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香港獨立媒體: 電視有摧毀你一日之計的威力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電視有摧毀你一日之計的威力
Dec 27th 2013, 16:01, by The Concordia Connect

文:慷慨老闆

尚在放假,本來想藉著這段時間好好開始我的畢業論文,豈料老爸竟然開了電視一整天,結果我整天什麽也沒有做過。現在想起,覺得十分可怕,原來電視的威力這麼強大,可以摧毀人一整天的工作。電視劇可以如此犀利,是因為它看準了我們人類的弱點。

一,移動的影像對人類有一種天生的吸引力。人看電視就好像貓和它們的玩具一樣,只要你拿那隻老鼠仔在它眼睛揚揚,它的貓爪會很自然地伸出想把玩具補足。電視機裏的畫面一直變動,你的眼球亦隨之而轉,使你一心一意留意螢光幕內的畫面並忽略其他事情。

二,人類有不能自制的好奇。劇中人物說了一句說話,劇情接下來會怎樣呢?好氣自然不消說,就算故事發展老土枯燥乏味(如無綫),那麼究竟我猜得中不中?監製可以老土得有幾盡?總言之,有千種問題可以問,亦有千個答案要你耗費時間從電視來找出。

三,人類有懶惰的劣根性。相比正經工作,看電視實在容易太多。開了熒光幕發呆,安坐梳化中,全身除了雙眼和腦袋外,都不用動。這種享受當然受落。

要對付電視,我們一定要叮囑自己需要處理的事情比滿足自己的好奇更加重要,然後把眼睛移開,專注於其他事上。記得你關心的並不是劇情的發展,而是一種懶惰的享受,所以千萬不要比一步電視摧毀你一日之計。

不過當然,趁假期開著電視讓自己或和家人一起偷偷閒,若然沒有緊要事要做,又何樂而不為?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聖誕過後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聖誕過後
Dec 27th 2013, 16:03, by 方太初

今天是Boxing Day,一年一度的聖誕大節又過去了,節前期待,節後迷惑,又或節前並沒有期待,與乎節後的若有所失。一個日子擱淺在眼前,不管你有沒有慶祝的習慣,總會或多或少影響你的心緒。

如此之日,不妨一起讀讀美國自白派女詩人普拉斯(Sylvia Plath)的〈氣球〉,讀出了一點節日過後敗破的端倪,而詩的開端卻帶節日的喜慶:「聖誕節以來這些氣球就待在我們家裡,/清純而澄明,/橢圓有靈性的小動物們,/佔了屋子大半的空間,/他們絲滑的表面」;「被穿流的無形空氣推搡着,/忽遭襲擊尖叫一聲爆炸,/一下子就消停了,抽都不抽搐一下。/黃色的貓頭、藍色的魚——/與我們共處的淨是些古怪的衛星」。

普拉斯寫有紅有錄的氣球對比着四面白牆、死氣沉沉的家具,使人心情愉悅起來,氣球就「如許多的願望或像自由自在的」的一群孔雀,給普拉斯帶來希望與祝福。其時普拉斯正困囚於丈夫的婚外情與煩瑣的家庭生活之中,這些盛滿輕盈而空虛的氣球注定只有一個下場。

她寫那幼小的弟弟「正把他的氣球/捏得像貓似的吱吱亂叫。/他似乎看到球的後面有個他可以吃看看的粉紅世界,/他張嘴便咬,」,「接着跌坐下來,像個胖水罐兒/端詳着一個清澄如水的世界。/一片紅色/殘片攥在他小手掌裡。」

普拉斯可說是把願望與失落都寫透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從電視節目設手語翻譯,看香港手語翻譯制度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從電視節目設手語翻譯,看香港手語翻譯制度
Dec 27th 2013, 11:53, by h4ruby

溝通,從來不應只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應該關乎對話雙方的參與及發言權。聾人雖然礙於聆聽能力,難以用言語與健聽人士溝通,但他們仍有一套手語佢為表達的工具。然而,他們並未能站在平等的溝通平台。

本來,聾人到平等機會委員會申訴,希望爭取現時電視台(包括免費及收費電視)提供手語翻譯。平機會的宗旨為: 促進社會共融,消除歧視。但在是次申訴事件中,其沒有做到以身作則。首先,平機會安排傳訊主任接見及收取申訴信。諷刺的是,該名傳訊主任一直向著健聽人士說話,無視了真正的主角-聾人,更連紙筆也沒有使用以作交流。

這算是溝通嗎?

當聾人向平機會申訴時,該會只派出個別個案調查員了解,而非安排政策組的成員處理這個積存已久的問題。換言之,申訴人必須詳述事情的「時、地、人、事」才可以獲得處理。但聾人未能清楚了解新聞內容,並非只是少了一個節目觀賞如此簡單。因為沒有新聞資訊,使他們不能獲得如普羅大眾一樣接收一樣的訊息:接收得較慢﹑較少﹑較片面。

落後的香港 遲緩的發展
現時,香港只有兩個日常電視節目設有手語翻譯-《識多一點點》及《時摘錄》,分別在星期六﹑日的清晨播放。難道平日聾人不需要知道時事嗎?難道聾人不需要消閒節目嗎?即使很多節目陸續加入字幕,方便聾人。但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聾人而言,因為教育水平低落而造就讀寫有困難,字幕功能對他們而言是無補於事。

相比香港,台灣有一個長壽的聾人節目-《聽聽看》。這個節目由一九九五年首播,主持為聾人,另設普通話配音及字幕。雖然同為一星期一次,但節目內容多元化,會邀請聾人及健聽人士(他們稱為「健人」)就著不同題目發表意見,分享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相處所面對的難題。例如健人與聾人談戀愛﹑婆媳關係等。作為一個「健人」,看著這個節目不覺沉悶,亦不覺得手語防礙我看整個節目,更加深對聾人生活的了解。

要使聾人文化與主流文化在社會並行,並非單單在主流節目中加插方便聾人的元素,強調彼此間的差異;反之應該令主流文化與聾人文化融合,不但令聾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娛樂,亦可以令健聽人士更包容聾人。

別要只站在自己世界 從聾人角度想想
香港受 2008《聯合國殘疾人權力公約》約束,所有政府部門、各大醫療和服務機構都有責任為聾人提供手語翻譯服務。但由於香港手語翻譯員人數長期嚴重不足,各大醫療機構基本上都不能提供手語翻譯服務。在香港,要報讀手語課程並不困難:有由聾人機構開辦的,亦有由業餘興趣中心開辦的。然而,香港註冊的手語翻譯員卻只有十名,相對於九萬名聾人是1:900,實在是比例懸殊,供不應求。這對聾人日常生活又有何影響呢?

手語是一套聾人間認可的語言,就正如香港人講廣東話,英國人講英語一樣普通。即使健聽人士不黯手語,亦可以透過文字或肢體語言溝通。龍耳總幹士萬容雪指,要做到真正的溝通,就必須是雙方都有權發言。從是次爭取電視新聞節目加入手語翻譯一事當中,平機會沒有代表手語翻譯(但聾人代表早在一星期前已知會平機會將上來「踩場」),只依賴聾人的健聽朋友幫忙。除了因為彼此立場身分有衝突外,不能作出中立的翻譯,亦可見平機會對聾人的不重視。
這算是溝通嗎?

