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

香港獨立媒體: 開發郊野?或許,謬論講一百次就會成為定論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開發郊野?或許,謬論講一百次就會成為定論
Nov 2nd 2013, 08:21, by 本土研究社

文:Brain Wong@本土研究社

香港人自小已被灌輸一種訊息,就是我們居住的城市「地少人多」。教科書說,為了容納更多人口,我們必須填海造地,沒有他選。假如你工作和居住的地點是在港九的話,你的日常生活體驗也許印證了這個『事實』:在周末旺角會被旅客人群淹沒,放工時紅磡港鐵站和海底隧道天橋那邊被行李喼『車』腳,銅鑼灣抬頭看不見天空‧‧‧

近年樓價飆升、城市承載力飽和(但林鄭月娥在十月底的人口諮詢中說香港人口不必設限)。我們的政府(尤其是梁振英為首的政府),和他們的忠實梁粉,十分擅長利用樓價與擠壓感來感染社會情緒(emotional framing),將政策目標與市民真實需要對立起來--無論當中的邏輯如何千瘡百孔--例如最近開發郊野公園爭議,將房屋發展與郊野公園的需要對立起來。

荒涼的郊野公園?

事實上,郊野公園對普羅大眾的價值與真實需要,比梁振英和梁粉以為的要高很多。除了每年大大小小的遠足比賽(例如遠近馳名的樂施會毅行者)外,郊野公園還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免費的郊遊場所。根據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最新進度報告的人流估算,原來在梁振英眼中極度荒涼,無人幫襯的郊野公園單在過去的一年已有12,914,200人次遊覽。

以政府早前為在欣澳附近建屋的構思『試水溫』而受影響的大嶼山郊野公園(南及北)為例,一年已有1,847,100人;前幾年鬧得熱烘烘的大浪西灣事件,以及可能大規模建屋的海下所在的西貢(東及)西,亦有1,887,800人次光顧。為何政府一味要提出建屋需求,卻隻字不提郊野公園的公眾需要?

先例一開 後患無窮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把部分郊野公園割掉起樓,對普羅大眾來說損失是如何的大-這個損失不單是實在的,更是長遠的-因為先例一開,後患無窮。

不要忘記80年代尾,在擁有全港65%蜻蜓品種的大埔沙羅洞,地主曾建議發展高爾夫球場(部分地段落入八仙嶺郊野公園範圍), 後獲城規會批准(後來被環團司法覆核推翻),也成為近日政府和梁粉說為『發展郊野公園已有先例』。那樣假若某天,某塊郊野公園用地真的被割讓,相信會為建屋而犧牲郊野公園立下不良先例,類似爭議就會不斷重演。今天我們聽到『發展當中的2.5%不算什麼』未來我們或可能會聽到『發展當中的10%不算什麼』,『發展當中的20%不算什麼』。

過度公關導致過度開發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劉炳章,贊成政府提出不同增建房屋供應的構思,讓各界討論,包括運用郊野公園土地建屋。他說,政府刺激民間多討論,對事件有好處。

的而且確,多些社會討論是一件好事,但我理解現時的「討論」其實是政府有前提、有方案、有既定立場的公關工作。究竟那些「討論」有否建基於充足的現實情況,抑或是由陳茂波、地產商、蔡涯綿、劉炳章「行政主導」了?

在香港缺乏一個嚴謹的土地及人口估算及政策下(參閱本土研究社出版的『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 第二章-人口估算真象),有關土地、房屋、郊野公園和綠化帶開發的規模完全可以是無止盡的,最終很容易導致毫無需要的過度開發(Over-development),益了建商損了市民寶貴的資產。

俗語說,一個大話講一百次,就會成為事實。產業測量師與會計師不懂規劃精神,將一個謬論講一次成為了輿論,講一百次,就會成為定論。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特殊身份》。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特殊身份》。
Nov 2nd 2013, 08:25, by 袁健健

雖然經常不慎走火,但其實每次寫影評總會極力避免進行劇透,劇透也好,亦會先小人後君子,以免影響看倌們入場意欲。凡事皆有例外,好像由天際最強人物甄子丹主演的《特殊身份》,就有強烈欲望狠狠來一次劇透而不向各位作任何呼籲了。

咪先咪先,各位賓客請留步,預備看的,奉勸求求其其將就一下看完以下劇透式評論就當裝過香入過場好了,人生還有很多事可以去做、金錢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去用,花幾十塊用一句多鐘看一套爛、老土、傻兮兮、九唔搭八、狗屎垃圾屁的祖國偽港產片有甚麼得著?近日巿面集會很多,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比較好。

