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與前海合作 青協培育年輕創業家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與前海合作 青協培育年輕創業家
Apr 5th 2014, 14:53, by 一蚊健

《蘋果日報》上月中揭露香港政府曾構思在廣州南沙或珠海橫琴兩地,發展各項產業,引起全城譁然。後來,政府承認「經研究後,認為大部分構思並不可行」。不過,粵港合作的風,不會這麼容易吹掉。其實,香港青年協會、前海管理局、和深圳市青年聯合會在不久前的2月28日,簽訂了「前海青年創新創業夢工場合作框架」。場地在6月底前建成啟用,匯聚內地、香港和海外青年人才。夢工場會提供各類支援,培育文化創意產業、資訊科技等新產業。

不少內地和本地報章也曾報導前海的青年夢工場。惟獨今年3月青協出版的刊物《Youth Hong Kong》(見主題圖片)的內容較詳細。該期刊物推廣青年創新。首幾頁是介紹前海及夢工場。隨後是香港和亞洲的培育例子。


前海青年創業夢工場簽約儀式。(圖片來源:前海新聞網

多項建設和稅務優惠吸引人才

夢工場位於深圳前海企業公館的西面,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包括會議展覽中心,學院,住屋區,多功能創新中心,三個培育基地等。辦公室首年免費,第二年半費,第三年培育成功的話就要搬出去。香港青年協會、前海管理局、和深圳市青年聯合會在今年2月28日,簽訂了合作框架。報章稱,該計劃已和十家公司簽約,包括騰訊。

本文提及的創業,是指幾個人,帶著一些新主意,目標是賺錢,但希望改變社會。它們沒有很強的business and revenue model。這就需要一些中間人和投資者,提供平台和意見指導,培育。

夢工場為青年創業家和天使投資者配對,邀請導師,又尋找各項融資方法,例如成立慈善信託基金,又尋找廣東省政府的財政支援。夢工場尤其支持公益和社會目標的項目。為了吸引更多香港人到前海就業,前海管理局容許香港青年創業者兩年豁免繳納入境物品關稅和增值稅(約22%),而個人入息稅則跟香港一樣,維持15%,公司入息稅也設在15%。

圖片來源:深港在線綜合
前海位置及面積。(圖片來源:深港在線綜合

配合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整個計劃是前海管理局發表的「前海2014年改革創新46條要點」其中一項。媒體提及的前海,是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面積15平方公里,是中國金融和服務改革開放的試點,並加強香港和深圳及廣東合作。今年前海並將全力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除了深港青年創業外,還有外商投資管理、跨境貿易、跨境航運服務、金融對外開放等。去年11月,前海管理局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招攬人才和引進資金。

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在接受刊物訪問時稱,前海面對的挑戰,包括跟上海自由貿易區競爭,背負創新和改革的壓力,以及改善跟香港的合作。張備強調,前海不會拉走香港的青年人才,反指擴張內地生意機會,鼓勵青年貢獻香港。

《Youth Hong Kong》隨後介紹青協的「香港青年創業計劃」,與及一些香港自家培育的企業,以及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室及服務的公司。在中國內地、台灣、南韓、印度、新加坡等周邊地區的培育基地和政府相關支援。

鄰近地方早已「做大個餅」,港人才猛然醒覺

跨地域融合,除了那些硬橋硬馬的租地和居住人口轉移,還會通過改變一地的經濟社會制度和發展策略。前海模仿香港,就是一個例子。當然,前海跟香港仍然有一點不同,例如前海不會實施普通法,而是「將普通法系的一些精華內容應用於前海」。

筆者猜想,城市管理者總希望城市茁壯成長,逃不開城市競爭的魔咒。廣東省內城市如是,粵港澳又跟上海及長三角如是,這兩個區域也跟東南亞大城市競爭。這群管理者相信青年和其創意是帶動經濟成長的動力,於是紛紛招攬他們。

如果前海夢工場一切順利,會否吸引香港人轉移創業陣地?這可能要看創業的意願和配套。如果賺錢的市場,或者解決社會問題的地方,是在內地,或者創業者期望走進內地大型科技企業,那前海會較適合。

在香港,成立公司仍然簡單快捷。有過來人稱,香港是個試驗主意和產品的好地方,成功後可以擴展至其他地方。特區政府好像開始推動創業風,例如成立startmeup.hk和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有些商人也從事天使投資或風險投資,雖然金額不多。

普遍香港人覺得香港不是一個創業的好地方,例如高租金,市場壟斷,或者是父母不鼓勵子女創業。雖然如此,正如前段指出,近一兩年多了人願意走創業之路,也多了機構扶助。筆者不時收到Pitch Day電郵,集合不同背景的人,構想新業務和新主意,尤其利用互聯網科技。

肯定的是,當香港人猛然醒覺特區政府曾經有「做大塊地」的想像,鄰近地方早已拉攏本地組織「做大個餅」。前海、南沙和橫琴每天也在建設,為了關心本土也好,為了鋪墊個人事業前途也好,我們也應多留意鄰近地區的事務。至於哪裡創業較好,筆者不敢判斷。唯有在此引用TechOrange一篇文章的內容,如果有地方能有台灣的民間創業力量,加上新加坡政府撮合全球人才與資金的政策環境,那就無敵了吧。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從馬屎埔再出發,我們努力寫歷史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從馬屎埔再出發,我們努力寫歷史
Apr 5th 2014, 14:11, by 余在思

圖:支援當日,沒有拍下甚麼相片,數十人分作好幾組,守著一些出口。人不多,但連結開始了。

「黎先生你覺得怎樣?」

「太累了。」

這句太累了,是黎先生經過兩年多與地政來來往往的程序後,到了今天被保安抬離耕耘三十年的農地後的感嘆。

太多時候,我們從媒體看到官迫民反的影像都只是瞬間之事。即便來到網絡年代,這瞬間甚至變成與時間無干的虛擬。畫面出現在我們面前,那些照片,那不超過兩三分鐘的錄像,背後的主人公之前所經過的辛酸與掙扎,原來已有好幾載。

也許一件事情的發生,除了畫面上沒能力交代主人公苦幹的那兩三年外,我們也可以將時間線推得更久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代人、好幾代人。沿著這條線,我們或會發現歷史。

一、

歷史不是靜止的東西。它是由現在對過去被遺忘的碎片,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拼湊。

甚麼是被遺忘的碎片?那當然是我們在忙碌生活中所沒有看到、不允許被記著、與及極力地埋葬的事情。那甚麼是沒有看到、不允許被記著、與及極力地埋葬的事情呢?那就是謊言要不斷掩蓋的真相。再問謊言是甚麼?在香港、台灣、茂名及全球許多地方,由當權者所主張的發展主義是也。

