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曾德成帶議員遊花園 堅拒檢討網媒採訪準則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曾德成帶議員遊花園 堅拒檢討網媒採訪準則
Jan 22nd 2014, 08:28, by 方鈺鈞

(獨媒特約報導)繼昨日七間網絡媒體舉行聯合記招,抗議政府新聞處限制採訪自由。今日 (1月22日) 議員莫乃光於立法會提出口頭質詢,要求政府列舉審批媒體進場採訪的原則,建議處方學效立法會採訪安排,若能證明其網站「曾採訪立法會新聞或立法會議員」,便可申請臨時工作證進入大樓。政府竟派出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解話,他堅稱做法「無政治考慮」,只是相關「規則並不存在」。湯家驊直斥局長答覆「非常奇特」,議員陳志全更形容政府為「科技盲」。

會議席上,曾德成謂資訊科技發展,「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設立媒體網站」。他解釋政府目前沒有針對網媒的「註冊或發牌制度」,「未能在眾多網媒中作出區別」。政府會密初留意持份者的意見,檢討安排。不過,對於莫乃光和陳志全三番四次追問,為何新聞處不能學效立法會現時行之有效的採訪安排時,他卻回覆「無補充」。

莫乃光質疑《熱血時報》已按《本地報刊註冊條例》註冊,但仍不獲進場採訪。曾德成解釋,並非所有註冊媒體都可入場採訪,報導娛樂飲食的報刊亦不能進場,新聞處會自行判斷該媒體是否符合資格。曾又謂報刊註冊制度是為了方便循法律途徑追究有爭議的文章,不存在管制和政治審查。湯家驊反問政府有沒有責任區分媒體,並決定誰有採訪新聞及接觸官員的資格。他又指報刊註冊條例已經過時,詢問政府會否檢討,曾德成直接答「無計劃修訂」。

曾德成並把責任推向「新聞界」,傳媒自行形成共識,例如網媒是否「真係從事新聞」,記者入息是否和從事新聞工作有關等,他強調用什麼準則「要睇業界意見」。陳志全卻指網媒不是政府口中的「新科技」,已發展近10年,批評政府對其了解「嚴重墮後」,是「科技盲」。

相關報導:
新聞處無理打壓 網媒高呼採訪有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活佛.worker——側看釋道心現象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活佛.worker——側看釋道心現象
Jan 22nd 2014, 08:46, by 鄒旻芳

日前中國出家人釋道心被網友改圖戲謔,配以抵死而完整的概念大碟目錄,終掀起本地一陣笑佛旋風;大量以疑似佛家思想入詞的二次創作湧現,網絡上一片極樂,更可能將殃及道家。

我們從和尚界謝霆鋒的輻射中支取了歡樂,甚至是民眾音樂文藝的互動機會,又或已有朋友不願見僧人及佛學日復日成為笑料。不論如何,抽空的嬉笑,自限了討論的維度,也帶不走中國和香港的共業:慈悲量產化、政權操縱信仰。

「諸行無我」

你可曾疑惑過一秒:釋道心縱然天生麗質難自棄,但為何要拍沙龍?為何坐在地鐵帥氣自拍?為何興致勃勃在社交網站回應自己的人氣?假如我們想當然地將釋先生理解為出世僧人,這些疑問就夠令人費解。但若我們換個假設,將釋先生視為一個普通工人(只是比較俊俏),問題就迎刃而解:一個時下青年,下班以後,日常生活中,自拍一下,悅己者容,何其尋常?而作如斯假設,則是基於釋氏個人以外,中國大陸以內的社會現實:年輕人出家,許多是打工。

關於僧人是「打份工啫」的聯想,非子虛烏有。有中國經驗的人朋友,或早已聽聞:大量獲中共批準經營的所謂註冊「佛寺」,都會招聘和尚、居士、住持、義工等,其中涉及宗教地位及知識(學歷)要求的崗位,待遇從優。他們按更表作息,上班時要做齊工序,表現專業;下班後則可能會去酒肉消遣、光顧夜總會,或回家休息等等,總之就是:放工之後,做返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唔通你expect我輪迴on call serve 你咩。你無野呀?

袈裟背後,是你我的影子。

「諸法無常」

招聘俗家子弟當和尚住持,是否孽念深?是否瀆犯神聖?應該不是。譬如政團、工會、慈善團體的職工和幹事,多到一地都係。慈悲,早化為受薪工作,軟弱細碎的善性每日與工資及表現拉扯著,要我們在劫難中煉成徹悟。疑似公義之事,需要生生不息的運作系統,一邊磨難生靈,一邊復始或更新。

不過,話說回頭,在中共操縱之下的宗教社會,的確罪孽深重。體制上,參與者需要被上袈裟、道袍、牧者的皮囊,在寺廟或教堂內,為不義護航,為維穩獻身,成為我們不屑仰望的消遣載體。

當我們的驚人創造力與訕笑,未有拍散陰霾的分毫;如此嗔痴,道心不釋,相當苦澀。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張超雄:露宿者人不如狗?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張超雄:露宿者人不如狗?
Jan 22nd 2014, 07:31, by 正言匯社

露宿者人不如狗?

油麻地渡船街天橋下,有一群尼泊爾裔露宿者聚居。多年來,不少尼泊爾裔的港人都知道,這裏是他們走投無路的棲息地,一旦潦倒到無瓦遮頭,他們總可來這裏棲身,且有一群兄弟互相照應。露宿人數變化不定,有時十數人,有時二十多人。由於地點不就腳,與民居隔了兩條行車綫,不會有行人經過,可以說與區內居民互不相干。

前年,油尖旺區議會主席鍾港武與區議員楊子熙兩位民建聯議員,為了綠化該地,防止露宿者聚居,遂建議進行小型工程,花二百五十三萬公帑,放置二百多個花槽,並要將該處變成寵物公園。政府批准了該項工程,並由民政署統籌共七個政府部門,去配合執行此項以美化天橋底為名、驅趕露宿者為實的工程。

為建花槽趕走無家者

今年四月十日,地政署發出通告,要求該處露宿者於五月七日前停止佔用該地。四月十六日,獨立媒體記者 訪問該處一位露宿者,他說社署沒派人接觸他們。五月十三日,社區組織協會連同一批尼泊爾露宿者來立法會申訴,表示沒得到任何政府部門協助。在六月十日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上,社署表示該處只有十名露宿者,有些已去了朋友處居住,有些已離開,個別個案則正協助他們申請綜援。

這是一個甚麼社會?我們寧願用二百多萬去設置一些毫無作用的花槽,也不願用一分一毫去幫助無家可歸的露宿者!試想想,現在單身劏房月租約二千元,一年租金二萬四千元,十名露宿者一年租金是二十四萬,二百五十多萬足夠他們租住十年有餘!

露宿街頭並不舒服,為甚麼有人要露宿?有露宿者在立法會表示,他在哪裏工作,就睡到哪裏。看來五十多歲的他,只找到散工,每天在餐館洗碗五小時,收入微薄,租不起劏房,也負擔不了昂貴交通費,只好露宿。社區組織協會去年年底發表一份露宿者研究報告,發現有四成露宿者無領取綜援,其中逾六成有工作。他們露宿並非自願,而是因人工太低,或因疾病(包括精神病)影響工作能力而被逼露宿。

綜援不足以付租金

有露宿者表示,就算拿了綜援,租金津貼只有一千四百多元,根本不足以應付牀位或劏房租金,且要付按金及上期,綜援並無額外津貼。就算要輪候公屋,在單身人士計分制下,也至少要等七至八年。其中一位露宿者現租住被劏為十三個棺材房的地方,因無窗口,晝夜不分,一進門便要點燈,他稱之為南北極房。除了沒光綫、空氣混濁、衞生環境惡劣外,最難忍是不斷被木蝨咬,多次被咬至手腳紅腫。在炎熱夏天更是悶熱難耐,我認識有劏房戶在夏季寧願在附近麥當勞坐着睡,也不願留在劏房裏受罪!

