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香港獨立媒體: 民主黨在立什麼心腸?--政改爭論(上)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民主黨在立什麼心腸?--政改爭論(上)
Jan 9th 2014, 13:07, by 頂理

文 : 張子銘

真普選聯盟於昨日率先公佈「三軌制」普選方案,務求提出達致整體及具包容性的方案,並包含所有聯盟內政黨的主張及元素。礙於篇幅所限,方案具體內容不贅;反過來,撇除方案的先天缺憾,真普選聯盟內各政黨的不同取態,確實是可堪玩味。

事實上,普遍論調對日後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提名方法,早已作出選擇。公民提名乃提名方法內不可或缺的其一要素,中央並不能藉任何理由及手段剝削擁有公民提名的人士,入閘參選。觀乎學民思潮、公民黨、人民力量、社民連等各政黨團體,均認同上述說法。但另一方面,民主黨的聲明內,強調三軌方案並非綑綁方案,亦非缺一不可;換句話說,即使只有政黨提名與提名委員會的存在,民主黨亦選擇退而求其次。

公民提名所強調的是只要個人符合出於權利、義務和價值所認同的身份,即可成為提名人,這種普及而平等的方法,筆者看不到有任何不堅持不爭取的理由。再者,這種守舊的取態代表了什麼?除了民主黨長久以來的保守性格,更多的反而是那種得過且過的心態。與年前李柱銘先生的方案一併討論,不難發現民主黨所追求的,並非民主,並非普選,而是短暫利益。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年前接受報章訪問,提出了他本人對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最底線方案,內容是可以沿用現時的1,200人選舉委員會,並且把提名人數最多的5位,作為候選人。與今日民主黨的取態作比較,只有一個結論能夠得出來:只要有泛民主派或民主黨中人能夠得到參選行政長官的機會,民主黨以致背後所代表的保守派勢力將會接受且心甘如飴。

筆者不禁問,究竟是黨利益要緊,還是香港人利益要緊?要貪圖眼前的利益與偏安,還是爭取長遠的普選?民主黨總有一百個理由為自己辯護,卻掩不住自己為自己設下的底線。假如中聯辦又再一次向民主黨揮手,可以肯定的是,真普選聯盟將會變成昨日黃花。

宋朝散文家蘇洵的《六國論》巧合地描繪現時各懷鬼胎的現狀。「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無論蘇秦的三寸不爛之舌如何打動各國聯盟起來,只要有一方仍有苟且偷安事秦之心,所謂的聯盟亦僅僅是一盆散沙。同理,今天的真普選聯盟既然並不同心一致為爭取真正的普選而邁進,最終只會淪為花瓶,爭取普選再次踏入輪迴之路。

延伸:
公民黨堅持「公民提名」
http://goo.gl/yGQa0I

民主黨:提名三軌制非缺一不可
http://goo.gl/mf6qvA

李柱銘提退讓方案換泛民入閘
http://goo.gl/cTB2Pq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希望不是悼文--為明報挽殤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希望不是悼文--為明報挽殤
Jan 9th 2014, 13:16, by 朝雲

記得我初看明報,董橋還在寫《英華浮沉錄》。雖然年幼印象極淺,董橋的功力是及長拜讀文集,方知仰之彌高。但我究竟算是明報的老讀者。

在我眼中,查良鏞是明報輝煌的開拓者,其後的董橋則是堪當此任的守業者,對明報月刊尤有建樹。而論散文和晚節,不惜批評長輩的董橋,似乎更勝前賢。

在我嗜讀明報的時代,明報有著與信報並駕齊驅,甚曰尤有過之,全港最強的副刊陣容。有李察;有董橋;有喬菁華;有華叔、岑逸飛、古德明的三言堂;有陶傑的黃金冒險號,餘皆頭角崢嶸。間有作者未聞其名,觀其文亦絕非等閒,實為兩岸文壇學界菁英。

但自張健波接捧,明報實已漸呈衰象,副刊流失不少值得追看的好作家,替者未可企及,右邊的專題愈趨雜駁,漸失方向,唯有星期日副刊一支獨秀。論壇版再無當年許寶強大戰雷鼎鳴、強國棟大戰明光社的風采;新聞則首數中國版與國際版失守,愈來愈多以中國(中共)立場出發的「報道」和評論。最後在高鐵一役,鬧出自己評論充報道,還要放在頭版的醜聞。但張在編輯室周記大事化小,稱自己所為乃小過失卸責。

我讀編輯室周記,對劉進圖素懷好感。但他坐正後未能挽救,反愈陷愈深。和稀泥的社評惹來更多的攻訐。

我認為禍因源於「公信第一」的虛名。為了營造「公正」的假象,無論報道和評論,開始漠視事實背後的大是大非;不再首重文章的內容水平,而看作者的來頭立場。結果為了「公正」製造「平衡」報道、刊登親共者荒謬低劣的評論,到頭來兩邊不討好,枉論公信力。除了星期日,我漸少看明報,轉看南方報系。

南方報系的立場是擺明了的,因為事實反映的對錯也是擺明了的。他們會同樣批判地披露無論自己人還是對立者的真相。例如中國在非洲,敘利亞甚失民心的事實,直截了當反映中國有其問題和責任。不會像明報,既無力派記者赴當地採訪,就採納中國新聞社的「報道」掩飾反擊。至於評論,南方報系當然是右派陣地:因為事實是理直則氣壯,站在人民一邊的高手自然較多,不會故意找親政權的毛左金左去製造持平形象。左派不是沒有,但他們獲刊登是因為其水平而不是其立場。

看到「新」明報連劉進圖亦容不下,大樹飄零,良禽星散,頹勢已不可逆。恐怕星期日副刊亦獨力難支,甚至無以為繼,不免傷感。但守節者正如董橋不畏強樑,不懼犯鱗,支持守節善道的明報員工!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明報員工關注組)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辭職公投不用急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辭職公投不用急
Jan 9th 2014, 08:27, by 楊政賢

說時遲,那時快,政改諮詢已經開始了接近一個月。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雖然擺出「有商有量」的開放形象,卻不斷迴避市民反篩選的訴求。元旦電子公投,譚志源更指六萬多人的表態沒有參考價值,繼續你有你表述,政府有政府的選擇性失明失聰。面對與政府角力的困局,學民思潮提出議員辭職公投,確認公民提名的地位。辭職公投,是民間在政改戰場中重要的武器,但我們應仔細思考如何和何時把它用上場。

第一個問題,是放在甚麼焦點上。依學民的倡議,辭職公投是用來授權公民提名,但為了重新確認一個民間早有共識,在電子公投九成人支持的方案,會否顯得大才小用呢?更甚的是,和平佔中亦會在今年六月中舉行大型公投,在全港十八區設票站讓市民就方案表態,預計參與投票的市民可達數十萬以上,其認受性絕不遜於辭職公投。

第二是成本效益的問題。變相公投,不是辭了職再選入議會那麼簡單,過程牽涉大量的動員及資源。觀乎2010年的516辭職公投,在建制派杯葛選舉的情況下,五位議員的選舉開支依然超過六位數字,其中陳偉業議員的選舉經費更高達一百七十萬。消耗近千萬及大量助選團,換來一個電子公投同樣可以做到的授權,昂貴之餘,亦有機會令往後的政改運動後勁不繼。

