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亞洲電影節2013:Qissa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亞洲電影節2013:Qissa
Nov 14th 2013, 16:00, by 晞。觀影記事

11月5日 19:45 百老匯The One

在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女生的誕生被視作可恥,甚至在出生前便想把她墮胎殺死,於是便把一個女生當作男生來養,這會發生甚麼故事?《Qissa》連中文片名都沒有,卻因此故事深深吸引著我。坦言,《Qissa》的拍攝手法絕無問題,甚至迫力十足,可是,本片的劇本過份天方夜談,完全不能言之成理。我明白本片在探討重男輕女問題的同時,也有政治隱喻、身份認同的矛盾,惟本片過於順理成章,一個有如《花木蘭》式男扮女裝的故事根本毫無說服力。最後,電影走到一個無可發展的地步,竟把之草草了事完成,甚至牽涉上靈異原素(配合片名?),看得令人側目。

在印度一個鄉村家庭中,父母己育有三個女兒,在重男輕女的風氣下,當第四個女兒女生時,父親決定把她當作男生來養。可是,隨著女兒日漸長大,踏入青春期後她的身體已阻不了其成長變化,其父親仍堅持為她安排一頭婚事,卻因此惹來一個悲劇式收場...

整部《Qissa》於導技上確實並無問題,對於這麼一個奇詭的故事,電影處理起來也可謂迫力十足,尤其是前半段描寫女主角的成長路時,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絕對叫觀眾看的非常肉緊,至於片中幾場衝突也拍來相當可觀,甚具高潮場面的氣勢。

可是,整部電影拍得再好,也實在難掩劇本的過份天馬行空。自古有很多「女扮男裝」的故事,雖然天方夜談,也總算有所理據,就如幾年前的《球愛可人兒》便是出色佳作。這部《Qissa》一味要觀眾信服女主角男裝打扮的成長過程,卻沒有把之合理化,即使這是一個虛構故事,看來也不能投入其中。我覺得電影頭半段描寫女孩兒時的成長故事,效果還是討好的,但當其發育以後根本就難再發展下去,故事竟還安排一場「私奔」情節,絕對匪夷所思。

此外,作為一部女性電影,《Qissa》竟對小女孩的內心完全毫無交代,看罷全片後根本不明白小女孩的內心世界,也難以明白她何會欣然接受這種性別上的矛盾,到了末段卻又突然會渴望當回一個真正的女兒身。當中,兩位女生之間蜻蜓點水式愛情和友情,初段寫來也蠻有趣可人,惜末段處理得過份浪漫化,效果更是拖拉乏味。
  
其實,我覺得整個故事如不為劇本「有理化」,哪管電影的故事背景多落後,來到小女孩發育,極其量婚後已難再合理地發展下去。沒想到,劇情發展到末段,竟然安排上一個靈異式收結,叫人看得目瞪口呆,把故事如此發展,完全順理成章得不顧劇情合理與否,仿似很有味道的收結,實則感覺不倫不類。電影於開場用了近十分鐘去鋪排故事背景,看似與主線毫無關係,但感覺似乎是借一個「女扮男裝」的故事去暗喻身份認同的問題,只可惜處理失手,令電影顯得「兩頭唔到岸」。

尤幸一眾演員在片中的演出也很精彩,倒令電影水準提高。女主角Tillotama Shome全片要女扮男裝,中後段更要在男女性別之間作掙扎,內心戲交足功課,當中亦有裸露的情緒波動演出,無論造型和演技都相當投入角色。至於男主角Irrfan Khan演一個嚴父角色,感覺未必討好,也難定角色的正與邪,只能說在一個如斯背景的故事中,自會迫出這樣性格的人來,他戲份主要集中於前半段,演來也甚有壓場感。

總的而言,《Qissa》某程度上也絕對是一部水準不差的電影,無論導技、演員,乃至攝影等技術範疇上都有著甚佳表現,只可惜那個順理成章的劇本,完全天方夜談,教人難以投入。當中對女主角的內心描寫接近零,只一味描寫她身處多尷尬的抉擇中,白白浪費了這個可堪玩味的角色,是女主角演得再好也挽救不來。

Rating:1.5/ 5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電視司法覆核的實際意義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電視司法覆核的實際意義
Nov 14th 2013, 16:00, by 山中

陳弘毅說司法覆核不能解決香港電視的問題,因爲法庭只能判政府決定無效,而不能發出牌照。這是當然的,但只要提問適當,司法覆核也可以迂回作戰的達到同樣效果。

法庭怎樣判,取於申請者用什麽理據挑戰政府的決定。如果香港電視如我所言,提出憲政問題,認爲行政長官連同行政會議以違背行政常規制度和憲政原則的方法做出決定。如法庭接納這一控訴,它可以用解釋《廣播條例》的方法,指出行政長官連同行政會議雖然有牌照的最終審批權,但它行使審批權時,必須依照正常的行政程序和使用開的申請牌照指引中所列出的標準作爲審批準則。亦即是說,在程序上行政長官連同行政會議只能根據通訊管理局建議去發出牌照,如覺得有問題,它只可以要求通訊管理局考慮清楚、提供更多文件或重新審視申請是否符合資格;它也可以按照程序否決通訊管理局的建議,但不能中途改變遊戲規則,由有合資格者獲得牌照改爲由最大財力的兩位申請者取得。

因爲這案件涉及憲政問題,交由終審法院裁決的可能性很大,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整個程序。到時其餘兩家電視台已經開始運作,就算裁決是行政長官連同行政會議無效也不可能撤回它們的牌照,再加上通訊管理局已經認爲三者都合資格,唯一方法解決方法就是直接給香港電視發出牌照。話雖如此,這途徑有三大變數:1)終審法院不認爲政府違憲;2)需要幾年時間,可能王維基不願意再玩下去;3)人大釋法 。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制度的五指山──論校長的局限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制度的五指山──論校長的局限
Nov 14th 2013, 17:00, by 中大學生報

文:許閱

沈祖堯校長的公關形象向來開明,例如他在重大事件上不會沉默,以個人身分支持先前衝擊替補機制論壇的被捕學生,又或是強調「大學生應該是浪漫的」,必須努力嘗試成為通才、實踐人文精神。相比多屆前校長,沈校長的確帶來一陣清新之風。

然而,沈校長上任3年,已發生圖書館清潔工外判和職工被逼遷的事件,而工友作為主角幾乎被滅聲。若還是「膠樽」劉遵義當校長的時代,還可以歸咎於其本人;面對浪漫開明的沈祖堯,作出同樣的判斷就感覺彆扭。這樣看來,真正的問題並非出於校長其人身上,而是在制度之上。現在來讓我們踏上歷史的甬道,嘗試從歷史的脈絡中尋找制度的問題。

中大行政單聲道

在各位眼中,校長應有很大權力去決定校園政策。但實際上,校長本身受著行政架構的官僚制肘。中大行政架構中,擁有最高權力的是校董會,次之是教務會和行政與計劃委員會(AAPC),再下面就是各書院、學院的機關。而在中大擁有對大型政策最終決策權的,就是教務會、行政與計劃委員會和校董會。

我們可以看見,校長在這些機構中只是其中一票,沒有絕對的權力去作出決策。同時,在決策層裡面,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擁有所謂「專業」「管理知識」的人;相較之下,同學、中低層職工等就被管理層拒諸門外。其結果是在行政機構中我們沒有權力,因此聲音被忽略,沒有能力改變任何影響我們的政策。例如對於宿舍是男宿、女宿、男女分層還是性別友善,我們乃至宿生「自治」委員會都完全無決定的權力;又例如職工對於校內住宿的問題,也是完全無法參與決定。在沒權力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在體制之外作出抗爭,而這種形式的抗爭很難獲得成效,因此難以對權力作出制衡並阻止不公的政策。而在這種結構下,我們就更容易知道為何以下歷史事件會發生。

高錕──善良的學者

中大五十年來,作風與沈校長最相近的莫過於高錕校長。即便於開放日中受同學當眾奚落,他仍極力保護同學不受紀律處分,可見他對學生愛護有加。然而,善良的高錕校長在任期間,校內仍發生了多宗保健處事件[1],其中一個最為轟動的是「A同學事件」,是他不夠善良,還是有所局限?