註冊機制重要 解決聾人日常不便
即使沒有註冊,懂得手語的人仍可以到社區中心﹑非牟利機構等充當翻譯﹑義工。然而,一套明確的註冊機制仍然十分重要-只有獲政府認可的手語翻譯員,才可以協助政府政策。

以一般報警為例,聾人被搶劫後到警署報案。由於警察不黯手語,只可等候註冊翻譯員到場翻譯口供。然而這些註冊翻譯員均有正職在身(例如在聾人機構工作),聾人可能要等待他們下班才可以落口供。明明犯罪的並非聾人,為何卻要他們苦候翻譯而「活受罪」?

根據警務署方面的回覆,現時全港所有報案室均設有「聆聽輔助系統」提供予聽障人士使用。根據政府網站,「聆聽輔助系統」能夠將音響信息傳送給聽力受損人士,而沒有受到背景的噪音及過大的回響所影響。不過,有聾人家長反映此設施對聽障人士並無太大幫助。「你諗下,一個人係聾嘅就乜都聽唔到。唔通放大聲音就會聽到咩?」另外,聽障人士可能只靠手語,又或者口齒不清,單靠放大聲音的功能又如何可以方便聾人?可見這個設備無法取代手語翻譯的必需性。聾人亦不可能每事也依賴健聽朋友,隨傳隨到以義務性質幫忙。正如萬容雪所言:「生仔呢啲野好突然,邊有可能即時搵到人做手語翻譯?」

07年後沒註冊機制
現時獲得註冊資格的手語翻譯員中,部分為聾人機構推薦予政府,亦有部分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評估過後挑選。聯會曾於2007年舉辦「手語翻譯員資格評核」,取得資格的翻譯員將獲香港政府承認。可是,2007年後就再沒有舉辦任何評核。

記者致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查詢,職員指由於過往聯會只舉辦「評核」,而非「培訓」,因考生質素參差而難以令人通過考核,因而擱置計劃。這代表自2007年後,手語翻譯幾乎沒有機會取得「註冊」,形成了「多人識手語,少人得認可」的人才真空情況。

職員指,聯會計劃於明年舉辦兼及「培訓」及「評核」的課程,屆時會由基礎詞彙﹑句子教起,之後再安排翻譯練習及考評。換言之,在課程推出前仍未有一套註冊及認可的機制,確定手語翻譯員的資歷。

總結:「聾人」﹑「聽障」﹑「失聰」
很多人也會把這三個詞語混淆:「失聰」是包括聾人、聽障、弱聽;「聽障」是一般健聽人覺得對聾人較為禮貌的稱呼;「聾人」則是一個身分認同。「聽障」從醫學角度解釋聽力障礙,包括老人聽力退化、任何不同程度的失聰,帶有疾病﹑殘缺的意味。但「聾人」則認為即聽不到就是聽不到,是一個群體,與其他人無異,亦樂於被其他人稱為「聾人」。

聾人的智力與健聽人士無異,亦有其優越的地方。欠缺的,只是懂得聆聽他們聲音的「知音人」。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在香港獵殺野豬是否犯法?解讀《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在香港獵殺野豬是否犯法?解讀《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Dec 27th 2013, 09:49, by tin_the_fatty

注:這篇文章只是想討論,在香港獵殺野豬是否合法,道德並非考慮範圍,但同時無意鼓勵狩獵。如果讀者有看過「野豬關注組」在網上發表的錄像片段,應該會留意到,漁護署野豬隊職員工作時如臨大敵,小心翼翼,就會意識到野豬有一定危險性,可能並非如「野豬關注組」所宣傳,香港野豬已經「馴化」。也要留意,任何武器本身有危險性,一定要經過適當訓練才可使用;狩獵本身亦是危險的活動。另外,此文絕非法律建議,讀者當自行判斷。

狩獵野豬犯法?

「野豬關法組」中人在獨立媒體發表了幾篇文章,其中一篇,Mark Mak引述一九八四年華僑日報一篇報導,指

"香港自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起也禁止打獵。新界偏僻村落的居民連野豬都不能打。野豬則自由自在隨意在田裏打滾,吃蕃薯和合時的鮮橘子。只有警察才有權殺野豬。"

在我與動保中人私信裡,動保中人曾經堅持,按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在香港殺野豬是犯法的。這顯然是一個維基百科式「來源請求」的例子。

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第4條的確有列明:

任何人除按照特別許可證行事外,不得狩獵或故意干擾任何受保護野生動物。

但關鍵詞在「受保護」。第2條釋義中有列明:

"受保護野生動物"(protected wild animal) 指附表2所指明的任何野生動物;

野豬並非在附表2內所包含的物種,故此,在香港獵殺野豬,理論上並不犯法。不過,除非閣下強壯到可以用雙手(又或單手!)殺死野豬,否則就要留意第7條:

(1) 任何人除按照特別許可證行事外,不得利用以下方法狩獵任何野生動物─
(a) 活生作誘餌用的動物或發出預先錄下的聲音;
(b) 任何陷阱;
(c) 任何槍械;或
(d) 任何狩獵器具(署長為施行本條而藉憲報公告批准的狩獵器具除外)。

(2) 任何人除按照特別許可證行事外,不得管有任何狩獵器具(署長為施行本條而藉憲報公告批准的狩獵器具除外),亦不得製造陷阱作狩獵任何野生動物之用。

(d)項中的「狩獵器具」在第2條釋義中亦有定義:

"狩獵器具"(hunting appliance) 指任何網、捕獵網、羅網、毒藥或塗上毒藥的武器、黏鳥膠、捕捉器或強光;

顯然,因為法例列明不得用陷阱、槍械、網、毒藥或塗上毒藥的武器(例如blow dart ),所以當初立法,應是以限制狩獵方法和工具的方式來限制狩獵。

不過,野豬對農夫來說,一向都是非常討厭的物種,所以法例賦權漁農自然護理署署長,按第15條規定,對任何申請人以書面批出特別許可證,以第7條禁止的方式(例如用陷阱),獵殺野生動物(包括野豬)。

那可以用甚麼工具來獵野豬?

不過,如果閣下不是受野豬困擾的農夫,能夠取得特別許可證的機會應該不大。沒有伸請許可証,又有甚麼工具或方法可以獵殺野豬?要找到適當的方法,當然要向歷史學習,看看前人怎樣做。維基百科是有提及,在未有槍械前,是怎樣獵豬的。其中一種最常用的方法,稱為pigsticking,是用一技稱作boar spear的長矛。Google上一找,就可以找到,長18英吋的中炭鋼矛頭連矛套,只是USD55,整支連箭桿也只是USD120(不連運費)。

另外,現代弓箭(特別是強力的複合弓)也是一種法例並不禁止的武器。用Google找找"boar hunting with bow"就可以找到不少用弓獵殺野豬的片段和方法解說。當然,用複合弓的成本會比較貴,但因為與獵物距離較遠,安全性大大提高。

當然亦需要有一把適當的獵刀,在適當的時候,用來割喉了結野豬。

那又會不會因為管有或者攜帶長矛、弓箭或獵刀這些「攻擊性忙武器」時,被警察截獲而陷法網?