不安感在電影開首充滿簡體字的台前幕後名單己經暗暗滋生,當第一幕見卧底甄子丹為救手下與盧惠光和志雄哥等人打死亡麻雀時,就正式宣佈中伏。麻雀戲可能想令觀眾們更易入戲吧,但對白混亂人物背景交代不足,一知半解的看著,令人唔多聚財。其後盧惠光的泰拳大戰甄的巴西柔術貌似精彩,卻欠缺臨場感和迫力,最恐怖莫過於打鬥中硬擠出的笑位,看到盧惠光被打時懶諧趣表情和被麻雀冼成一字馬的橋段,令我想起了成龍,看甄子丹想起成龍,好比看蒼井空想起胡杏兒,再興奮都幻化成悲憤了。

演甄上司的鄭中基毫無發揮機會,角色形同虛設,演其老媽的鮑起靜有點戲份人設卻相當詭異,老早知道自己兒子為卧底並不稀奇,知道兒子要扮古惑仔後「出黎行」才算賞心悅目,香港人口老化我略有所聞,勢估唔到黑社會形勢更為險峻,連鮑姐這種年紀「出黎行」都佔到江湖一席位,我只能折服。

甄的大佬鄒兆龍要求甄返祖國狙擊安志杰的原委早段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演下去,經過大大小小無端打一餐的《天機變》式打鬥和《情逢敵手》式過場後,鄒竟然在遊艇替他們擺了一頓和頭酒,神又你鬼又你究竟幹個鳥?往後的自圓其說牽強得令人嘔吐,甭提了。

安志杰忽然暴走見人就殺,去到最後跟甄在大橋上決戰,除了無啦謂謂,莫講話刺激驚險,就連半分緊湊都沒能感受到。最後硬滑稽和海邊調情的老土大團圓結局,老土到噴飯。

剪接差劣、畫面色調不一致、懶有新意卻意義不明的拍攝手法、硬銷回歸真好的政治正確和宣稱身處香港卻滿街祖國車牌的奇景等等,整部電影完全欠缺誠意,令人反感怒放。

以前甄子丹所演的總有點保証,但近年屢看屢失望,本人深表遺憾。曾經喜歡你,但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或許是你變了,也可能是我變了,總之感情變了,就不再喜歡了。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是進,還是退?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是進,還是退?
Nov 2nd 2013, 08:24, by edison

繼上年重演原創的無伴奏合唱劇場《石堅》,一鋪清唱今年在大會堂劇院上演新一齣劇場作品《夜夜久笙歌》,是該團成為專業藝團後的第一套大型原創作品。

表演結構上,《夜》與《石》非常相似,演出者除了歌手,還包括一位笙獨奏李俐錦和客席演員黃大徵(上次是歌手、一名單簧管手及一名舞者的組合)。《夜》的故事圍繞上海傳奇人物杜月笙的一生,藉此探討這位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對生命的感受,以至老一輩的人如何提攜後輩,把經驗知識傳承下去。

音樂方面,大部份歌曲都沒有歌詞,部份是在不停重覆單字。樂曲也沒有旋律,歌手主要是唱一些不停重覆,十分groovy的音樂動機(motive)。這些看似簡單,無甚特別的動機,在表演層面來說難度很高,因為各人的動機環環緊扣,演唱時需時刻留意其他人,模仿對方的唱法與音色。

各位歌手表演時沒有「自己唱自己」,令各自的動機達至整體一致和緊湊的效果。此外他們還要注意隱藏在動機中的音樂提示(music cue),作出反應。好像在〈欠I〉,歌手一字排開,一邊唱歌一邊打呔。他們全程直視觀眾,沒有互望,卻能同時停止。這是由於其中一人忽然加強聲量,提示其他人,所有人便在計劃好的地方停下來。

除演唱外,歌手們還需做出很多艱難的形體動作,例如他們要一邊歌唱,同時跳踼躂舞。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畢竟歌手不諳舞蹈,需從零學習,而跳如此激烈的舞蹈,對他們的體能有很高的要求,亦容易使歌者走音。因此跳踼躂舞時他們盡量不移動上半身,以免影響音準,還臉不紅氣不喘。雖然這部份的演出不算完美,但他們的努力值得鼓掌。

至於笙,李俐錦不是所有分場都吹奏,有時只是在台上做戲。她的演奏非常精采,而且活用技巧,吹出不同的聲效,例如利用短促的吹奏法吹出不協和音,聽起來像槍擊聲。然而,與笙合唱對歌手來說是一個難題,因為笙的tuning和西方音樂的不同,兩者實是夾不來。歌手只能選擇跟隨笙的tuning或是堅持自己的tuning。

從音樂角度來看,《夜》的實驗性比《石》走得更前更遠,創作意念大膽新穎,嘗試了無伴奏合唱新的可能性。從執行層面來說,歌手的演唱整齊,走位純練。燈光設計、現場音響各方面也做得不錯,是一個高質素的製作。這些都是一般無伴奏組合無法做到的,反映了專業團體與業餘組合的分別。