發展主義跟發展不同。你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隨著年日有不同的發展。但發展主義試圖混淆視聽,把美好與發展混為一談,主張的是整個城市及居於城市裏的人以致全世界,都要投入不斷發展、一味發展的神話中,尤其是,它特別著重經濟的發展。一種累進的發展思維進入了城市生活的血脈裏。我們有時不覺希奇,也不明所以,為何一所上市公司今年賺的錢若較去年賺的少,這叫做業績倒退?明明是有錢賺的,只是賺得不夠往年多,這就是倒退?要一年賺的多過往年,這是甚麼樣的發展要求呢?若一間公司營運上十年,就算只有一兩年業績倒退,那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這種畸型的經濟發展,背後每每有畸型的政策配合。我們一般都不想社會變得畸型,因為這樣的社會根本是住不了人的。有數據指,香港有錢人與貧窮人的財富差距愈來愈大。這樣的說法未免太過客氣。因為香港的貧窮人,根本早就與財富二字沾不上邊,何以能比較之?所以有錢的人,在主權移交前由政權說好了要「以資本家為首的執政」方針中,就注定要把貧窮人掃走,掃到不被我們看見的遺忘之域中。

在過去好一段日子裏,我們都有歧視新移民的時候。那是稱呼別人阿燦的年頭。那時有認為,新移民所生的小孩子都是壞孩子、讀書都不好、智商較低;甚至流行一種對新移民的批評,指他們不懂得教育小孩子,但又不停地生育。但罵人不懂教又不停地生,這說法除了涼薄之外,其實也是與發展主義相關的意識形態在作怪所致。彷彿內裏喃喃地說,這些人是社會的負累,他們生下來的也必然是社會的負累。既是負累,就不要來到這世界倒好!在一句又一句,一代又一代的負累指控咒罵裏,我們都在製造大量勞動力同時,又否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要知道,低層勞動者的勞動都是不甚被當作為貢獻的。我有時會想,若真有人要為歧視找理由,那必然是為了保持大量低層工作而做的。試問有甚麼比指罵你下流,然後你又依著這種下流的指控而生活更叫人不安呢?但在這個社會裏,這些不安都變得愈來愈合理似的。

二、

當發展主義走到窮途末路,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全面活於它的價值判斷牢籠中,很有可能的,我們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也會變得愈來愈窄,思維也變得閉塞。我們以為守著法治和程序公義便是社會走向通達繁榮之正途,殊不知,法治與程序對擁有資本的有錢人,及守護有錢人的政府愈來愈傾斜;它們也愈來愈離開低層市民更遠。當法與理都淪為既得利益者進行剝削的工具,因而失去了法與理是需要不斷完善以服務人民,使大眾都活於公平公正的生活時,人民難免會感到疲累,且是十分疲累。

黎先生被抬離農田那一刻,意覺到政府管治系統嚴重失靈。那一刻,我們也應看到自己正被排擠到這城市的歷史書寫之外。我們從小學的教科書中,讀到許多竄改歷史的內容。那些諸如香港地少人多,殖民政府在石硤尾大火後大力改善市民的居住生活,新市鎮發展如何美善。一切的鴻圖大計豐功偉績均淹沒了低下階層被犧牲的歷史。我們的莘莘學子一直在課本上學習到的,都是一部不民主不文明的歷史,一段背負罪孽只說「光明」的發展史。其中,處處也隱藏了行政的暴力。如此的歷史書寫,骨子裏分享著那種不鎮壓八九‧六四便沒有今天的中國的謊言邏輯。

三、

今天的香港噪動不安,其源頭不是我們發現了那些一直處於低層的農民、勞動階級甚至無家者的存在,而是有不少中產階層驚覺在發展主義走到瘋癲時,資本家與政權居然也會找他們來開刀。中產階層也開始從滴漏理論中看到,從資本家漏下來的餅碎一天比一天少。近年所謂的公民意識抬頭,或多或少與這種自救意識的出現有關。我們不時聽到有人說,對今天的香港感到很陌生。其陌生感說白了,只不過是我們已到達某種決斷時刻,要跟某種狼狽為奸的社會潛規則進一步結盟或分手的反應而已。有趣的是,中產階層常言道的覺醒,竟也找上了服務勞動階層與無家者作為他們處於過去秩序將盡時的具體反映。我在等待這許許多多中產階層(及偽中產階層)大聲及實在地宣告,他們也是無家者的一天來臨。因為如此這般,我們才看到人民真箇的醒覺發生。我們都是社會的低層,我們都是人民。這可能是對人作為人的最根本的認知,也是最公平最原始的自覺。抗拒被定義的外框,重拾自我發聲的權利,我們才可以說出香港人是怎樣,農民是怎樣,人民是怎樣。

當中產感到香港不再依然,幸福也漸次離他而去的時候,被隱沒於生活視覺下只求三餐一宿的低層人民,他們面臨的是更大的困難。一方面,他們發覺那虛假的法治原來不甚正義;另方面,他們亦看到操盤者粉墨登場,赤裸裸地連最後一片遮醜布也掀開。黎先生說,經過這一天,他對政府完全死心,對警察保護市民也徹底失望;但他感謝各支援者的關心幫忙。這一刻,我聽到有支援者說,這不只是黎先生一個家庭的事,也是大家的事,是社會的事。亦有人緊接著說,我們反倒要多謝黎先生,藉著此事,他了解更多,感受更深。

四、

早前有大陸高鐵工程地段發現極高價值的歷史遺址,但國內當局沒有因此而改變走線,只督責考古人員在限定時間內儘量挖掘。這樣的情況,在香港高鐵行經的石崗舊菜園村地段也同樣出現。這次據聞是發現了宋代遺址。奈何,考古報告早在兩年前已得悉此事,但卻在兩年後的今天才公諸於世。我們不禁慨嘆,為了一條鐵路,香港政府可以去到這麼盡,背負了違反一般常識程序的處事模式也在所不計。

五年多前的一條高鐵工程強行上馬,埋葬了一段五六十年經營已久的散村生活,埋葬了市民要求監管公共財政開支的權利,埋葬了市民對政制不公的革新要求。當下我們若重新進行歷史挖掘,我們或許從所站的土地上,重新看到本土農業為我們解決食物自給率的契機,發現土地問題解決的出路,與及如何公平地生活在這地上的有機個體與社群。

註:昨天(4月4日)電力公司到場截斷黎先生農地的電力供應,拆走了灌溉的水管。這不單令被收土地範圍沒有供水,就連沒有被收、位於水平較高的土地,也因沒電而缺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輸贏之外,《KANO》的最後勝利——順回一些批評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輸贏之外,《KANO》的最後勝利——順回一些批評
Apr 5th 2014, 13:21, by 陳景輝

早前我在《明報》的專欄短文(《KANO》、成敗和民主運動),受到惡意攻擊。

對於網上的扭曲和批評,筆者早就見怪不怪,一向無心理會。但基於自己喜歡《KANO》的緣故,又一廂情願地覺得,電影能為愁雲慘霧的政治氣氛注入精神力量,那就借此機會談談之前意猶未盡的東西吧。

1輸贏的重新思索

輸贏的問題,很值得玩味。《KANO》的勝利並非現實賽果規定的勝利。在最後一場比賽,台灣嘉義農林明明是輸了,但在場的觀眾卻一面倒的為輸掉的一方歡呼打氣,為甚麼呢? 不只觀眾,還包括它的對手和那位原初敵視他們的記者也都同樣遭到俘虜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在此,《KANO》展現出冠軍杯以外的勝利,即相對於冠軍,彷彿亞軍更像是勝者的吊詭。因為,通過實現了《KANO》式的精神特質(包括鬥心、誠心誠意、專注、不怕輸、相信自己和隊友,以及沒有退路的迎戰,等等),嘉義農林隊獲得了人性和體育競技場上的最後勝利,這個勝利根本超越了正常賽果意義下的世俗勝利。