在政府律政司雙語法例資料系統,搜尋「攻擊性武器」,我找到有關的法例是第245章《公安條例》和第228章《簡易程序治罪條例》。

第245章《公安條例》第33條(1):

(1) 任何人如無合法權限或合理辯解而在任何公眾地方攜有任何攻擊性武器,即屬犯罪,一經循簡易程序或公訴程序定罪,可按第(2)款指明的方式判處刑罰。 (由1978年第27號第2條修訂)

關鍵詞是「合理辯解」。既然「上山打野豬」並不是非法行為,也應該是在公眾地方攜有前述武器的合理辯解。而且只要不太張揚,被警察截著的樣會並不大。

還有第228章《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17條:

任何人管有任何腕銬或其他為束縛人身而製造的工具或物件,或管有任何手銬、指銬、攻擊性武器、撬棍、撬鎖工具、百合匙或其他適合作非法用途的工具,意圖將其作任何非法用途使用,可處罰款$5000或監禁2年。

管有以上的野豬矛、弓箭或獵刀,用作獵野豬,也不應是非法用途。

結論是,在香港是可以用合法的方式來狩獵野豬。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為甚麽我(們)要支持活化廳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為甚麽我(們)要支持活化廳
Dec 27th 2013, 10:08, by 許煜

為甚麽我(們)要支持活化廳

與其說這是呼籲支持活化廳,不如說這解釋為何我支持活化廳,以及認為支持活化廳是當下香港文化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活化廳是我所知的雖一能夠真正與社區展開互動的藝術組織,也是唯一一個在仕紳化猖獗的城市裡有意識地反美學的團體。由劉建華和程展緯主持到現在由李俊峰與方韻芝繼續,一直以來我見到的活化廳是我們的希望,而如果藝發局因為行政的需要而毀滅這個希望,這不單是可惜,而且是令人切齒。當下香港的仕紳化項目一個接一個,一個比一個大型,由城市到郊野無處不在。甚麽是仕紳化?簡單來說仕紳化便是地產商和政府勾結,然後結合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和其他文化工作者以美學包裝生活方式來提高住所的價格,最後毀滅一個個已存在的社區。早在四十年前社會學家斐伏爾(Henri Lefebvre)在《都市革命》中已預計都市問題將取代工業問題,因為資本主義的目標便是全面都市化。今天在由新自由主義主導的香港,我們見到的是史無前例的猖獗。仕紳化產生很多故事,但結局往往只有這一個﹕舊的住戶被逐出,新的屏風豪宅林立,旁邊是以設計主打的餐廳和畫廊,新的主戶都是高收入或者內地的投資者,那裡沒有社區只有閉鎖社區(gated community)。仕紳化展示給我一種美學,換言之也就是以文化工業打造出來的生活方式。

香港和東亞大部份地區盲目地輸入英國在九十年代所定義的文化工業,以圖發展創意經濟來定位都市的位置,卻無賭這些文化工業背後所造成的破壞。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其實內裡千瘡百孔。幾年前在倫敦的德普特福德(Deptford),一個主要是非洲以及亞洲移民的社區,開始了市區重建計畫,其中的一個重點便是將設計和藝術帶進市區裡,於是,一個廢棄的火車廂變成了一家咖啡店,車廂內外都是塗鴉以及標語,象徵著自由與反叛。但最後當你探身車廂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的食客都是白人,因為那裡的咖啡售價要比普通店貴差不多一倍。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之後政府停止對大量文化藝術機構的贊助,因為在其眼中它們只是投機經濟的一部份,金融危機之後已不需要再發展「文化」。數年前,我與一些朋友組成了DOXA Collective以研究歐洲創意工業以及其產生的問題,同期我以理論學者的身份在一些大型的文化、藝術機構(包括英國的泰特、法國的蓬比度中心等)工作,我深深地感受到由文化工業以及仕紳化締造出來的的美學災難。都市化與文化工業已完美地結合,任何以為可以策略性地參與其中以發展本土文化的嘗試最後只是為其錦上添花,而藝術團體辛苦經營出來的成就(包括將藝術大眾化等)也只會成為附帶的價值(Positive extenalities)。許多本地從事文化生產的工作者除了埋怨政府複製這些論述不夠快之外,似乎完全忘記了自身作為這種文化工業的生產力之一。四十年前斐伏爾也意識不到這個美學的問題,他批評Le Corbusier的都市主義,指他過於規範化空間的功能性,「他突略了街道所包含的功能﹕資訊的功能,符號的功能,玩的功能。街道是一個玩耍以及學習的地方。街道本身便是失序的。」四十年之後,這種「自由」與「玩樂性」已完全地被應用到都市化美學,最為人知的是Richard Florida所推廣的創意城市。

但我們並非沒有應對措施,因為活化廳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正在做出相應的努力。活化廳自稱為社區藝術,事實上它所做的遠超過我們所理解的「社區藝術」(事實上社區並不需要藝術,相反是藝術需要社區),而是展示如何重新理解美學以及以反美學作為武器。藝發局如看不到這個問題,是因為藝發局已成為這個美學災難的共犯。但我們始終對其抱有希望,因為一個由選舉產生的委員會斷不會只是不作思考的穩形戰機1。藝發局已發出警告信如果活化廳的成員在十二月內(尚餘四天)不搬離將探取法律措施以及交由警察處理。我們知道行政和警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也造成等量(如果不是更多)的問題。活化廳幾年來所做的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知道一個好的項目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去建立根基,而香港大部分資助團體一向以一、兩年為期限其實跟樓宇炒買的邏輯相差不遠。活化廳需要繼續,我們不能眼見到這些努力毁於一旦,更甚的是一個希望的幻滅。我們需要呼籲藝發局與活化廳以及所波及的社區展開對話;同時面對法律以及警察的威協,他們更需要我們的支持和幫助(包括公開討論、去信藝發局、親臨參與活動/聲援),這不是活化廳撤與不撤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我們未來的公共問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副學…「喂?」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副學…「喂?」
Dec 27th 2013, 10:25, by 王棘蘭

  副學士學位由董伯伯在二千年出產至今,一直備受批評,其實不單只副學士,很多自資副學位課程在近年膨脹湧現,由幾千個到現在幾萬個學位。本是一個為學生提供升學及接受高等教育模式之學習機會的大專課程,到現在變成一個兩頭唔到岸、缺乏銜接、不受認可的學生避難所。早前,更有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僱主對副學位畢業生的評分創十年新低。撇除這是僱主想藉此向畢業生壓價的陰謀論,副學位這個次高等教育的認受性與質素問題的確值得注視。

  首先,其實副學位也有它的優點,我身邊都有不少朋友和師弟妹由副學士或High-Dip高級文憑升上大學,他們在一次性的公開失準後,副學位課程恍如心靈安慰劑,給予多一次拼搏突圍機會,繼而進升大學。咁升唔到大學的人呢?因為課程的質素參差,認可受疑,令他們「讀咗仲衰過唔讀」,畢業一出來便欠債數萬不在話下,部份僱主的定義更只有大學生跟非大學生,將他們的學歷視為跟中學畢業一樣,令副學位畢業生心灰意冷,心想拿「老綜」好過。

  但是,副學位畢業生多次被評質素參差,好像只是學生們的錯,其實有否想
過主因是課程質素欠監管所導致。教育局副秘書長李美嫦就醒目,當被問到評分下跌是否與副學位課程質素參差有關時,只表示「分數嘅嘢有升有跌」,完全無正面回應過。不過唔怪得佢,因為呢個係一籃子的結構性「蘇州屎」。由公開試一次定生死的教育制度,到在精英制的概念底下衍生出大量助你升學、就業的生財工具-「副學位」課程,也許香港這個教育做得最好就是社會學-教曉你甚麼是資本主義,因為你未畢業已經成為社會學家Lazzarato口中資本主義運作的真正關鍵。