經費尚可以籌款聚沙成塔,辭職這方式卻不是沒有危險的。中央上回杯葛選舉,是條件反射地排拒「公投」這課題。今次的政改已經進入最後直路,中央更有可能抓緊機會,動員建制派出選迎戰。泛民議員已經不多,屆時只要五個議席輸淨三個,失去守尾門的否決權,市民便肉隨砧板上,更遑論跟政府討價還價甚麼了。

鑑於辭職公投的成本龐大,而且有一定的風險,要用便應用得其所,在適當的時機才使出這隻王牌。現階段要做的,就是繼續進行宣傳游說的工作,讓市民支持公民提名及其他沒有不合理篩選的方案;民間亦應做好公民抗命行動的準備,以實質行動基礎向政府和中央作震懾施壓;電子公投系統需繼續完善,待六月時有效地讓市民揀選屬意的方案。

政府方案何時出台,依然未有清晰的時間表,但政府和民間的方案皆確立,辭職公投便有其戰略價值。通過嚴謹的選舉,配合民間的總動員,讓整個社會都聚焦在兩個方案的決鬥上。若政府不願接受市民普選出來的方案,就讓政府承受與民間作對的後果,承受更大的認受性危機。政改就像一場啤牌賽,總不能在一開始時便打出煙士,尤其是在整個牌局對你不利時,便更應步步為營。

*圖片來源:明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二十世紀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組織史部份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二十世紀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組織史部份
Jan 9th 2014, 07:55, by Quasi-跨時

文:邱士杰

引言

起源於二十世紀的台灣社會主義運動有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分別為:第一期日據時期(1931年以前);第二期台灣回歸台灣回歸中國後五年間(1945到1949);第三期七十年代至今。[1]這三個階段所培養的人脈和理論資源,在不斷的斷裂與接續中,逐漸積累而形成了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組織史」與「論述史」。「組織史」正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主題。

在漢語世界中,「組織史」往往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的研究有關。「組織」有幾重意思,首先是核心的黨組織;然後是派生出來的青年團、軍事武裝組織與及各種群眾性組織;最後是黨在各黨外團體中的黨組黨團。[2]這些組織的裡與外,都有領導與被領導的明確分工。若按時間序列觀察組織發展,甚至能夠觀察到組織的收縮或膨脹趨勢。

「組織史」可以指狹義的共產主義運動史,但亦可有更廣的含義。本文探討的不僅僅是某個組織本身的發展史,還包括社會主義運動作為各種組織的多樣性統一,而形成的歷史。不同的組織,意味著不同的人際網絡所形成的集合體。有些人際網絡得到了長時間的發展,有些中途夭折,有些彼此整併。這些狀況可能是共時的,也可能是歷時的。

更重要的是,各種人際網絡都不能只以台灣一島作為考察範圍。台灣的社會主義運動,自始至今都是全球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問題只在於如何成為其一部分而已。

二戰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一期(1931年以前)

1915-1924年間,在東亞各地的社會主義者(包含台灣人),於日本與中國大陸,形成了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一個人際網絡。首先是「新亞同盟黨」(1915年)與「可思母俱樂部」(1920年前後), 這兩個組織雖然都在日本,其人際網絡卻來自包含台灣在內的東亞各地。( 小野容照:2011; 松尾尊兊:2000;邱士杰:2009)在這個網絡的基礎上, 北京成立了台灣史上最初的無政府主義組織「新台灣社/ 新台灣安社」, 並發行刊物《新台灣》(1923-1926)。此外,上海也成立了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者共同組建的左翼組織「平社」(1924)。(邱士杰:2009)

平社的成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首先,其組織以國共合作下的上海大學為基地,實現了台灣、大陸各省、韓國、日本等地青年的參與。其次,該刊發行的《平平旬刊》是台灣史上第一份定期左翼刊物。其三,此時中共正對台灣左翼青年產生影響。除了無政府主義者之外,平社成員多是中共黨員或青年團團員。其中最主要的組織者許乃昌甚至成為台灣最早赴蘇的留學生。其四,在平社的基礎上, 社內的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成立了「台灣赤華會/ 赤華黨(Red China Party)」(1924)。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台灣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特殊聯繫。(邱士杰:2009;Belogurova: 2003; К. М. Тертщкий: 2005)

第一個人際網絡在1924年出現組織化高潮,卻也在同年開始走向瓦解。雖然「新台灣安社」主導者范本梁( 台灣嘉義人) 直到1926年才在台灣被捕, 但由於他的活動有過於強烈的個人色彩,因此難以從人際網絡的角度把握「新台灣安社」發展的全過程。至於發展出明確人際網絡的平社與「赤華黨」, 則都在1924年成立之後瓦解於同年。雖然平社的瓦解與無政府主義者的「破壞」有關,但也有學生運動固有的不穩定性因素存在。以平社為例,其活動的停止,就是因為1924年暑假的來臨:作為學生的成員們,都回鄉休假了。(邱士杰:2009)

1922-1923年間,台灣島內的左翼份子形成第二個人際網絡。以連溫卿為代表的「馬克斯[思]研究會/社會問題研究會」(1922-1923)和台灣各地萌現的「無產青年」集團聯手。這些自稱「無產青年」的集團,也許是連溫卿(1925a、b)所說、因為資本主義侵蝕台灣社會而出現的「不良少年少女」。在1927年奪取台灣文化協會的領導權。(邱士杰:2009)文協是一九二○年代島內最重要且存在最久的運動組織,左轉後的文協更成為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以連溫卿為代表的集團與日本社會運動(特別是第一次日本共產黨與山川均)有聯繫;「無產青年」集團則與廈門集美中學之類的新式教育機構有關。這些求學於兩岸的台灣青年,受到中國革命的洗禮而左傾,才在台灣島內形成這樣的集團。不過,連溫卿「無產青年」集團的思想傾向非常複雜,不但包括了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混雜,就連馬克思主義內部,也包含了諸如「山川主義」及為克服山川主義而出現的「福本主義」。這些「主義」同時從中國大陸與日本傳入, 使思想的複雜性更加難解。[3]

伴隨著中國與日本革命的發展,多數台灣青年參與了中共,少部分則參與日共。這些青年在兩黨協助下, 發展成為「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台灣共產黨」(1928年,上海)。總的來說,中國革命對於台灣青年的激進化有主要作用,這與一九二○年代國共合作的「大革命」脫離不了關係。實際上,許多台共黨員都是從中共黨員轉換而來,甚至又轉換為中共黨員而去;[4]如果回溯更前面的歷史,這些青年甚至也有相當部份來自於第二個人際網絡,比方最出名的「無產青年」翁澤生。日共方面,雖然也曾試圖領導台灣黨組織,但由於日共在1928年台共建黨前夕便遭到大規模檢舉,此後又接連遭遇渡邊政之輔渡台失敗(1928年在基隆港拒捕而自殺)等事件,因此日共客觀上始終無法有效領導台共。