香港究竟有多少露宿者?社署說有六百四十多位向政府登記,較兩年前上升近一半,但數字其實被嚴重低估。關鍵是登記程序:首先,社工須確定露宿者在同一地點露宿逾七天才可進行登記;第二,登記者 礄璁@有四頁,部分露宿者因不願透露全部資料而未能完成登記;第三,若該露宿者在登記後即月內獲安排住宿,該登記會即月取消。

露宿是貧窮問題、房屋及高地價政策的問題、是公義問題。但政府及區議會視而不見,甚至要以建寵物公園及美化環境去趕絕他們,是否露宿者真的人不如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拒絕平凡】(四十六)「怒看耶能」(一) :不願背起十架的基督徒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拒絕平凡】(四十六)「怒看耶能」(一) :不願背起十架的基督徒
Jan 22nd 2014, 06:26, by 黃增健

[拒絕平凡](四十六)「怒看耶能」(一) :不願背起十架的基督徒

筆者與朋友說起基督徒的社會參與,她說:「基督徒對社會的影響力有限,面對極權政府亦不能做什麼。只能為社會祈禱,為市民求福。」

我立即反駁: 「你根本不明白耶穌的心意,不配做基督徒。」這句話衝口而出,或許語氣較重,但內容卻是事實。

有一些人信耶穌,是為了死後上天堂。因此,他們認為信仰所關心的,是死後的事。生前只要正正經經,順服教會,不犯事,準時參與崇拜,就能「keep住」天堂入場票。另一些人是為了改過自新,重新做「好」人。(俗稱「洗底」)

可是,他們忘記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則: 信耶穌,是有社會參與的,甚至顛覆社會價值。當年耶穌在三十歲開始傳道,並非藏身於會堂,安心做聖經教師。而是走出會堂,進入群眾,實行醫病,趕鬼,講道。神走入人群,這正是「道成肉身」的意思。

當他看到社會價值崩壞,信仰變得教條化,又看到政府壓迫人民時,他毫不留情地直斥其非,甚至挑戰獨裁政權,引來殺身之禍。

今時今日做基督徒很舒服,星期六日返教會,嘻嘻哈哈又一星期。面對社會上的小事,說:「別人會處理。」,面對像反極權這樣的大事,又會說:「我們的影響力很小。」總之,社會上大小事情,皆與他們無關。每星期返教會,談吃喝玩樂。教會像聯誼會,多過像宗教地方。

<<聖經。路加福音>>第九章二十三節:「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現在的基督徒不但沒有捨己,更沒有背起耶穌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當時的刑具,代表死亡,酷刑,虐殺; 亦代表了耶穌抵抗極權,對抗不公的精神。現在基督徒只捨棄對別人的關懷,對窮人的愛心; 背起了娛樂,工作和自私自利。

這樣的基督徒,還算是基督徒嗎?

22-01-2014,家中,下午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綜援判決中的人權與社會公義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綜援判決中的人權與社會公義
Jan 22nd 2014, 05:39, by 黃梓汶

(獨媒特約報導)早前,終審法院判定政府限制新來港人士需住滿7年才可申請綜援乃違反基本法,要求政府取消。其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回應指「裁決無可避免一定增加明年福利開支」、又提醒市民「再多的儲備,也有耗盡的一天」,似乎一再強化「新移民會耗盡香港公共資源」的論調。另外,有人指責原訴人孔女士利用法律條文,反映新移民正在進一步搶奪香港福利,擔心日後其他社會福利都會以同樣方法被享有,損害本土利益。新移民是否只因「貪福利」而來港,法律是否被濫用公共資源的運用是否只能維持現狀、不能重新調配? 上周四,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舉行〈從終審法院的判決看香港的人權、公義與社會排斥〉論壇,邀請了莊耀洸律師、中大政治及行政政系副教授周保松、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彥豪及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黃洪出席,分別從法律角度解釋法庭的判詞,也從綜援發展、政治哲學及綜援現況等作出分析。

中大政政系副教授周保松指在論壇開始時,提到公共討論的倫理。他留意到終審法院的判決引起了很多市民的討論,但彼此未能好好聆聽意見,也未能進行有建設性的討論,不同意見的人各自歸類成不同派別,有些企圖以語言暴力壓倒對方。周保松指出討論的前題是各人都有機會「錯」,沒有人的觀點是必然的「對」,所以公共討論的目的不止是肯定自己持有的觀點,而是尋找「真」、「合理」的答案。他又指出在討論時,不少人理所當然地標籤新移民為「懶人」、「蝗蟲」,輕視了這些歧視性的標籤對新移民帶來的傷害,使他們在社會中得不到平等的肯定,自覺是低人一等的弱勢群眾。

莊耀洸:綜援制度與單程證目的不符

莊耀洸律師指出判決最主要的爭論在於基本法第36條與145條。第36條提到「香港居民有依法享受社會福利的權利。」而香港居民定義是居港一年,香港永久性居民則是住滿七年。第145條則提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原有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上,根據經濟條件和社會需要,自行制定其發展、改進的政策。」。

莊耀洸指,單程證制度的主要社會目的是幫助家庭團聚,也是人口增長的來源。判詞提到社會保障計劃和單程證計劃應該一致配合,一方面鼓勵家庭團聚,另一方面拒絕給予貧窮單程証家庭最低的福利援助,兩個政策之間的矛盾並不合理。至於財政的問題,莊表示政府財政赤字只分別在02/03及08/09年度出現過,而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外匯基金處理不佳所引致。

CIMG5216

周保松:權利的優先性

周保松認為,基本法精神體現了香港是個以權利為基礎的社會,其特點是權利以個人為本,而且這些權利是平等的,每人都享有,例如每人都享有遊行集會、言論、思想自由。根據自由主義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的理論,自然權利先於國家而存在,政府的正當性是在於可以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不受侵犯,即使個人權利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時,政府都不能以社會整體利益凌駕個人權利。若公共政策只以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為考慮,只求增加社會整體效益,往往會犧牲個人權利。如果公眾認同權利是民主社會中最核心的基礎,就應該給予權利一個優先的位置。

給予權利優先性,即社會需要保障個體最基本的利益。周保松指出,社會福利保障是一種權利,保障每人的基本需要。當社會中有公民的基本需要未被滿足,政府有責任和義務提供最低度的安全網,以保障他們至少能生存(survival),防止因欠缺最低度的經濟基礎,而令公民權利成為空談的形式權利。周保松指出現時香港有大約一百萬人生活在貧窮線下,貧富懸殊十分嚴重,可見即使政府提供綜援,給予最低的援助,香港依舊是個不公正的社會。

周保松回應台下觀眾提問時,認同社會上另一個討論焦點是「新移居是否香港人」。根據終審法院判決,香港福利政策違反憲法賦予香港居民(包括永久及非永久性居民)申請綜援的基本權利,周保松指若不認同基本法對香港居民的定義,可嘗試以釋法等方法去修改和解決,但不應擅自將基本法中的「香港居民」簡化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或以各式各樣手法打壓、趕走「非永久性居民」,因為這些是不尊重法治精神的做法。

李彥豪:基層街坊表示「唔忿氣」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彥豪指出,不少基層街坊對新移民不需居港7年便可申請綜援表示「唔忿氣」,李彥豪續以數據逐一說明市民對新移民在港生活的迷思。根據2011年數字,新移民的離婚和分居比率與全港情況相若,批評新移民以假結婚手法換取港人身份的說法並不合理。另外,李彥豪指出居港少於7年的綜援受助人數有下降的趨勢, 2004年合共有72,816人,2011年17,621人,2012年已跌至14,843人,獲得豁免的主要原因包括單親、低收入、健康欠佳等。此外,接近27萬宗綜援個案中,超過7成是給予年老、單親、健康欠佳及永久性殘疾,失業和低收入只佔綜援個案中的8%和3%,所以斥責新移民「懶惰」,不工作卻霸佔香港福利資源並不凖確。

黃洪:新移民在港受到社會排斥

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黃洪教授指出,新移民在香港受到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不止是個人的不幸,而是結構性的忽略所引致。香港於70年代設立公共援助(公援),受助人獲發放現金援助,有關金額只包括食物開支。1998年,社會福利署作出檢討,提出「投入社會、自力更生」的政策目標,傳達「有工作總勝於沒有工作"」、「低工資總勝於沒有工資」等訊息。另外,所謂「自力更生」着重在監察綜援人士有否去尋找工作,但真正協助綜援人士重回勞動力市場的措施反而不多,效用亦不夠強。援助金同時帶來負面標籤效應,將接受社會福利者建構成「最不能自助者」的弱勢社群,需要以社會資源來救濟。