轉載自新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喜愛夜蒲3》 – 又要做老舉,又要攞貞節牌坊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喜愛夜蒲3》 – 又要做老舉,又要攞貞節牌坊
Dec 27th 2013, 08:56, by Thomas Tsui

若要數香港最悶蛋的導演,似乎非錢國偉莫屬,縱使葉念琛也會貴為「愛情陰陽路大師」,但好歹他玩過都市裡的你欺我詐,也會轉玩純愛亦會玩鬼。而錢呢?除了《戀夏戀夏戀戀下》,就是「成日落老蘭」,現在更搞到《喜愛夜蒲3》 (Lan Kwai Fong 3) 。可見正如沒有陳靜就換上雨僑或何佩瑜,再不是就「輸入外勞」,就算o靚模死光,只要蘭桂芳一日未冧,錢或真的會玩夠二十集。但看著Jeana或眾女的身材,想回前兩集都是如此一勁樣,不禁叫人要問錢:「俾D新意好冇?你唔可以玩返次Jeana變喪屍咬遍整個老蘭到天光咩?」。

老實說,小弟不是甚麼衛道之士,錢其實真的好色實與我無尤,就算拍起咸片又如何?若松孝二也是如此起家,但我仍然很是尊敬他。但我,或是很多人都看不起錢的理由,就是明明不正經的,他卻是要盡量正經來玩:這次又是由頭扑至落尾,但即使Jeana等叫肯去盡讓林德信等揸波,但也只是讓她不在鏡頭前露點,很多也是如此遮遮掩掩好不尷尬。拜託,若然是拍扑片,那不如直接上三去盡吧,淫不緊要,又要淫卻又無膽戴頭盔,那真是叫人難以看得起你。

或許你也會反指小弟無事找事來彈:「露點真是那麼重要嗎?」詳盡些說,錢真是叫抵罵的是他有大材卻小用:Sara、Jeana、Papa三個女孩在健身室講盡那國男人「最把炮」,應昌佑飾的法醫Parker性知識豐富,會大講睾丸縮入陰囊會令射精次數增加兩倍之性經,可見對這方面的資料搜集還是相當豐富。錢國偉是有心的,即使離不開蘭桂芳,但就以這些資料和男女人,仍是可以搞出套如《Shortbus》般,說都市人性壓抑下自尋出路的性喜劇。奈何錢有料在手,卻真只給Parker口講講到天光,而不是用來營造情節。Papa願趁人醉而讓人任搞,算叫表現女性的心底慾望,卻最後也只是和「宅男」的Parker開花結果,結局也是俗套,一段拍案叫絕又應景的性情節也沒有,故說錢悶棍又無膽色根本不是沒理由。

錢的無膽不止在於性,Jolie吸毒我也不計較你又說毒品的禍害,但明明風花雪月之地,在此講感情他卻又是保守:陳柏宇飾的Jacky,似個純情小男生,處處為Jolie著想,最後冒險踏鋼線喚醒Jolie奪得其歡心,好一個才子佳人式故事。結尾成功開花結果的是Jacky和Jolie及Parker和Papa兩對「真心男女」,Sara、Jeana和阿信等散o西收場,幕未還要高呼「夜場尋真愛」:就像叫在垃圾桶內找塊新鮮食得落口的魚生,沒話沒可能,但你聽起也不覺有半點荒謬嗎?

講真,錢國偉無膽唔敢玩盡也算,問題是他明知老蘭是讓人們放任縱情縱樂,卻又同時大義凜然講「真感情」的重要 – 玩可以隨便,感情卻要做個正人君子。就像無線劇《金裝四大才子》,想著叫明武宗淫樂時放聖賢像,改豹房做佛堂的文徵明。不同的是文徵明是真心膠,錢國偉卻分明是又要做老舉,又要攞貞節牌坊的假膠。真心膠也還可忍,假膠的氣味才真是叫人難頂至反胃。

原文刊在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公民提名可防特首選舉貪污舞弊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公民提名可防特首選舉貪污舞弊
Dec 27th 2013, 06:39, by 戚本盛

圖為編輯所加,來自學民思潮 facebook。

專制政權只知通過提名委員會控制選舉,卻忽略了這樣把選舉控制在小撮人手中,其實為貪污舞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ICAC對特首選舉過程中如何防貪,是應該出來說一句公道話的。

特首的權力不可謂小,他既可調動政府資源,也可通過制訂政策直接或間接作利益分配,例如開發某地或不開發另一地,可是,像港視不獲發牌一事,特首的決定竟然如此任意,竟然完全缺乏認受性而可以拒絕作出交代。那麼,操控誰當選特首,決不只是「愛國愛港」與否的政治效忠的問題,政治所掩護的,更可以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分配問題。

香港政治選舉向來較為廉潔,雖然近年出現「種票」的案例,雖然「蛇齋餅糭」還是相當公然,但只要投票是秘密的,加上選民數以百萬計,貪污舞弊還是較難插足選舉的。可是,如果參選名單由一小撮人完全決定,像現在建制派所說的,提名委員會要緊握實質權力,則貪污舞弊的機會便會大增。

目前的選舉委員會由1200人組成,即使將來的提名委員會佔增至2400人,又假如「機構提名」設定為超過簡單半數即予提名,則只要攏絡1201人,甚至作出檯底交易以換取1201人的支持,便可登上參選名單。

如果複雜一點,提名須得到「四大界別」的支持,則如果想扳倒任何對手,也不必拿到人家僭建的黑材料,而只要攏絡某一界別的301票(假設每一界別為600人),即可手握「關鍵少數」的否定權,如此的議價能力,足可與有志參與特首選舉者作很多無須見光的交易了。

三百萬選民的選舉,原來可以如此操縱在少數人的集團手中的:某一界別的301人便可決定誰不能候選,1201人便可以決定誰能候選。

更重要的是,提名不同投票,投票是秘密的,秘密投票可使貪污舞弊增加難度,選票若有買賣,則兩造之間只得一個「信」字,而不可能有真憑實據以作交收。過去數次的特首選舉,即使怎樣小圈子也好,尚未聞刑事意義的貪污舞弊,與選委投票仍須保密大有關係,利益交換、政治酬庸,還得遮遮掩掩、諸多藉口,但總不致於貪污舞弊。

提名便不同了,提名是不可保密的,否則提名便真偽難證,可是,提名公開,便如同一種收取賄款的發票。在已有的、要不得的利益交易、政治酬庸之外,還在制度上開出一個貪污舞弊的漏洞。

於此,公民提名便不只是甚麼「道德高地」,可以棄如弊屣,而是防止貪污舞弊的重大制度。因為,有了公民提名,有志參選者的咽喉,便不必扼在301否決票或1201提名票之下,這301人或1201人的影響力便大大降低。一個可以得到以數萬或十萬計的一般選民支持便可參選的制度,可以減低特首選舉遭到貪污舞弊侵蝕的風險,而讓真正的、公平的、面向選民的較量在選舉中出現。

說到底,無論跑道上怎樣作賽,但假如原來誰可上線參賽只不過緊握在一個小集團之中,則這種政治權利不均等的制度,可以成為貪污舞弊的溫床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獨立媒體網》電子報(27.12.2013)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獨立媒體網》電子報(27.12.2013)
Dec 27th 2013, 06:05, by 獨媒電子報