88年10月,A同學在上游泳課的時候扭傷腰部,兩日後到保健處求醫,醫生林碧足懷疑斷錯症,表示A同學傷勢無大礙。雖然物理治療師勸A不要參加游泳比賽,可是林醫生仍然沒發出醫生紙,於是A同學應教練要求參加比賽。結果傷勢惡化,終身不能拿超過5磅的物件,也會影響日後懷孕。A同學事後向保健處發出信件要求解釋,可是一年來石沉大海,直到在學生報揭露事件一段時間後,校方逼於壓力才由高錕校長成立小組調查。一如既往,校方「力排眾議」,受最大影響的學生群體在調查小組仍是沒有代表。調查完畢後,報告內容不被公開,A同學也無任何賠償,亦無任何人要為事件負上責任。四年後,保健處再次發生類似事故。可見成立的委員會並不能好好的解決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完全沒有權力去處理這些事情,而只能依賴校長去做。

劉遵義──「膠樽」亂校

遇著高錕、沈祖堯尚且如此,公認無視民意的劉遵義就更為離譜了。在劉任內,發生了「哭中大」[2]和「教務會改組」[3]事件,盡顯制度無視持分者意見。「哭中大」事件源於劉要求各學系的必修科目必須開辦英文班,有其他班次才能用中文授課。事件引起師生激烈反對,認為這樣的政策是放棄中大堅持中文教學、中西文化合璧的理念。校方面對各方猛烈批評,竟然只是公關式地開了一次諮詢會;而會上完全沒有解答各方提問,只是不斷重複官方說法。數月後,教務會便通過「雙語政策報告書」落實政策。

「教務會改組」事件,則是劉在各大專院校精簡教務會的風潮之下,向教務會提交要求改組教務會精簡架構,從200人減到50人。如上所述,教務會權力極大,本身學生委員佔的百分率已經極低(8%),權力又被限制[4],但在劉提出的方案中,竟削減了中大學生會會長的當然席位!而同時,不經民意授權的校方高層(副校長、學/書院院長)卻仍然保留當然席位。換句話說,連同其他教職員,教務會上監察行政機構的成員被大量削減。當時學生極力反對,並提出反建議,要求增加教務會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學生的權力和席位。這項建議在全民投票(學生最高行政決策機構)上通過,可是校方竟然完全無視獲得2000多名學生民意授權的建議,方案只是最後因反對聲音過大而擱置。

兩個政策明顯都與大部分持分者有著利益衝突,劉遵義卻強行通過,制度的暴力可見一班;面對制度的暴力,我們顯得那麼蒼白,所謂的諮詢草草了事,我們最終根本無力改變。

並非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

中大五十年的校長們,從李卓敏到沈祖堯,任內都會有著無視其他持分者利益的事情。可以預見只要我們一日不能進入決策層,我們的利益就會一直被忽略。

但是,歷史存在其複雜性,並不是說只要各持分者都進入決策層,亦即所謂的「員生共治」[5],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舉個例子,「哭中大」事件並不是單單由校方推動的。一來,「哭中大」事件是整個中大「國際化」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政策,而「國際化」則是到現今還在推崇的一個大趨勢。再者,在當時的環境中,教資會(UGC,掌控大學6成收入)的撥款條件包括教學素質,而教學素質則某程度上跟能否與國際接軌有關;希望獲得更多資助的校方,就會推動英語教學以提升國際化程度。還有,大學為了爭取更高的排名,會要求教授發表更多可被認可的論文,而論文大多數都要在國外發表才能被認可,因此大學就會更重視英文而忽視中文。另外,外地生很可能會支持增加英語授課班,某些學系亦可能因能增加資助而支持。大學在國際間彼此的競爭、UGC的財政問題以及學生內部不同的意見,這些持分者之間的利益權力衝突,令問題複雜化。

正正因為歷史有著這樣的複雜性,我們毋需幻想員生共治能夠解決全部問題,特別是校外的影響因素(例如UGC)。可是,員生共治能夠讓我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共同決定怎樣面對,去決定我們是否接受,在甚麼程度接受,而不是單單由校方決定。舉個例子,當UGC要脅縮減資源時,是否可以堅持不放棄中大的理念?而在其他地方削減資源?為甚麼一定要削減學系的資源,而不是在行政人員上?學系可是大學的根本之一啊。這些問題絕對有著討論的意義,可是在現時的制度上,討論的空間被扼殺,最後只有被迫接受校方的政策。

達致員生共治的第一步,是要在大學的行政架構中加入更多學生以及員工代表。而當中,學生更應佔一個足以影響最終決策的份額。這樣加入了決策層,可以讓透明度提高、有實質決策權去影響政策,而不是只能在諮詢上給意見,卻甚至無法得知最後校方會否接納。

期待校長 不如當家作主

港大新任校長馬斐森教授還未上任已經被批評「無知無能無心」,各界對於他上任都有著不同的意見。可是,當中只有極少數提及校長黑箱遴選的問題,而有關員生共治的討論更是完全缺席。到了今天,校董會學生委員方案仍待通過;校/院長遴選仍然沒有學生、工友的參與;我們不能參與決定校園、學系發展,甚至連課程能否開辦都沒有決定權。根據沈祖堯校長所講,校長遴選的條件包括學術成就、行政經驗以及大學理念。可是根據這些條件選出來的高錕、沈祖堯校長,不也一樣會出現很多忽略校園持分者的政策?制度不變,校長再好都不能改變太多。因此,我們應該朝著員生共治的理想進發,依靠的不只是一個沈祖堯/高錕,而是每一個在校園裡生活的面孔,這樣才能真真切切的建設更好的校園。

[1]:詳情可參閱《2010迎新特刊》的〈黑箱之極致:保健處攞命驚魂

[2]:詳情可參閱《2013迎新特刊》的〈Shape Shifter﹕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中文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詳情可參閱《立此存照-對中大校政的批評和建議》,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2008

[4]:《香港中文大學條例》規程14.5A

[5]:詳見另文〈員生共治:校園民主的體現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給特區政府的風險報告-免費牌照事件帶來的政治風險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給特區政府的風險報告-免費牌照事件帶來的政治風險
Nov 14th 2013, 17:05, by 言士

背景

近來中央對香港的管治由暗中施行的專制管治突然升級至明目張膽的強勢干預特區事務,再配合親建制政黨及報章,似是將「溫水煮蛙」的方略提昇至「滾水煮蛙」的地步。可是,不少香港市民不做順民,社會運動成為他們表達意見的唯一方法,讓中央與市民之間漸呈水火不容之勢。

六四悼念晚會、「七‧一遊行」、保護菜園村運動、保護皇后碼頭運動、反國教包圍政總運動、免費電視牌照運動皆為香港政治生態帶來不同的影響及變化,而這次免費電視牌照事件的影響似乎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建制力量的橫蠻與市民的憤怒也是前所未見的,而這次社會運動亦充份證明任何政治議題都可以引發龐大的動員力量,這種力量並不專屬於學民思潮領導的反國教運動。