編輯:劉軒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要求撤回使用單軌鐵路方案 興建現代化電車系統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要求撤回使用單軌鐵路方案 興建現代化電車系統
Jan 22nd 2014, 05:44, by 爭取建造啟德現代化香港電車系統

致: 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鑑林先生 klclegco@gmail.com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專員李啟榮先生 panel_t@legco.gov.hk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韓志強 太平紳士,
土木工程拓展署啟德辦事處專員李關小娟 ktd@cedd.gov.hk
觀塘區議會主席陳振彬太平紳士 ktdc_secretariat_gr@had.gov.hk
黃大仙區議會主席李德康先生 wtsdcadm@wtsdc.had.gov.hk
九龍城區議會劉偉榮議員 kcdcadm@kcdc.had.gov.hk

有關啟德環保連接系統 : 要求撤回使用單軌鐵路方案,興建現代化電車系統
本團體為社交網站「爭取興建啟德現代化電車系統」專頁,擁有逾二千個支持者,現致函表達要求撤回使用單軌鐵路方案,並強烈支持興建現代化電車系統。
啟德環保連接系統之討論,離不開車站定線及造價成本,反觀採用什麼鐵路卻沒進行討論,市民像別無選擇。政府由始至終在宣傳文件上硬推120億興建單軌鐵路(Monorail),並多番指出九龍東長遠的交通需求大幅增加,需要佔用少量道路面積的高架單軌鐵路作為區內交通骨幹。

2013年4月,電車公司建議興建現代化電車 (Modern Tramways),造價二十八億元,二十三個車站分三階段落成,最快在一八年連接啟德郵輪碼頭、牛頭角和九龍灣港鐵站,預計每程車費為三元。電車標榜低成本、低造價、高效率運輸及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實例,能取代單軌鐵路計劃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及討論。

以下是市民對單軌鐵路的關注及訴求:

  • 現時全球400多個城市採用現代化電車,還有不少在建,如中國沈陽、廣州、深圳及台灣高雄等地,反觀單軌鐵路只有十多個城市採用,且多用作觀光性質,有「鐵路王國」之稱的日本亦未有進一步研究及使用單軌鐵路。此外由於單軌鐵路營運成本十分高,澳洲雪梨政府將拆掉單軌鐵路,把現代化電車路線伸延。仍在營運的單軌鐵路,其營運狀況及財政均未如理想。那麼政府何以有信心採用單軌鐵路作未來啟德交通骨幹及確保財務狀況理想呢?
  • 建造單軌鐵路造價為120億,政府承認,以50年計可量化經濟內部回報率約為+1%,意味著納稅人有需要補貼日後單軌列車的營運。反觀電車公司在此方面估算只要每程$3便可收支平衡;用28億就可建12公里的現代化電車系統,餘下的92億可用作其他用途,如政府可用來興建30所公立學校及33座公屋等設施。
  • 世界鐵路標準講求與市民的暢達度及無障礙通道,現代化電車的車廂低地台設計與路旁石級成水平,方便傷健人士使用。單軌鐵路需設架空車站,終使政府多次強調與港鐵觀塘線車站成無縫接駁,但所謂無縫也是上上落落,如南昌站, 香港站等。
  • 環保連接系統的定義,是整個系統的環保性。單軌鐵路需要興建很多大型設施,高架車站出入需要大量電梯及升降機,絕不環保﹗另外, 一架現代化電車可載客二百八十人,最多可載客四百人,相等於六條四百米長行車線可服務的人次;反觀單軌鐵路每架列車載客只有約三百人,不能隨意加班次及加車卡。以同等載客量而言,單軌鐵路的車站及車廠亦會相對龐大,相比下,現代化電車成本更低,經濟效益更高。
  • 於技術層面上,單軌鐵路車站與車站間需有較長的距離,否則會出現翻車意外,而轉彎弧度不大。所以單軌鐵路於定線及車站安排缺乏彈性,未能真正迎合區內居民或遊客作點對點接駁,日後亦不能輕易進行延線。反觀現代化電車在定線及車站安排有很大的彈性,作區內或區域連接均非常適合,轉彎弧度能達到九十度,路線可穿過橫街窄巷。
  • 市民關注現代化電車佔用路面,尤其走進偉業街或開源道往觀塘舊區會更擠塞。大家別忘記在港島區引起擠塞的並不是電車,而是其他路面汽車的阻礙。單軌鐵路的橋墩及大型車站也佔用不少路面,更甚的是沿途架空橋經過的大街小巷將不見天日,對景觀造成嚴重破壞。現代化電車軌道已是一條綠化帶披上草地或與汽車共用路面,不需電纜使用路軌取電,路段可部分使用橋樑及地底興建,以避免舊區繁忙路段。另外,開源道一段預計是在2031年第四期才建成或可使用敬業街,那時該區已轉型為商業區,重型汽車流量將減少,長遠政府亦應大力鼓勵市民使用集體運輛,減少汽車數量。希望吸引更多人放棄駕駛私家車,改為乘搭電車到該區,改善擠塞情況。
  • 單軌鐵路全程架空橋,如遇緊急事故乘客需疏散存在隱憂,即使救生月台也難以快速及有效進行疏散,尤其行動不便者。反觀現代化電車沒有此安全問題。
  • 發展局早前解釋電車不適合在東九龍區使用,原因啟德區的土地規劃中,未有預算電車在地面行駛。若更改土地用途,亦難以擴闊道路供電車使用,這樣會嚴重影響啟德工程的進度。令大眾質疑有關「環保連接系統」運輸形式使用的諮詢工作是不盡不實。

最後,多間媒體亦已對此項目進行報導,我們相信稍後將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期望政府繼續聆聽及廣泛接納理據,重新研究及選擇一種適合啟德發展的交通方案。若不能公平公開地回應,只會加劇社會拒絕與政府合作的傾向,製造更大的爭議。謝謝!

「爭取興建啟德現代化電車系統」專頁
網址 : http://www.facebook.com/kaitaktramways
電郵 : kaitaktramways@yahoo.com.hk

專頁發起的〈一人一信 反對興建啟德單軌鐵路!!〉運動,諮詢截止期為2月4日。

參考資料:
現代化電車技術簡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M7DfyqIwMY

不考慮平價電車 受質疑有景轟 單軌列車 勢硬闖啟德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311190

九龍有電車!? 啟德電車與單軌鐵路大爭議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9474

環保連接系統-為誰而建?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8771

啟德「環保連接系統」初探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9656

啟德列車 進退兩難
http://www.bauhinia.org/analyses_content.php?lang=cht&id=91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楊匡被中共誣陷 沙沙被港府刁難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楊匡被中共誣陷 沙沙被港府刁難
Jan 22nd 2014, 06:06, by 梁國雄

劉沙沙已於今日晚上飛赴北京,她於昨日向特區政府申請延期居留,被拒後決定離港,在港期間之絕食亦會結束。她擔心回大陸後會遭「國保」人員滋擾,以致拘禁,原因是國保人員亦向楊匡的律師施壓,逼使他們放棄為楊匡辯護。

劉沙沙為抗議特區政府刁難延期申請,曾以頭撼地而受傷,送院治療後包紮出院。劉沙沙對當局冷待楊匡被捕,漠視她在港為其丈夫楊匡鳴不平,表示十分無灰。她認為,中共政府沒收楊匡的回鄉卡顯然是報復他於去年三月聲援劉曉波夫婦,此舉不啻取消楊匡應有的回國權利,剝奪其行動自由。

楊匡所謂「非法越境」的罪名,根本就是受逼者的抗命行動。去年底他到河南探望剛小產的太太劉沙沙,以致各地的維權朋友,都是正當行為。當局必須立即釋放楊匡,並補發先前被強搶的回鄉卡。劉沙沙同時亦會與有關部門交涉,爭取楊匡早日獲釋!她希望香港市民和傳媒會繼續關注此事,予以聲援,並向所有幫忙她的朋友致謝!