耶穌推倒神殿內兌換錢幣的桌子。(圖片來自Ancient Bible.net

行動日誌

12月 29日 (星期日)
13:00 苦中作樂迎2014 官塘社區禮物墟 撐留守街坊行動
14:00 讓擁核權威聽到我們的吶喊

12月 31日 (星期二)
20:00 「讓愛與民主建設中華」除夕晚會

1月 1日 (星期三)
15:00 元旦大遊行
觀看完整的行動日誌

編輯室周記

聖誕之際思考反殖抗爭| 阿藹

耶穌所面對的處境,與當下的香港有點相似。他所講道的地區是羅馬帝國佔領區(亦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帝國委任了大希律王作猶太人的統治者。大希律王本身是以東人,但信奉猶太教,並以教義作為羅馬帝國的代理統治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等地區,但卻對猶太人實行恐怖統治,苛徵雜稅之餘,鎮壓反抗活動,濫殺無辜。

推介文章

社運

和平集會的權利—概論國際標準| AIHK

香港有「示威之都」之稱。去年,公眾集會遊行逾七千宗。[1]到底示威集會權利是甚麼?有何保障?在香港,和平集會的權利受到本地法、憲制法律和國際法的三重保障。國際社會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為標準,《公約》第廿一條訂明「和平集會之權利,應予確認」。

反對民營化 韓鐵職員大規模抗爭| 楊虔豪

韓國鐵路公社職員所組成的全國鐵路工會自12月9日起發動大規模罷工,造成交通網路營運發生差池。資方同韓國政府認定罷工非法,對罷工者施以職位解除等處分,但工會態度仍強硬,19日號召全國鐵路職員同一般市民共萬人上京示威。政府、資方與勞方對立日趨嚴重。

通緝中鐵道工會幹部隱身佛寺 警、宗、勞三方攻防| 楊虔豪

韓國鐵道公社罷工長期化,警方於23日大動作突擊工會指導部「民主勞總」意圖逮捕工會核心幹部未果後,今晨,遭通緝中的幹部被證實躲藏在首爾佛教聖地「曹溪寺」中,使這場勞資與政界的爭執野火繼續延燒到宗教界。

驗毒真的助康復——訪葉錦成教授| 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

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非常關注「驗毒助康復」諮詢文件,遂約了精神健康及濫用藥物輔導的專家葉錦成教授對諮詢文件的意見。他認為,要評估諮詢文件,大家要先了解三個對推廣精神健康及處理精神病復康很重要的概念 - 社區篩選,社區照顧服務和社區教育。一個整全有效的復康政策,必須三者並行,缺一不可。

藝術‧生活

想法.信任.合作倫理:自由野民間策展人思考| 鄧小樺

首次看到西九的爛地,我心底也曾打個突——但馬上便明白,正因為是爛地,才有更多未被定義的可能性;而且,這就是香港文藝生態長久存在的真實:沒有專為你而設的空間,沒有東西是完全準備好的,總是與環境格格不入,始終有一種吉卜賽的流徙氣質,裡面的人要不斷調整與提出自己的想法。香港文化總是生於廢墟,爛地、格格不入的空間,正正是我們需要投入去建立的世界。

從自由野看西九 在西九看市區重建| 周諾恆

關於退出自由野事件,一直想搭咀又不好意思。但今晚飲多幾杯,終於還是忍不住要三八地插咀:還是那句:有理由地不去,或有理由地留下的人,對我來說,都值得respect。但,不去,實在和,先應承,然後於外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其他合作伙伴沒有足夠時間去反應時,不經商議就單方面而且高姿態地退出.......實在是兩碼子事兒。還是那句:大家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好,都好。

這裡有個示威區,名字叫「藝術」| 黃津珏

作為文藝最專業的一羣人,我們必須在當下反問自己,面對「文創推土機」的招攬應否拒絕,能如何拒絕,能拒絕多少,拒絕後可以怎樣。這樣不是為了在朋友身邊找出敵人,而是文化界應有的基本操守,現在高牆已經能把蛋殼視為藝術品去展現,我們的專業知識,的確能夠換成某種「城市特權」。現在的文化事業,問題已經不是缺錢,反而是有太多錢在流動,被規劃的文化空間,儼如被劃定的示威區,恐怕易入難出。

其他好野

如何理解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 郭永健

謝冠東在其文章《權利與責任的爭戰──論新移民綜援》中指出兩個問題,第一點是新移民的就業比例低。第二點是料理家務者被他形容為「留在家裡時刻與子女共敘天倫」、「每天與子女共享quality time罷了」。對於第一點,我們可以先看新移民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男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為60.3,女性為43.4,全港人口的勞動參率則為67.0及49.6。女性的勞動參與較男性為低是因為料理家庭的大多是女性。

香港人 • 自己人| 黃偉雄

庫斯克的一篇博文探討了「誰是香港人?」與「身份認同」的問題,考慮了不同的看法,還論及中港矛盾和終審法院最近對新移民申請綜援的裁定,應該是在示範香港中學通識科著重的多角度思考吧。庫文的論點我大部份贊同,只有兩點看來是搔不著癢處,另一點則過於點到即止,而這三點都可以用「自己人」這個概念來進一步探討。

柏~我的2013本土旅遊回顧| 柏

從少開始跟家人露營,已經累積十多年野外生活,今年特意選擇我曾經到過露營地點,感受十年轉變。深涌、西貢四灣、浪茄、大嶼山貝澳、蒲台島、荔枝莊、赤徑、南丫島深灣等等...一個一個不斷地變遷,地產商肫積丁屋不斷地發展,農地改建,過往境象不再,週邊樹木已變了,不知是人長大了,一或是因過份砍伐重新栽種,樹木變得矮了。真的改變很多,變得分不清方向,郊野是屬於我們的,還是一眾發展商呢?

---------------------------------

捍衛言論自由 捐款支持獨立媒體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向你的朋友推介,並捐款支持我們吧!有任何疑問,可電郵往香港獨立媒體網inmediahk.net@gmail.com。若希望訂閱這電子報,請登記成為香港獨立媒體網的用戶(但請以gmail登記)。若希望停止訂閱,請於網站刪除用戶賬號。此外,大家(尤其是國內的朋友)亦可以透過 google reader等RSS訂閱工具看網站文章 (http://www.inmediahk.net/full/feed)。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118 唔停北角會出事?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118 唔停北角會出事?
Dec 27th 2013, 06:33, by 黃俊邦

由12月28日起,過海隧巴118往小西灣方向不再停北角,過海後行駛東區走廊至柴灣。一直以來,118一直是不少天后、北角一帶上班族及居民由旺角及隧道口上班回家的「快線」,經渣華道的118車程比102及112快。然118改動之後,原有乘客須改用102或改道渣華道後的110,明顯未能滿足原118往北角乘客的需要。

這次改動算是東區經紅隧巴士的一次大改動,不過這個改動不盡人意,也明顯未能應對港島東區發展的變化。

東區上班人口不斷上升

過去幾年,隨著核心商業區中區一帶的租金不斷上升,不少公司均選擇遷到同屬港島的東區,政府亦帶頭將辦公部門東遷,如2007年的海關總部及2010年的廉政公署總部。加上東區有不少大型商業發展,如位於太古的港島東一號及其一帶的工廈轉商廈的發展,天后至北角一帶,以至柴灣的原有工廈亦大量轉型為商廈及寫字樓。對面海的「起動九龍東」,亦一定程度上帶來「協同」效應,將整個商業區東移。