面對這種力量,中央的處理方法還是強硬與專制,但這種主導思維只會為中央帶來更大的政治風險,埋下更大的炸彈。現在我們先撇開道德與公義的問題,就是單從理性的策略選擇角度看,這次中央選擇不讓步是極不明智的選擇。倒過來看,這可能是市民在抗爭上的一個勝利缺口。

風險一:削弱抹黑反對派手段

政府及建制派經常在抱怨某些政客在將議題政治化,但其實「政治化」是不可以避免的。學者Harold Lasswell 曾經給政治下一個非常有名的定義,是「誰可以得到什麼﹖何時得到﹖怎樣得到﹖(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任何政策根本都是政治,將政策爭論「政治化」實在無從說起。「政治化」之說只是政府抹黑反對派的一種粗淺論述,暗指反對派為了選票或煽動市民而脫離理性政策討論。這種論述在過去大小議題雖欠說服力,但在不少建制派支持者的眼裡也可以講得過去,不過這次政府連說服市民的力氣也省下來,連自己都以保密制來拒絕裝出理性討論的樣子,又怎可能以「政治化」抹黑反對派﹖

在政局裡動員的第一是要設定敵人,反對派如是,建制派如是。可是,這次連政府自己都拒絕理性討論,甚至一開始就以保密制來將自己交代的後路也封了,他們再不能理直氣壯地以「政治化」來抹黑對手,又怎可能成功動員﹖

再者,在過去的大爭議中,建制派至少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做論述根基,例如在《基本法》二十三條立可以強調國家安全;反國教風波則可以強調愛國及中國人身分認同的重要性,雖然大部份市民未必同意這些理由,但至少這些理由本身未至於違背常識,也可以立在道德高地,讓左派報章及建制派議員大寫特寫。可是,這一次爭議只有一個有違常識的行會保密制及無根無據的「循序漸進」原則,全無說服力亦難進佔道德高地,政府很難動員支持像過去般盲撐政府,連左派報章的支持力度亦大不如前。

最先察覺到這問題的大概是建制派的政客,於是紛紛迅速與梁振英割裂。這不難明白,這次風波的最後核心問題是行會的集體保密制,這制度在中央政府眼中的重要性不及剛才提及的國家安全與愛國教育,而且梁振英的講法破綻太多,他們不會願意在這種地方消耗自己的政治資本,於是盡快切割,自保為上。

因為這次免費電視牌照事件牽動的不止是活躍於社會運動的市民,更包括過去不太關心政治的市民,以前說反對派將議題「政治化」很能打動他們,因為他們很害怕社會陷入混亂,而這次事件可以讓市民認清「政治化」的本質,進一步減弱市民對政府的信任。日後中央以至特區政府要抹黑反對派,恐怕不再容易。如果特區政府在這個議題上不讓步,以前相信政府「政治化」抹黑手段的市民也會提高戒心,這樣對中央、特區政府日後推動政策都會是重大打擊。倒過來說,反對派以至社會運動領導者日後會有更大空間反擊政府。

風險二:鞏固社會運動的發展力量

現時香港的社會運動有極大的隨機性,例如在 2003 時特區政府強勢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大概政府沒有人會想到會爆發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時至今日,在免費電視牌照事件上,根據王維基的講法,事前政府某重要官員不認為不發牌給所有申請者會有社會反彈,而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在事前估計到事態會發展到這個地步、這種規模。現時,彷彿任何政治議題都可以突然引起強大的社會反彈,甚至大型的社會運動,而市民已經逐漸習慣這種隨機性,於是更容易一呼百應。

當市民開始習慣這種隨機性,就會對任何反對行動、任何抗爭方法都會持愈來愈開放的態度。態度愈保守的市民就愈不願意做前線,亦不會願意參與小規模運動,但當任何運動都有機會變得大規模,就算保守的市民都會積極考慮。這情況有如我們習慣即興活動,對被放鴿子的戒心會下降,活動也會變得愈來愈多樣化,機動性也會提高。

社會運動的力量是可累積的,參與這次免費電視牌照運動中的不少都有參與去年的反國教運動。雖然現在沒有研究調查顯示這次運動吸納了多少新參與者,但從參與集會的人數及機動力看,運動的穩定程度遠較反國教運動時高,這間接證明了社運力量的累積成果。中央與特區政府對「佔中」極度提防,但諷刺的是政府對這次事件的處理手法卻鞏固社會運動的力量。從策略選擇的角度看,中央必須考慮回報與風險,免費電視牌照的重要程度大概不會比立法會議席替補方案、《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及普選方案重要,在這種小議題上給予社會運動發展空間並不明智。

政府最佳的讓步時機是在十月二十二日,那天如果行政會議宣布重議發牌,王維基就不會舉行記者招待會反擊,這次社會運動也會在萌芽階段終結,力量就不能從中累積。雖然政府錯過了最佳時機,但從風險衡量的角度看也必須盡快讓步去消弭力量。十一月六日的集會將這次社運帶到一個更具機動力的層次,可以就單一目標隨時動員,如果政府堅持不讓步,這種近乎游擊的集會會持續,累積效果不可估量,而任何強硬的應對策略只會進一步加強累積效果,令日後推動政策難上加難。倒過來說,社會運動的帶領者要研究如何持續累積力量,包括思考如果不濫用這力量。2003年的「七‧一遊行」是有威力的,但當遊行不斷,焦點變得渙散,力量就大不如前。過度運動社運力量會招致疲倦,不可不察。

風險三:社運模型進化,有助製造時機

這次免費電視牌照的社會運動初期採用的是去年反國教運動的模型-留守政總、成立大聯盟、每日有不同的節目、邀請各界人士站台、去政治/政黨化。可是,運動到後來開始起變化,例如暫時撤出,卻在十一月六日再召集群眾包圍立法會(去年反國教運動以絕食作軸心,不撤國教科不罷休),是新的游擊方式;在十一月六日的集會加強了政治元素(去年反國教運動雖也有政治元素,但不會讓這元素太鮮明,否則會給人一種學民思潮被利用的感覺)。這些變化是一種進化,因為增加運動的機動性更有助製造時機。

去年反國教運動的成功其中一個因素是臨近立法會選舉,爭拗或對建制派構成重大打擊,於是政府有強大的誘因讓步。這次免費電視牌照事件沒有這種逼切性,對政府的壓力相對較小,但當運動變得有機動性,戰線也可以隨之延長,例如可以更加貼近 2015 年的區議會選舉。現在事件還有不少不肯定因素,隨着事件進入司法覆核,或許會有更多令市民憤怒的資料流出,只要運動以游擊方式持續,就可以對建制派於區議會選舉構成打擊,成為逼令政府讓步的壓力。值得留意的是,這次運動與反國教不同,讓不少從不關心政治的人加入,而這些人在區議會選舉中往往只會看地區工作而不看政治,隨着運動持續進行,他們的投票意向或會改變。

只要政府有考量到這風險,就必須盡快讓步,否則日後影響難以估計。未來政府要面對的難關很多,就是普選方案一個也已經危險處處,「佔中」與區議會選舉也漸漸接近,如果政府不在發牌事件讓步,日後發牌的游擊社運戰或會與以上的議題爭議重叠,屆時四面楚歌,社會或會失控。倒過來說,反對派及社運帶領者應充份利用這種社運模型的進化,製造更佳的時機向政府施壓。