社會民主連線主席
長毛梁國雄
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韓國的夢與醒:〈請回答1994〉與〈韓國小姐〉

 
Selling event tickets?

Ticket Cake is the easiest way to sell more tickets online. They will help market & make sure your events are reaching their potential. Get started now.
From our sponsors
韓國的夢與醒:〈請回答1994〉與〈韓國小姐〉
Jan 22nd 2014, 06:14, by 鍾樂偉

「懷舊」是2013年韓國社會流行文化的一大關鍵詞,形形式式有關昔日社會背景的韓國劇集、電影與歌曲,成為上年韓國大眾重新關注的題材。如果說這鼓「想著昔日」懷舊情的爆發,大可追及至2012年時,不論是電視劇的《請回答1997》,還是電影的《陽光姐妹淘》、《初戀築跡101》,都以這些題材引發了全民熱議。

然而,當中70-80年代為題材的劇集與電影,在韓國流行文化製作中,已算不是新的突破,消費力有限,況且現時收看劇集與電影的主要文化消費者(大多是20-40歲),對他們剛出生的70-80年代的歷史感不強,未有太大共鳴。但是,相較之下,現時韓國30-40歲的一代,對一切有關他們成長中,影響他們「青春期」最深90年代的點點滴滴,包括音樂、劇集、電影與其他消費品,卻冒起了忽然而生的懷念感,大概與當下的較人工化的K-POP,與不是富家公子愛上窮家女,就是家產爭奪計算無比的劇集感到乏味有關。

電視台也看準這個「新市場」,近年開始製作不少以韓國90年代為背景的故事劇。2013年推出的《請回答1994》與正在播放的《韓國小姐》,無不是以影響韓國舉足輕重的兩年:1994與1997為時代背景。當中,1994屬韓國經濟起飛,貴為亞洲四小龍的收成期,國民過著多年來最幸福的時光;1997年則是數十年來韓國經歷經濟起飛後面對的首個嚴冬,因為金融風暴引來的IMF危機,負資產、破產、倒閉、自殺與失業,都是那些年韓國人「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的痛苦回憶。以1994與1997來作故事背景,勾起兩個不同的感情聯想,就是這兩套劇集獲得好評的主因。

美好的「請回答1994」

承接2012年的《請回答1997》,韓國有線電視頻道tvN在2013年推出該劇集的另一版本- 《請回答1994》。簡單來說,《請回答1994》以幾位來自韓國國內不同地方學生們,生活在首爾某寄宿店為背景,講述從地方來的學生艱難的「城市故事」。因為要離開生活了20年的家鄉,上大學來到首爾的寄宿生們對首爾充滿幻想,當中有惹笑的文化衝擊與城鄉差異。而離開父母,獨自在異地生活面對困難重重與孤獨的感覺,寄宿生們之間的友情成為那時那刻的溫情來源。另外,貫穿劇集背景的1994年,當中的大學校園生活、籃球大盛宴、美國世界盃,再加上徐太志與孩子們等風靡的各種主題,也就是造就成該套劇集成為有線電視頻道的收視「奇蹟」。

1. 首爾都市化的歷史

《請回答1994》中,幾位來自忠清道與全羅道的青年人,從落後的家鄉地遠道而來到繁盛的首爾讀大學,是韓國自韓戰後一直沒有停下來的人口流動趨勢。2012年由秀智擔任女主角的一套韓國電影《初戀築跡101》,她也是同樣地由濟州島來到首爾升讀大學。對韓國人來說,自韓戰結束,特別在朴正熙總統推動的多個「五年經濟計劃」與發展首爾地區的政策以後,人口流向也出現了與一般發展中國家相同的趨勢。不少青年人為了升學與找尋工作機會,都選擇離開「家鄉」到發達地區 (如首爾) 以圖找到新生活。從數字上得知,1960年代時,首爾的總人口只有2百多萬,但短短的十年間,70年代人口已升達5百多萬。後來,1990年更到了標誌性的1千萬,可想知而韓國在短短30年間,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城鄉移居潮」。

然而,1988年首爾在舉辦奧運會後,鄉鎮地區遷移到首爾的人口現象卻步入減慢趨勢。因為早年過量與過急的人口遷移,導致首爾市的房屋供應住房環境每況愈下,所以首爾人口增長率,到了1990-1995年間出現了-3.6%的比率,有30多萬人搬離首爾到近郊的新發展城市居住,如韓國政府在80年代尾推動發展的5個「二百萬建屋計劃」中,新建成的盆唐、一山、坪村、山本與中東區。

但是,畢竟首爾是韓國數百年來的首都,也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核心城市,科技與城市建設是整體國家發展最快最完善的地區,它更在劇集中談及的1994年,迎來首爾成為韓國首都的600周年紀念,所以在眾多社會問題下也無阻年輕一代來到首爾讀書和找工作的慾望。

長久而來,韓國的高等教育制度與就業市場都是極度精英主義。能夠來到首爾有名的三大大學 – SKY (首爾國立、高麗與延世),是每一位來自不同地區的青年人夢寐以求的成就,單看劇集中的多個主角便可略知一二。可是,這種學額競爭過度集中在首爾,使未能進到三大讀書的青年人失去前途的危機,已經在韓國敲響警鐘。因此,上年韓國教育部也宣佈,擴大在非首爾地區大學招聘公務員的配額。而且,微軟駐韓分公司代表James Kim,也表示不會對來自SKY的畢業學生有特別優待。話雖如此,但畢竟這種偏重首爾名牌大學心態早已數十年來植根在韓國人的骨子裡,一句半句說話能改變有限。

2. 那些年的大學籃球盛世

1994年是韓國經濟上歌舞昇平的好日子,全年的經濟增長率高達8%,全國失業人口也下跌至自1992年6月來最低的2%。

美好日子除了在經濟上,在韓國大學生活中也可以體現出來。在《請回答1994》中,女主角成娜靜迷戀延世大學籃球選手李相旼,那個時代就是韓國大學籃球的輝煌期。韓國正式的專業籃球聯賽要到1997年才成立,早於那時,每年數全國性的籃球盛事,必定是「籃球大盛宴」的比賽。當時在那個比賽中,大學籃球隊與其他專業球隊進行比賽,一般多是職業球隊獲勝。但就在1994年的那一屆比賽中,延世大學在選手李世民帶領下取得冠軍,震撼了整個韓國的籃球界,並引起一鼓全國性的籃球熱潮。其後,當年的MBC電視台更追上這鼓「籃球風」,拍攝一套由張東健與沈銀河主演的籃球故事劇集叫《最後的勝利》。

80年代的韓國大學籃球賽,是中央大學的天下,他們擁有其後的韓國國家籃球主力代表球員如許載 (負責在88年首爾奧運會宣誓的代表)、姜東海和金裕宅等精英球員。可是,90年代起,擁有優秀球員如全熙哲與玄周燁的高麗大學,與有球星李相旼、徐長勳和禹智元等領導的延世大學 (外號「喔爸部隊」),在大學籃球界掀起激戰。

延世與高麗,兩所在首爾最具代表性的私立大學,每年都會舉行一系列的兩大體育競技比賽,包括足球、籃球、棒球與冰上曲棍球等等,來提高校內士氣。除了在運動場上鬥到你死我活外,延世與高麗的運動員代表,在比賽後一同喝狂歡時,也曾為如何把這項盛事命名進行過爭辯 (究竟應該叫「延世 – 高麗」或是「高麗 – 延世」)。最後,他們以韓國傳統文化,主場應厚待作客的原則,當延世主場時,便叫做「高麗 – 延世」,相反亦然。另外,比賽過去,兩大學生也會跳著康加舞 (學生們一個接一個搭著前面學生的肩膀列隊),走到大學附近的食店與商品討免費食物。這也是那個時代令人懷念的大學快樂時光。

3. 徐太志的音樂革命

經濟與籃球的大熱,也遠比不上一位來自90年代的韓國流行音樂教父 – 徐太志魔力的影響力,我們單從《請回答1994》裡,大學生允真對「徐太志和孩子們」樂隊的瘋狂程度,便了解到為何那個時候,韓國國民會稱徐太志為「文化總統」。