雖然台共成立於上海, 仍積極展開島內建黨的工作。1928年, 台共島內機關成功奪取了台灣群眾動員能量最大的「台灣農民組合」領導權, 開始排斥連溫卿為代表的第二個網絡。1929年, 台共奪取台灣文化協會領導權, 第二個人際網絡於是瓦解, 部分人脈被台共所整編。1930年, 駐在上海的共產國際遠東局─ ─ 而不是台獨派所經常指控的中共─ ─ 直接介入台共改組。(К. М. Тертщкий: 2005;邱士杰:2009a,2010)1931年,台共因為殖民當局鎮壓而崩潰。雖然台共組織自此不復存在,其人際網絡卻大致得到保存,成為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人際網絡連續性的歷史起點。

總體來說,從台共瓦解到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回歸中國,此間近十五年的時間,台灣社會運動都因日本進入侵華與太平洋戰爭的戰時體制而遭到壓制。台共的人際網絡在台共瓦解後,除了刑死獄中者之外,一部分經受了長年的牢獄之災,另一部分則前往大陸, 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最知名的是經歷瑞金、長征、延安時代的蔡孝乾, 其次則是張志忠。(林書揚:2012b)

二戰以後: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二期

(1945-1949)與第三期(1970-)

雖然台灣島上不斷經歷政權更迭、戰爭、白色恐怖,影響了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甚至造成了島內運動出現表面斷裂,卻又接續的三期階段。但從世界性的角度來看,對台灣運動史最具決定性的歷史條件有二:一個是兩岸的分裂(1895-1945)與統一(1945-);另一個則是共產國際的成立(1919)與解散(1943)。這兩個條件的交錯組合,規定了台灣社會主義運動三期階段之間的斷裂與繼承──

(一) 十月革命促成了共產國際的成立,因此才有中共與日共兩個東亞的國際支部,收納流寓東亞各地的台灣人的自發社會主義運動,從而誕生台共。如果不是海峽兩岸因為日本侵華而分斷,台灣人的社會主義運動未必能從日本與中國大陸兩個方面獲得組織資源。

(二) 但又因為共產國際解散與戰後台灣回歸祖國,導致台灣的社會主義運動完全成為中國革命的一部份。這樣的歷史條件不但使第一期與第二期產生了質的斷裂,更使第二期與國民黨白色恐怖所區隔開的第三期產生質的聯繫。

(三) 當然, 又由於1949年後的中國成為分斷國家,出現「統一中的分裂」的特殊狀況。這種特殊歷史條件便又導致第二與第三期之間存在著差異。

總體而言,第二期乃是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史最關鍵的轉折點。以光復後蔡孝乾、張志忠潛回台灣為起點,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二期完全置於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之下。省工委不但選擇性吸收了台共的人際網絡,更在「二二八」與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勢下發展出新的群眾基礎,形成台灣史上前所未見的動員規模與運動型態,特別是武裝鬥爭的出現。以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為例,雖然省工委參與事件的程度有限,但省工委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主張談判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蘇新:1993), 省工委所領導的兩支武裝力量──二七部隊與嘉南縱隊──更是全島武裝鬥爭中進攻與撤退最具組織的部隊。二七部隊的領導人就是知名的老台共謝雪紅, 嘉南縱隊的領導人則是老台共簡吉(政委)與張志忠(司令員)。到了1949年前後,省工委更在全島各地山區農村發展出武裝游擊基地──不過,省工委的工作不僅僅放在農村武裝鬥爭,城市中的學潮與工潮也在省工委的推動下不斷展開。直到1949年底地下黨刊物《光明報》遭破獲,乃至省工委最高領導人蔡孝乾被捕叛變,整個省工委組織才接連因此而被破壞, 由此直到五十年代初中期。而唯一沒有投降的省工委領導人張志忠,則以他的犧牲(1954年槍決),為第二期的運動劃下句點。(藍博洲:1991,2012)

雖然國民黨在1949年之後展開的「五○年代白色恐怖」,大量屠殺並關押了革命者和群眾,從而形成了某種中斷。但第二期所形成的基本認識,卻在此後的台灣左翼人民運動之中──不僅僅是五十到七十年代之間層出不窮的左翼革命事件──不斷重現:

(一) 台灣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一部分。台灣的解放不但以全中國的解放為前提,台灣左翼對於中國革命成敗和前途也負有責任。

(二) 由於帝國主義干涉以及國共內戰導致中國成為「分斷國家」,社會主義與民族再統一,便成為台灣革命不可分割的兩個任務。

以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為起點,台灣的社會主義運動分別在島內外出現了復興的契機,成為第三期。保釣運動之所以成為契機,並不在於保釣本身,而在於保釣運動在北美等地轉化為認同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統一運動」。在此背景下生出兩個時代性提問──兩個「理解」問題:其一是如何理解中國成為「分斷國家」的狀態,其二是如何理解文革(極) 左翼思潮的歷史意義。台灣島內外程度不一的社會主義運動都需提出解答。

在島外,除了明確贊成中國統一與社會主義的《群報》、《燎原》、《東風》、《統一》等刊物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台灣人民》雜誌,因為該刊統獨兼具,日後的發展系譜和影響也較長、較大。這條系統通常自稱「台灣左派運動」(而不是「社會主義運動」)。該刊的主要人物包括了曾經與史明(分離主義左派代表人物,以反對國際共運著稱)論戰的左翼分離主義者「左雄」,以及高度認同新中國和毛澤東思想的留學生許登源、陳惠松、陳妙惠等人。《台灣人民》是「台灣人民社會主義同盟」(簡稱社盟)的機關刊物。但由於內部統獨分裂,左雄一派另組完全主張分離主義的《台灣革命》、《台灣時代》,後來又分裂出反左雄的《台灣解放》。許登源一系則在八十年代初組成後續理論影響極大的《台灣思潮》。(邱士杰:2009、2012)

在島內,1976年創刊的《夏潮》雜誌,是第三期社會主義運動的島內起點。(郭紀舟:1999)其後歷經鄉土文學論戰、民歌運動、《人間》報告文學與紀實攝影浪潮、八十年代台灣工人運動風潮,在島內形成了一條公開主張中國統一的社會主義新派別。1989年, 主張社會主義與中國統一的勞動黨在勞動人權協會的基礎上正式成立。(茅漢[王曉波]:1999)黨的成員以本省籍為主,不但包含了第一、二期以來的、包含非轉向政治犯在內的多數的左翼運動者,更包括在第三期站上歷史舞台的新興台灣工人階級。雖然勞動黨成立在島外共產主義運動向台灣發展組織的第一期與第二期之後,勞動黨卻是因為這些時代所積累起來的人脈和理論資源而得以在第三期成立。

眾所皆知,台灣的社會主義運動在第三期(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出現嚴峻的「統獨」論爭和分裂。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故然在「本土化運動」中出現劇烈轉向;勞動黨本身也在建黨同年(1989)面臨兩件事的巨大衝擊,分別是新竹遠東化纖大罷工失敗(迄今為止台灣史上最大的罷工)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皆因勞動黨的兩大綱領正是「社會主義」與「民族再統一」。但勞動黨迄今仍然堅持這兩大綱領,原因在於勞動黨認識到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二期以來的歷史條件並未改變,因此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必須作為中國革命運動的一部份,通過克服「分裂國家」狀態,保衛中國革命,消除「分裂國家」狀態對於島內階級鬥爭的干擾,並為兩岸工人階級的連帶與階級鬥爭的整合創造條件。