杜月笙只是幌子
然而,《夜》雖說是關於杜月笙,但故事性薄弱,多個調度和動作亦不明所以,音樂與戲劇的關連不足,使觀眾不能從音樂中得到提示,去了解劇情。畢竟一鋪清唱的三位藝術總監的強項都不是寫劇本,而且創作意念都是以音樂和動作為先,因此劇場元素相對較弱,以至杜月笙的角色像是順手拈來—它不一定是杜月笙的故事,可以是黃大徵的故事,或是任何一個人的故事。

吊詭的是,雖然故事性不強,但杜月笙一角是必要的,因為《夜》的音樂主要是動機,雖能營造氛圍,卻欠缺音樂主題來賦予這些動機的意義,所以《夜》需要杜月笙這個「主旋律」,給歌手及觀眾一個焦點。

從此看來,《夜》的問題顯而易見,它的音樂需要戲劇,但戲劇元素不夠強,兩者關係疏離,未能達至相輔相承,所以它不算是無伴奏音樂劇場,而是一種表演。當然創作者可選擇走實驗這條路線,但由《石》、《夜》觀察下來,遵從這個方向容易導致音樂與戲劇失衡。或者,可考慮退後一些,平衡各元素,把作品變得完滿。

(刊登於10月31日信報樂韻悠揚)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在職貧窮狀況及對應的政策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在職貧窮狀況及對應的政策
Nov 2nd 2013, 05:21, by 郭永健

政府於九月二十八日公佈貧窮線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隨即表示,在職貧窮家庭是政府首要關顧群組,會研究低收入補貼減輕他們負擔。香港現時在職貧窮的情況可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中了解一二,並從此探討如何從政策解決問題。

在職貧窮情況嚴重

香港現時在職貧窮情況嚴重,根據政府的《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下稱《報告》),貧窮住戶中的在職住戶有20.5萬戶,共有70.2萬人,分別佔54萬貧窮戶中的38﹪及佔131.2萬的貧窮人口中的53﹪。當中在職的就業人數中,有76﹪為全職工作者。
經過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在職的貧窮住戶數目仍有15.67萬戶,人口仍達53.8萬人,佔有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40.3萬貧窮戶的39﹪及102萬貧窮人口中的53﹪。 當中在職的就業人數中,仍為76﹪為全職工作者。

從以上可見,我們可以看到超過一半的貧窮人口處於在職貧窮的情況,佔貧窮戶數目的四成。即使經過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其比率與介入前相若,即可看到現時的恒常現金政策並沒有特別針對在職貧窮住戶。

在職貧窮趨勢反覆

根據《報告》提供的數字,2009年在職貧窮的住戶數目在政策介入前後分別為21萬戶及16萬戶,2010年分別按年下跌5.35%及3.62%,2011年則分別按年下跌1.39%及4.59﹪。值得一提是,政府分別在2011年5月推行法定最低工資及同年10月推行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令到在職貧窮的情況得以進一步改善。可是,2012年在職貧窮的住戶數目在政策介入前後卻分別按年增加3.37%及6.24%,可見單靠最低工資及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未能持續改善在職貧窮,而最低工資兩年一檢更弱化了政策的成效。

至於量度貧窮住戶每月住戶收入水平與貧窮線的差距的貧窮差距,在政策介入前後,分別由2009年的2800元增加至2012年的3200元,及由2009年的2200元增加至2012年的2500元。從中可見在職家庭的貧富懸殊的情況正在擴大。

綜援未能幫助在職貧窮住戶

即時現時綜援計劃設有豁免計算入息的安排,但對於低收入住戶的貧窮情況改善不大。根據《報告》截列的數字,只有不足兩成,約40萬戶在職貧窮住戶有領取綜援,即使領取綜援後,他們仍有超過三成住戶(13萬戶)陷入在職貧。

從以上數字可見,現時綜援的豁免計算入息安排中的「豁免計算比例」及「最高豁免計算金額」過於嚴格,未能幫助在職貧窮住戶。

最低工資急需改革

從以上分析看到,現有的政策,包括法定最低工資、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及綜援的豁免計算入息安排均未能改善在職貧窮的問題,必須作出改革及另行更具針對性的政策。

現時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偏低,較綜援水平還要低。根據民間團體的計算,現時的最低工資水平應為時薪35元才不不會低於綜援水平。事實上,早於2007年,民間團體便要求最低工資應設定為時薪30元,可惜政府到2013年才調整最低工資到此水平。