整齣電影當然不只一場比賽(有輸有贏),但無論如何,這最後一場「輸了」的比賽,所表達出來的「勝利觀」,卻最為豐富,跟之前的有所不同,因而成了電影的高潮所在。這是第一點。

由此引伸到現實,政治世界當然渴求成果,但在一般意義的成果之外,《KANO》所展現的最後勝利(超越一般成敗論),甚為值得我們深思。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與之相距甚遠。

2新和舊,《KANO》精神之匱乏

《KANO》式的精神特質,確是香港政圈缺乏的。

一味強調「妥協乃政治藝術」的温和一方當然缺乏鬥心,予人未打先輸之感,這大家都知了;但那些急於求成,為鬧而鬧,敵友不分,不時破壞政治倫理的激進派,他們同樣沒有實現《KANO》式精神。對於政治,兩者都予人缺乏誠心誠意的感覺,無從喚起普遍的嚮往。

《KANO》所表現的勝利,既不是你拿了冠軍就能拿到,也不是輸掉了就會失去。

因而,近兩年香港政治的發展,極之鬱悶,成好敗好,都沒有像《KANO》所呈現的「運動」般,能夠為四周的人和觀眾創造出普遍嚮往。而這一嚮往,並不只是當事者自身的狂熱,而是四周平凡人也都投入起來的那種政治嚮往(我想,最接近的或許是反國教運動,而在打掉了國教科這件事上更有實質成果) 。

面對中共暴政,強弱懸殊的情勢下,勝利並不容易,特別是在政改這種涉及中共統治實權的問題上。但至少,應該像《KANO》所展示般放手一搏,並相信自己和隊友,才能奪取最後勝利。

3體育跟政治有關係嗎?《少林足球》和《KANO》

當然相關。政治也是另一種競賽,所以你會發現《KANO》式精神的元素,像那種勝負觀、鬥心、專注、不怕輸,以及沒有退路的迎戰等,若放在政治領域,也是完全切合。

反過來,香港激進派流行的流氓式網絡批鬥,卻在《KANO》中卻找不到,只能在《少林足球》找到。電影中段一隊跟少林足球隊比賽的業餘隊伍,他們踢人不踢球,褲中隨時準備了些士巴拿和槌子,完全缺乏體育精神,像極了今日那些不講道理、惡意扭曲和為駡而駡的政治激進派形像。

(補充:一些人批評說:「個人的體育跟集體的政治無關!」坦白說,這種批評讓人以為批評者本人並沒看過電影。整個電影本來就是將球隊的發展跟整個嘉義城鎮的發展,平行串聯起來,當中一段八田技師更鼓勵棒球少年們,當要為台灣人爭光。當然還未說球隊的多元族性更是電影焦點之一。當嘉義人一直全神貫注收聽比賽,近乎榮辱與共,打棒球真的是純粹自己的事嗎?)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寡佬飛行日記》雜想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寡佬飛行日記》雜想
Apr 5th 2014, 09:10, by 新逸仙

CCTVB於4月4日晚播映《寡佬飛行日記》﹝Up in the Air﹞,該電影由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講述主角Ryan Bingham﹝George Clooney飾﹞因工作需要——專職負責替企業裁員,而四處漂泊,然而他卻十分享受這種生活,也許「家」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個模糊——甚至抽象——的概念!
本來對這齣電影不大感興趣,故此抱着姑且一看的心態,孰料漸漸被故事內容吸引,結果觀賞完整齣電影!猜想也許因為筆者心底裏一直奢想能像Ryan那樣一嘗那種「游牧」生活,自得其樂——反正本身是「寡佬」一名;但筆者決不為Ryan的職業!
當Ryan出席他妹妹婚禮的時候,他開始思考是否應該繼續此等生活模式,並嘗試改變。然而,教人諷刺的是,結果卻事與願違……Ryan以為約會的對象——Alexandra "Alex" Goran﹝Vera Farmiga飾﹞——對感情認真,故此他也開始認真投入此段關係,孰料對方竟是有夫之婦……有時,人生吊詭之處,就是當嘗試努力改變自己時,但結果卻總是不得要領……﹝註:這不代表Ryan最終沒有絲毫改變﹞
Ryan的新同事——Natalie Keener﹝Anna Kendrick飾﹞——因不堪工作壓力而呈辭。Ryan的上司抱怨Natalie只透過電郵交待便一聲不響地走了,他因此而認為現代人連最基本的禮貌也沒有。也許他的觀點沒有錯,但他忘記了自己當初贊同Natalie的改革建議,透過視像會議——而非親身到達公司——替企業進行裁員工作,結果令原本令人討厭的工作弄致更令人反感!!!更重要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現代通訊科技發達,無疑改進了現代人的生活,然而同時亦令人變得更冰冷……流動電話、電郵、Facebook、WhatsApp到底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抑或令人與人之間更形隔膜?
劇中亦談及裁員這社會話題。「裁員」,在現今社會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對管理階層來說,任何決定必定有其原因、動機——姑勿論是否合理!然而,有時一個行政決定不單會影響了不少員工的前途,甚至下半生……﹝註:被裁者常被要求對外緘默,以免製造恐慌云云;但管理階層有否想過,一旦發生裁員潮,士氣早已受到打擊﹞曾有論者批評人類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發達的社會——如森林那樣「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結果導致人人——尤其是低下層的人——「因工為奴」!問題是,難道人類社會非要如此不可?
此外,劇末安排了一段被裁者心聲﹝不知道是否由演員模擬﹞!試問有誰願意面對失意?正如部份被裁者分享,教他們怎樣面對親人及社會?除非犯了過錯,試問有誰願意被裁撤——尤其是當自問「無功亦有勞」﹝當然,對管理階層來說,要裁撤一名員工,自然能夠找到千百理由﹞,當想到自己的前途,甚至人生,漠然不知所措時,此等感受非但「百般滋味在心頭」,甚至「有苦自己知」﹝註︰城中某才女曾表示她只願跟比她強的人來往,不願跟失意者為伍;但她有否想過人皆有失意之時,不是每一個人能像她那樣堅強,況且再強的人亦有軟弱的一刻﹞……際此艱難時期,親友有否想到他們的支持對失意者是何等的重要……對失意者來說,無非希望對方能感同身受,使他不感到孤單,甚至一個溫暖的擁抱其實已足以遠勝過一切﹝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international/20131215/51995710﹞……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張楚:孤獨的人能重生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張楚:孤獨的人能重生
Apr 5th 2014, 09:15, by 斐宇梧的中文唱片架