小結︰

在二十世紀中誕生、發展、中挫,而又再生的台灣社會主義運動,仍然帶著她在二十世紀中烙下的種種痕跡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前進。當我們回顧這一運動的組織史,不難發現這段歷史始終不可能在一島之內得到說明。但在「一島社會主義」論伴隨著分離主義運動的發展而猶存市場的當下,我們除了應當直面「一島」不可能實現任何社會主義的事實,更應直面當前台灣分離主義運動打著左燈向右轉的危險信號。在兩岸關係實際上是「分斷國家」的內部關係的條件下,如何使歷史上存在著緊密聯繫的兩岸四地實現工人階級的聯合,將是台灣社會主義者思考各種跨地域連帶時不可迴避的真實挑戰;反過來說,如果連歷史所賦予的兩岸四地工人階級聯合問題都無法面對,更加難以設想台灣還能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工人與左翼實現這樣那樣的連帶(比方台灣某工運團體就曾以「台灣也可以和菲律賓統一」這個假命題去取消歷史遺留下來的「分斷國家」問題;這種「歷史取消派」同時也具有鮮明的反智主義色彩)。當前的台灣社會主義運動,以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為中介,而成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這是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三期自第二期繼承下來的最重要的歷史條件。在推動台灣階級鬥爭更加政治化的道路上,近百年的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史,將不斷提示我們前進的道路和方向!

註釋:

1. 關於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史的三階段歷史分期, 首先由林書揚( 2 0 1 2 a 、b 、c ) 所提出。惟本文關於第三期運動的起始時間與林書揚(2012c)的看法不同。林書揚認為第三期始於八十年代,此乃著眼於解嚴前後逐漸寬鬆的社會氣氛與群眾運動而言。本文則著重於七十年代《夏潮》雜誌創辦之後開始實現的組織性的、人際網絡的連續積累,而將第三期的起點置於七十年代。
2.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省、地、縣」四級共3067部地方組織史編纂而成的全國性組織史。(中共中央組織部:2000)
3. 連溫卿因日本左翼少女山口小靜(台灣出生的日本人) 的介紹,結識了日本左翼領袖山川均,並於19 2 4年親自前往拜訪山川夫婦。雖然許多記載都將連溫卿視為山川的台灣代理人,但連溫卿的思想其實非常複雜,不完全與山川有關。請參見邱士杰(2009a、b)的研究。
4. 比方翁澤生、蔡孝乾、潘欽信、謝玉葉。

|徵引書目(按拼音序)|
Belogurova, Anna. (2003). The Taiwa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omintern (1928~1931). (M.A.),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К. М. Тертщкий, А. Э. Белогурова. (2005). Тайваньское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е движение и Коминтерн (1924-1932гг.). Mos­cow: AST, Vostok-Zapad.
郭紀舟(1999)。《七〇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藍博洲(1991)。《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藍博洲(2012)。《台共黨人的悲歌:張志忠、季澐、楊揚》。台北:印刻。
林書揚(2012a)。〈台灣左翼運動的歷史發展──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收錄於《林書揚文集紀念版》,第1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林書揚(2012b)。〈人民左翼從第一期到第二期的島外接續部分〉。《林書揚文集紀念版》,第1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林書揚(2012c)。〈勞動黨在當前階段的任務──寫在第二屆黨代表大會之前〉。《林書揚文集紀念版》,第4卷。台北:人間出版社。
連溫卿(1925a,10/11)。〈不良少年少女研究〉,《台灣民報》,頁12~13。
連溫卿(1925b,10/18)。〈不良少年少女研究(續)〉,《台灣民報》,頁10~11。
茅漢[王曉波](1999)。《李登輝的民主真相:台獨法西斯下的台灣愛國主義》。《海峽評論》,第105期(台北)。
邱士杰(2009a)。〈一九二○年代台灣社會運動中的「大眾黨」問題〉。收錄於: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薛化元(編),《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續集》(頁129-184)。臺北:稻鄉出版社。本文為2009年臺北「台灣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與會論文。
邱士杰(2009b)。《一九二四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邱士杰(2010)。〈《台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若干考訂之辨析──以翁澤生新見逸文〈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台灣〉為中心的討論〉。《史原》復刊第1期[總第22期](臺北),頁259-292。
邱士杰(2012a)。〈階級分析的隱沒:試論台灣政治經濟學討論之一側面〉。論文發表於:新竹交通大學社文所「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arxisms in East Asia(「馬克思主義在東亞」國際學術工作坊)。
蘇新(1993)。〈關於「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收錄於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編)(2000)。《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轉自《跨時》革新號第一期:http://quasi-quasi.com/2013/04/19/qiu/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原創數據分析:踢法轉變與尹佩斯受傷的關係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原創數據分析:踢法轉變與尹佩斯受傷的關係
Jan 9th 2014, 05:24, by 足球群英傳

尹佩斯今季不再鐵人,原因在哪裡?

經歷兩個鐵人般的賽季後,尹佩斯再次變成「玻璃人」,有消息指尹佩斯不滿曼聯新領隊莫耶斯的訓練方法,令到他傷患增加。由於大家都不知道確實的訓練方法,所以筆者難以評論。不過,分析過往幾季英超的數據,筆者發現尹佩斯傷患可能跟踢法轉變有關。


尹佩斯今季爭頂次數急升。

上表是尹佩斯近四季在英超的爭頂數據,其中綠色的底色的兩行,代表尹佩斯鐵人般的兩個賽季;在11/12及12/13球季,尹佩斯的場均爭頂皆少於3次。10/11球季及今季,尹佩斯受傷明顯較頻繁,而他的場均爭頂都多於3次,而今季更達4.73次。

然而,在效率方面,今季的爭頂成功率反而不及上季。筆者估計,原因有二,第一是尹佩斯去季狀態較好,自然跳得高,搶點更準;第二是尹佩斯上季可能是有把握頂到的波才跳,沒有把握的就索性捕位,等候皮球落地。

在球場上爭頂,就是跟對手埋身肉搏。作為前鋒,尹佩斯要跟身材高大健碩的中堅對撼,大多時是劣勢,當爭頂次數增加,受傷的風險自然增加,肌肉亦會更加疲勞。在尹佩斯幾乎沒有受傷的兩季,他的場均爭頂次數都較少,可見減少埋身肉搏會減少他的傷患。


尹佩斯今季多了犯規。

上表則是犯規與被犯規的統計。筆者理解,犯規是防守方或無球在腳時所做的事,被犯規則是進攻方或有球所腳時遇到的事;大家可以拿住這個方向去解讀此表。在綠色底色、即是尹佩斯無傷無病的兩季,他的場均犯規都少於1次。從而推斷,尹佩斯那兩季的防守積極性較低,或者他得到教練的指令,不用參與防守。