90年代初的韓國流行音樂,開始引入了美國的Rap、Hip-hop跳舞與Techno的音樂文化,徐太志是當中的關鍵人物。出道於1989年的徐太志,原名為鄭鉉哲,他14歲時就加入了幾個業餘樂團,但同時逐漸感覺學校只是一個腐化青年人心靈的地方,於是他選擇輟學,全心投入歌曲創作。其後他加入了搖滾樂隊Sinawe擔任低音吉他手,並開始使用徐太志這個稱呼。

對Sinawe的曲風不滿,徐太志毅然離開並自己創建了一隊以Hip-hop 舞蹈與Rap為主的男子表演組合,叫「徐太志與孩子們」(Seo Tai-ji & Boys),他也是革命性地在韓國流行音樂中引入西方的 Rap與跳舞文化,並融入韓國音樂中的啟蒙者。引入的全新曲風橫掃全國,他們的唱片狂銷170萬張,帶動了韓國流行樂壇發生了巨大變化,並影響至今的K-POP發展。

4. 夢醒先兆的危機

在一切過著太平盛世的日子時,沒人想到在短短的數年後,韓國將步進經濟崩潰的金融危機。但是,留意《請回答1994》時,也知道大自然原來早在1994年已向活在幸福時光的韓國人提出警號了。1994年時,韓國迎來歷史上最炎熱的一個夏天,當年留下了連續29天每天平均溫度高達29度,與有超過3000多人因炎熱天氣死亡的歷史紀錄。

另外,1994年10月21日,竣工通車15年的首爾聖水大橋,隨著一聲巨響,一塊長達48米的橋板從大橋中段落入漢江中,6輛汽車包括1輛載滿學生及上班族的巴士和1輛載滿警員前往慶祝會場地的客貨車跌進漢江,導致32人死亡,17人受重傷。事故後的調查結果,發現原來意外是承建商與建築行業因貪污而在建造大橋時「偷工減料」,及政府對國家投資工程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檢查所導致。

聖水大橋事故的8個月後,在1995年6月29日下午5時55分,位於首爾瑞草區的三豐百貨商場突然倒塌,導致502人死亡,937人受傷,是韓國和平史上最大的人命意外。經政府查證後,結果顯示擅自更改設計、偷工減料及疏於監督管理是釀成這起慘禍的原因。這些慘禍背後彰顯出,韓國朝著前方一味追求發展的壓縮式增長主義,已出現了警告,並提醒韓國人,在「快速發展」的背後還存在「操之過急」的隱患,這些都是早在1994年時已出現的危機先兆。

惡夢般的「韓國小姐」

正在MBC電視台播放的劇集 - 《Miss Korea 韓國小姐》,同樣也是乘著懷舊風吸引觀眾的注視。但與《請回答1994》不同,《韓國小姐》則以1997年韓國面對經濟嚴冬的IMF危機為故事背景,講述由李善均飾演的ViVi化妝品公司老闆,為了拯救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將任職電梯小姐的高中校花(李沇熹飾演的吳智英),打造成為韓國小姐的故事。

1. IMF危機與倒閉潮

劇集中的ViVi化妝品公司,面對著將近倒閉的危機,其實與那個時代其他韓國企業都是不惶多讓,過著命懸一線、提心吊膽場地每天都要被債主追數的日子。剛步進1997年的大門時,接二連三的打擊就不斷地向韓國經濟襲來。先是來自日元的大幅貶值,使韓國對外出口成本大規模上升,造成一直賴以出口為生的大部份韓國企業面對沉重打擊。其後,因為出口萎縮,韓寶鋼鐵工業公司也無力償還借款而成為第一間崩塌的韓國財閥。兩個月後,三美綜合特殊鋼公司與真露公司也同樣因支不抵債而倒下。不足三個月後,韓國一大汽車品牌KIA汽車,因投資失去可償還能力,進入了清算狀態,瀕臨破產後由韓國政府出面,指令現代收購KIA公司,才勉強捱過了即時倒閉的危機。

但是,更嚴峻的環境出現在當東南亞發生金融風暴後,韓元兌換美元的匯率不斷下跌,從9月至11月的間韓圜貶值了50%。雖然貶值有助出口,但反過來說也導致外債比例特高的韓國,其債務升至天文數字水平和進口成本大增。這樣,外匯危機再加上貨幣衝擊,同時使韓國股市失去信心,股市其後下瀉了接近70%。

面對這種千瘡百孔的局面,韓國政府不斷提出穩定金融形勢的措施,然而多是事與願違,因為一方面不少韓國財閥在90年代初進行過度擴張,事實上企業根本兼顧不了過多業務,到經濟危機爆發後,已無能力償還欠下的債務;另一方面,就財閥一間接一間倒閉,韓國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呆壞帳飆升,也做成了連銀行體系也面對崩塌的危機;再加上終日以舉外債來作經濟發展動力的韓國政府,當匯率大覆下跌後,國家外匯儲備只剩下70多億,不足以應付1100多億已到期的外債。最終,韓國政府逼於無奈地於1997年12月3日,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簽署援助協定,向韓國提供210億美元備用信貸,但從此12月3日便成為每位韓國人心目中的「國恥日」。

接受IMF注資後,韓國政府也要因IMF的要求,落實嚴厲的穩定經濟計畫以及廢除當初使韓國發展起飛的重要經濟體制和做法,包括整頓金融、緊縮對大財團貸款、降低經濟成長率等多項配合措施。不少財閥因而被政府「放棄」後,連韓國第12大工業集團漢拿集團也要宣佈破產。

其後,企業大量倒閉、失業人數大量增加至7% (IMF在韓國人口中是指「I'm fried」),不少失業中年漢,因不敢告知家人已被公司開除,那些年韓國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就是不少身穿西裝拿著手提包的中年男人,每天早上假扮上班,其實都是走到山上的行山徑無所事事。有些支不抵債的韓國人,更因被逼上梁山而選擇自殺,1998年時,每十萬個死亡人口中,有11.6個是因經濟危機而自殺。一時之間韓國人對未來失去期望。

2. 團結下的再次起飛

在韓國人眼中,1997年的冬天特別寒冷,但面對著經濟崩潰的事實,韓國人未有放棄對國家的支持。就在國家失去償還外債的時候,為了兌換外匯償還外債,韓國舉國國民主動把自家的金飾、金龜捐獻給國家,連韓國的奧運金牌得主也把金牌無償捐給國家(這是仿傚1907年時,韓國因對日本殖民地威脅時未有能力償還賠款,舉國上下出現捐金救國運動)。雖然這些都是杯水車薪的行動,但足以顯示出韓國人依然相信國家,能夠在短短20年間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經濟,躍飛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那些年的奇蹟故事。

1998年接手這個經濟亂局的新總統金大中,認清了韓國國內扭結的政府與財閥的不正當關係,方是導致韓國經濟陷入危機的主因。因而,在上往後立刻提出改變財閥控制韓國經濟命脈的經營模式,政府決定利用權威直接介入財閥結構的調整,對沒有競爭力的財閥不再提供無償的支援,例如大宇集團就是在這個時候遭遇了解體的命運。

「捐金募銀」的舉國運動掀起國民與國家共渡時艱的決心,最終在2001年8月,韓國提前3年清償IMF的緊急救助貸款,不再受援助條件的鉗制,成為最早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恢復的國家。在韓國人眼中,這是他們創造的又一奇蹟。

當國民坐在電視機前,看到《韓國小姐》中,任職電梯小姐的吳智英,能夠堅信自己的信念,排除萬難地一步一步,在沒有財團支援下力爭上游,咬緊牙關爭取成為「韓國小姐」的追夢經歷,他們或許可以在吳智英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

作者 facebook pag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美國第一間星巴克工會對香港的啓示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美國第一間星巴克工會對香港的啓示
Jan 22nd 2014, 06:13, by 李嘉淳

圖:星巴克工會組織者Erik Forman(左)。

(獨媒特約報導)和許多服務行業的工人一樣,星巴克(Starbucks)的工人面臨低工資、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沒有勞工保障等問題。但是,這類跨國連鎖式速食店的勞工流失率通常很高、上班時間也不穩定,組織起工人爭取改善勞工待遇有很大的困難。從2004年開始,星巴克的工人在工作場所利用直接民主和直接行動,由下而上地建立起工會,打破過去對只用遊行向政府施壓和由工會帶領的工人運動想像,也許對希望改善生活質素又苦無出路的香港工人有重要的啟示。

