舖有四台Daytona,那是世嘉真正的大熱賽車遊戲,技衎上比VR更進一步,採用材質貼圖讓畫面更真實,車子是美國流行的NASCAR,除了顏色外每台車子完全相同。我認為到今天Daytona仍然是最「好玩」的賽車遊戲,論駕駛的真實感Daytona完全不合格,但其獨特的拖波過彎技巧,壓車攻擊對手令他打滑的戰術,以及落後者追車的設定,令遊戲的平衡性做得很好,不會讓資深玩家永遠帶頭贏到開巷,只要擁有基本完成賽道的能力,任何人都有機會第一名衝線。大一時候我們一班男同學,每天都柴娃娃地玩賽車。我們通常四台機全佔,但有時不夠四個人開局,有碰巧有人白撞加入,不識趣揀了超無聊打圈的初級賽道,我們會不約而同地爆粗,然後反方向行車亂玩一通以示抗議。過了一兩年Daytona從新遊戲淪為舊遊戲,沒有什麼人有興趣再玩,機舖想反正沒人玩也是白蝕電費,不如索性賣大包開放馬拉松設定。一蚊可以玩二十個圈,比賽一場要十幾分鐘,玩完落車會手軟。於是Daytona迎來了第二春,我們又回復每天都玩的日子,不過拉力賽實在很辛苦,所以每天只會玩一舖。後來Daytona在我們每天的虐待下,波棍駄盤陸續出現問題,終於被我們放棄了,而過了不久Daytona亦從大學機舖中光榮退役。我也偶然會玩後來的Super GT,頭文字D,彎岸等賽車遊戲,但始終難重拾Daytona的那份熱烈的感覺,始終賽車要與一班朋友一起玩才開心。


Area 51 - 通常在我們等Daytona或篤波的時候,大家會隨意選擇不同的遊戲去打發時間,有些同喜歡玩Metal Slug,有些玩Soul Caliber,而我是另一個同學則主力玩這台放在Daytona斜對面的Area 51。這台Atari出品的射槍遊戲,與我以前常玩的世嘉Virtual Cop很不同(很遺憾我從未能打爆VC),VC講求很纖細準確的射擊技術,Area 51則大約向那個方向射就會打中,很典型的日本與美國思維的遊戲設計哲學之別。Area 51一定要兩個人一起玩,因為一個人玩同兩個人玩,出現的敵人是不會減少,一個人玩換彈時更會出現死位。這個遊戲十分容易玩,只要背熟敵人出現的位置,先讀地向那個方位開槍便行了。打爆機後遊戲會從第一關重新開始,我們練到一條命不死爆機,理論上可以不停無限玩下去,不過我們最多只試過玩連爆了兩次機,第三輪打到一半有事要走人。玩到後期開始有點悶,反正敵人位置已經記熟,便試玩左手開槍,然後索性學Mark哥一個人拿雙槍。玩雙槍其實更加易玩,因為不用與同伴夾換彈時間,兩把槍一定有一把有子彈。不過玩得耐會手軟,我玩雙槍只能爆一次機,未能連爆兩次機。


Time Crisis - 這款Namco出品的射槍遊戲,較之前其他射槍遊戲有兩大突破。第一是光槍有後座力的設計,模彷開真槍的感覺,讓玩家更易容玩到手軟。玩這遊戲一定要雙手握槍,不然後座力會把光槍弄得左搖右擺很難瞄準。後來遊戲機的光槍後座機關壞了,射起來更得心應手,不過硬是覺得沒有後座力不好玩。第二是腳踏躲避的設計,與以往只能與敵人鬥快開槍不同,這遊戲可以放開腳踏,讓角色躲進牆後避開子彈,但遊戲會計時所以也不能慢吞吞整天躲在牆後。與其他射槍遊戲一樣,只要背熟敵人出現的方位,先讀地向那個方向開槍,預知一定要躲避的子彈,適當時候躲在牆後,不難爆機。故事是很老土的英雄救美,主角一人拿著有無限子彈的手槍潛入敵人大本營。敵方雜魚很好對付,除了小心紅衣士兵,若看見第一眼殺不死他你便中槍。敵方有很多大佬,忍者,炮塔,直升機等等,但模式萬變不離其宗,不外乎是敵進我退,敵人開火時就躲避,開火之的空檔則盡情射擊。