風險四:多重標準,製造社運主題

這次政府對「三揀二」、不發牌給王維基的理由牽強,而且多種標準,將在日後其他議題上扯政府後腳。說要防止惡性競爭,3G 頻譜重拍時政府必須解釋為什麼要維持現狀;免費電視續牌時,政府就要解釋為何要續牌給屢次犯法、財政不穩、收視低迷、節目質素極差(而且不斷重播)的亞洲電視可獲續牌,這次議題是潛在的炸彈,因為社會運動變得有機動性及有累積力量,這些議題可以爆發規模難以估計的反彈力量。

政府不讓步,這些爭議將變成定時炸彈,從風險角度看,承受這風險並不明智。倒過來說,反對派及社運領導者可以提早在未來的議題上做好準備,在這次漫長的戰爭上建立優勢。

結論

政府很可能不會讓步,雖然策略上這並不是明智的選擇,而不讓步將給予反對一方很大的發展空間。社運的機動性與累積力量可以讓他們更有效地把握時機,也可以提早準備未來的戰事,在政府的抺黑手段漸漸失效之時,形勢會往反對的一方走。這次免費牌照事件不讓步,將會令政府在未來推動政策難上加難。其實現在仍有讓空間,但如果政府冥頑不靈,反對力量就必須把握機會,爭取香港的最後勝利。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銀幕前】從Pacific Rim 到 Gravity:荷里活的女性主義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銀幕前】從Pacific Rim 到 Gravity:荷里活的女性主義
Nov 14th 2013, 17:10, by 刺青雜誌

原文刊於此

文:黃頌朗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只會按電影內容決定適合觀看的觀眾年齡。但最近瑞典有電影院決定增加新的分級制度,讓觀眾得悉該套電影有否性別偏見。新的分級制度源自美國漫畫家Alison Bechdel於1985年畫的漫畫。漫畫中的女主角自嘲她自己1979年看過《異形》後,六年以來也沒有進過影院,因為她看電影有三個條件:

1. 有兩個有姓名的女角色

2. 她們曾於電影中對話

3. 講及任何不關於男性的話題

這三個原則繼而便成為了Bechdel's Test,判斷一套電影是否性別偏見的其中一個指標。事實上,二千五百部電影當中,不足一半的電影符合這三個原則。魔戒三部曲、星球大戰、社交網絡、阿凡達、甚至是哈利波特也是不合格的。

進入第三浪女性主義運動,女性的法定地位已跟男性相等,但於社會上,兩性的價值觀仍受傳統印象所束縛。Bechdeltest.com曾分析不同類別電影通過Bechdel's Test的比例,超過六成的動作、戰爭、黑色電影Film Noir和西部電影不能通過Bechdel's Test。反而,音樂電影和驚悚片則有七成電影通過,從中可以得知女性膽小文靜的形象,其實沒有大改變。

話雖如此,但近年以女性角度出發的電影也越來越多,以電影《悍戰太平洋》(Pacific Rim)為例。Pacific Rim是Guillermo del Toro將日本動漫風格融入荷里活電影的作品。美式日漫的巨型機械人大戰怪獸,進場觀看的當然是一班大男孩。情節卻沒有墮入美式英雄電影的大男人主義。戲中由菊地凜子飾演的女主角 Mako,從養父的一個秘書,以個人的能力勝任機械人駕駛員一職。由亞洲人擔任女主角,同時沒有變成花瓶賣弄姿色,更向父權體制提出挑戰並獲得男主角的尊重,實在是女性主義於荷里活電影中的大膽體現。有網友更將Bechdel's Test(雖然Mako 的角色突出,但女角只有她一人,不符 Bechdel's Test兩個女角色對話談及關男人話題的原則。)演變成新的Mako Mori Test,電影中要:

1. 有一個有姓名的女角色

2. 而該女角擁有自己的敘事角度

3. 並與男性的故事無關

同樣是本年獲一致好評的《引力邊緣》(Gravity),可說是繼Ridley Scott的異形系列和普羅米修斯,另一套以女演員帶出太空題材的荷里活電影,擴闊了科幻片的女性主義。以女性角色帶出人類的生命力的主題,簡單的一句Never Let Go深入觀眾的心坎。最美的一幕是Sandra Bullock回到太空艙的時候,掙扎脫下笨重的太空衣,蜷曲著用力深呼吸,從急促節奏到回復正常,一束短髮和素色的衣服,不難令人聯想起嬰兒初生的場景,於黑暗中迷失而燃起希望,彷如重新獲得新生命。

以女性的敘事角度編寫劇本的趨勢,正預視了電影發展仍有大量有待發掘的空間。從Bechdel's Test到Mako Mori Test,都可以看見更多人關注電影業中女性的地位,有意改變男性於銀幕上作主導女性只作陪襯的傳統。當男性主導的電影於荷里活多至滿瀉,大家又是否期待更多以女性角度出發的電影呢?

伸延閱讀:1985年Alison Bechdel 的漫畫
http://www.flickr.com/photos/zizyphus/34585797/

伸延閱讀:為甚麼電影學院教編劇寫的劇本不要通過Bechdel's Test
http://thehathorlegacy.com/why-film-schools-teach-screenwriters-not-to-pass-the-bechdel-test/

伸延閱讀: 電影為何/如何憎恨女性?
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movie.htm

伸延閱讀: 隱藏的男性意象

http://www.filmcritics.org.hk/電影評論/會員影評/《引力邊緣》:隱藏的男性意象

【銀幕前】:

電影是個很引人入勝的媒介,銀幕後面的是數以百人的製作隊伍,竭力建構一個虛擬的世界,讓銀幕前不同國籍背景年紀的觀眾感受未曾擁有的體驗。【銀幕前】這個專欄如是,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再認識一套電影。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莫拉堤走了,他仍然在;向國米靈魂辛尼迪致敬!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莫拉堤走了,他仍然在;向國米靈魂辛尼迪致敬!
Nov 14th 2013, 17:15, by 足球群英傳

如果有小朋友未來想做足球員,就叫他學辛尼迪吧!他就是球員的典範。

他是莫拉堤第一個要買的球員,與班主一起走過18年的藍黑道路。如今,莫拉堤離開了,他還在國際米蘭打拚,而且不受歲月時間所限,如過去18年一樣,在綠茵場上不斷奔跑。他是辛尼迪,一個職業足球員的典範。

上星期六,國際米蘭主場對利禾奴,這是莫拉堤最後一次以班主身份,在聖西路球場觀看國米的比賽。在看台上,球迷展示一張長達400米的橫額,感謝莫拉堤的貢獻,上面寫住:「撇開一切,你跟我們有一個共通點:對國米有著無可爭議的愛。我們期待新主席上任,但更感謝你為國米所做的一切。我們由衷地愛你。」

莫拉堤時代結束,原本這是這場比賽的主題;但當一個人出現,莫拉堤都成為配角,襯托出那人的偉大。82分鐘,第4裁判舉牌,施列迪泰達被換出,養傷半年的辛尼迪入替。全場球迷紛紛高呼:「隊長,你是唯一的隊長。」


他是國米隊長辛尼迪,也是職業球員典範辛尼迪。

半年之前,臨近辛尼迪的40歲生日,他受重傷,跟腱撕裂,醫生估計要休息9個月;而更多的球迷及球評家估計,辛尼迪將不會回來,離開足球場。辛尼迪的好友兼前隊友基斯普笑說:「你都一把年紀,還想重回綠茵場?你是不是瘋了?」

辛尼迪認為地回答:「不!我的職業生涯未到完結,今次只是休整一會。」他就是那種一諾千金的人,半年後,他就在聖西路場邊出現,他熱身、綁鞋帶、脫下背心,整裝待發,跑進球場。