大家細心留意的話,在11/12及12/13球季,尹佩斯的犯規次數是少於被犯規,而在其他賽季,情況相反,他的犯規次數是多於被犯規。容筆者下個大膽假設,當尹佩斯積極防守時,受傷次數就會增加。

常理以為,被犯規得多容易受傷,但你主動去犯規,也會增加肌肉疲勞及受傷的風險。當失去控球時,你不回追落腳,你是不會受傷的;但當你選擇積極回防時,你要變速轉向跑去,再跟對手埋身肉搏,最後甚至落地鏟波。

肌肉的疲勞是會累積的,每個人的上限也不一樣,就像林柏特那樣的鐵人,他可以場場踢足及跑足,但對於本身是「玻璃人」的尹佩斯來說,領隊或教練一定要用得其所,而且不能超越尹佩斯的上限。肌肉疲勞不是一種即時的受傷,縱然可以在球場踢足90分鐘,但可能人一放鬆,到訓練的時間,痛楚就會出現,原來不知不覺地拉傷了。


尹佩斯今季多了鏟截,但成功率比上季低。

上表是近兩季尹佩斯的鏟截數據,今季場均1次,而上季場均0.63次,但在場均成功鏟截上,上季的數字更好。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估計,去季費格遜下過指示,叫尹佩斯愛惜身體,不要魯莽鏟截,覺得成功率高才落腳,如果要回身追或者難度高的,就寧願放棄,讓中後場球員佈防攔截。

相反,不知是尹佩斯自覺要增加防守積極性,還是莫耶斯下令,這名荷蘭射手今季埋身肉搏爭頂的次數急升,主動犯規次數又急升,鏟截次數也升了。前鋒勤力了,本是好事,但如果因為過分勤力而導致勞損,甚至減弱進攻的能力,又是否得不償失呢?


尹佩斯今季進攻參與度下降。

上表是尹佩斯近兩季的進攻表現。今季,他的場均射門、威脅傳球及傳球數字都比上季差,可見他的進攻貢獻減少了。當你想到,尹佩斯今季的防守工作大大增加時,便不會怪責他進攻上的退步。

據筆者印象,尹佩斯今季更站死中鋒的位置,少了回後組織,正因如此,他經常陷入對手防線的重圍當中,要不斷跟對手埋身肉搏。當尹佩斯是杜奧巴用,是否合適的戰術呢?


在阿仙奴初期,尹佩斯每季只踢到一半的比賽,因為一半時間在養傷。

在英超成功使用尹佩斯的有雲格及費格遜。11/12球季,尹佩斯在阿仙奴勇奪神射手,12/13球季,尹佩斯再在曼聯奪得神射手。雖然球隊不同,領隊也不同,但尹佩斯這兩季的數據十分相似,減少了爭頂,減少了犯規,避免跟對手埋身肉搏,同時傷患減少,上陣次數大幅增加。看來雲格研究了幾年,終於在11/12球季找到善用尹佩斯的方法,至於費格遜就沿用雲格的方法,所以尹佩斯繼續取得成功。

莫耶斯就沒有繼承英超兩大名帥善用尹佩斯的方法,加重尹佩斯防守上的工作,結果今季頻頻受傷。當然,莫耶斯並非針對尹佩斯,他的戰術頗有波亞斯那種高位防守的感覺,前鋒需要在前場築起第一道防線,搶截控球權。費格遜過往常用低位防守,一旦在前場失去控球權,前鋒的主要責任不是搶波,而是拖慢對手進攻就可以,容許中後場有時間擺好陣式,面對進攻。

費格遜的戰術不一定是最先進,但一定是最適合這班曼聯球員。假若新的戰術真的令到尹佩斯傷患增加,莫耶斯只有兩個選擇,用戰術去遷就尹佩斯,或者放棄尹佩斯。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我們想留住的究竟是甚麼?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我們想留住的究竟是甚麼?
Jan 9th 2014, 05:26, by 刺青雜誌

原文刊於此

文:香港之子

今期編者的話說「在這光怪陸離的香港,從環境以至整體文化,皆高舉金錢與速度,本就難容下那些溫暖人心的事情,那些潛藏生活角落的美好點滴。可以預見,『曇花一現』的事只會越來越多。我們能做的,只是以文字封存一些記憶,藉此讓大家多加留神,更積極地趕在失去前改造整個大環境,不要只在最後一刻,才以平版的照片、蒼白的語句,去消費物事僅餘的生命。」

若論香港所失,腦海首先浮現的,是香港的很多集體回憶,以至本土特色和文化。香港失去了的包括皇后碼頭、街道文化(街道的社會結構本身也在消失吧)、有社區特色的居住環境……筆者在構思之時也圍繞著這個回憶的方法出發,嘗試尋找香港失去了的事物,甚或一些集體文化的象徵。

筆者自覺難以突破思考的框框,於是在中學密友的whatsapp group內集思廣益,得來的答案使我吃了一驚──一位(應該下地獄的)中大政政朋友回應道:「獅子山下精神」(這個答案大概不應出自一個就讀於專出左膠之中大政政的學生口中。哈哈,以偏概全的確很危險)。筆著的思考隨著這個驚嚇走上了軌道。

自2002年梁司長(/2017候選人?)在預算案結語最後一段引用《獅子山下》歌詞起,彷彿社會的共識就是獅子山下精神就是香港精神。在近幾年,社會的一部分(尤其是商界和富商)又真的很喜歡說香港人失去了獅子山下精神、香港人不再拚搏云云。每當最低工資和標準工時立法的問題走上社會的議事台、每當工潮的怒火爆發、每次財政預算案各界要求扶貧滅貧,這種論調都會重複地一再被提起。2010年起,一個由盛智文牽頭,名為「香港精神」的機構更開始舉辦年度「香港精神大使」選舉,以弘揚「『逆境自強』、『拼搏進取』、『靈活適應』、『勇於創新』、『積極樂觀』、『刻苦奮鬥』和『關懷互助』」一系列香港精神。

以當時的時代背景,香港正處於半個世紀以來難得出現的低潮,港人面對的是金融風暴後的爛攤子、八萬五做成的負資產、股市持續低迷、政府更面對巨額財政赤字;在那一刻,加稅開源是天方夜譚,大刀闊斧在政府內部減薪節流對梁司長而言別無他選,梁司長引用歌詞,希望香港人一同「面對困難時,都選擇咬緊牙關,抬起頭,踏實苦幹」,也無可厚非。

獅子山下精神指的是50-90年代香港人一直在逆境下憑「拼搏進取」、「靈活適應」、「勇於創新」、「積極樂觀」和「刻苦奮鬥」(老實說,若果沒有SARS,「關懷互助」令人難以信服,頂多就是一同搏殺的意思),昂首走(熬)出新天地。說穿了,背後的三大元素就是「使用任何方法」、「捱」(必然的方法,與其他方法並行)和「發達」(目標)。

先不論單是「捱」的生活對需要「捱」的人來說是否公平,用任何「方法」來到達「發達」這個獅子山下精神的目標本身就可圈可點了。

在50-80年代,香港的社會基層機構相對簡單,在權貴和基層普羅之間有很大的距離沒有甚麼人口填充,因此對大量的戰後基層嬰兒而言,機會處處,憑「捱」走過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前景是可能的。不計算少量權貴子弟,對大部分基層普羅的新一代來說,「發達」的機會是均等的,只要努力去「捱」,總有出頭的一天。同一份精神一直支撐香港的發展,直至九零年代中期,也沒有出現甚麼問題,甚至可以說在香港的發展過程中居功至偉。