90年代初的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風眼中,國家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地加速前進,商品經濟意識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範疇,以致精神運動被物質追求進一步稀釋,知識分子被「共名」的狀態掩蓋或喪失了獨立的個性。於是在1994年,並稱「魔岩三傑」的竇唯、何勇、張楚都不約而同地通過他們的專輯透出那時代的困惑,個體身份不得不又重新去書寫,心存的焦慮也再次被載入了歌。竇唯的《黑夢》,幾乎卸下所有浪漫與歡愉,把夢一樣虛幻縹緲的音樂去朦朧現實的存在感,也面對現代人凋敝的靈魂;何勇亂步的嘶鳴,穿插在編曲、配器的奇山秀水之中,他直接控訴生活的荒廢徒勞,淺顯亦深刻地表達青春的迷惘;而張楚個人化的壓抑狀態,又折射出集體式的無力疲乏,人人日忙夜忙終無法消化,所慾與所懼都被同時填進了這些殘破的軀體內。

身處於大時代之洪流裏,張楚卻靜靜地想,像他專輯文案寫到:「要決定找尋一種更真誠而樸素的質感,不是來自他的情緒發泄,而是來自思索與觀察,也希望人們在他的音樂中能得到更實在的感受,而不是太簡單的浪漫」。收起表面批判力道的張楚,更多時候從黑房子的窗口望向這仿佛太平無事然藏著躁動的世界,他既旁觀又有深刻的自省,鎮定地在織著一張網,又承受外界即將到來的崩解。孤獨的人是可憐的,你會覺張楚吃力的演唱,即使心有壯志也已被高速轉動的社會耗得疲憊,這是工業化的結果,人們只會變成在巨大工廠重複裝上的配件,缺失信仰地生活著,於「盛世」的殘酷之下,小人物連造夢也是難事,他們只留下如專輯錄音效果一樣暗啞的身影,憔悴地走回到城鎮內的住處。

張楚以前的《姐姐》,還是會猛然地唱出「我想回家」,然到了專輯《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他卻只能默默地哽咽著「離開,離開」。《愛情》一曲,使人更深切體會活在虛浮社會內的心靈失重,大家放眼四周看到的繁華又跟自己內裡的孤獨成強烈對比,而歌中緩拍的音樂、神遊的氣氛,與張楚口白式的冷靜審視,既是散漫無力,又明顯帶失落之感;這都市蒼涼得如同荒野,令我們總想逃脫,張楚以對「愛情」的背棄,實質卻交代了此掏空人精神的地方,已經沒有什麽可值得留戀。

「煙消雲散和平景象,灰飛煙滅全是思想」,寫出過渡時期諸多變味的《冷暖自知》,不著意製造憂傷,卻從容地讓人留下「凝望」的空間,那些跟旋律渾然天成的歌詞,像淡淡日子流動,又一語打中找不到歸宿的人的脆弱,現實正無情地把理想全部取走,再高尚的人也可能會掉頭投靠媚俗,小提琴拉奏出生機勃勃氣息的同名歌,一洗《愛情》的頹靡,令生命好像又重新於欣欣向榮的大地上綻放出來;張楚利用滿滿是諷刺色彩的音樂與文字構思,反省在慾望衝擊下,連孤獨的驕傲也「從風中飛舞跌落人們腳下」;周圍的新秩序已經被重塑,舊有的思潮已經被更改,反對無聊的人,「為了美麗在風中在人們眼中變得枯萎」,一顆心的變遷,影射出歌者對這已記不起「時代憂傷」的大環境下之無奈情感。而張楚唯有跟著一起面向人群、闖開懷抱,和大夥兒去乘涼,「街上依舊是那麽明亮那麽富麗堂皇,最後我決定穿上我最乾淨的衣服回到街上」,此首「鬆了下來」的副歌,是那麼地演進自然,又別俱含義,它恰似人已無力去硬撐和搏鬥,只能在麻木中接受現實的鞭打。

「請上蒼來保佑這些,隨時可以出賣自己隨時準備感動,絕不想死也不知所終,開始感覺到撐的人民吧」,張楚欲蓋彌彰的寫法,選取「無所謂」的角度,如人到絕望時愛講反話,放棄了對此「靈魂」變輕的世界之執著。《螞蟻 螞蟻》自得其樂的歡快氣氛,以生活最簡單的農民,再象徵能有飽飯吃的眾生無欲無求、拒絕遠大抱負的生存之道,甘於「墮落」到平凡的歌者,因殘夢也化為烏有,令他樸素寫實的《趙小姐》,在專輯裡面又多了層深意。而編曲跟隨心理的掙扎躁動活蹦亂跳的《廁所和床》,隱含地以進食、排泄(廁所)與性(床),當作生活的主要安慰,「身體只在舒暢,心卻無法反抗」,有些東西會被慢慢消亡,人的「存在」也會因對夢想的背叛,而被漸漸地淡化。

張楚自知「文明」已使我們變得歸順、服從,他卻力圖以殘忍、渺小的「蒼蠅」形象,為世界帶來點「骯髒」。歌曲內嗡嗡作響的口琴,正好比著蒼蠅的飛舞,貌似甜美但空洞的生活,亦以較平平淡淡的主歌所素描;「溫度和地方越來越適合我們頭腦發胖,我最討厭的玩意兒是我最高級的營養」,張楚隨後的突然憤怒,像被荒謬年代壓抑得忍無可忍的一次爆發,即使明知有被拍死的危險,他都不想讓愛的糖漿所黏住;令人走向毀滅的「腐朽」,他反而要飛往洞察體驗。張楚的《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將自己投入到「平庸」中,然在平庸裡,他又冷靜地嘲諷了平庸,「鮮花雖被摘掉,但也應該會長出來」;腐爛到最後,也可滋養出新生,年輕的人們尚能用青春再一次改寫世界,如他唱到的,「嘿嘿嘿,別沮喪」,「前面是光明的大道」。

首選:蒼蠅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牛牛百科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牛牛百科
Apr 5th 2014, 05:16, by 晞。觀影記事

4月2日 21:15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一般而言,紀錄片都會帶給觀眾一些啟法,或帶有教育意義、或令人有反思空間,無論以甚麼形式來拍,最終都有一個明確的信息想告知觀眾。《牛牛百科》看似是一部描寫人與牛之間關係的紀錄片,藉著片中不同種族對牛隻的觀感,從而叫人反思怎樣跟牛隻,甚至生態來一和平共處。本片的出發點其實不俗,也不難叫觀眾有所得著,可是,這部《牛牛百科》的拍攝手法卻來得力有不遞,非但難以感染觀眾,更是挑戰著大家的忍耐力,令大量觀眾中途離場。作為一部紀錄片,本片基乎全無任何旁白和對白,也沒有很多訪問或事件研究,整部電影拍來支離破碎,叫觀眾只不斷地看著一群牛在活動,焦點模糊不清,甚至連主線的中心思想亦不能好好表達。觀眾只能依靠那些凌碎的片段來理解劇情,惟其調子卻異常地沉悶乏味,104分鐘有如看了400分鐘。

牛隻自遠古已跟人類關係密切,哪管是耕田或用作擠牛奶,甚至食用。如今,世上仍有不少民族視牛隻為聖物,非但與之像朋友般共存,甚至奉若神明。同時,一般大眾卻只看到牛肉和牛奶,甚至不昔對之展開殘忍的虐待和獵殺,血淋淋的鮮肉背後,人類到底應如何跟「牛牛」共存?