成功復出,以40歲高齡再戰球場,而且比醫生的預計康復的時間快了3個月!究竟辛尼迪如何做到?整個夏天,辛尼迪都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國家隊訓練中心度過。左腳推160公斤,右腳推160公斤,在健身房入面,辛尼迪不斷重覆這套動作,希望盡快恢恢雙腳的狀態。

國家隊隊友羅美路及加高經過健身房,望見辛尼迪日練夜練,兩人都不禁既佩服又開玩笑地說:「他真的有犧牲的精神!」辛尼迪當時扮作聽不到,沒有去理會兩人,但他後來跟記者表示:「我很想跟他們說,我不覺得這是犧牲。」

辛尼迪在自傳中提過他對訓練的態度,「我喜歡這種辛苦的工作,因為我喜歡這種運動,喜歡這種生活。無論是冰天雪地的寒冷,還是汗流浹背的炎熱,訓練可以令我開心,令我微笑。我是個幸運的人。」

對於鍛鍊身體,辛尼迪有種偏執的狂熱。最經典的事例莫過於他結婚那天,話說儀式完成後,辛尼迪竟然對新婚太太說:「教堂的儀式剛剛完結了,我們又交換完戒指,趁賓客還未到齊,我想去跑步。」正當太太想提醒他正穿皮鞋時,辛尼迪竟說:「我都已經把跑鞋帶來了!」

有一次,辛尼迪帶妻子到突尼西亞渡假。去到酒店時,辛尼迪發現太太訂了一間沒有健身室的酒店,但國米的體能教練吩咐,他每日都要做75公斤的深蹲。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偷懶的好理由,但辛尼迪不是普通人,他勞師動眾,都要找到75公斤的負重物來訓練。

在晚飯的時候,他很有禮貌地詢問太太的體重,後者回答50公斤。在辛尼迪心目中立刻有條數,「我尚欠25公斤。」他把帶來旅行看的書籍帶來,再把一個在附近商場購買的小啞鈴拿來,最後請大廚用廚房裡的磅秤,秤出25公斤來。翌日早上,辛尼迪就叫太太先背起這25公斤的書及啞鈴,之後他就背起太太,在陽光之下,海灘之上,進行深蹲訓練。

試想像,某日你去淺水灣游泳,看到一人背住一個女人進行體能訓練,你肯定會覺得此人是傻、瘋癲、變態,最客氣的都要叫他一聲怪人;而辛尼迪就是這種瘋狂的怪人。當然,天才看到的世界應該跟凡人不同的;或者換句話說,如果辛尼迪像我們平凡人一樣,他就不是我們認識的辛尼迪。


力拔山河兮蓋世,時不利兮留國米。無論球隊成績起跌,不變的是辛尼迪的忠心。

辛尼迪的怪事豈止一兩事,有次他在機場接機,但朋友的飛機延誤了一小時。辛尼迪站在入境大堂,望向身邊的太太,欲言又止,但他最後說:「老婆,你介不介意我去……」有耐性看到這裡的朋友,相信都猜到辛尼迪想做甚麼,更何況是他的太太!辛尼迪換上跑鞋,就在機場的大樓內跑步。

如果叫你在機場大樓內圍圈跑步,就算沒有警察來捉你問話,你都會感到不好意思,覺得這個場合不適宜運動。不過,辛尼迪彷彿看不到旁的目光,神態自若地跑。當他的朋友到埗後,他就像沒發生過事一樣回來。我們普通人出街就要帶錢包及電話,但辛尼迪應該是帶跑鞋。

以40歲高齡,用了6個月就醫治好一個向來要用9個月才能治癒的傷,秘密也許不在辛尼迪的身體,而在於辛尼迪的態度及習慣。國米教練馬沙利感嘆:「經過如此大傷之後,很少人可以像辛尼迪般輕輕鬆鬆就重回球場!」


作為球迷,我們應當珍惜辛尼迪及傑斯。

莫拉堤掌管了國米18年,辛尼迪就踢足18年。今年,莫拉堤將股份賣給印尼財團,但40歲的辛尼迪克服重傷,繼續在綠茵場上奔馳。看他的表現,沒有垂垂老矣的感覺,絕對不似那種明年就要退休的老將。他像那種30出頭、經驗與體能都正值巔峰的球員。

回憶起18年前買入辛尼迪的時刻,莫拉堤說:「他是我第一個看,第一個選擇的球員。那時我還未正式接掌國米,有人拿了一盒阿根廷U20的錄影帶給我,叫我看看奧迪加。對不起,我不覺得奧迪加很出色,反而有位後衛的表現令我印象深刻。他的表現是我前所未見的,他防守好,進攻掂,還有一次盤扭過7個人。我決定簽下他,而他仍然在這裡。我覺得他是個外星人,還可踢多4到5年。」


莫拉堤與辛尼迪並肩作戰18年,如今莫拉堤離開,辛尼迪仍支撐住國米。

相知相交18載,辛尼迪與莫拉堤之間不只是老闆與員工的關係,他們相依相靠,幫國米渡過難關,幫國米再創高峰,他們是並肩作戰18年的伙伴。在莫拉堤臨走前的比賽,辛尼迪剛好傷癒,一切彷彿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辛尼迪要來送別18年的戰友。這一場,國米贏利禾奴2:0,辛尼迪賽後說:「我跟主席的關係已經超出了工作範圍,他及他家族為國米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大家鼓掌。我將今場的勝利送給他,當然還有我的球衣。」

連莫拉堤都走了,但辛尼迪仍繼續支撐住藍黑的靈魂,將帶領球隊走進第19個年頭、20個年頭……或者他根本就是國米的靈魂。

參考文章:
Saluting Javier Zanetti, Inter's true Superman
Moratti: "Me, Zanetti, Ronaldo, Recoba
President for life? Never considered it"

Zanetti wants another Inter deal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編輯室周記:從佳視到港視,都是假發牌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編輯室周記:從佳視到港視,都是假發牌
Nov 14th 2013, 13:08, by 麥馬高

這一周的熱話離不開中共三中全會、國安會、同志遊行和菲律賓風災過後的救援工作等,但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的言論和特首梁振英的民望每況愈下;令筆者還是不得不再談電視風雲。行政會議違憲、審批程序不公義和通訊局直指從不存在三揀二等,相信讀者都已知一男子的好事多為。當局一直表示,必須借佳視的例子來引以為誡,避免香港電視網絡因財政問題而重蹈覆轍;實際上這是當局的藉口而已。然而,從佳視到港視,執政政權都是「假發牌」。

佳視倒閉原因,表面看似是財政問題,實際是當時港英政府一手造成。有評論認為,當時佳視同樣投入大量資金製作電視劇集,導致入不敷出。但不要忽略一點是,佳視在競投牌照時,其中一項競投條件為必須在星期一至五晚上的黃金時段(21:30-23:30)播放長達兩小時的教育節目,令該台的競爭力已受到先天限制。而教育節目的內容又以成人教育為主,如一些在職訓練的課程。這當然難以吸引廣告商的投資,佳視倒閉根本是時間問題。

港英政府真發牌?