Time Crisis II - 與上一代的玩法差不多,續集加入雙打元素,紅藍二人組一起進攻敵方基地。兩個玩家各自有自已的畫面和腳踏,遊戲角色面對同一群敵人,但擁有不同的視角,兩人可以互補不足,有些敵人在某一視角容易對付些。與所有雙打槍戰遊戲一樣,單打要面對同樣數目的敵人很蝕底。打大佬時兩人合作更加重要,其本上兩人輪流挨打,挨打那個躲起來,另一個便盡情開槍削血。今集不再故事是英雄救美,而是特工阻止恐怖份子發射導彈,不過依然會有美女出場點綴一下,中段便有個美女NPC幫忙引路駕車。我的拍檔很自然是玩Area 51的老戰友,因為視角不同敵人的位置有所不同,我通常主攻玩左邊紅槍。印象中我只試過用紅槍爆機,爆了第一次機後會交換位置玩藍槍,不過當打到Stage 3時,很自然地換回原本的位置,因為習慣了不會這麼容死。


Striker 1945 - 純萃是因為1943的怨念,玩這種縱向射擊遊戲,是對自已忍耐力和專注力的挑戰。和我拍檔打1945是常玩Daytona的另一個同學,這個遊戲一個人玩是不可能的任務。至於遊戲的無厘頭設定,二次大戰的戰機為什麼可以飛上太空,又為什麼會打機械怪獸,基本上可以不用理會,反正不論內容怎麼,彩京的遊戲也是同一個玩法。我的專機是P51野馬,我的拍檔用噴火式,我很記得要入多一次錢才打爆機,爆機後想不到竟然出祼女相。後來的1945第二代和第三代我也有玩,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拍檔,未能夠爆機。


Virtual-On - 時至今日,我仍然認為Virtual-On是有史以來最捧的格鬥遊戲。這台遊戲機的最特別之處,是雙搖桿的操控設計,真正做到立體3D隨心所欲地移動,不似主流的格鬥遊戲般,輸贏只是看誰鬥快入Combo。Virtual-On很講究是對空間感覺,不論是遠程射擊或是埋身格劍,搶佔與敵機相對的最佳位置才是勝負關鍵。可能Virtual-On的操控太另類,玩家的評價十分兩極,喜歡的人會十分喜歡,但禦駕不了那操控的人,卻會把它踩過一文不值。當年大學機舖入了一台Virtual-On,忠實玩家算起來不算多,來來去去也是那二十多人,不過我們卻天天總會去報到,那一天不玩便渾身不自在。有些玩家是通材,每一台機體都能運用自如,而我唯一擅長的機體是Viper-II。這台機體速度快,射擊性能強,近身格劍亦不俗,弱點是裝甲薄不耐打,所以要作戰要十分小心,以遠攻為主,近身只是自保,打低敵人便要馬上拉開距離。這機台體的選擇很適合我的性格,我多年來不論玩什麼格鬥遊戲,我總是選擇速度型的機體。電腦的AI不強,打電腦很容易爆機,電腦的射擊模式全看通了,特別是我用輕快的機體,慢慢行不用開噴射也能過開子彈。當然玩Virtual-On與人對戰才好玩,平常與慣常玩家的對戰,大部份時候90秒內誰也殺不死誰,時間用完要看剩餘血量分勝負。大學機舖攪了個Virtual-On比賽,有很多人參加,結果還是我們那些慣常玩家稱霸,記憶中我好像打入了八強。後來我也有下載了Virtual-On的家用版來玩,始終沒有雙搖桿玩起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雙搖桿才是Virtual-On的精髓所在。可是雙搖桿操控後繼無人,Virtual-On從此成為獨一無二的絕響。


初代Gundam VS - 高達VS系列是長壽街機遊戲,每隔兩三年便推出新一代。當年第一代推出時,創新3D立體對戰系統,加上高達這塊金漆招牌,馬上吸引一大班忠實機迷。那時我已經出來做事,一個星期至少會有兩三晚,駕車去溫哥華唯一有高達VS的機舖朝聖。每次封打機都會遇到同一班人,久而久之打機打到成了朋友,一起打到機舖關門然後去食宵夜。我在這個遊戲花掉的時間和金錢,大慨遠遠超過其他街機遊戲。我的技術算是可以登大雅之堂,與機舖中最強的玩家對戰,他也不保證能一定打贏,平均三四局我也能贏回一局。與人對戰我通常用高達或紅勇士,視乎搭檔的機體我有時也會紅渣克或鐳射大炮。至於對電腦,用什麼機體也不是問題,雙面蟹和龜霸除外。後來推出DX版我也繼續玩,其中新加的太空戰劣評如潮,機體在太空中漂浮十分難操控,以後高達VS系列再沒有出現過。後來每個高達VS系列我一路也有玩,但只能打爆AB等容易路線,沒有固定的搭檔很難打爆所有路線全制霸。初代和Z的系統比較簡單,射擊機還可以依靠靈活走位的玩法,從Seed開始加添近格Combo,遊戲從強調立體空間的三維對戰,淪為鬥快入Combo傳統的格鬥遊戲,太多秘技規則讓遊戲的好玩程度大減,偶然玩一局打電腦還可以,與人對戰只有任人魚肉。