的確,《牛牛百科》看來頗有一些探討生態平衡,反思人類過度虐待動物的影子,故事以「牛」作出發點,平平穩穩地拍下去,效果理應不難至少成中上之作。本片看來也總算製作認真,走訪不同地方,以多角度去剖析這些議題,看得出全片做過仔細的資料搜集,按此來看,本片的水準理應差極有限。

偏偏,本片卻於拍攝上犯了極大的毛病。整部《牛牛百科》基乎全無對白,更連輔助內容的字幕也欠奉,全片只有大量極其靜態的空鏡來敘事,全得靠觀眾自行想像到底畫面想表達甚麼。來到一些比較專門的議題,例如配種等情節中,觀眾稍一不慎隨時會看得一頭霧水。作為一部紀錄片,本片以近乎意識流的手法去敘述這些顯淺的課題,其實作用不大,反令議題難叫觀眾看得投入。

此外,本片也為這些屠宰的情況作平衡,片中也不時滲入不同民族間對牛隻的見解。可是,礙於全片幾乎沒有對白的情況下,劇情的論點不時跳來跳去,過程愈看愈混亂,而畫面只單單就著局外人的身份冷靜去看這些事情,而且不加任何補白或解釋,更令劇情看來支離破碎。這些論點不時在毫無預兆下,突然來一個轉折,更讓本片看來立場把持不定,似乎連導演也不懂得要站在哪一邊。

最後,這些混亂的敘事手法,只叫觀眾看得不明所以,甚至充斥大量無意義的畫面。以此形式拍下去,非但是立場把持不定,更仿是隨便把一堆片段胡亂剪輯下去。觀眾難以找到甚麼得著,叫電影悶場連連,極考觀眾的忍耐力,令中途有不少觀眾離場。作為一部紀錄片的水準可以差劣之此,也真算是電影節的一套經典「中伏」之選了。

總的而言,《牛牛百科》看似有一個很具話題性的立論,從不同角度看「牛牛」看悲喜一面,選材有創意,也盡見下個心機作資料搜集,只敗在全片敘事手法不堪入目。作為一部紀錄片,全片基乎沒有對白,甚至不時採取近意識流的手法去敘事,非但叫人看得不明所以,更覺悶場多不勝數。以一個紀錄片來說,本片論點混亂得連導演似乎都不清楚自己的立場,長時間以旁觀者身份去拍一堆「牛牛」的鏡頭,卻只如堆砌一段長逾個半小時的無意義畫面。觀眾非但沒有甚麼得著,更覺本片看來拖拉乏味,浪費時間。

Rating:0/ 5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幻想之作!足球版《女朋友帶你返屋企食飯》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幻想之作!足球版《女朋友帶你返屋企食飯》
Apr 5th 2014, 02:41, by 足球群英傳

筆者近期在網上看到一條由甘草演員盧宛茵主演的短片,叫做《[公屋潮文] 公屋●居屋●私樓》,是改篇自著名高登潮文《女朋友帶你返屋企食飯》。看了這條短片,尤其筆者認識片中某位角色,突然有個念頭,不如我來個N次創作,寫個足球版本。


盧宛茵版的短片

香港雖然是足球沙漠,但仍有很多人從事跟足球相關事業的工作,如果這些朋友去見家長,伯母又會有咩反應呢?筆者其實唔太清楚以下幾份工作背後會唔會好筍,都係靠印象寫,如果有錯,歡迎大家提點,或者睇完就算都冇所謂,因為筆者都係無無聊聊咁吹出黎。

我係球員:「女朋友今晚帶我返屋企食飯,伯母問我做咩,我話做球員,踢緊南華,未來想步陳七後塵,返大陸搵食,賺人仔。雖然大陸多黑哨,可能又要踢假波,但冇辦法啦,我都想快啲搵夠錢結婚,宜家咪辛苦啲。此時,伯母話有啲唔舒服,要入房先,你自便啦。我就同女朋友大家眼望望,最終不歡而散。」

我係記者:「女朋友今晚帶我返屋企食飯,伯母問我做咩,我話做記者,專門採訪足球新聞,喺報紙度做,喺東方呀,不過人工就少啲,好後悔之前冇轉行做財經。呢餐飯,我有飯食,都叫做又有肉食吓,但成餐飯伯母都冇再問我,話之我浸大定中大新聞系畢業,食完飯,伯母會大聲叫:『女,送客!』」

我係講波佬:「女朋友今晚帶我返屋企食飯,伯母問我做咩,我話做講波佬,喺電視台,有線呀。不過就冇英超、西甲、世界盃講,但都叫做有得出吓鏡,算係咁啦。呢餐飯,我都好開心,有飯食之餘,又有雞胸食,伯母好欣賞我講德甲同日職,而且話題非常之廣,有講有笑。有得出鏡有得威,話之你咩大學畢業。伯母仲問我返工會唔會見到陳豪、馬國明……走時仲會點點頭。」

我係波衫店老闆:「女朋友今晚帶我返屋企食飯,伯母問我做咩,我話開舖賣波衫,間舖都有幾百呎咁大,早年老豆老母做落盤生意,我又鍾意足球,咪接手囉,算係咁,自己生意,好過打份工、幫人哋賺錢。遲啲間舖賺到錢,一定唔再租,買間舖黎做,伯母話我有志氣,又叻仔,因為我有盤生意。呢餐飯,我好開心,有飯食之餘又有魚食,有講有笑,走時伯母問下次去我舖頭買衫有冇折……」

我係馬會操盤手:「女朋友今晚帶我返屋企食飯,伯母問我做咩,我話喺馬會做操盤手,負責睇住啲傻仔明知我哋做莊賺梗都送錢俾我使,雖然有時返夜晚,但都叫一份專業,好難入行,年年有人工加。成餐飯,好開心,好溫馨,你會好似多左個老母咁,伯母又會好欣賞我當年讀數學同電腦嘅決定。呢餐飯,有飯食之餘,又有雞脾食。走時伯母會問我今晚場歐聯有冇內幕貼士……」

我係足總高層:「女朋友今晚帶我返屋企食飯,伯母問我做咩,我話喺足總做高層,雖然係高層,但唔係好忙,得閒都係開吓會。我老豆見我鍾意足球,前幾年就同個世叔伯講聲,我就入咗足總度做,平時同主席、董事講吓波,傾吓馬。呢餐飯,有飯食之餘又有雞脾食,伯母笑容由心裡笑出黎,因為個女可以搵到個有錢之餘屋企又有權有勢嘅男朋友。話之你有乜學位有乜沙紙,有個有錢老豆最緊要,走時伯母會問你點解唔坐多陣、同女入房睇埋場歐聯先走。」

參考資料:女朋友帶你返屋企食飯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消費模式與畸形「通脹」

 
How To Lose 19.8 lbs In 21 Days.