〈美國Starbucks 竟也可成功組織工會?〉講座1月19日在序言書室舉行,講者Erik Forman分享了他當時以員工身份,由下而上地在他的工作間組織星巴克工會的經驗。他形容美國和香港一樣,缺乏能有效組織工人和成功為工人爭取改善權益的工會,一些主流工會希望和老闆合作,但老闆卻不願,而工會也不能處理零散工的問題。於是,他便從小處著手,例如了解同事間在工作上的不快,如低工資、不受尊重、對工作和生活沒有自主權、被迫生產一些對環境和社會有害的產品等,明白同事間的想法,掌握他們對工作和僱主的不滿情緒,然後以行動共同向老闆爭取改善勞工權益。他形容,與工人建立起友誼和信任,在遊說他們參與行動時會事半功倍,「不是跟他們說馬克思、甚麼甚麼理論」,而是找出工人間共同面對的問題,然後提供一個出路給他們——組織工會抗衡老闆的剝削。

Erik解釋何為「階級衝突」。他認為,每一個工人面對的問題都一樣,在每天花時間最多的事情 (即工作)上沒有控制權。他的觀點是,這是由於僱主永遠希望把利潤最大化,在勞工、原材料上減低成本,和勞工所要求的完全不同,即更好的工作待遇、生產對環境好的產品等,然而僱主不會自願回應這些勞工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階級衝突」,也是為何要組織工人直接行動。

Erik於2006年加入世界工業勞工聯盟 (IWW),IWW由不同社區的社會運動參與者一起組成,與美國主流工會的理念相反,以直接行動挑戰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對美國政府造成一定威脅。IWW組織工人的方法是派員到一工作環境,深入調查如何實際在經濟力量上打擊企業,以及了解公司的人際網絡。Erik當時被派到星巴克工作,他曾成功令公司的薪金提升10%、令公司增加人手,雖然其後有員工因此被解僱,但他們繼績行動,經過兩年勞力的成果,成功建立了第一個星巴克工會,在店內外都有抗議的行動。

Erik再次強調組織工人時,掌握工人對工作的不滿情緒,建立彼此間的信任,比起跟他們說理論來得重要。這種工會行動有很高的象徵意義,因為各國的工會對如何組織低技術服務業勞工都很頭痛。在服務業佔有重要位置的香港,也面臨流失率高、工時長的問題,香港勞動階層普遍也希望企業能以人和社區為本,而不是以少數老闆和高層的利益運作。究竟美國星巴克工會的經驗能否適用於香港,還望大家去共同探索。

延伸閱讀:
有關星巴克工會如何以Solidarity Unionism的模式組織工人,可參考Solidarity Unionism at Starbucks

編輯:劉軒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反林慧思集會」退休警被控襲撃脫罪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反林慧思集會」退休警被控襲撃脫罪
Jan 22nd 2014, 04:53, by CW Tsang

又一宗令人嘩然的法庭裁決。

從媒體報道庭審的內容看來,筆者始終認為,不能怪罪於主審裁判官練錦鴻;反而是檢控人員的表現,更值得我們留意一下。

一開始,不妨又溫習一次那個由 Tort 第一課已經反覆提及的「襲擊」罪定義︰ causing the victim to apprehend immediate and unlawful violence。一如絕大部分刑事檢控,控方需要同時無合理疑點地證明被告有︰1) 犯罪行為 (Actus Reus) —— 即做出行為讓受害人意識到即時且不合法的暴力;2) 致罪意念 (Mens Rea) —— 即被告是有意 (intentionally) 讓受害人意識到暴力,或者罔顧 (recklessly) 自己的行為會否讓受害人有這意識。

誠然,如何在普通襲擊案中成功舉證證明 Mens Rea,是要視乎不同案件有不同處理的︰如果案件雙方素有私怨、被告是拿著一支「鐵通」走向受害人的住所,那要證明 Mens Rea 幾乎毫無難度(除非被告打算向法官說「我身為一個通渠佬,隨身拿著水喉管也是很合邏輯」云云)。

但如果事主與被告雙方並不相識,且是在逐步升溫的氣氛中發生衝突,控方的舉證工作無疑就要更加周密、細緻,去證明被告的行為是有意或罔顧後果地對受害人施用暴力,這可能包括雙方在事件前後的對話內容、肢體動作,去證明雙方曾否先口角指罵等;另外,控方亦可能要循被告與受害人的位置、動作大小、方向等,推定 (infer) 被告具有故意或罔顧後果地施用暴力的意念。

此所以,即使是 common 到有如 common assault,控方由舉證到立論都必須要做到環環緊扣、不可鬆懈。在檢控退休警長的案子中,控方傳召了兩位受害人作證,將六條錄影片段呈堂,包括五條現場情況的片段,以及被告的警誡作供錄影。有人證有物證,有埋片,應該夠晒搵真相啦?其實,未必。

先談錄影片段。以本案為例,估計控方不會有可能找到一條片段,像電視劇集一樣,完全捕捉、完美呈現被告與受害人在現場衝突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連同前因後果,拍攝者亦可能因為手震、被人推撞 …… 等不同的原因,未必將整個衝突過程全程跟足;最重要的是,片段本身不能排除被加工、增刪的可能,而對方律師亦不能像盤問證人般檢視片段的可信性。

我感到十分奇怪的是,控方肯定了解錄影片段在刑事程序中的局限,為何竟不會傳召拍攝片段的人上庭作供,來填補片段的空白呢?據無線新聞指出,有片段由警方提供,為何不直接傳召拍片的警員上庭呢?拍片者可以直接向法庭解釋他的位置、他將鏡頭對向被告的原因、他在事件前後耳聞目睹而未反映在鏡頭的事實等。我實在不明白,控方何以會認定,五條片段的拍攝者,一個也不具備提出證供的價值。

這也引申出另一個我感到訝異的地方︰為何控方證人行列中,一個警察也沒有?

惹過官非的社運人士,肯定對條子作供陳容鼎盛的畫面印象深刻︰「科學館飯盒」案,作供陣容既有署理總督察也有警員;「六四踢保」案,兩粒花、三粒花群星拱照;「奶粉恐襲中聯辦」案,一個總督察帶住兩個 PC 出庭作證 …… 何以在這次,當站上被告席的是退休沙展,控方就一個警察都不傳召,甚至連負責下決定落 charge 的調查警員也不用作證?

須知道,楊志偉並不是當場被捕,而是警方事後「秋後算帳」拘控的;毫無疑問,調查案件的警官必然是從片段、口供等資料,得出被告具備襲擊的 Mens Rea 的結論,才會決定檢控的;而要證明被告的致罪意念,難道警方人員的證據,竟只是可有可無?

據了解,控方曾經在庭上詢問受害人是否認為被告「有惡意」。若控方真的試圖在案情中證明被告有「惡意 (malice)」,這無疑是解錯了法律,自己無端提高了檢控難度的門檻︰襲擊罪根本不用太仔細地深究被告的意圖 (intent),而只須證明被告的暴力行為,是否故意或罔顧後果已經足夠;何況,「惡意」這詞彙在刑事程序中,其實相當 technical,一般市民也未必能充分掌握箇中意涵,如果控方以為從受害人口中得出「惡意」就足以證明 Mens Rea,那這位檢控人員可真是不夠格。

事已至此,既然控方的表現是如此差勁、舉證如此 hea 爆無力,其實律政司要上訴,恐怕也是徒勞無功;若硬要在練官的裁決中找出一星半點「法律觀點錯誤」來申請「以案件呈述方式上訴 (appeal by way of case stated)」,或者可以考慮提出,練官既已裁定,不排除被告想「推開記者的鏡頭」,對一個手持拍攝工具的人出手推其鏡頭,理應起碼已經符合 "causing victim's apprehension of immediate violence" 的定義;而既然練官認為被告有關記者那部分的說辭牽強,高院應考慮證據後重新作出有罪裁決。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明報)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綠化地帶不應偷步發展 改變政策須先廣泛諮詢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綠化地帶不應偷步發展 改變政策須先廣泛諮詢
Jan 22nd 2014, 04:55, by 環保觸覺