更不堪是, 最低工資兩年一檢令基層工人薪金未能根隨通脹調整,導致最低工資的效用不斷被蠶食,令到基層重新跌入在職貧窮。更令人憤概是,最低工資未能按年調整,實際目的為減少僱主支出。

以2012年為例,假若最低工資一年一檢及調整水平至時薪29元,根據統計處《2012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的資料,時薪少於29元、少於28.5元及相等28元的僱員分別為14萬、11萬及9萬,以平均每星期工時45.7小時計算,最低工資兩年一檢為僱主節省2.8億薪酬開支!
([(140 800﹣110600)X$0.25+(110600-90100)X$0.75+90100X$1]X45.71X52X1.05=$282,083,952.15)(1.05為計及強積金供款)

政策必須對症下藥 令到工作回報能夠養家

除了最低工資水平提升水平及一年一檢外,政府應推行低收入補貼。因為即使調整最低收入至合理水平,在需要供養較多家庭成員下,亦未能令住戶收入高於貧窮線。

政府可參考英國的「工作稅務津貼」及「子女稅務津貼」、美國的「入息稅務津貼」等外國實例,以稅務形式,按家庭住戶人數,以階梯式(sliding scale)按住戶入息作出補貼。這樣才能更具針對性地解決在職貧窮問題,令到工作的回報足以養家。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王座遊戲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王座遊戲
Nov 2nd 2013, 05:13, by 山中

我相信大多數政界人物不會跟郝鐵川在《基本法》問題上玩下去。最多就是發表「嚴正聲明」說《基本法》、一國兩制怎樣,打幾段套路就抽身撤離,不會拳來腳往,跟隔山打牛沒分別,完全搔不著癢處(目前還沒有見到任何聲明)。

其實郝鐵川的言論與香港電視的發牌問題已經為反對派提供了最好的引子去挑戰政權,不論是它的漠視法治、扭曲《基本法》和利用制度弄權,這些顯示出政權的核心問題,所謂「攻敵所必救」,針對這幾點開打就可以制其死命。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卻不懂得利用,跑去搞什麽爭取「家庭團聚審批權」,就像戰爭時對方大軍壓境,另一方不進攻敵人的戰略重地、補給路綫,卻分散精力跑去攻下一條與整場戰役無關的小村落一樣,最多只能向己方炫耀一下他們在攻擊這座小村落時有多威風,但這行動對戰事毫無助益。

更大的問題是他們完全沒有考慮過這個審批權到底要怎樣行使,我說了不下百遍,審判權、配額與香港的法治存在根本的矛盾,法治香港要審批就不能有配額(公平原則與程序正義,符合條件就要批出證件,跟香港電視牌照一樣)。唯一限制人數的方法就是制定非常嚴格的條件,但如果你的前提是家庭團聚,是人權,過嚴的條件就無合理理由地阻礙和延遲家庭團聚,違背制度的原意,不符合人權法治要求。馬兒好與草,兩者只能選其一。

就算給你這個審批權,馬兒好與草都能同時享有,我想不到這樣對香港取得民主有任何實質的意義。最多就是能暫時滿足「本土派」的要求,但當他們看到是你用盡方法去滿足/取悅他們時,他們將會再提出更多要求,到時候你有沒有辦法應付?最終只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到時候你要如何達成民主自由法治這些政治理念?今天沒有想清楚運作細節就開出這些原則性的承諾,到發現矛盾時你會怎樣選擇?極力維護制度的一致性,還是將錯就錯再去滿足本土派的要求?我相信大部分政客會而選擇後者,就像今天的選擇一樣。或許他們都沒有想過自己其實是在玩火,或許有些人覺得要走這一步其實是迫於無奈:

要避開這個陷阱其實不太難。近年在香港出現的矛盾大多是因爲過時的政策所引起的,而政治領袖的人任務就是向公衆説明這些問題。像自由行,它的擴大是為了應付97年後亞洲金融風暴而出現的經濟蕭條,而經濟蕭條的原因是因爲香港採用了擴大經濟周期–蕭條時緊縮,過熱時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有了自主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自由行的經濟原因就不再存在。弄不明白這些問題,你的行動就會被因無知所引起的恐懼與輿論所控制,踏入社會工程的圈套。

更重要的是,你要搞清楚自己的政治目標,假如你的目標是成就民主政制,你就需要挑戰政權的合法性,組織力量指向問題核心,不要被其他話題分散注意力。像香港電視牌照風波,它的核心是憲政和法治,你不能只提運用特權法要求政府解釋,你要做的是讓公衆的力量站在法治的背後,讓政府發生憲政危機,動搖它的根基,這樣你就能掌握政局的主導權。要搞社運、搞遊行示威,搞夠十年、五十年,你還是原地踏步,因爲這些手段不足以動搖政權。不能將政權踢下權力寶座,你就沒有辦法實行民主政治:就算吃掉對方的全部小卒,你也不會因此勝出棋局。也就是說,真正的政治家要考慮勝出這個遊戲的勝利條件,和怎樣去達成這些條件;不盡力完成目標而跑去做些無關痛癢的事,只會消耗自己的力量,錯失良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十月圍誠】低稅護身符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十月圍誠】低稅護身符
Nov 2nd 2013, 05:09, by 左翼21