Lose weight the right way and keep it off.
From our sponsors
消費模式與畸形「通脹」
Apr 5th 2014, 01:10, by 言士

最近思考的不是哲學問題,而是一個消費問題-我想買一部智能手提電話與平板電腦,但不知如何配搭。掙扎,因為不甘心花近一萬元來買兩件電子產品,而兩者不少功能是重叠的。回想起五年前,我不曾認為平板電腦是「必需品」,因為它壓根兒未正式面世,但現在我卻很需要它來讀PDF檔案與電子雜誌。雖然平板電腦並非每個人心目中的「必需品」,但這一天可能終會降臨,正如我們以前不會想像到智能電話會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一樣。事實上,已見愈來愈多人在巴士、地鐵上拿着平板電腦看電影、雜誌。

香港人很「窮」,至少大量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在抱怨物價騰飛,入不敷支,但其實令我們「窮」的不單單是因為物價上揚,還有消費模式的改變,正如我比五年前花更多錢在電子產品一樣。經濟學 101 告訴我們,通脹會令我們的購買力降低,但如果再仔細一點分析,將「通脹」的定義拓闊到經濟學以外(即不是在談經濟學上的通脹),我們可以更了解「窮」的根源。

藍海式通脹
相信在商場戰鬥的創業家都會讀過W. Chan Kim 與Renée Mauborgne撰寫的 "Blue Ocean Strategy",教創業家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尋找「藍海」-沒有競爭的新市場。近年較明顯的例子是 Apple 的 iPad,巧妙地利用「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來開拓一個全新的平板電腦市場。Steve Job推出iPad時,平板電腦市場是一塊未開墾的荒地,要買平板電腦就非買iPad不可,而Samsung等競爭者的加入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了。Apple 可謂電子產品市場裡製造「藍海」的佼佼者,在2007年推出iPhone時,iPhone以手指操控代替舊式的觸控筆式操控,重新定義智能手機,成為智能手機中的「藍海」,然後其他智能手機生產商紛紛湧入這新市場,成為Apple的「跟班」。

當「藍海」開發在奢侈品之上,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不少「藍海」產品都有發展成為「必需品」的傾向。我們沒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也可以生存,但我們總覺得沒有它們生活就像是欠缺了什麼似的,於是現在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而平板電腦也愈來愈普及。再看久遠一點,曾幾何時,幾乎人人都擁有一部 MP3機(是智能手機令這市場萎靡),明明不聽MP3是不會死的;儘管這是一個具爭議性的例子,入門級單鏡反光數碼相機也是一個「藍海」。曾幾何時,在數碼相機市場中,就只有入門級的普通數碼相機與專業級的,但入門級單反改變了數碼相機市場的生態,令沒有什麼攝影技術的用家都紛紛投入這個弔詭的「入門專業」世界。現在只要大家到尖沙咀星光大道,就會看到不少內地遊客單手拿着單反,用自動模式來亂拍,以為拿着專業級相機就是專業級攝影師,相信他們就是被商家的宣傳誘進了「藍海」。當然,這不是內地人的專利,有很多不太懂攝影的香港人(尤其是年青人)都傾向買單反,或者最新推出的無反數碼相機,甚至認為這是「必需品」。順帶一提,很多人都會旅行前買相機,而旅行目的地愈「豪華」,買的相機就愈先進,彷彿不買好相機就會將整個旅行浪費掉般,在這種情況下相機也成為了旅行的「必需品」(可參考Susan Sontag的名著《論攝影》)。

說到底,現在朋輩壓力實在太大了,形成一種資本主義式欺凌-以前是擁有新奇的東西可以變得有型,現在是沒有其他人擁有的東西就會變得畸型。朋輩壓力的上升,因為商家鋪天蓋地的宣傳,也是因為新媒體的興起。

當「藍海」產品成為「必需品」,花費就頓時由零變成數百甚至數千塊,例如我以前不會花任何錢買平板電腦,現在卻要用數千元來當「必需品」,令消費大增。這些新產品也會增加平日的經常開支,例如因為平板電腦而使用3G數據服務,每月百多元;單反或無反相機開拓了鏡頭的市場,入場費也是以千元計的。不少香港人都在怨窮,說什麼都加價,卻在購買奢侈品時卻毫不猶疑,也不抱怨,這情況實在令人困惑。另一方面,就算父母收入不高,也會為子女購買一部很不錯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而且不時要再給錢他們換新機,這也令人感到困惑。

如果大家有留意,「藍海」出現後,那些近乎「必需品」的奢侈品會不斷漲價,例如質素不及單反相機的無反相機定價竟然及得上單反,而 iPhone 5、Samsung Galaxy S3的定價竟然可以飆到六千元以上(已接近七千水平)。數年前,我們哪會想到智能手機可以漲價到這個水平﹖不過,雖然價格節節上升,但香港人都會毫不猶疑地買,令他們花在真正必需品的錢愈來愈少,我們可以戲稱這現象為「藍海式通脹」。

延後收費
「藍海式通脹」的出現,帶來「延後收費」。

二手市場因為拍賣網站、論壇的興起而變得活躍,而不少手機、電腦零售都會提供 Trade-in服務,令消費者只需要加點錢就可以換到新機。我認識一個朋友, iPhone 3、3S、4、4S、5 都用過,因為iPhone 的賣出價向來不錯,因此他每次升級都只需要補數百元或者千多元,他說很「合理」。可是,他同時承認,每次升級都沒有為他帶來什麼好處,尤其是iPhone 3轉 3S、iPhone 4 轉 4S的兩次升級,分別不明顯。換言之,以用家的經驗角度看,他用數百元換了一部差不多的手機。

當然,iPhone 4S 的功能比 iPhone 4的好,但如果用家感受不到,他就只是付錢買一部沒有分別的新手機而已。從這個角度看,他好像在不斷為一件產品付「延後收費」。現在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愈來愈短,消費就愈來愈有機會付這種「延後收費」,令原本已經價值不菲的產品更見昂貴。這可謂另類「加價」!

霸權通脹
我們總覺得消費物價指數不能反映通脹,究竟原因何在﹖我認為其中一個主因是即使我們可以購買更平宜的貨品,或者到更廉宜的餐廳用餐,我們也愈來愈難找到那些商品與餐廳,或者到那些地方消費極度不方便。

地產霸權之所以成為霸權,其中一個原因是霸權可以將城市的重心放在他們的物業上,例如商廈就是 IFC 或 ICC,而商場則是 APM、The One或朗豪坊等。當人流集中在那些地方,其他一切地方就變得不方便,也顯得陳舊。城市人,就是貪新忘舊。

在大商場消費是最方便的,也是最昂貴的,結果即使平均物價只上升百份之三,但不少人會因為方便而選擇升幅達百份之六的商鋪。一些平民超級市場平均價格比大型超市平許多,但要到那些平民超市購物不易,這令那些平價貨只能遠觀。再者,在霸權地方開店的都顯得較有商譽,例如如果你購買家電,即使明知有網上直銷網站可以有近百份十的折扣,你卻可能會因為信心問題而光顧百老匯、豐澤等商店,而那些商店都落戶在租金最貴也就是最方便的地方。這種「漲價」,可謂是「霸權式通脹」!