然而,更重要的是佳視當時只設有一條頻道,即只有中文台。在黃金時段需播放教育節目已經「輸了一半」的情況下,更只有一條頻道無疑是「走投無路」。筆者的電視台高層朋友都不約而同表示,「搞電視」是每天都在燒銀紙。單是製作的器材便所費不菲,而現時無綫電視共有五條頻道,但實際上只有翡翠台是在賺錢,並養起了另外四條頻道。亞洲電視亦然,但現時的本港台同樣支出高於收入,六條頻道都在蝕錢,即使不拍劇和不作新製作每天也要蝕近一百萬多港元。那即是說,一條單一頻道全然沒法撐起整個電視台,更何況佳視已先天受制。這亦是港英政府不可能沒有預期的局面。

在1973年3月,當時港英政府根據「廣播發展研究小組」的建議,就加設兩家無線電視台進行招標,其中一家設中文台及英文台(麗的投得),另一家則只設中文台。筆者不敢説,假若佳視當年如若競投到的是麗的呼聲(即亞洲電視前身)的牌照會否同樣倒閉收場,但如葉蔭聰曾提及,港英政府確切在控制在香港的廣播業。今天三變二是因為黑廂作業,而四十年前的不公義則相對「透明」,大部份電子媒體均由親政府人士所「經營」。其中,天天日報便在1978年的11月6日的報導中,曾透露有左派財團正覬覦佳視留下的空間,但是香港政府是否允許一個左派財團經營本港第三家電視台,則成問題。「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不容許中資機構控制一個電視台。」不過時至今日,這句話要倒轉過來說,現在根本不容許非中資機構去經營電視台。

02

電視頻道多與少都要死

回到今天,香港電視網絡的死因同樣是頻道問題,早前便先後有消息指出王維基的死因是因為頻道太多。中央因擔心王維基的三十條頻道會作「劏房」之用,即擔心王的自行製作及外購節目無法撐起三十條頻道,最終會出租頻道予其他財團或滲入其他非中人士作股東。當中尤其指向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試想像,有一天你會在大器電波中非看到動新聞片段,這還得了?中央很自然下達封殺令。另有一點要補充是,港英政府多年前沒有「真正發牌」,佳視被教育節目「送了一程」;特區今次亦沒有真正開放大器電波,因為兩家公司所投得的亦是只在數碼新制式所播放的牌照。王維基早前在中大的講座上早已指出,現有電視台一定不會放棄舊制式(模擬制式),甚至盡量拖慢數碼化。政府亦理後當然的視而不見。在這樣的「假發牌」下,新的電視台的覆蓋當然有所不足,這正正是政府的維穩手段。

香港的電視業曾經是亞洲首屈一指,除了是中國第一個擁有電視台的城市,亦是英國所有殖民地中首個擁有電視的城市。但時移世易,今非昔比。除了香港電視網絡的不獲發牌外,外界亦有傳商台的續牌條為李慧玲不再主持節目;還有去年的DBC事件。香港大倒退的不單是電視節目質素,而是言論自由不斷的被收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陳茂波東北落區 先洗「太平地」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陳茂波東北落區 先洗「太平地」
Nov 14th 2013, 08:45, by 黃俊邦

(獨媒特約報導)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早前曾承諾,到受新界東北發展影響的鄉村「落區」,拖延數個月後,終於底定於本星期六下午五點,到粉嶺北的馬屎埔村「落區」。陳茂波「落區」之前,又一如以往特區政府高層的「落區」,大量政府的先頭部隊做「洗太平地」的工作。早前梁振英曾在一個商會聚會表示,政府已經釋除新界東北反對者的疑慮,亦令人質疑陳茂波是次「落區」是否只是又一次「做show」。

一直在馬屎埔村經營社區的馬寶寶社區農場,在面書專頁指出,本星期六陳茂波「落區」前,村落突然有各種優惠服務,包括食環署派出外判公司,清理村口和路兩旁長年無人處理的垃圾。署方在河邊剪草掃葉,更安排吸塵機「吸到乾乾淨」。陳茂波「落區」,首要的問題自然是防範示威者,於是有「極多多多多不同衣著職級的警察,連日來不斷在村裡行來行去,包括軍裝、藍帽子、綠色迷彩裝、便衣。」每次出動均是至少十多人,「突然關心本村治安」。早前有份協助安排陳茂波與村民在北區民政處會面的民政署,亦派出二十至三十人到村安排行程。渠務署更為梧桐河排水,馬寶寶社區農場諷刺謂「唔知係咪怕有人掉佢落河會浸死佢呢 ? 」

圖:馬寶寶社區農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戲仿諮詢 獨媒支持民間UGC方案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戲仿諮詢 獨媒支持民間UGC方案
Nov 14th 2013, 09:03, by webmaster

設計諷刺現時《版權條例》傾斜於版權擁有者。(圖:根據 Creative Commons 授權使用Cali.org)

香港獨立媒體網(www.inmediahk.net) 就「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諮詢文件」的意見書

前言:

現時版權制度和法例偏向版權持有者一方,強調他們的權益多於消費者獲得公平使用的權利,而原創者受制於壟斷的創意文化產業,有時連授權自身作品與他人使用亦受到限制。現行版權誰屬和授權制度十分複雜而不透明,近期例子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播放電視劇《衝上雲霄II》時,因版權問題無法使用同劇第一輯的主題曲《歲月如歌》。若連專業處理版權及資金充裕的企業都無法洽購適當或者理想的版權作品,「外行人」的普通用家根本難以找尋途徑快捷取得版權持有人口中的「合法授權」,進行各種二次創作如戲仿、模仿、諷刺或「惡搞」等。再者,用戶使用授權作品時,可能會受到版權持有人的不合理的創作限制。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包括「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五條,人人有權「參加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現時因著科技進步,人人較以前更容易為原創作品進行再創作,能低門檻地透過不同媒介傳遞思想、文化和政治訴求。版權不只是經濟和商業議題,同樣是社會及文化事項。故此,修改《版權條例》時應該加入文化、藝術及社會視野和向度,以社會體利益出發。

「香港獨立媒體網」歡迎政府今次提出「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諮詢文件」,釐清「版權作品」的使用原則。我們對諮詢有下列意見:

一) 《版權條例》的刑事罪行只應針對大規模、有組織性及牟利的盜版行為,如盜版影碟,而並非個別市民(網民) 在家中改圖改歌詞等的二次創作。政府提出的三個方案均未能有效保障進行二次創作的市民。

二) 雖然第一方案澄清現行刑責條文,如法庭審裁時考慮是否對版權人造成「超乎輕微的經濟損害」作定罪門檻,但仍然引起大量憂慮,可能會引起自我審查效應,窒阻礙創作表達自由,故此我們反對此方案。

三) 方案二雖在第一方案之上,再加入了豁免項目免除了戲仿者的刑責,但仍然留有空間讓版權持有人濫用民事檢控,透過阻止流通去造成壟斷,窒礙創作和表達空間,我們同樣反對。

四) 方案三為戲仿作品訂定「公平處理」(Fair dealing) 的版權豁免方向算是較為可取,我們支持《版權條例》為戲仿作品進行刑事及民事責任豁免。但由於香港法例不是採納「公平使用」(Fair use) 的原則,未能納入政府提出的四項戲仿類別的二次創作仍有被告的可能,如現時社交網絡非常流行的「截圖」,圖中的精警字幕能回應時事熱話,作品雖可能沒有重大改動,卻已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

五) 政府在諮詢期間以「戲仿」統一「戲仿作品」(parody)、「諷刺作品」(satire)、「滑稽作品」(caricature)和「模仿作品」(pastiche),這在諮詢期間,為方便公眾討論可以接受。但在正式立法時,我們認為法例條文應悉數加入這四項名詞,以保障有關作品的刑事及民事責任豁免,同時不必為它們列出定義。