文:ROY

香港每次遇上任何強勁颱風,都敵不過一個「李氏力場」,好讓香港的李氏經濟能夠順利運作,這個天文奇象甚至曾登上外國報導。但是,原來香港除了擁有「李氏力場」外,更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護身符一直護罩著以李氐為首的一眾富豪。這個護身符可說是富豪們的家傳之寶,其名為「低稅護身符」。

「護身符」從何而來?

大雄的眾多法寶來自於叮噹,富豪們的「低稅護身符」亦當然不是憑空而生。它正是由現今香港低稅率傾向的稅制所產生。香港自殖民政府時代一直奉行低稅政策,有些稅項甚至低至零,例如股息稅和資產增值稅這些富豪們收入的主要來源。反觀外國,股息稅和資產增值稅早已不是什麼新的想法。西方國家如英國已有徵收10%至37.5%的股息稅以及18至28%的累進資產增值稅;德國兩項稅率則為26.375%及25至28%。近至東南亞國家如日本,稅率亦為7%及10至20%。與國外比較,香港稅率的確相當之低,可說是一個「低稅護身符」。

誰的「護身符」?

低稅制一直被視為香港經濟成功的優良基礎,甚至是保持香港經濟競爭力的「護身符」,而香港能夠保持經濟增長,自然就能夠帶動社會大眾變得更為富裕。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勞動者尤其基層不斷被資方所壓榨、各種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的資源一直貧乏;另一方面,少數人卻能半年收入高達十一億而不需交稅(李嘉誠、李澤鉅父子於2013上半年合共穩袋11億股息收入)。

香港人,是時候想一想,究竟這個護身符是屬於我們的嗎?我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意思就是付出者可以獲得等同付出價值所應得的價值。眼觀現今香港,為何當一般市民在為社會付出後仍經常因住屋、通脹、交通等問題困擾時,社會上總是有少數人仍能獲得比他們付出價值更大的所得?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正是這個「護身符」。它只是一個保護少數人財富、權力和地位的護身符,而絕不屬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護身符!

我們所追求的「護身符」

我們所追求的,不只是一個純粹追求整體數字上升,而更是一個每個人能分享到經濟成果的社會。在一個不公義的稅制,它會使社會變得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但是,在一個合符公義原則的稅制裹,它卻可以有限富扶貧的作用,一個公義稅制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護身符」。

十一月二日,一起向這個不公義的稅制說不,向以李嘉誠為首的富豪們說:「I WANT YOU TO PAY MORE TAX!!!!」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十月圍誠】之 如何真正滅貧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十月圍誠】之 如何真正滅貧
Nov 2nd 2013, 05:06, by 左翼21

文:Keith

印度聖雄甘地說過:「 貧窮是最惡劣的暴力。(Poverty is the worst form of violence.)」政府管治 及制定政策的目標應是為市民帶來幸福,保證每個人都能脫離貧窮,過有尊嚴的生活,這應該是每個政府的首要目標。

政府在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宣佈貧窮線,以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為界,按去年收入水平作計算,一人家庭的收入低於$3600便會被界定為貧困人口,但梁振英在扶 貧委員會高峰會上提出政府制定扶貧政策的原則時,又指明消滅貧窮問題是不可能的,暗示政府政策不會以滅貧為目標。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對富裕的香港社會來說,我們面對的並非資源不足的問題,而是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問題。

在 2012年,香港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0,700元,足以與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媲美,但香港的堅尼系數在2011年亦創歷史新高達0.537,顯示香港的高收入伴隨的是嚴重的貧富懸殊,歷年來香港面對過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但每一次香港都能迅速站起來,經濟重回軌道,但經濟高速增長,所代表的只是香港的經濟水平在總量上的進步,或者說是富人、是大資本家的資產的進步,對大部分市民來說,經濟高速增長並等於他們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亦不代表他們可以脫離貧窮。

其實只要通過財富再分配的政策,如低收入補貼,滅貧是可能的。通過補貼使家庭收入高於貧窮線,那麼貧窮人口便可以接近零,以政府六千多億的儲備,完全是可以達到的目標,而通過建立正義的稅制,亦能為政府帶來持續的收入去實行扶貧政策滅貧。