霸權式都市發展模式令人流極度集中,而欠人流的地方則逐漸凋萎,價格較廉宜的小型商店、餐廳都捱不住而相繼結業。當選擇減少,那些較偏遠的地區會進一步失去人流,結果小型商店、餐廳的經營環境更艱難……惡性循環一成,萬劫不復。以這模式發展下去,平宜的選擇只會愈來愈少,而且到那些較平宜的地區消費也愈來愈不方便,讓「霸權式通脹」愈來愈嚴重。

更悲哀的是,不少原本較廉宜的商鋪都學懂了 rebranding 的技術,例如普通茶餐廳(如果他們的地點接近霸權的中心)都包裝得好一點,然後將定價提高兩三成,結果普普通通的牛腩飯都可以賣七十大元。Rebranding 原本是大型連鎖商店的獨門技術,例如百佳的 TASTE,惠康的 Marketplace等等,只要裝修得好一點,加入與 City'super 的接近級數、類型的貨品,就可以提高原本在普通超市售賣(或未 rebrand 時)的貨品價格。這是商店提高利潤的策略,而他們的成功就是消費者的失敗。

「思障」通脹
先看看以下情況,你有否試過抱有這種想法來大灑金錢﹖

一、面對多個型號,買平的還是貴的﹖你決定要買好一點,因為可以耐用一點,不用那麼快就要換掉。結果,你買最好的,但很快就將它換掉。

二、你要買的電子產品有很多你不要的功能,但你仍覺得買了就會用。結果,到你百年歸老都未曾用過那些功能。一部六千元的智能手機,你當是一部二千元的低能電話用;或者,買一部四核手機,只用來玩 Angry Bird。

三、付數百元當了某餐飲集團的會員,得到很多優惠券,可以在其旗下餐廳使用。結果,那些優惠券到過期時仍原封不動。

四、你從來不健身,甚至從來不運動,但你認為只要付了錢健身就會有動力,結果還是成為健身會的「尊貴會員」-付了錢又不享用其設施。不知怎的,就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懂得「沉沒成本」的概念。

這些消費心理令你購買的不單是產品,而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性。可能,你會滿足於這部手機,不會那麼快換掉;可能,你會用得着那些眩目的功能;可能,你會用得着那些優惠;可能,你會因為那龐大的健身費而健康。然而,日新月異的市場總有方法令你心癢,經過細心設計「優惠」總有辦法激起你的購物衝動,於是你忘記了當初的打算,也忘記了節省開支的承諾。

五、「好好為自己加油吧!」你花三十多元買一杯咖啡來展開痛苦的一天,然而你根本不享受那杯咖啡,甚至不知道為什麼那杯咖啡值三十多元。可是,你日復一日地買,將那種不知價值何在的東西習慣化、正常化!

六、晚餐的預算是一百元,見餐牌的標價是一百二十元,心想反正差不多,多二十元而已,於是決定光顧。結果,你幾乎每次都超支 10 – 20%。

七、「好好獎勵自己吧」成為最佳的消費理由。結果,你不斷「獎勵」自己,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無時無刻都在折磨你,而且你獎勵自己的都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於是錢都往最不必要的地方燒。

八、見團購有大優惠,於是心動購物,即使你從來沒有打算買那類產品。當團購愈見流行,這種優惠日日有,於是這些預算以外的消費漸漸變成經常性開支。

這些消費心理令奢侈品消費變成日常開支,這美其名是 "Life style",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浪費。結果,就算物價不變,你的消費也會愈來愈多。

這一種「通脹」怪不了誰,因為都是自己種下的惡果。

* * * * * *
通脹是一個大問題,而在這個高通脹的年代,我們的新消費模式令我們雪上加霜。這是商家的圈套,而不少人甘心被困,要走出這困境嗎﹖要看看你是否願意回歸成為一個不理世俗目光的簡單人了。

何謂簡單人﹖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我們想要的是否我們需要求的﹖我們需要的是否只是商家希望我們需要的﹖很多問題,先思考,後消費。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周而復始的造鹽人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周而復始的造鹽人
Apr 4th 2014, 18:45, by 原人

上圖︰大地之鹽的海報
下圖︰埃塞俄比亞的造鹽人

(有劇透,請留意)
欣賞印度電影大地之鹽(My name is Salt),必要讚嘆導演5年的耐性,紀錄印度Gujarati 沙漠獨特的遊牧造鹽人。每年雨季後,由 9月至4月,4萬多位造鹽人移居到沒有電力和水源的沙漠開始工作,先從70呎以下挖水灌溉這片乾涸的土地,鹽田充填鹽水後,慢慢由太陽蒸發,變出一塊塊的鹽晶。這片也考驗觀眾的耐性,沒有訪問,沒有解說,沒有驚喜,一片寂靜的沙漠只有風沙和機械的聲音,鏡頭如實紀錄的人與鹽,盡可留待觀眾體會。沙漠四時的轉變,海市蜃樓,活在枯燥環境下,真假難分。片中大部份的鏡頭皆是一家人和他的鹽田,導演巧妙結合天色、時節的因素,道盡造鹽枯燥的緩慢美。片末雨季重臨,鹽田和沙漠變回湖泊,居民在田上划船,奇幻非常,生活如是周而復始。

影片中見盡造鹽人堅毅和勞動的美,而背後盛承着的不公義,片中只有輕輕帶過。,導演跟觀眾談天,展示印度造鹽的悲哀。造鹽人全是賤民,種性中是最低等,世襲的烙印,世代背負貧窮。鹽價低下,他們只有被剝削,4萬的村民在五千平方公里浩瀚的沙漠中工作沒有溝通,也沒有合作,跟商人沒有議價能力。8個月的心血,黃沙被雪白的鹽結蓋着,蔚為奇觀,但脫窮卻不易。造鹽需要大量人手,兒童大多放棄學習,小學也不能完成,在鹽田作幫工。種性制度令他們只能傳承父業。雨季時,離開鹽田和沙漠,回到村落,生計成疑,只能靠做散工維生,足襟見肘 。當地沙漠是保育區,不容許經濟活動,千年的造鹽工業卻淪為地下經濟,隨時會有被封殺的危機。

筆者也曾有埃塞俄比亞的Danaki沙漠,遇上遊牧民族Afar世代相傳的造鹽業,故事截然不同。他們每日賺取(170港幣)比一般人的薪金多近一倍,團結令他可抵抗政府的貪婪,從前的官員看見造鹽有利可圖,本想賣給外國財團,而Afar人認為就算獲得金錢,也不可以改變生活和傳統,所以抗爭堅守世代相傳的做鹽業,現在在埃塞俄比亞眼中,造鹽還是不錯的職業。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印度的文化迫使造鹽人世代相傳。留下永恆的緩慢,周而復始的浪漫,對忙碌的我們,未嘗不可反思時間的意義,工作為金錢,還是過程,說不定,望着放工前的日落,有另一番的體會。

<大地之鹽>,記得留意
4月5日 下午5:15
UA 朗豪坊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地政閃電突襲 馬屎埔農地失守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地政閃電突襲 馬屎埔農地失守
Apr 4th 2014, 18:09, by 楊梓勤

(獨媒特約報導)上星期馬屎埔村民佔領北區地政處抗議當局黑箱作業,無理收地,當時地政專員慕容漢承諾在署長回覆前不會清拆農夫黎永權的農地。言猶在耳,昨早(4月4日)約9時數十名地政人員、警察及保安突襲收地,強行抬走黎氏夫婦,旋即以鐵絲網封鎖農地。約50人到場聲援黎永權,期間於梧桐河邊與警方發生衝突,地政人員亦懷疑非法清拆致癌石棉,環保署一度接報到場調查,不過黎永權最後亦難逃失去家園的命運。發展局晚上在網上回應,再指黎非法佔用官地,迴避逼走農民為東北發展開路的指控。