但自從九零年代末和千禧年代起,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後,社會的不同階層皆充滿了不同的人,經濟上的中產階級開始成形,要往上爬,除了要等待年資階梯的推進,更大的挑戰,卻是來自同齡,但憑家庭背景贏在起跑線上的(這裡並不是指起跑的遲早,而是可用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同齡人(成功需苦幹的例子)。即使我們假設沒有利益輸送的存在,然而,家長也總會(「使用任何方法」)盡量協助自己的子女,資本較強的年輕一代,憑更好的教育(包括家長本身的見識和教法)、更全面的人際網絡、更多來自父母和父母朋友等的機會,先天競爭上就存有優勢。

使獅子山下精神能運作的大前提,就是對所有人公平的機會。若然有人拚盡九牛二虎之力,仍然無法得到合理的回報,誰還有「捱」的動力呢?付出多倍努力仍只獲得相對而言少得可憐的回報,對先天劣勢的人絕不公平。他們跟上一代人一樣「拼搏進取」、「靈活適應」、「勇於創新」、「積極樂觀」和「刻苦奮鬥」,但就是無法取得同樣的成功。

諷刺的是,由於獅子山下精神跟競爭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上一年代的社會結構下能促進公平競爭的極端自由市場和不干預主義,也因此成為了獅子山下精神的一部分。在今天,若然任何人提倡透過稅收(並非針對企業而是針對個人)和福利等方法來推動平等機會和權利的體現,換來的答案自然就是「共產主義行不通」(但其實措施跟共產主義差天共地)、「別把香港變成福利國家」(但其實香港一直走的是低稅制的福利資本主義)等等的答案。最荒謬的是,中小企竟然跟大財團聯手,令本身目的為保護中小企的競爭條例變成徒具其形的無牙老虎。然而,只要細心思考,不難洞察極端自由市場和不干預主義在那個年代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開放的社會結構。但經濟起飛之後,社會結構變得緊密而難以突破,家庭因素的優勢明顯,極端自由市場和不干預主義自然地反而扼住了公平競爭的咽喉,獅子山下精神就無法運作了。(難得的是,不少網民竟然可以一方面抱怨先天劣勢不公平、另一方面仍堅守新自由市場的經濟思維。)

今期我們談很多失去了的事物,但他們逝去的原因是甚麼?街道文化、有社區特色的居住環境的褪色皆源自地產霸權,歷史文物的消逝除了跟地產霸權脫不了干孫,也跟政府「使用任何方法」但求「發達」的獅子山下模式思維有關。而地產霸權,本身不也是地產商「使用任何方法」但求「發達」的產物?地產商即使「發達」了,當然仍想賺更多,仍想子女也「發達」喔!老實說,政府屢屢封殺,地產霸權應付自如,也是「『逆境』自強」「靈活適應」、「勇於創新」的表現喔。對商界來說,能發達又不犯法的,為什麼不做(其實在法律框架下盡可能賺錢又的確是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所以社會責任理論本身就很荒謬,竟然主張企業[因為形象而]自律,而不是提倡以法律規管不應出現的行為,可說是本末倒置)?對政府來說,能創出新高GDP的「業績」,為甚麼不「去馬」?

其實獅子山下精神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很多香港年輕人仍然為了更好的生活,無止境的在「捱」(現在fresh grad有誰不是最早8點下班?凌晨4點下班的人數也可能可以由尖沙嘴排隊到旺角呢),然而他們不滿,是因為連成功的曙光都看不到。要是他們有更好的方法,他們必然會選擇(「使用任何方法」),只是現在社會的競爭環境不同從前,其他的路途上,有的只是更多的荊棘。

香港不斷的失去各種事物,正是因為獅子山下模式的思維。香港年輕人失去了成功的機會,同樣也是因為獅子山下模式的思維。令人不解的是,我們一方面在抱怨獅子山下模式思維帶來的惡果,然而卻另一方面不斷舊調重彈(最近香港電視事件竟然使理應信奉社會/現代自由主義的Ms Mo也用起這概念了,使人無言),力倡獅子山下精神……或許,很多人只是依戀舊日的燦爛,並未察覺當中原委(不少本土派的思維也出現了很多類似的矛盾,我們的恐懼和迷失似乎把我們的理性完全的沖散了)……香港其實又有多少人清醒、多少人迷失了?我們或許也失去了自己。

如果讀者認同,就請別再一邊懷念舊日的光輝,另一方面說我們失去獅子山下精神了,這是很可笑的矛盾。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是社會時代都變了,我們若然真的能「靈活適應」,就好應該重新思考這個課題──甚麼才是香港真正需要的精神?

編輯主任的話其實很精確,「香港,從環境以至整體文化,皆高舉金錢與速度」,我們寫作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多加留神,更積極地趕在失去前改造整個大環境,不要只在最後一刻,才以平版的照片、蒼白的語句,去消費物事僅餘的生命。」我們所消費的,可不只是物事僅餘的生命,而是我們自己的光陰。

註:在思考的過程中,筆者曾在google稍作搜尋,以求刺激思維,豈料發現有相同洞察者也並非少數(雖然似乎未見如筆者般又指出獅子山下精神跟地產霸權乃同出一轍),讀者若有興趣,可作延伸閱讀: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1020/15721185
http://www.881903.com/page/zh-tw/audiocolumndetail.aspx?itemid=649950
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13/ta2020741.htm
http://90sfoto.com/%E6%B2%B9%E9%BA%BB%E5%9C%B0%E7%9A%84%E5%B0%8F%E5%BA%97/
http://leungchingyau.pixnet.net/blog/post/20820756-%E8%AB%96%E7%8D%85%E5...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文化論政】歐陽檉:士紳化城市發展是篩選藝術的大筲箕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文化論政】歐陽檉:士紳化城市發展是篩選藝術的大筲箕
Jan 9th 2014, 05:52, by 香港文化監察

圖:歐陽檉

在香港,傳統上藝術家還是多多少少給人孤芳自賞,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不過,最近有藝術家在九龍東「2013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開幕禮上抗議,又有年青音樂人臨時退出一場「西九自由野」的節目。我們見到,其實藝術家也和普通尋常百姓一樣,要面對香港發展大勢,包括市區重建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影響。