16個環保團體聯合聲明
開發土地應兼顧環境保護
綠化地帶不應偷步發展 改變政策須先廣泛諮詢

在剛發表的2014年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繼續將房屋問題歸咎於土地供應不足,一而再、再而三高舉開發土地的重要,彷彿只要不斷開發新的土地,所有住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除了各個填海、新市鎮發展等「鴻圖大計」外,現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是改劃「綠化地帶」用地。

根據施政報告中所述,政府現正陸續將不同的「綠化地帶」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儘管報告中強調此等綠化地帶是「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但事實上部份選址有植被及有非常多樹木,令人擔憂此舉會進一步使市區周邊的環境惡化,進一步的城市化將侵蝕綠化空間。

眾所周知,植物對於改善城市空氣質素及緩和熱島效應等有著重要作用,而綠化地帶亦是郊野公園及城市間的重要緩衝。就如城市規劃委員會條例下對綠化地帶的規劃意向所述,綠化地帶不謹能「保育已建設地區或市區邊緣地區內的現有天然環境」,亦是「利用天然地理環境作為市區和近郊的發展區的界限,以抑制市區範圍的擴展」,更能作為康樂休憩地點。最重要的是,城規會在此備注中已表明在一般情況下,綠化地帶乃「不宜進行發展的」。

此時,政府在瘋狂的覓地過程中,竟然選中向綠化地帶開刀,這樣完全違反過往城市規劃條例下的規劃原則,明顯是一政策上的轉變,應先進行廣泛的公開諮詢,並為發展荒廢的綠化地帶訂定嚴謹準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事實上,我們認為既然綠化地帶對社區環境如此重要,政府理應檢討現時部分綠化地荒廢的原因,並全面修復這些地帶的植被,而非將之轉化為高樓大廈。部份位於私人土地上的綠化地帶,更可能是「先破壞,後發展」,為更易向城規會成功改劃鋪路。
試想像,當政府真的滿足了47萬的建屋目標,也許我們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有一個蝸居可棲身,但我們已失去了美好的居住環境,沒有休憩的地方,失去綠化空間,假日都只能困在一式一樣的大商場。梁振英特首不斷強調香港人未來應「住得好」,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安身之所,而同時應給予香港人一個有生氣及綠化的生活空間,不是一個石屎森林。

面對城市發展、土地和房屋供應目標,首當其衝受害的往往是生態環境,但那只是因為政府往往將土地供應與生態保育置於對立面,製造社會必須取捨、二擇其一的假象。然而,這真的是一個大都會城市解決問題唯一的方法嗎?當政府面對市民殷切的置業願望時,只是以一貫直線的思維方式,大推各項土地開發計劃,但卻絕口不提民間討論已久的發展部分軍營土地、高球場以及荒廢的棕土地帶等,或是將人口政策與土地政策的討論割裂,對此我們深感失望。我們要求政府重新審視發展綠化地帶的弊處,整體上考慮全港的人口、住屋需求推出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土地政策。

聯署團體:Ark Eden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 創建香港 海下之友 西貢之友
香港地球之友 綠色力量 環保觸覺 綠領行動 綠色和平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香港觀鳥會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 香港野遊 長春社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團體排名不分先後)

Let Development and Nature be in Harmony
Public Consultation before introduction of New Policies detrimental to Green Belts

In the recent Policy Address, the housing problem of Hong Kong is again attributed to the lack of land. The Government stresses time and time again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land supply. It seems that once there is exploitation of land, housing problems will be solved. Apart from its "brilliant" plans of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owns, the Government also came up with an idea of changing the land use of our green belts.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Address, the Government is taking steps to rezone sites in Green Belt areasfor residential use. It is stressed that these areas are "devegetated, deserted or formed". However, some of those designated areas are in fact covered with vegetation and with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rees. It is worrying that such policy would mak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urban fringe worse and promote further encroachment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urban development.

As we all know, trees plays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our air quality and in alleviating Heat Island Effect. Green Belt zones also serve as a buffer between urban areas and country parks. According to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Guidelines, the planning intention of Green Belt zones is "to conserve the exist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mid the built-up areas/at the urban fringe" and "to define the limits of urban and sub-urban development areas by natural features, so as to safeguar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rom the encroachment by urban type development". Also, they prevent urban sprawl and provide recreational outlets. Most importantly,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has imposed a general presumption against development on Green Belt zones.

To our astonishment, in its zealous search of land, the Government picks the Green Belt zones. It clearly contravenes the long established planning principles. There should be a public consultation before such drastic change of policy, in order to set out defined regulations to minimize any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 brought about by developing deserted Green Belt zones. Since Green Belt zones are of so much importance to our c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view the reasons why some of the Green Belts has become deserted and to restore, but not building on them. Vegetation on private lands zoned as Green Belt may in fact be deliberately destroyed in order to become deserted and devegetated for easier approval of development.

Let's imagine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now fulfilled the 470,000 housing target. Maybe we finally could secure a place to live. But we have lost a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public open spaces and green areas. When there are holidays, we are stuck with similar shopping malls. Chief Executive C.Y. Leung has long stressed(s) that Hong Kong people should "live better" in the future. It is true that we need flats to live in. But what we want is a lively and green living environment, not a concrete forest.

Whenever there are housing targets and development needs have to be met, the na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often the victim. However, it is only because the Government depicts a confrontational pictur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e. Facing the housing needs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 Government simply adopts linear thinking to increase land supply. Publicly-suggested sites including parts of barracks, golf courses and the Brown Zones are never mentioned. It is also disappointing that the governmental discussion on housing problems never touches upon its policy on population. We urge the Government to review its suggested development on Green Belt zones and to give a constructive response towards the public's suggestions on policy of land, housing and population.

(Thi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從校巴走上百萬大道──專訪《校巴之歌》作者Elle Lam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從校巴走上百萬大道──專訪《校巴之歌》作者Elle Lam
Jan 22nd 2014, 03:00, by 刺青雜誌

原文刊於此

文:周回、游思嘉、葉梓誦

在中大五十周年校慶匯演上,一個少女就這樣捧著結他,坐在過千名觀眾之前,勾著弦唱起歌來。於百萬大道上悠揚的,是一把甜美而清新的歌聲,如撒嬌般唱出於中大坐校巴的慘況。表面上,她是個開朗甜姐兒,但內裡實質藏了個反叛也帶點倔強的小烈女。

Elle一首《校巴之歌》,描繪出坐校巴的苦況,箇中的辛酸與不平,著實引起了中大人的共鳴。今期我們邀請了Elle,與讀者分享她對音樂的看法,在大學、在香港玩音樂又有甚麼掣肘。

創作《校巴之歌》的靈感,源於Elle的真實經歷:有天她拿著一大堆小食,打算坐校巴回宿舍,卻眼見長長的人龍,而校巴上的人卻堅持不肯走入車廂後頭。明明車廂尚有很多空位,你卻只能在外苦等,Elle便因著這種惱怒的感覺,寫成了《校巴之歌》。

我們都知道Elle喜歡音樂,但原來她也曾視音樂為折磨。小學時代,Elle在母親強迫下學琴,當時她認為練琴絕對是件苦差;後來上了中學,更以專注學業為理由,不再學琴了。轉捩點是在她中二時出現的,當時她開始學結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由彈結他,到組樂隊,卻只表演過一次樂隊便解散了。Elle形容那次組樂隊是「失敗」的。「當時只覺得彈結他好型,哈哈!」她笑著說。不過她的音樂路並未止步於那次失敗的演出。到了大學,她由從前參加歌唱比賽、彈結他,到真正踏上創作之路。

Elle說自己甚少聽香港流行曲,充其量也只聽my little airport一類獨立音樂。「其實我也有嘗試走成熟穩重路線!可是每次寫出來也被認為是『小清新』!」她以「得得意意」來形容自己的曲風,也不抗拒被冠上「小清新」的標籤。「有時候寫歌,本來構想時也打算試試『知性曲風』,怎知道出來的結果還是低低能能。」她笑說自己還是不適合成熟的風格,只好作罷,並把這種柔和結他聲與甜美聲線的配搭,視為獨有的風格。