20140404_125428

地政秒速通知 粗暴清拆

黎生指早上9時05分接獲地政署高級測量主任陳小姐來電,表示署長拒絕約見,但土地管制行動不會因此暫停,有關通知信件已於前一天日寄出。黎永權掛上電話,出外檢查信箱,即見地政人員及警察闖入其農地。黎見狀表示地政官員曾承諾署長回覆前不會進行清拆,此時地政人員隨即把聲稱為署長回覆的信件塞到黎手中,強行拉走黎氏夫婦及村民,並於農田外圍起鐵絲網。黎永權表示被拉扯期間手部受傷,而且胸部感痛楚。

20140404_145037

村民遭警察包圍 發生衝突

村民及支持者其後於梧桐河邊聚集,以圖阻止警車駛走。警方即以人鏈包圍村民,要求村民離開,甚至強行拉走村民及支持者,情況一度混亂,警員最終拉開示威者,警車得以離開。

地政非法處理石棉 環保署接報調查

地政人員在清場過程中懷疑非法處理致癌物質石棉,環保署接報到場調查,拍下照片跟進。環保署地區辦事處高級環保督察歐先生表示,若證實有人非法處理石棉,將會採取進一步行動,甚至進行起訴。

張超雄議員社區助理周振宇則表示,他早上亦向警察投訴科舉報地政人員懷疑隨意清理石棉,亦同時向現場警員投訴,但警方完全沒有理會及跟進,他表示不滿警方無視市民投訴。

10151568_10153971300285153_1542936679_n

黎氏夫婦痛失農田

黎永權怒斥地政署在無任何通知下,突然衝入農地清拆,又強行拉走他們,連水喉管亦拆去,破壞了他們辛苦經營多年的農地。馬寶寶社區農場卓佳佳表示是次的無理清拆行動並非單一例子,政府正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鋪路,逐步收窄本港農地,她表示村民及支持者會有進一步行動,反對地政無理收地。

發展局網上回應圖消毒

發展局於晚上在Facebook專頁公開回應,再次強調黎永權「佔用官地」,已給予黎一個月的時間搬遷,昨晨的清場行動為正常的土地管制行動,合乎法理基礎。當局表示有關構築物並不含有石棉,又否認批租程序「搬龍門」。

卓佳隹斥責發展局講大話,清場行動中有村民親眼目睹工人爬上屋頂處理石棉,而且在批租問題上,根據本土研究社的報告,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曾非法佔用10,000平方米官地,比黎永權的農地大一倍,但卻獲直接批租,乃雙重標準。

20140404_155754

編輯:劉軒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守護大嶼聯盟:後花園被梁振英一手摧毀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守護大嶼聯盟:後花園被梁振英一手摧毀
Apr 4th 2014, 15:26, by 獨媒轉載

【守護大嶼聯盟2014年4月4日新聞稿】

回應行政長官視察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後對大嶼山發展的談話

第一點:特區政府一定會在這方面盡力去發揮好大嶼山的戰略價值。可以讓我們發揮好「橋頭經濟」的價值。只有發展好經濟,我們才有能力改善民生。

1. 梁振英運用行政霸權,使用個人的長官意志粗暴地改變大嶼山的為香港人後花園的社會角色,改寫大嶼山的定位,為掠奪大嶼開路。梁振英推翻經過長時間諮詢及公共參與後而完成的「2007年經修訂的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將大嶼山變成「橋頭經濟」的大後方,行政粗暴地摧毀公共參與的程序;

第二點:將大嶼山成為市區以外沒有那麼擠迫的地方可以提供多些旅客需要的購物、旅遊、住宿的設施。

2. 梁振英根本是借「旅遊分流」之名掩飾他這個「掠奪大嶼」的大計。香港的經濟發展已過渡依賴內地旅客的旅遊發展,一窩蜂將香港的土地、生態、文化、公共空間、產業發展等押注在旅遊、零售、地產、金融業,只是為財團、名店製造短線的回報,搵快錢的商機,然而一旦內地經濟的調整或者進一步開放免稅港等政策出台,已經被掠奪香港的資源,一去不復還,瘋狂開發的酒店商場,到時十室九空,這個不景氣的景象,十年前的香港已經歷過慘痛的教訓。最後最苦的是香港的基層市民,而香港本土珍貴的生態與文化資源又如何可以永續發展呢?

3. 製造旅客分流及創造就業機會的假議題。旅客到香港,根本不可能限制旅客旅遊範圍,旅遊景點越多,只會吸引更多旅客訪港,而各區商戶都會各出奇謀,務求吸引更多旅客消費,所以「旅客分流」,只是梁振英博取市民支持他「掠奪大嶼」的花言巧語。要真正解決旅客過渡擁擠的問題,應先研究香港接待旅客的承受力,而非蘇局長所言,全面開放,任由踐踏。

4. 創造就業機會之言,只是以回應民生之名,為財團名店創造商機為實。現時以零售服務業為主導的商業活動,真正可創造到的就業機會非常有限。現時東涌只有5萬多人口,已難達到本區就業,將來東涌要增加人口至接近30萬,產業的模式根本不能配合人口的增加。名店繼續贏大錢,但名店面向的不是香港的基層市民,結果當地的基層市民不旦不能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相反就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要被迫捱貴。

5. 早年民建聯曾建議在北大嶼山設立「橋頭經濟特區」,讓內地旅客能透過自駕遊直接前往該區購物,不需申請簽證。在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興建購物商場的建議,由於未知口岸出入境通道與商場位置安排若何,亦使人憂慮政府有意把「橋頭經濟特區」化成事實,進一步破壞香港的出入境法制。

第三點:政府是十分重視環保的需要。口岸的人工島選址時,已經考慮到對水質和海洋生態的影響。確保水質不影響海洋生態和海洋生物,包括大家都很心愛的中華白海豚不會受到影響。

6. 梁振英講大話。環保觸覺引用路政署的環境監察數據,指出填海工程由2012年4月至今,海豚於大嶼山東北水域的出沒數字大跌。過往8個月,由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於大嶼山東北部水域(大小磨刀洲一帶),當中有4個月份完全沒有錄得海豚出沒。至於其餘月份,監察船隻於該水域行駛100公里,只能遇見1.3至1.5組海豚。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認為,路政署的數據清楚顯示填海範圍的水域,白海豚數字大跌,這顯示該棲息地受到破壞。

7. 根據「2007年經修訂的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建議將大嶼山的東北面大幅郊野地列入郊野公園、有8位區建議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大嶼南的海岸線建議列為海岸保護區、大蠔更加建議為優先加強保育地點。環保團體多年要求政府先做環境承受力研究、環境基線評估、訂定環保策略等,但至今完全沒有兌現,梁振英就要拿起刀乂,掠奪大嶼。

8. 最吊詭的是負責這些保育規劃的竟然是由陳茂波領導的發展局負責。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向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意見;土地的規劃由規劃署負責,現在老細要掠奪大嶼山,相關部門必須「自廢武功」,不會阻左特首的鴻圖大計,甚至要被迫作出配合發展的規劃,難怪2007年的保育建議,至今遲遲無法落實。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