士紳化的意思,是在城市舊區更新的過程中,趕走舊貧窮、年老或少數族裔等弱勢社群,換來社經條件比較優越的「中產」人口。有關前衛藝術被用作士紳化催化劑的例子,可參考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紐約「東村」 ("East Village")(註)。當時紐約製造業撤離,中產階級又搬到市郊居住,舊區因而荒廢虛空,業主無法收租,也就無法交稅,政府也陷入財困。雖然沒收了大量業權,但因政治右傾而不大規模發展公共房屋,只是一直在等待私人地產商去重建。於是空置的房屋吸引無家者佔用,變成貧民窟,三教九流混雜,罪案販毒嚴重。這樣的環境,同時也吸引了新一代的藝術家,利用三不管的街頭變成公共表達空間,加上紐約深厚的多種族移民混雜環境,令新興的行為藝術和塗鴉藝術等蓬勃起來。東村街頭藝術的危險意像經由傳媒推波助瀾,成為「波希米亞」潮流聖地,吸引了安逸地住在市郊的中產階級前來歷險和消遣clubbing。地產商見中產開始回流,有利可圖,遂大規模收購物業,囤積炒賣或重建。 受租金管制保障的住客,則被業主以各種手段迫走,再轉租給中產租客。政府靜觀其變,結果「藝術」東風吹至,令舊區翻身。各種街頭新藝術,因為觀眾多好新奇,加上商業藝術市場蓬勃,部分變成了可以買賣的商品,登堂入室。後來租金上升,商業成功的畫廊搬到SoHo,其他則關門大吉。所以,地產沒有殺死藝術,卻是篩選了藝術。本來非主流,具批判性的前衛藝術,和地產跳完探戈後,「一將功成萬骨枯」-造就了一些名成利就的藝術家,卻埋葬了創新的時代,也摧毀了新藝術誕生的有機土壤。

雖然香港不同紐約,九龍東也不是東村,兩者之間文化和地理環境迴異,但這並不代表香港舊區沒有受到士紳化的影響,只是出現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香港是一座一千平方公里大,毗鄰大陸的半自治自由中華孤城,加上全境用作建設發展的地方只有約百分之二十,中產階層其實從未試過真正逃離市區,舊區樓宇也從來不曾多到可以荒廢。

然而,香港的地產商和政府也都認為把舊區變成商業區(CBD),以金融地產帶動經濟才是硬道理。和紐約東村例子中的政府行為不同,香港政府「適度有為」,沒有耐性去等新藝術的出現,採取主動推出活化計劃,一方面修改法例鼓勵整棟大廈重建和改裝,另一方面搞文化活動營造氣氛,互相配合,加速過程。梁振英在當選特首前,於一個論壇上,說他經常到工廈看看,發覺其實空置率很低,雖然製造業式微,但他見到有很多人在做「將大包花生入落細包花生」(包裝?)的工作云云。現有工廈裡林林總總的文化藝術活動早已有很多人報導過,文化和各行各業並存,是一個有機的環境。政府說不同用途不宜混雜,一定要整棟重建或改建,是太過粗枝大葉。即使文化創意產業有幸被定義為「高增值」行業之一,能夠應付地價租金暴升的仍是鳳毛麟角。所以,「活化」舊區其實是篩選淘汰所謂「低增值」活動,惹來物業投機,迫走現有租客,在九龍東開始凝聚的社群便會散離。香港的新藝術,在政府的「活化」之下,大有機會未成熟,已消失。

香港的藝術生態,和紐約比較,也是各有不同。香港中產畢竟比較循規蹈矩,沒有嬉皮和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基因、媒體對文化藝術報道亦似乎未曾十分普及、商業買賣亦未有主導本地當代藝術品的創作方向。反之,香港的藝術,往往以活動展覽節慶為主,於是政府和地產商依然是主要的文化藝術贊助人。在香港,政府和地產商不需要藝術作為開動推土機的汽油,但似乎還需要它作為推土機的潤滑劑。所以在建築雙城雙年展上,有藝術家選擇製作批判性的作品,試圖「反咬喂哺之手」。但也有年青藝術家感到參加這樣的展覽無異飲鴆止渴,到開幕禮現場抗議,對政府一手保育文化,一手消滅文化的虛偽表示不屑和不忿。

著作"Art Worlds"一書的社會學家 Howard Becker 告訴我們,人有一個意念,要做,就總會做得出一件作品。最「自主」的藝術,可以是拿一張紙,寫一首詩,自己欣賞。然而,當藝術家要把心中的靈感、意見或理想變成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就要獲得更多資源、也會受其他合作夥伴、專業人士和社會因素等左右。在過程中每個不同的步驟上作出取捨,堅持或妥協,其實也是創作的一部分。藝術家面對社會大勢,一時進退失據,也是一個學習創作的過程。文化創意,無需特權,只是最忌揠苗助長。

作者為大學教師

註:有關紐約東村的前衛藝術和士紳化歷史,以下這本書內的一章有很詳盡的記錄和分析。
Bowler, A., & McBurney, B. (1993). Gentrification and the Avant-Garde in New York's East Village.In Balfe J.H. (Ed.), Paying the Pipe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rt Patronage.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4年1月4日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畢竟也是人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畢竟也是人
Jan 9th 2014, 05:31, by 三十過後一個人住

有關陳奕迅,特別是他於一月一日會展的表現,很多人都寫了很多不同的東西,而很有趣的,很多人替他解釋,甚至推測什麼什麼。我從他首張唱片聽到今時今日,對於那一晚,也想說點東西。

其實,時間應該推前一點:在梅艷芳十年思念音樂會,他唱胭脂扣,不知是Key定得太低還是怎樣,他的演繹可以說是水準以下,而且沒有神采。不過那晚他只唱了一首歌,沒有什麼說話的機會,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什麼不適,但那一晚,他沒有唱好,是事實。

到了叱吒,我從第一首他唱的歌,到後來再上台唱另一首跟MastaMic合作的,到最後開著手機跟歌詞,我想不單止傻眼,而是很失望。當晚一如以往,我也跟一些常聽流行曲的朋友邊看邊在網上聊,當時已有人替他解圍,不過,我認為,作為一位歌手,上台唱出別人的作品,不是有病的話,這樣不專業的表現,是很要不得的。

然後,從電視錄播,看到他整晚黑口黑面,除了第一個獎上台配合商台DJ大部份不知所謂的爛Gag而有點笑容,之後無論拿獎說感受,其實有點惹人反感的。

我一直在想:他今時今日,根本不稀罕這些獎項,同時亦不用介意什麼流行榜冠軍。因此,我其實不明白,若果他真的不想出席這些頒獎禮,大可不到場,為何一次又一次就範呢?就像去年,他一早說了要跟家人旅行,最後還是乖乖出現了。那時我的感覺是:有這必要嗎?到今時今日,他有自己的製作公司,唱片公司的關係應該只是發行。現時陳奕迅出碟大家聽也沒聽過就買的依然大有人在,銷量從來不是他擔心的事,況且,像去年香港樂壇大部份歌手處於冬眠期,而展望將來陳奕迅的位置都不會有什麼大改變,就算他真的宣佈不拿獎,電台的流行榜可以不會再力谷,但歌一樣會播--只要他的作品依然有水準就夠了。

想到這裡,我想起他那天說的巡唱歌手。他拍戲不多,唱片養不了家人,最賺錢的肯定就是開演唱會。陳奕迅這幾年差不多不停的在世界巡迴,錢肯定賺到不少,問題是,真的要賺那麼多嗎?