個人努力萬能的迷思政府一直傾向視貧窮為個人問題,認為貧窮是因為老弱傷殘或欠缺一技之長,以至難以在勞動市場尋找工作謀生,或是把窮人污名化,批評窮人懶惰,缺乏工作動機,不肯努力工作以向上流動。在香港,政府為市民提供多種服務,包括:醫療、教育、房屋及安全網式的福利援助,政府認為這些社會服務有一定財富再分配的功能,有助減輕貧富差距,而每當壓力團體要求政府改善福利政策時,政府總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認為貧窮問題只是個人財富創造能力不足而非制度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經常強調香港每年有多少經濟增長,但對香港社會不同群體能否分享受益經濟增長則隱而不宣,無視財富再分配機制失效,貧窮問題持續惡化的現實,有部分官員和政客甚至認為福利只會造成依賴,資本主義社會下必定會有貧窮,而貧窮可成為個人向上流動的動力,無視貧窮人士的困境。

改變扶貧思維對貧窮人口來說,他們不僅要面對物質的匱乏,很多時更要面對社會排斥。生活物資的困乏使貧窮人口難以融入主流社會的生活,無法建立人際網絡,而社會中某些弱勢社群如新移民、綜援受助人更易被人標籤成不思進取,依賴福利而遭社會排斥,使其難以脫貧,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建構扶貧的思維,除了經濟上的支援以外,更要協助貧窮人口重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讓他們有更多人際網絡資源向上流動。

【十月圍誠- 萬聖節巡遊】
【日期: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
【時間 : 2點到晚上6點】
【集合地點 : 旺角西洋菜街】
【路線 : 旺角西洋菜街、李嘉誠1881、尖沙咀碼頭、中環碼頭、長江中心】

【左翼21 戶外商討日】
日期:11月2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6點到9點
地點:長江中心
D-Day 報名:http://bit.ly/1ccXNXp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採洋補陰的本土《殭屍》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採洋補陰的本土《殭屍》
Nov 2nd 2013, 04:36, by 三十過後一個人住

八十年代的殭屍片熱,肯定是本港電影熱潮橫掃亞洲的重要一員,亦可能因為這樣,麥浚龍首部執導的電影,銳意向這些電影來個致敬,而他的致敬行動,並不是來個懷舊翻拍,反而,將這款屬於香港原創的東方殭屍來個大翻新,加入了東洋元素,然後找來那個年代的一批好戲之人參與這個玩得幾大的計劃。

看畢感覺如何?以一個新導演這份作品分數很高,視覺效果與特技用得恰到好處,配樂亦有心思,整部電影張力都不錯,可惜是劇本不夠圓滿。

故事講述當年拍殭屍片大紅的錢小豪風光不再,生活潦倒,最後走上自殺之路。他入住公屋單位2442,準備吊頸死之際,怪事發生了。他像被鬼上身一樣,幸得一身街坊裝的道士陳友及時救他,他才死不去。

嗯,再談下去之前,先講,我是選了Director's Cut,只有在電影中心上的三級版本。粗口多(但不是為講而講,因為電影主要場景都是草根的)血腥場面駭人,當然我不知這跟那個香港版分別有多大,但既然有得揀,當然揀導演版本。

之後劇情的發展很多枝節:錢小豪死不去,但門外不時有一個像是瘋婦的阿鳳(惠英紅飾)出現,同時又有一個白色頭髮皮膚很白的小朋友四圍走;另外,時常幫人友善非常的梅姨(鮑起靜飾)本來與老伴冬叔(吳耀漢飾)過著開心的日子,卻因為冬叔遇上離奇的意外死去,令梅姨想盡辦法希望令冬叔復活,於是找了懂得很多邪術的道長九哥(鍾發飾)幫忙,他教梅姨將冬叔煉成殭屍。

電影很聰明的選在井字弄型公共屋村拍攝,卻在其中一邊有一道由頂至地面的石牆封著。公共屋村特別是井字型的,很多鬼怪故事發生過,走廊外有人走過特別應聲,電影故意拍得慘白,陰深感加倍。

另外,原於港式鬼怪片的邪術巫術也有存在,就是九哥教梅姨煉殭屍這段戲,很多那個年代的港產恐怖片常有的元素,高潮當然是梅姨為了要冬叔復活把小白犧牲那一幕,沒有拍出詳情,但整個交代是很讓人心寒與難過。

至於有關2442室當年的慘案,很有日本恐怖片的感覺:一孖厲鬼的出現不時四處亂爬,應該有些日本恐怖片也有出現過。這孖女鬼無論造型與恐怖程度都很不俗。

當然,最後大鬥殭屍那段戲,又或者推前少許,角色一個一個死去,錢小豪借命與冬叔在陰間搏鬥,陳友在陽間用羅更希望收服這隻不受控的殭屍,電影張力很夠,又緊張又血腥,的確是電影的高潮。