商業區帶來大量的車流及上下班人流,不同於中環有三條港鐵線服務(港島線、荃灣線及東涌線),港島東區一帶主要依賴港島線及過海的將軍澳線,由新界東及新界西前往東區上班,使用鐵路要多次轉車,十分不便。未來通車的沙中線,過紅磡後首站亦是西面的會展站。一日擬議中連接北角至會展的北港島線不能落實,這批上班客都不能獲得較方便的鐵路服務。

東區路面交通負荷日增

與「起動九龍東」一樣,運輸署在東區上班人口增加上是後知後覺。目今東隧及城市花園段的東區走廊塞車日增,當局竟仍在建議「紅加東減」;大量非法村巴往來屯元天及東區出現之後,署方才急急在近年開辦多條往來兩區的繁忙時間巴士線如960B、968X及969C;西鐵接通紅磡站後,明顯忽略了西鐵客在紅隧口轉隧巴往港島東的客量,導致紅隧口早上「塞爆」的情況日益嚴重。

快將落成的中環灣仔繞道,分流效果尚是未知之數。運輸署及巴士公司則在近年提出多項措施應對。除了上段提及往新界西的特別班次之外,亦有大量往來九龍東及新界東的新巴士線,如302A、307P、678、682A及682B等。此外便是路線重組,其中一組是606,另一組便是118不經北角,重組的理據其實是足夠的,相信運輸署及巴士公司也看到柴灣及小西灣一段客量已經足夠,減少118繞路落北角是正確的。不過問題是,有關的重組仍是頭痛醫頭,未有全盤方案解決東區的交通問題。

轉車站皇牌點解唔用?

第一點是,為何東隧的巴士轉車站常常空空如也?九巴過去一年大肆宣傳花2億公帑的屯門轉車站效用,卻與當局一樣,同樣無視現有的轉車站。這當然涉及跨公司巴士轉乘優惠,然而當政府每年肯花上6億公帑資助「兩蚊」長者優惠,這點小錢怎可能是困難?

假如東隧設有免費轉乘優惠的話,部份東區上班族或可以改用東隧轉車,如由大埔或馬鞍山坐307或681轉車往北角及柴灣,不須要「限時限刻」等候只有繁忙時間才服務的特別班次。(680及682雖然也由馬鞍山前往東區,但車程較慢)設有轉乘優惠,也可以將更多路線改得更為直接,不須在港島繞經太多地區才前往東隧。(如606X變成柴灣小西灣直上東隧轉車快線、682縮短;694轉型成筲箕灣及西灣河上東隧轉車快線)

未有善用各東區走廊出入口

再談118等經紅隧往港島東的路線問題,這些年大改動甚少,只是增設部份繁忙時間特別班次如102P及106P。其實紅隧線普遍定線老化,隨路面交通日塞令車程愈來愈沒保證。今次的110/118重組,其實可以更加徹底。

東區走廊有多個出入口,如糖水道、健康村、太古城及西灣河,一直沒全日紅隧過海線使用,今次110改動後被譏為不倫不類的原因之一,是110往九龍太古上東廊後又落橋再用糖水道上橋,屬「假特快」。

小建議

118飛北角後,其實不應由110填補,理應由同樣經彌敦道的102作分拆,增加一條分支102P往港島方向經渣華道,全日行駛補償118服務,往九龍方向則在健康村上橋。(原102P往港島方向可改稱102A)

106也應該大幅度重組,106港島由小西灣行駛至銅鑼灣,車程相當之慢,亦可分拆一條106P由小西灣開出來回使用西灣河上橋,106則縮短至嘉亨灣服務原106太古至銅鑼灣的乘客。(原往港島方向前往太古的特別班次106P可改稱106A)

110在港島的路段可以用回改動前的路線,作為102及106分拆後英皇道服務的補償。因為經銅鑼灣而致北角乘客甚少的112,則可以縮短至天后或香港大球場,減少部份巴士予東區其他過海線作加班之用。112往港島方向的乘客比往九龍方向少,其實亦可以作一些小安排,將112往港島方向減班,安排部份112空車(甚至晚上時段的116)前往隧道口行走一條補償118的特別路線(姑且稱為112P),經渣華道往北角。

紅隧口巴士塞巴士嚴重,巴士公司也應考慮採用香港仔隧道巴士站的模式,在某一時段安排某些路線不停紅隧口,減少阻塞。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沒有論述,言論就沒有價值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沒有論述,言論就沒有價值
Dec 27th 2013, 04:58, by 山中

有幾位朋友又問我會否回應攻擊我的文章。我反問他們三個問題:1)什麽時候開始我值得人去花時間攻擊?2)什麽文章?3)它們之中有沒有值得我回應的論點?坦白說,我不想花太多時間去理會這些攻擊;我現在依然是過冬至的狀態,而這邊是26日的上午,或者稍後我會去購物,現在還沒有決定下來。

所謂攻擊我的文章,我祇看到這篇,因爲它在我referrer stat中出現。看了之後覺得沒什麽值得回應的,因爲它沒有論點可言。文章一開始就說我的態度、風格如何如何,跟之前有人批評王偉雄的問題一樣,都是「針對人的攻擊」,沒有論述可言。在此不妨說明,我有時也會點名批評他人,但我的批評祇會針對這人行爲和言論的邏輯是否正當兼有事實根據;他們怎樣說話、態度如何、是否沾沾自喜等並不會成爲我的批評目標。

至於說「並不是所有外國都不需要入息要求」,這人明顯是沒有看清楚我文章是在回應「外國的家庭團聚也是一樣!」 的這個説法。原來説法中的「外國」並非是指單個,它是在說「所有」,亦即是「沒有其他國家是如此」,祇要能找出一個與這個説法矛盾的案例,就足夠證明這個説法的錯誤。我不需要去論證這個國家怎樣,那個國家又怎樣,因爲這跟論點無關,另一個問題要用另一套論述。

再者,難道有一些外國是這樣做就代表你要跟著它們做?時間回到兩百多年前,美國依然有奴隸,「美國也有奴隸」是否能成爲支持維護奴隸制的論點?你不能比它進步?什麽應做,不應做,是要看事件的邏輯、原理和影響,而不是看人家怎樣做。香港終審法院的判決早就說了香港人在外地所生的子女擁有香港居民權,亦在孔允明案中說了隨意改變《基本法》生效前的規定而產生觸犯人權與偏離立法原意的效果,屬於違憲。真的要討論入息審查可不可行,並不是看外國怎樣做,而是要看香港的法治是怎樣運作,香港法院容不容許你這樣做。單程證是英治時代就已經開始的制度,有它的「立法原意」,而大陸和香港是同一個國家,有深遠的歷史淵源;要提出重大制度的改變就麻煩將這些元素全都考慮上,提出一套完整的論述來。

第三,我從來沒有反對「收回」單程證審批權;我一直在說就算給你有這個權,你也不可能有效的運作,尤其是當你希望用它去限制香港居民在大陸所生的子女與配偶來港,因爲這會違反人權和法治,所以提出這種要求是一件很蠢的事。重點是中共是以違反人權法治的方法去避免香港在人權和法治上出現矛盾。事實上,我很贊成中央更改制度放權,祇不過跟這些人不一樣,我是想看到香港人如何自找麻煩。