《校巴之歌》是Elle在中大校慶表演的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但其實除了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的歌曲以外,就讀新聞系的她也創作過諷刺時弊的《曾俊華也是中產》。然而她說,自己是想發洩多於想發聲。她笑說,自己沒偉大得要以音樂為民請命,只想以音樂抒發日常生活的感受。她寫歌不限題材,寫時事的《曾俊華也是中產》、寫校園生活的《人字拖》,以至只給男朋友聽的情歌,她都寫,但認為她寫的歌曲一定要有「message」。「做甚麼也好,開心最重要。」面前的Elle雙頰透紅,笑容則是貫徹始終的甜美,把這句話重複了數次。從被逼學琴,到今天享受彈出自己喜歡的音樂;她表示將來畢業後,也不會放棄創作。

身為音樂人,固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更多人賞識,但缺乏場地表演,又怎能推廣作品?言談之間,Elle透出些微洩氣,但更能聽出的是她受制於預約場地守則的不滿。Elle表示,在中大借用地方,場地都有預設的用途,若是音樂表演,則必須於某些特定的地方進行,算不上自由,有很多適合表演的地方也因而丟空。而且,多數場地也只能以團體名義預約,以個人名義申請幾近不可能。相反,在外國的大學,表演者隨時隨地表演,也不會有人阻撓,甚至會受到肯定。

一顆沙觀看大千世界。藉中大表演場地的不足,Elle更絮絮牽扯到香港的街頭音樂。玩音樂這回事,在香港看來總是嘈音,然而縱觀整個香港,目前只有旺角和銅鑼灣設有行人專用區,提供合法表演空間。Elle覺得本地音樂人表演大多時都要偷偷摸摸,期望能有更多空間予他們一展所長:「其實表演音樂不是壞事,卻經常被人驅趕,自己也覺得自己在做壞事一樣……玩音樂而已,又不是做錯事。」


攝:楊俊賢

記者得知Elle參加了是次中大歌唱比賽並入選複賽,遂問她感覺如何?Elle就坦言,比賽制度未能給予唱作人發揮的機會,展示個人風格。事緣是她得知中唱開設原創歌曲的競賽組別時滿心歡喜,打算自彈自唱以個人自創曲參賽。奈何人數不足,大會取消該組別,Elle與一眾以自創曲參賽的選手皆需撥歸獨唱組。而據Elle形容,獨唱組的評選準則就只在乎參賽者能否成功複製原唱者的風格。Elle亦認同,情況就似近期鬧得不可開交的朗誦比賽模式,評審每年相若,抱著僵化的評選準則:以嬌揉的語氣和浮誇的表情,作為鑑定參賽者能否帶出尚古情懷的尺。大抵一首力竭聲嘶的《A.I.N.Y》與餘音裊裊的「孤琴侯蘿徑」無疑,如此制度下,勝出的都是一個個Elle口中的「倒模」。

問到Elle會否不忿?她笑言,數年來參加中唱也沒有進過決賽,其實能有機會在台上表演推廣自家音樂已有賺了。對於Elle來說,音樂是令她開心的事物,有時候生活很大壓力,自然就會想到一些旋律、語句,慢慢變成一首歌,想著想著就會再開心起來。只要做出來的東西令自己開心已經滿足,音樂能否為人賞識只是其次。Elle說:「能夠找到音樂這回事,本身已經很幸運。做甚麼也好,開心最重要。」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南榕廣場」的側面省思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南榕廣場」的側面省思
Jan 22nd 2014, 03:32, by 林保華

台南成功大學對"南榕廣場"命名所掀起的風暴,正是暴露出台灣寧靜革命所表現出來的不足之處,亟待台灣在未來的民主發展中加以補足。面對2014與2016的選舉,有志於重新執政的民進黨,或者任何政治人物,都應該把這點牢記心裡,作為競選的訴求與未來的執政目標之一。

本來以為,南部的大學,要比北部開放、活躍,因為四周的氛圍。現在證明其實不然,成大竟然不如政大!關鍵就在於掌權者的意識與心態,這是號稱民主國家的台灣的悲哀。

目前已經有許多評論論及此事,不贅。我想談談的是比較不被注意的,從側面表現出來的兩件事項。

第一,必須正確釐清"恐怖主義"的概念

身為歷史系教授的王文霞,搞不清如何正確理解"炸彈客",實在十分令人遺憾。這種糊塗,有兩個原因,一種是學養不足,一種是受中共宣傳的影響。

以王文霞的學歷,學養應該沒有問題,除非因為台灣的威權餘緒未清除,而對鄭南榕事件還停留在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的認識。但是台灣資訊的開放,我寧願還是認為她不知不覺中受到共產黨文宣的影響更大。

2001年911後的十幾年,中共把新疆維吾爾人反對漢化的的抗爭行為一律污名化為"恐怖主義";這兩年,又把藏人的自焚污名化為恐怖主義,從而把自己的殺人行為洗得一乾二淨;被害者不但死人,還被污名,天下還有比這更不公不義的事情嗎?鄭南榕被第二次傷害,也是這個問題。

對所謂"炸彈客",不管信仰什麼,要區分是否恐怖主義,最主要是看它針對的對象;對事件的起因也要適當分析。例如911,或者年前波士頓馬拉松賽事的爆炸,對象都是普通百姓,因此是"恐怖主義"無疑。新疆維族人的被迫反抗,即使是主動出擊,目標是軍警公安,就不是恐怖主義。即使殺戮中殃及平民,也與"針對"平民有區別。

去年10月天安門前的撞車事件比較複雜。因為肇事者涉及半年前在新疆發生的軍警屠殺民眾事件,是一種喚起國際注意的暴力行為,因此也不能以恐怖主義輕易加罪,何況肇事者3人死亡,遊客2人死亡,38人受傷,似乎表現出肇事者不是以撞死人為目的,只是製造轟動效應而已。

至於藏人自焚,是針對自己的暴力。那是出於宗教理念的獻身,與是否恐怖無關;針對的是中共迫害藏人的制度。

但是因為台灣某些媒體的媚共行為,以及對台灣長期的威權統治缺乏正確認識,照搬中宣部的腔調,污名中國少數民族的抗爭,因此這些媒體的受眾也被潛移默化而中毒,以致是非不分。這是必須從南榕廣場事件中讓我們警覺的。

第二,為何錯誤觀念也有一批應聲蟲?

成大廣場命名爭議,起源於一個多月前的網路命名活動,由紀念鄭南榕的"南榕廣場"獲票選第一,事後校方卻不願接受,完全失去誠信。而一百名校務代表中,70票贊成、21票反對,最後以懸殊差距取消廣場命名。成大校長黃煌煇甚至表示,大家既然可以把自由廣場叫做中正紀念堂,當然可以繼續叫新廣場為南榕廣場,"也可以叫黃煌煇廣場啦!"引起在場代表一陣大笑。用這種插科打諢的方式來對待嚴肅問題,顯見這位校長的無聊,而底下一片笑聲,也顯跟屁蟲的眾多,缺乏起碼的是非觀念。

去年10月,北京大學經濟系教授夏業良被解聘,因為他支持中國的新公民運動,並被檢舉"惡毒攻擊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嘲笑和歪曲中國夢"。校方在通知書上說,北大人事考核聘用委員會在10月11日針對他的續聘與否進行投票表決,該委員會是由北大的正教授和各系系主任組成,投票結果30票反對,3票贊成,1票棄權,決定停止對夏業良的聘用。

夏業良事後表示,"投票的結果是這樣的壓倒多數,我是根本没有想象到的,我現在都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很難想象會有那麼多的人投反對票。"南榕廣場的表決也有類似情況。中國是獨裁國家,教授們必須遵從黨意才有一口飯吃,台灣呢?這正好說明,台灣表面上是民主國家,但是因為沒有實現轉型正義,意識形態的深處,與中國差不多。國共不但是兄弟黨,有許多相似的行為模式,而且"君君臣臣"的人治觀念熏陶出奴性與馬屁性,才會露出那些醜態。

民主運動,不是只是選舉而已,深層文化的徹底革命才是來日方長。馬英九再度篡改教科書,宣揚大中國理念,不是也出於這樣的認知嗎?

極光電子報 2014.1.20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Yam New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