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各演員的出色演出:鮑起靜的戲好得厲害,和藹可親之後到失去至愛的傷痛,對著冬叔屍首為他度身那一段戲令人動容,之後失心瘋殺死其他人極度可怕,她憑這電影再獲提名甚至獲獎不出為奇;陳友,我想沒有看過他這麼認真演戲,把一個末化道長的心態與市井取得很好的平衡;錢小豪其實發揮不算多,他演得稱職,盧海鵬也是,從不會令人失望;鍾發,你或許叫不出他的名字,但一看他的樣子你就會記得他以往的演出,這個九哥的角色,對他來說應該駕輕就熟;惠英紅當然交足戲,但不及鮑姐的深刻。

正如之前提及,這電影最可惜就是劇情不夠圓滿:例如就算我們聽頻死的九叔講,也不明白為何冬叔會成了一隻失控而那麼威力無窮的殭屍;還有,究竟他那些鬼仔是有心殺死冬叔還是怎樣呢?為何梅姨可以平安無事不在現場呢?

當然,到最後一切原來是場夢,錢小豪真的死去,根本沒有什麼殭屍什麼道長,我看畢那刻覺得多此一舉,但後來面書有朋友解說,這是回應錢小豪的下場:沒有殭屍之後潦倒,人生比電影更荒謬。

個人還是覺得,沒有這部份更好。不過從網上得知,原來Juno最初拍了個三小時版本。嘩,會不會在DVD出現呢?

相信很多朋友也頗喜歡這電影,我更想提的是:Juno由最初被人憎到爆到後來走低調用實力與表現獲得認同,到今次實實在在拍出一部很出色的處女作,敢問,當初覺得他樣衰有錢大晒的人(仍然這樣想的大有人在),又有什麼想說呢?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讀詞人──林夕中大博群講座後記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讀詞人──林夕中大博群講座後記
Nov 2nd 2013, 04:28, by 刺青雜誌

文:葉梓誦

提起歌詞,多數人自會想起林夕。中大一年一度的博群書節,邀得詞人林夕先生演講,主題為「詞人的書單」。講座於昨晚(十月三十一日)七時開講,五時已開始有人在場外等候,一等兩個小時,只為佔一個比較近的位置,近距離聽林夕先生的演講。

講題雖是「詞人的書單」,林夕先生卻一開始就表明,是次講座並不打算分享一張書單,畢竟各人興趣不同,只想以書本作為例子,談談自己讀書的方法和心得。當然,他仍是列舉了好一些書目,淺述自己的閱讀簡史:他自小三、小四開始讀課外書,到中一、中二認真投入,當時第一本讀的就是《三國演義》;到了中四左右,對填詞漸漸有了興趣,讀古典的詩詞歌賦、還有當代的新詩,對填詞自有幫助,另外讀亦舒、張愛玲等的愛情小說,對寫情歌歌詞也助益不少。他說,人總不能人盡可夫地不斷戀愛,所以總得倚靠讀愛情故事,得到一些二手的戀愛經驗。他更提到,曾經有一段時間,可以跟朋友以張愛玲小說裡的對白交談。

大學時代,林夕主修翻譯和中文,自然會接觸到修辭學和語音學,但他表示,這些東西已經忘掉很久了,但忘記正正代表這些技巧與知識已消融在身體裡。至於填寫歌詞的工具書,他則提到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書中以碎片的方式解讀愛情,偶爾翻看也能得到靈感。除此以外,也會讀一些談創作理論的書籍,比如Edward de Bono的作品Simplicity和Six Thinking Hats,而為了讓歌詞能表達心中所想,更推而廣之感動別人,他也會讀一些政治人物的演講稿,還提到了李欣頻的《誠品副作用》,看一家書店用什麼方法說服讀者購買一本又一本的書。
羅列了一堆書本以後,他便說起自己讀書的心得與方法。

好些朋友到他家裡去,看見屋裡一列列的書架,便問:「這麼多書,你全都讀過了?」這條問題固然荒謬,他說家中藏書約五六千本,怎麼可能看得完?只是這又帶出了他買書的習慣,書本在他而言多是用以傍身的,所以遇著自己有興趣研究的範圍的書,他多會一下子買下整欄相關的書籍。這種習慣,與他的讀書方式正好配合,有時候他會從一本書出發,讀到好奇的事物,就再往其他書本伸延出去,他將之稱為「誅連九族串連法」。

有一段時間,他對中國的園林設計生了興趣,就不斷閱讀相關的書籍,看出庭園的擺設其實可上溯至易經中陰陽平衡的觀念,也因而悟到了「石無苔則無韻,花無蝶則無趣」的道理;原來一切只是對比和比例的問題,石頭雖硬,但單獨看則顯得單調,唯有柔軟的青苔才能襯出石頭的堅硬。後來,園博會找他填主題曲的歌詞,先前讀園林的書碰巧就有了用處。