六) 鑑於二次創作的形式和表演手法會隨著科技發展而日新月展,法例難以完全涵蓋,故此我們認為在方案三的基礎上再引入加拿大《版權條例》中的「個人用戶衍生作品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能全面解決此問題:只要是非牟利的UGC作品,即能獲得法例的民事及刑事責任豁免。既然版權持有人著重經濟層面看待版權議題,若網民的作品根本不以牟利為創作目的,相信已能大幅度減低版權持有者的對「經濟損害」的憂慮。

七) 既然政府官員多次在不同論壇表明透過社交媒體轉貼懷疑侵權物品的超連結(share links)不會觸犯法例,我們建議政府在法例訂明相關條文。

八) 最後,今次諮詢並沒有包括針對網絡服務供應商的《實務守則》即「安全港」政策。事實上,中介平台的移除內容機制並未能平衡版權持有人和網絡用戶的利益,只要版權人作出投訴,平台已會即時删除作品。即使日後合資格獲得法例豁免的戲仿作品,創作也可能因「安全港」的政策而被移除。我們認為服務供應商無責任和義務以行政方式處理未經法庭審理的懷疑侵權個案。相關《實務守則》訂定於戲仿豁免的諮詢之前,故有實際需要進行另一輪諮詢。

「香港獨立媒體網」作為網絡內容供應商及服務提供者,對今次諮詢不包括修訂安全港措施,感到十分失望和憂慮。網站以義工方式管理及運作,致力維護言論和表達自由,不會審查及過濾註冊用戶的上載內容,對任何要求移除內容的投訴亦會抱審慎態度。曾有網站內容被指誹謗,我們亦在法庭判決後才移除文章。若日後立例訂明《實務守則》,遵照指引執行行政程序的網絡平台才獲豁免起訴權利,將對我們這小型組織十分不利,亦嚴重違背本組織的宗旨和立場。故此,我們要求政府就「安全港」政策作出諮詢,蒐集公眾及科技網絡界對其意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獨立媒體(香港)支持UGC版權方案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獨立媒體(香港)支持UGC版權方案
Nov 14th 2013, 09:17, by Hong Kong In-media

獨立媒體(香港)(www.inmediahk.org)就「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諮詢文件」的意見書

前言:

現時版權制度和法例偏向版權持有者一方,強調他們的權益多於消費者獲得公平使用的權利,而原創者受制於壟斷的創意文化產業,有時連授權自身作品與他人使用亦受到限制。現行版權誰屬和授權制度十分複雜而不透明,近期例子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播放電視劇《衝上雲霄II》時,因版權問題無法使用同劇第一輯的主題曲《歲月如歌》。若連專業處理版權及資金充裕的企業都無法洽購適當或者理想的版權作品,「外行人」的普通用家根本難以找尋途徑快捷取得版權持有人口中的「合法授權」,進行各種二次創作如戲仿、模仿、諷刺或「惡搞」等。再者,用戶使用授權作品時,可能會受到版權持有人的不合理的創作限制。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九條:「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包括「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五條,人人有權「參加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現時因著科技進步,人人較以前更容易為原創作品進行再創作,能低門檻地透過不同媒介傳遞思想、文化和政治訴求。版權不只是經濟和商業議題,同樣是社會及文化事項。故此,修改《版權條例》時應該加入文化、藝術及社會視野和向度,以社會體利益出發。

獨立媒體(香港)作為關注本地網絡及言論自由的民間團體,歡迎政府今次提出「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諮詢文件」,釐清「版權作品」的使用原則。我們對諮詢有下列意見:

一) 《版權條例》的刑事罪行只應針對大規模、有組織性及牟利的盜版行為,如盜版影碟,而並非個別市民(網民) 在家中改圖改歌詞等的二次創作。政府提出的三個方案均未能有效保障進行二次創作的市民。

二) 雖然第一方案澄清現行刑責條文,如法庭審裁時考慮是否對版權人造成「超乎輕微的經濟損害」作定罪門檻,但仍然引起大量憂慮,可能會引起自我審查效應,窒阻礙創作表達自由,故此我們反對此方案。

三) 方案二雖在第一方案之上,再加入了豁免項目免除了戲仿者的刑責,但仍然留有空間讓版權持有人濫用民事檢控,透過阻止流通去造成壟斷,窒礙創作和表達空間,我們同樣反對。

四) 方案三為戲仿作品訂定「公平處理」(Fair dealing) 的版權豁免方向算是較為可取,我們支持《版權條例》為戲仿作品進行刑事及民事責任豁免。但由於香港法例不是採納「公平使用」(Fair use) 的原則,未能納入政府提出的四項戲仿類別的二次創作仍有被告的可能,如現時社交網絡非常流行的「截圖」,圖中的精警字幕能回應時事熱話,作品雖可能沒有重大改動,卻已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

五) 政府在諮詢期間以「戲仿」統一「戲仿作品」(parody)、「諷刺作品」(satire)、「滑稽作品」(caricature)和「模仿作品」(pastiche),這在諮詢期間,為方便公眾討論可以接受。但在正式立法時,我們認為法例條文應悉數加入這四項名詞,以保障有關作品的刑事及民事責任豁免,同時不必為它們列出定義。

六) 鑑於二次創作的形式和表演手法會隨著科技發展而日新月展,法例難以完全涵蓋,故此我們認為在方案三的基礎上再引入加拿大《版權條例》中的「個人用戶衍生作品 (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 」能全面解決此問題:只要是非牟利的UGC作品,即能獲得法例的民事及刑事責任豁免。既然版權持有人著重經濟層面看待版權議題,若網民的作品根本不以牟利為創作目的,相信已能大幅度減低版權持有者的對「經濟損害」的憂慮。

七) 既然政府官員多次在不同論壇表明透過社交媒體轉貼懷疑侵權物品的超連結(share links)不會觸犯法例,我們建議政府在法例訂明相關條文。

八) 最後,今次諮詢並沒有包括針對網絡服務供應商的《實務守則》即「安全港」政策。事實上,中介平台的移除內容機制並未能平衡版權持有人和網絡用戶的利益,只要版權人作出投訴,平台已會即時删除作品。即使日後合資格獲得法例豁免的戲仿作品,創作也可能因「安全港」的政策而被移除。我們認為服務供應商無責任和義務以行政方式處理未經法庭審理的懷疑侵權個案。相關《實務守則》訂定於戲仿豁免的諮詢之前,故有實際需要進行另一輪諮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二次創作權利:對文明社會的人類關係至大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二次創作權利:對文明社會的人類關係至大
Nov 14th 2013, 06:49, by 二次創作權關注組

圖片出處:二次創作權關注組

二次創作權關注組
對「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的公眾諮詢」之意見書 【節錄】

主席、各位官員、各位議員、各位市民朋友:

 本人是二次創作權關注組(下稱「本關注組」)的召集人。本關注組乃係專門硏究二次創作議題的組織,以維護二次創作權利爲要旨。

 二次創作,又稱再創作、衍生創作,是創作的一種,指使用了已存的文本(包括文字、圖像、影片、音樂或其他藝術作品等作品),進行延伸的創作。作品可以是對原文本的伸延,也可以是對之的解構。二次創作並不是把別人的作品剽竊回來,當成是自己的東西;相反,二次創作是明顯地以某作品、項目或角色爲基調,再加以發展,它的引用及改變意味是很明顯的。古往今來,二次創作都是一種常用的創作手法和表達方式。特別在今天,人類置身在後現代脈絡中,資訊爆炸使過去資訊、系統有所瓦解,促成現在這個「二次創作無處不在」的局面。不論是商業作品,還是非商業的民間創作,都充斥着二次創作。保障二次創作的權利,其實只不過是保障全面的、眞正的創作自由,從而亦保障全面的言論及表達自由,對文明社會的人類關係至大。