如讀者認爲有某些其他論點,有值得我回應的價值,可以在留言中提出(意思是在《山中雜記》網誌中提出,其他地方轉載的,我實在沒有耐性細看)。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讓「消失」發生的力量:專訪飲食專欄作家老陳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讓「消失」發生的力量:專訪飲食專欄作家老陳
Dec 27th 2013, 03:59, by 論盡媒體

曾為電視台拍攝美食節目的老陳亦認為,現時太多媒體推介食肆對讀者及觀眾亦不一定有益。這也是當初他跟電視台監製辭拍節目的原因之一。「澳廣視有一個(美食節目),現在還多了一個講夜晚嘅嘢食;澳門電台也有一個;以前只有澳門日報食經,而家有埋力報;雜誌有SODA,網上有『好傳媒』。」「澳門太細,好嘅嘢食調返轉頭流失緊。但咁多媒體定期要介紹,好似交數咁,其實唔夠做,一定迫住一有新鋪便要介紹。好多時鋪頭得綽頭,做得唔好、唔正宗,但要交數,只要佢地比較得意都要做左先。唔係中唔中伏咁簡單,而係吸收左錯的觀念。例如某個國家菜式, 它可能唔對路,或者老闆吹水話正宗,媒體又信了,或者未必信, 但因為冇嘢好寫。讀者睇完又以為正宗,從飲食文化來說會令他們觀念更加錯。」

作者/黑潮

「以前澳門的食肆,如果出品味道不好可能很難立足。客人覺得我大把有得揀。但現在情況倒過來。食到不難吃的已經很慶幸。」對於澳門現時的餐廳水準,飲食專欄作家老陳下了這樣的評語。這是澳門人的責任﹖「因為大家都不去珍惜,大家不去吃,那些投資者覺得沒有市場,自然不會做。開店會選擇拉麵之類,沒理由開雲吞麵。一開可能都像老記一樣,好貴。再開小店賣返傳統野,我見到的,很少。」

美食達人也「中伏」

跟老陳談「食經」是個有趣的過程。以前見他在電視節目或是報紙專欄推介的,無不是人間美味。以為美食達人鼻子特別靈,對美食總有特別感應,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找到隱世美食,但原來他也有不少「中伏」經歷,而且頻率越來越高。「試過有一間吃酸辣粉之類的餐廳。真的很恐怖。那天我叫了五至六個菜,都是類似川菜菜式,但是沒有一樣合格的。甚至涼伴皮蛋也不合格。好像廚師完全不會煮,但那店頗多人光顧的。我也不明白為甚麼。」「又有一次點了一個帆立貝意粉。帆立貝煎得『唔湯唔水』;帆立貝是急凍再解凍的,沒有味道,即是調味不到家。咬落去質感還是『霉』的。餐廳好像自己沒試過就拿出來賣。」「其實都想吐出來。真的很恐佈。食了一半已不想吃。」說起「慘痛經歷」,這位美食達人滔滔不絕,似乎憋着已久。「最厲害的是一間糖水店的喳喳。豆本身未煮透,不是有質感,而是硬。那些喳喳的水沒甜味也沒豆味。我可以形容那喳喳是暫時來說澳門最難食的喳喳。我不明白為甚麼他(老闆)過得了自己那關。」

一代不如一代:老闆如是,食客如是

多年來,澳門以美食聞名,不少遊客皆會慕名而致,品嚐地道美食。近期以本地手信店的起家故事為藍本的香港劇集,其主線之一亦是澳門對食物品質的要求與堅持。但這位本地著名飲食專欄作家認為事實上本地餐廳質素每況愈下。「我懷疑他們(老闆和廚師)自己不覺得難食。」「現在太多人半桶水便出來開店。本身功夫未夠,可能心急出來賺錢,所以都是跟潮流,主要開那幾類餐廳。例如拉麵,或者近兩年的CAFÉ。」最令老陳不解的,是部分新店的老闆對客人意見視若無睹,甚至找藉口推搪。「有一次跟老闆反映他的牛脷很硬。他說那是『煙韌』。我覺得這是硬來。客人給意見,他能改善的話其實更得益。不只是我,很多食客吃過其他做得好的牛脷,都知道他的牛脷太硬。」

「以前澳門多是小店,很多手作的菜式都很好吃。例如普通的咖啡室,香港叫茶餐廳,或者麵鋪、粥鋪,甚至街邊、糖水等都好好吃。一些很簡單的食物都會做得好好。」

照常理,市場總會「汰弱留強」。如照老陳所說,澳門餐飲質素每況愈下,何以新的餐飲場所仍可「成行成市」﹖老陳認為,這跟澳門人日漸富有,經常外出用餐有關。「以前學生哥都會回家吃午飯。但現在中午,單做學生哥生意已很足夠。晚上也有很多人不回家吃飯,令很多食肆的生存空間大了。」簡單來說就是澳門人富有了,卻要接受比以前質素更差的餐飲。

當然,不是所有新餐廳皆如斯不濟。新餐廳當中亦有非常出色的,但很奇怪地澳門人都不太會欣賞正宗的味道。「澳門人喜歡食,這是肯定的。但澳門人純粹講求自我感覺良好,好食還是不好,沒深入研究菜式背後是怎樣的。」老陳慢慢分析。「曾有老闆表示太正宗的日本菜,像OMAKASE (編按:由廚師按當日之食材決定所提供之壽司,多見於高級及正宗之日本餐廳),澳門人不會吃。反而不太正宗,包羅萬有甚麼都有得吃,澳門就能做下去。」「但這種大包圍的,天婦羅又有,燒物又有,甚至拉麵也有的在日本其實很低級,不會這樣做。」

「澳門人富有了,卻沒有去開眼界。」

因為大家沒去珍惜優秀的食店。沒有深入的了解,沒以行動去踢走水準差的食店。老陳表示,這情況下投資者自然會選擇受歡迎的餐飲,如大包圍的日本菜、拉麵、CAFÉ之類,而非堅持傳統手作或者正宗的味道。加上餐飲業是「辛苦錢」,不少傳統老店的下一代皆另謀發展,甚少會繼承店鋪。變相當老店的老闆一退休,那種獨特的味道便會「絕跡江湖」,甚而失傳。

發展霸權,好店更難留

美食一直是澳門的「生招牌」。雖然日漸褪色,但「澳門美味」這光環仍有餘暉。近年不少港澳媒體爭相開設美食節目介紹澳門美食。不少被推介之美食亦瞬間被老饗「蜂擁而上」,卻也令食店出品的質素受到壓力。「澳門可能習慣中午或晚飯時間忙完,便很休閒。但一被介紹後,客人太多,由頭忙到落尾。」影響的不只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一份閒適,一份享受生活的味道。「例如有一間麵店,十幾年前味道很好。就一個撈麵老闆都會慢慢落豬油落豉油,擺得漂漂亮亮再撒蝦子。但近幾年已再沒有。因為客人太多,有時水也沒隔好,麵也沒以前般放得漂亮。已經沒有了那份心機。」「亦有次出稿後,老闆娘問我可否撤回報道。因為一下子多了許多客人,每個客人都要求專欄推介的菜式。一來做不了熟客生意,二來廚師老是做相同的菜式,氣得想要辭職。」