這不其然想到他的太座,但不推測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你愛一個人就要接受他的一切,兩個人成了夫婦那份包容就要更大。

我想到張學友:他沒有刻意宣佈不拿獎,但漸漸放慢腳步,無論在出唱片或者開演唱會都一樣。同時間他享受家庭生活,這是早幾年他沒有辦法參與的一塊。當然,要不是雷曼事件,我們或者這幾年會更少看見張學友的出現。

賺不賺得夠,夠不夠用,這沒有標準的。

我又想到,跟陳奕迅用同一經理人的,王菲。她走紅了之後,慢慢將個人性格與想法表露無遺,不再那麼願意配合娛樂圈的玩法,唱片照出,宣傳不多,同樣受歡迎。

香港人對陳奕迅的包容性很強,知道他唱得好,愛聽他的歌,接及他有時失態,接受他的長篇大論。既然如此,那麼陳奕迅為何不可以再放開點,幹自己最想幹的,尋回最愛唱歌的那份熱誠呢?其實他很有條件過著周潤發式的生活:天皇巨星一樣搭地鐵吃茶餐廳,當然親民那一塊未必一樣,想如何過生活,他比更多藝人有條件去選擇。

我當然不會因為這一晚的不專業演出而不再聽陳奕迅,不過我希望那個充滿能量很單純地愛音樂的他可以回來:這才是我最喜歡的陳奕迅。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救火英雄》:吸煙的男人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救火英雄》:吸煙的男人
Jan 9th 2014, 05:09, by 葉七城

(原刊 av magazine 03-01-2014,這是增訂版)

之前寫過一篇名為<扯火電影>的文章,評論彭氏兄弟導演的《逃出生天》,基本上是有彈無讚。看了郭子健的《救火英雄》,我是相當高興的,他的成績遠勝《逃》,也印證了我認為好的火災電影不能忽略「火的性格」–火,也是主角之一。

《救火英雄》與《逃出生天》都是消防員的故事,對於這群滅火者,要有一定的著墨才好看,《救》有的人物有戲劇衝突及矛盾,從開首的一次失職內部聆訊中,帶出了3位好友(謝霆鋒、余文樂及安志杰)的關係和之後的仕途各異,然後再介紹龍鼓灘消防局內其他角色。

人物的設計雖然離不開通俗劇的典型俗套,如謝霆鋒的表面落寞,余文樂的愛子心切,安志杰的攻心計……我覺得導演感興趣的角色,其實是經驗豐富的總隊目任達華,也藉他在後段把戲推上高潮。

劇情設定在平安夜中一連串巧合事件,引致全港大停電,確實多不合情理的地方,或多或少歸咎於人的自私心態,忽略安全,總之要製造這隊消防員孤立無援的處境,導演也沒有浪費筆墨去描述香港大停電的情況,電影回到最基本的設定,如何在發電廠火場中拯救生命?集中寫濃煙裡,消防員的勇氣與取捨。

這座「先進」的發電廠,突然變成危機四伏的地方,也是較難令人信服的,但觀眾的視線很快被轉移到幾位英勇的消防員身上。

從片首的字幕道出,火場中消防員最致命的敵人是「濃煙」。導演對「火」的領悟令人驚喜,他甚至將火和煙提升到一個「浪漫化」的層面,甚至透著點點哲學思維,與相對較為「俗套」的救援驚險情節配合,節奏掌握得很好,突破了災難類型片的框框,很有導演的個人風格。

任達華飾演的消防總隊目李培道是帶動劇情的主要人物,據郭子健透露,角色是片中顧問退休消防總隊目Sam Sir的原型(中文名字「培道」借了給任達華,英文名字Sam則借給了霆鋒 !) 李培道的名句是要「戰勝煙,便要比煙更毒」,最後亦是他一次果敢的判斷,將濃煙引到他的方向,救了其他隊員,那一幕拍的很有型格,電腦特技的運用沒有掩蓋戲中的人情味。

電影的結尾也離不開災難電影中,主角為了大局而自我犧牲,這幕是煽情的高峰點,幸好導演的浪漫情懷又適時發揮作用,「塵爆」的一幕很浪漫,摒棄了對白,只用幾組現實與想像交錯的慢鏡頭帶出氣氛,華哥,霆鋒,安子杰在粉末紛飛中抽煙,更是淒美。

還有,香港電影,拍「香港的消防員」至為重要!戲中向成龍大哥「致敬(其實是取笑)」一幕(大哥早年曾籌拍消防員電影,連演員也去過八鄉消防局受訓,但最後沒開拍)更令人忍俊不禁。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台灣的前途不會比香港樂觀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台灣的前途不會比香港樂觀
Jan 9th 2014, 05:17, by 林保華

英國把三十年前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的文件稍稍提早解密,想來也是與近來香港政制改革問題提到日程上有關。從媒體的報導來看,談判期間,英國雖然力圖給香港多留些民主與人權,但面對中國的咄咄逼人,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除了小國與大國很難抗衡,也是英國「中國通」對鴉片戰爭與殖民主義的負罪感。當年香港泛民主派支持中國收回香港,許多也是基於反殖民主義的情結。

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中國的年輕學者,正在為鴉片戰爭與殖民主義平反,如果沒有當年的這些,就沒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中國還停留在封閉的留辮、纏足社會,豈不更糟?而現今的中國社會,更遠不如殖民地的香港;即使目前香港已經倒退,中國人對香港還是趨之若鶩。

如今中國收回香港十六年了,泛民中興起本土派,以致分裂為「左膠」與「右膠」。右膠主張香港優先,左膠又叫「大中華膠」,顧名思義。為何稱「膠」,太有黏性而難以自拔?

這次我在香港比較長時間,就是想多了解這些。老朋友中多數是「大中華膠」,但是有的老朋友覺得今是昨非而宣揚本土主義;新朋友中,尤其年紀比較輕的,多本土派,他們有好幾位的父輩像我一樣,當年因為愛國從海外回到中國,再倒流到香港,愛國主義對他們已經破功。

在了解他們的觀念,以及對環境的觀察,應該說,我基本上站在「右膠」的立場。但是,也與右膠的朋友一樣,不贊成右膠中的極端派。尤其有的極端派團體的背景人們並不太清楚或有懷疑。我也願意以「中膠」的身份,不想見到左右兩膠激烈衝突,到底他們同屬「泛民」,彼此間不必像敵人那樣,但是思想必須與時俱進。

香港的情況也讓我憂慮台灣的未來。台灣是統派與獨派之分,彼此內部也有極端派。無疑,台灣贊成主權獨立的占絕大多數,這與香港不同;但是對普世價值的主張,馬英九又不如英國人。如果台灣人沒有採取有效行動制止馬英九的賣國行為,台灣的前途不會比香港樂觀。

與香港朋友談到香港人的「瘋台灣」,我告訴他們,台灣物價的確比香港低,香港賺錢,台灣生活,很好。但是台灣的「大中華膠」比香港嚴重許多,馬英九對中國人的關心遠超香港政府,包括政策的制定、縱放涉嫌的中國犯罪份子、與中國談判一面倒,更不知利益迴避為何物。而中華文化對台灣的深刻影響,嚴重阻礙台灣人的是非觀念與抗爭意志。這點讓我對台灣前途很不樂觀。而台灣的加速淪陷,是中國加快廢除香港「一國兩制」的重要原因。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東森新聞)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