 可是局方在此嚴正問題上,卻跟人類文明對着幹。兩年前,知識產權署洋人署長謝肅方(Stephen Selby)退任,剛上位未足兩個月的張錦輝處長在人去茶未涼之際,極速推出人稱「網絡23條」的《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惡法,使已向商家利益嚴重傾斜、漠視文化責任的版權法變得更兇狠,嚴重限制市民的表達方式,剝削香港市民的創作權利,特別是進行二次創作的權利。此擧除了不符合新媒體時代趨勢,更令許多創意的應有表達權利,淪爲大商家透過鉅額買賣才能擁有的特權,有如把言論自由的公有空間圈地霸佔。此等做法,粗暴強暴了《基本法》第27條裏對香港市民言論自由的保障。例如把侵權定義由「分發(distribution)」擴張至「傳播(communication)」,或以「超乎輕微經濟損害」、「潛在市場」等毫不實在、子虛烏有、無法客觀說出界線,甚至是擧世獨創的條件,嚴苛地限制民間創作的空間,都使市民大眾隨時會有誤墮法網之憂。《條例草案》中,民間的二次創作人面對刑事及民事的風險都不減反增,對二次創作也輸打贏要,強調其所謂經濟「傷害」而故意忽視它對原作帶來的經濟利益與好處。復加張署長大力推崇的所謂「貶損處理」,連「嚴肅變詼諧」都有罪,直接把規管的黑手伸至言論和表達空間。凡此種種,都是人皆盡見的客觀事實。本關注組在2011年遞交予 貴會的意見書,已把箇中問題寫得清清楚楚。

 今天,局方雖仍未肯承諾改善《條例草案》中種種弊漏之處,但肯就民間創作權利的保障展開諮詢,起碼不是一面倒地協助高牆那一方向雞蛋壓下來。這起碼稍爲做回一個政府應當要做的事。雖然仍然不足夠,但最起碼有一個開始。本關注組對此表示歡迎,但局方一天未肯眞正打破官商勾結,站在維護民間權利、站在公義的一方,本關注會仍不會罷休。

 至於局方在諮詢文件裏指出的提案,本關注組有以下回應。

註:此乃節錄版本,意見書全文可見Facebook網誌

註2:題為編輯所擬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旅遊作家鄒頌華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旅遊作家鄒頌華
Nov 14th 2013, 05:33, by Urban Diary 城市日記

Photo by Tai Ngai-lung

朋友兼鄰居鄒頌華的名字曾經在《城市日記》中出現。近年她只光顧二手書店,我也受影響,結識了在中環扶手電梯旁的二手書店「Flow」。她又向我推薦在灣仔經營古董店的長毛馮永權。經過大半年努力,她的最新著作終於完成,我把握機會約訪,寫下她的故事。

頌華擁有一份令人非常羡慕的工作。她是旅遊天書《Lonely Planet》旗下的特約作者,今年上半年已經去了台灣三次,留在寶島的時間比在香港還要多,遊走當地收集資料,撰寫最新版的台灣《Lonely Planet》。她也為中港兩地報紙和雜誌寫旅遊文章,亦做繙譯工作,就是靠寫作為生。最近她又跟朋友合資開辦旅行社,專門做本土文化和歷史旅遊。

「去旅行不但不用花錢,還有錢收,看似很令人羨慕!」頌華說,很多人誤以為旅遊作家的工作很輕鬆,都是免費的吃喝玩樂,「其實一點也不簡單,我們也有死線,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工作,又要去一般旅客不會踏足的地方,無論那些地方有多討厭,有需要的話,我們都一定要去。」她坦言,很討厭內地的城際汽車總站,又亂又髒,但身為旅遊作家,就算多不願意也要到訪,耐心抄寫班車時間表、目的地等自助旅遊所需的資料,「假如是自己去旅行,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到汽車站。做旅遊作家一點也不浪漫。」

DSC_1788

數個月前,我跟頌華同遊台南,有旅遊作家同行,我當然不會錯過這機會。我放假,她工作,一邊安排行程、訪問、做筆記,再分批把收集到的資料寄回香港。

尋幽探秘是頌華最喜愛的工作一部份。她寫台南,要深入台南的高山,探訪原住民部落,記錄他們的歷史和風俗。由於交通不便,很多台灣人都未曾到訪,更不知怎樣前往。她深入高山,見證山區的原始秀麗,也是旅遊作家的吸引所在。

我們第一次聊天是談她的環遊世界大計。頌華省吃儉用,儲了4,000美元做旅費,買了一張環遊世界機票,那時是2002年。她大學主修法律,但與法律的緣份只限於實習工作,我們日常談天說地也不會觸及法律事情。

我從沒問過頌華為甚麼不做律師,要不是《城市日記》採訪她,我可能永遠不會問這條問題,朋友交往,不會凡事追根究柢。她說讀法律是滿足父母,不做律師是滿足自己,「我自細已清楚知道,自己喜歡探索世界,不適合坐在辦公室見客和處理文書工作。我很自豪從來沒有穿過高踭鞋。」

環遊世界後,她全身投入自由工作者行列,也當起旅遊作家。「大部份人不把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看成一份工作,其實它是一個行業,也是一盤生意,因為你就是老闆。Freelancer看似很自由,但它講求自律性。我的工作來自世界各地,就如我身處香港寫台灣,編輯就在澳洲。」

自由工作者生計朝不保夕,香港生活指數甚高,看來不太適合這行業發展,頌華不認同:「其實好適合,我曾經問過來自歐美的朋友,他們說香港地方細,人與人關係密切,無論是寫作或攝影,都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其實亞洲的大城市如新加坡、東京和首爾,都適合投身做自由工作者。」

DSCF8872-low

頌華近年喜歡看墓場,除了香港外,也會到世界各地「探訪」墓場。「墓場是城市最古老又最完整的風景。」因為常去台灣,她開始對華人文化中的「門神」感興趣,打算日後給自己安排專門探訪門神的行程。

在香港時,她會用遊客的眼光涉獵這個城市,好讓自己不斷探索新事物,「你會發現香港其實是個多元文化城市,有不少少數族裔居住,只是大部份香港人選擇視而不見。」這名本地「遊客」與她的朋友,包括我,曾經計劃去尋找葉問的墓地。可惜大家各有各忙,始終未能成行。

我最喜愛香港的一面……

「超級方便,公共交通系統非常高效率,簡直把我們寵壞。因為每當我身處要用車代步的地方,便會不知怎算。而且市區跟郊野公園非常靠近,在我家只要行15分鐘就能到郊外。」

我最討厭香港的另一面……

「香港似乎已經發瘋,近年發生的事情完全不講道理,以前沒有或者很少發生。我成長年代的香港是開放、文明、多元和包容,現在容不下反對聲音,不容許多角度討論。一個小學教師講粗口,把整個社會分裂成兩個敵對陣營,要不是支持,就是反對。堂堂一個特區之首居然要求教育局去調查。這件事的重點不是講粗口,而是她為甚麼要講粗口。

「還有,我已經不去銅鑼灣,太擠迫了,而且商店所賣的貨品都不是我們需要的。」

我認為香港要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香港要有一個有能力的政府。我們的政府實在太無能。以減少垃圾為例,講了20年,依然原地踏步,回收再造、垃圾徵費等措施還停留在討論階段。人與環境最密切,但政府沒有做任何工作去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要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應付高地價,住屋是必須品,在香港卻是奢侈品。」

城市日記Facebook pag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