但這塊「美食生招牌」還可支持多久?眼看通脹持續,經營成本逐年遞增,正令食店的出品質素逐年下降。「因為以前租金平、人工平、材料平,而且沒現在那麼多遊客。可以用很多時間慢慢用心去做好食物。跟現在相差好遠。」「例如牛腩,之前一位老闆曾經表示,澳門劏牛越來越少。因為他們仍堅持用新鮮牛腩,牛腩來貨越來越貴,於是現在賣淨腩也要七十多元才可以維持。所以店鋪如果不敢大幅加價,唯有每樣節省些,用料少一些,或者用次一等的材料,以彌補差價。所以水準一定比以前下跌。」根據統計局的飲食業調查,澳門去年的飲食店鋪及街市熟食檔由前年的1714間,下跌至1678間。去年行業支出則上升了11%,當中購貨佔支出41%,租金成本亦大幅上升25%。

今年施政報告中,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提出將在旅遊領域施政方針中,推出一項以持續提升旅遊服務素質為目標的「優質旅遊服務計劃」,希望「持續提升本澳旅遊服務質素及提升業界守法意識,強化本澳作為旅遊目的地的競爭力」。但老陳認為,這對保留澳門傳統食店作用有限。「得獎的可能來來去去還是那些店。」「政府做這事會真的發掘到好店讚揚,還是一堆旅客才去的食店?還是跟某些財團有關係的店才得到光環?店消失的最大問題是租金。即使得了獎,生意非常好,老闆由早到晚忙個不停,但租金一下子加幾倍,到時可能真的像馮志強所說,賣錶賣鑽石才維持得到。飲食業怎麼都沒可能負擔那租金。除非轉型,賣很高貴的菜。但很高貴的菜也不是澳門本來的味道。」

「我覺得可惜。我知道挽救不了。因為沒人接手,租金問題,發展不斷向前。我覺得現在的香港就是澳門將來的結果。香港約三幾十年前,還有好多大排檔街邊檔味道很好吃。其實有很多已經消失了。」

所以澳門的味道會越來越差?「我覺得是一定的。」老陳說。

「以前香港人來澳門,因為野食平,有人情味,好休閒,但現在正在消失。」
而消失的,不只是味道,還是澳門的優勢。

(獨立媒體網根據與論盡媒體之內容交換協議轉載此文,原文載於論盡媒體:讓「消失」發生的力量:專訪飲食專欄作家老陳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見社區 見同屋 見自己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見社區 見同屋 見自己
Dec 27th 2013, 02:51, by 陳景輝

不誇張,沒有六樓這個單位,也就沒有我了。在這房子住下足足 八年,真的説短並不短。對人對事,愛憎迎拒甚麼都好,既然大家共處一室,其實也都盡收眼底了。有幾多今日的我打倒昨天的我,自己當然可以假裝不見,但在六 樓裡不會有太多秘密呢。

社區

認識一個人有好多層。所謂「六樓」,難道不就是這種沒目的偶然生成的名字嗎?甚麼時候開始叫油麻地上海。例如我對樓下那些街坊的認識,相比對於街頭匆匆而過的陌生人的,一定多出許多。至少,八年來早上大家同坐附近的茶餐廳,別個臉又在另 一間麵店相遇,縱然不是推心置腹,但日積月累的言行舉止,或各自的身份背景,卻是有基本了解的。但這種關係又是很微妙。

譬如我樓下的黑道大哥,看見我這個示威常客兼書呆子,說話時總會客客氣氣,像是少幾句粗話;而我又會調節一番,故作豪邁,少談之乎者也。有時,是我問他們 油麻地江湖的現狀和歷史,倒過來,他們也會撩我談政治和時事。 在這個幾條街構成的小社區中,天天撞口撞面,日子久了,我漸漸認識,他們平日的作風跟我銀幕所見的黑社會角色,到底是多麼的不同。然而,自己也不時在想, 黑道大哥又會怎樣「理解」我們這類人呢? 在一次偶然的送贈下,我終於找到答案。

話説,社團也會定期開會。有時,他們會準備定一大煲的足料老火湯,給與會的兄弟們暖胃。有一次,他們飲剩了很多,剛巧經過茶餐廳的大佬M問我:「喂,阿 輝,我地飲剩好多碗湯,你地要唔要?可以攞番去你地公司俾你地D兄弟飲!」我頓時呆了呆,原來在他這位老大M心目中,我們這些社運人仕,其實一如他們的字 頭和社圑,所以才有了「可以攞番去你地公司俾你地D兄弟飲」如此繪聲繪形的説話。這又讓我記憶起,另一位大佬H有次開玩笑,說「下次包圍警署,一定要call埋你地!嘩,我係電視新聞見到,你地吹雞能力咁勁,動不動一萬幾千人包圍政 總,差佬都無你地符,真係勁揪夠做!」是的,動員和吹雞,在H眼中,原來並無很大區別。 這種關係很是微妙。

因為背景的不同,一方面大家都有點節制,不像在好友面前般可以展現自我個性,但在這份差異裡頭,我又可以如此這般的看見另一個自己,正 如他也能夠在我的言談中聽到了另一個自己。

同屋

在這個斗室最好的時光,是交談之中所得到的啟發和樂趣。這個斗室,經常忘記日夜,有時是通宵直至明晨天空出現的第一道藍光,有時則是風和日麗已經渴著酒的 悠揚下午。有陣子,我們幾乎可以從對方的文章中找回上一晚所説的話,而且長期傾談的結果,是對一個人的了解,仿佛到了熟能生巧的可怕地步,甚麼是死穴和強 項,又甚麼令人興致勃勃或無可奉告,都很清楚。這種同步性,得來不易,是長期交談對話的結果。

其次,跟林輝談旅行,他就沒完沒了,由西藏到以色烈到天涯海角,都有説不完的話題見聞;跟Parnell談交通規劃,他就儼然運房局上身,滔滔不絕;至於 周思中,他深深鍾情於鑽研環境生態和農業土地的現象和課題,以大自然作為思考方法,頗有一股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的況味。其實,以上三個範圍的東西,我所知甚少,因而傾訴起來總是獲益良多。這種差異之中的互補,又意味同步性之外的第二重意義。

但我最為難忘的傾談發生在一個下午。話說,我和一位同屋在一大清早各自讀了一本書,而且都是好書,頭腦思想頓時受到啟發震撼,一碰頭就急不及待,互相介紹 了各自所讀,更臉不紅的向對方朗讀了書中原文一次。及後,伴隨著酒精的刺激輔助,我們又一次深入的討論當中原文的思路,使理解變得更為豐富和深入。

其實,這最後一種對話最難尋獲,因它是創造性。換句話,這對話除了是朋友之間的共鳴和互補,更可以是創造。這同時是古希臘人對於哲學的註腳,在《古代哲學的 智慧》一書中,法國哲學史家作者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寫道:「對話因此是私人化的:它針對某一特定的個人,符合他的各種可能性和需要。正如在農業方面,一顆種子需要長時間發芽和生長,人們需要多 次交談,以便知識在靈魂中發育。」

而在另一段落中書又精采地談到:「一場真正的對話之所以可能,當且僅當對話雙方都需要進行對話。由於對話伙伴在討論的每一步都有雙方之間新的一致,他們中 的一個就不會硬要另一個接受自己的真理。相反,對話教會他們自己相互設身處地,因此超越他們自己的觀點。」 說來有趣,雖云談話是最平凡不過的人類活動之一,但好的談話和談話伙伴卻是世間難求。

或許,真要總結的話,這八年的經歷所教會我的,恰恰是這最平凡不過, 也最難尋獲的人類活動,這只能是長期共同生活的意外收獲。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