以上總結我過去曾經打爆過的街機遊戲,隨著年紀漸老越來越少時間打機,而機舖亦日漸式微沒有什麼值得玩的新遊戲,大慨再也不會有新遊戲加進這個爆機清單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費爵爺的最後一簽——迷失的沙夏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費爵爺的最後一簽——迷失的沙夏
Apr 19th 2014, 06:09, by 微筆足道

原圖見維基百科

2013年一月曼聯宣佈擊敗眾多對手,由水晶宮以合共1500萬鎊簽入超新星Wilfried Zaha,並於2013夏季正式加盟。Zaha亦是費爵爺退休前的最後一簽,當時很多球迷都對這個高價加盟的球員抱有很大的希望(不要被現在動不動就幾千萬的交易搞亂,一千五百萬買入一個當時20歲的球員絕對是高價)。

2013年夏季正式加盟曼聯後,他總共為曼聯上陣過四次,包括兩次的聯賽後備上陣。當時有不少球迷指責領隊莫耶斯不給予上陣時間給他,更有傳他搞上莫耶斯的女兒因而被領隊雪藏。不知亦無法確知謠言有多真確性,但當曼聯決定在一月將他轉借卡迪夫城,普遍都認為他將會在卡迪夫城獲得更多的上場機會去展現自己的實力,為下季回歸曼聯作好準備。他至今為卡迪夫城上陣九場聯賽,數字看起來不錯吧?可惜的是,除了初加盟頭幾仗擔正之外,在2月22日對候城一仗打出低迷的表現導致在中場就被換走,然後連續兩輪長坐冷板。之後都是一直只能以後備身份上陣,直到4月初面對老東家水晶宮再有機會正選上陣,但表現仍然低迷,60分鐘又被換走。在主場被換走時除了正常的掌聲外,竟然有不少噓聲送給這個21歲的年輕小子。理所當然地,之後一場他又重返後備席。

究竟這個年輕天才出了甚麼問題?是實力不足嗎?但他為水晶宮17歲就開始上陣,合共上陣過一百四十多場賽事。就當水晶宮水平較低,曼聯水平較高所以能力不足以為曼聯上陣,但怎麼連在護級的卡迪夫城也無法成為主力呢?筆者認為是心態。

他年少成名,在水晶宮年紀輕輕就站穏主力位置。然後受到眾多球隊哄搶,最後加盟豪門曼聯。這一切的順利,令Wilfried Zaha對自己的球技充滿信心。在水晶宮的時候,他的速度和技術對比起其他隊友看起來十分出眾,因此可以給他球星待遇,容許他偶然的獨食。到了曼聯,他賴以為生的速度和技術都顯得不怎樣出眾,自然難以獲得出場機會。但到了卡迪夫城,他仍然採取球星的踢法,一有球的時候就無視隊友,先想自己怎樣去扭過對手。但面對着英超的防守,這樣的技術明顯不夠看。

以面對水晶宮一場為例,他正選上場,每次有球在腳的時候就頭也不抬,先盤扭幾下,然後衝入人堆被截球,就算隊友有更佳位置都被他無視。偶而成功過人,他所能做的也只是下底傳中,並沒有造成太大威脅。在無球在腳的時候,他的無球跑動極少,很少主動走位配合隊友傳球。他所做的就只是站在原地,等候隊友傳球給他,然後就開始亂衝。後來隊友都開始不傳球給他,這反倒是好事,起碼減少了他亂衝亂撞的情況。而在另一些場次當中,有不少50/50的爭球都會看見Zaha避開。結合起他獨食的表現,這令人不禁想,究竟他是想為球隊付出,還是只顧個人表演和避免受傷?

他想更進一步,必須明白隊友的重要性,要明白自己還不是一個獨當一面的球星。如果還是一直當自己球星,永遠眼中只有如何盤扭過對手,相信只有在令他成名的英冠會更加表現出色。以他的天賦,實在不應淪落至連在卡迪夫城都要乾坐板凳。希望他盡快醒覺,以行動告訴球迷為甚麼他會值這1500萬鎊。

作者面書專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