林夕說到讀書的態度,他覺得人不該動輒就「拜讀」一本書,倒是提倡一種態度:「藐住讀」。時時保持警醒的態度,不盲目信服書中的內容,而是該處處刁難,抱著懷疑的心態步步為營。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掌握某些藏於書中的概念,而是用以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自行判斷,借書作為槓杆,將自己彈向更高的境界;假如讀著一些有理論性質的書,不妨自行將之延伸,先獨立思考,爾後再從書中尋找印證。他以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為例,倘有一天呂大樂推出了《五代香港人》,他會先透過對四代人的理論理解,加上對社會政經環境的分析,設想出第五代香港人的形象,之後再讀新作,看看呂大樂會如何應付同一個問題,這就是讓自己不會「讀死書」的好方法。

到了問答環節,林夕也慷慨地回答了很多問題。有同學問到,不少人認為林夕的歌詞較為難懂,他會否有任何特殊的處理?林夕說,不容易弄懂的東西不一定就是藝術,有可能只是他自己表達得不夠清晰,但沒有創作人會特地讓觀眾無法理解,只是有時作品本身的題材需要有一定的曖昧性,令聽者不能從中得出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而是可以留給聽者自行詮釋解讀。

一開初,他提到讀過一篇報導,說書展中黃之鋒的文集《我不是英雄》比起同場蔡子強的著作好賣,並訪問了一位九十後的讀者,該讀者則表示,因為黃之鋒與自己的年齡、圈子比較接近,容易有共鳴。林夕說,這不是有點悲涼嗎?如果讀者只停留於這種「有共鳴」的層次,只著意從書中找出自己已有的觀點,讓別人認同自己的想法,這只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更與打手槍無異。

有同學就這一點追問,聽林夕寫的情歌,不也同樣是追求認同,也是一種打手槍的行為嗎?林夕答道,尋找共鳴的行徑是難以避免的,正如人總會有打手槍的時候,然而聽者不應只停留在打手槍的層次,只是想到「有同樣想法的世上不止我一人」。特別是歌詞、音樂這種載體,本就有情緒化的本質,關乎情緒的事,有時在放下前必先面對。

林夕講宗教修為,說到修為並不是靠研讀大量經書而提升的,也不只是要掌握某種知識、概念,而是應該在生活中面臨考驗、誘惑的時候,能實際做出相符的行為,達致「能知也能做」的境界。他提到一個一直縈繞的問題:一個人的怒氣可以如何處理呢?如何能不口出惡言,卻又能阻止惡事越惡?他引南傳法句經:「罪惡向愚人,如逆風揚塵。 」作惡者的所作所為,猶如逆風揚塵,終會自食其果,但他卻覺得,這並不代表你可以坐視不理隔岸觀火;在塵揚至惡人食塵之間,已有不少人因而受害了,在這些時候,與其容讓他繼續作惡,不如挺身,製造一個不讓這因果鏈繼續衍生的環境。

講座中,林夕旁徵博引,以大量的書籍作為槓杆,話語中亦見出他對時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等問題的見解,早已超出一種單純介紹書本,以書單佐證自己的境界了,倒是指向一種人生在世的態度:要時刻思考,保有好奇心,腦袋不能停轉,不能因年歲漸長誤以為自己見識增長以致見障。他提到自己信奉「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機會填國語歌詞的時候,曾經把整本國語辭典讀完,記住裡面一些比較生僻的字詞的讀法,才能運用於歌詞之中。

閱讀原是來自不可遏抑的好奇心,本就不應抱著功利的心態去閱讀,爾後一切因書而成就的機緣巧合,都是一場場意外。因閱讀之樂,環環綿延開去,才成就出這麼一個人。

林夕引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提到人若有想像力,自能從一具兵馬俑中,看出背後工匠、官員、皇帝等等一連串的關聯,當中所下的苦工、謀略的應用、經濟的狀況都具現其上。若放於林夕身上,透過這一次交會,從書出發,我們也能從中洞窺林夕的構成。他在講座中提到的方法與心得,警誡我們讀書需要保有好奇心,以想像力延伸,訓練批判思維等等,雖算不上新穎,我們卻可從他的生命、他的話語、他的作品當中,真真切切地印證這種道理,感受他對人文的關懷,體會他「能知也能做」的層次。

流行曲雖總被批判,說市場充斥情歌,少有引發大眾思考社會人生問題的歌曲,然而,從林夕身上,我們卻可以看出深邃的思想與他的生命如此契合,並從歌詞的微言大義中折射出來。能讀能寫,可入可出,這樣才是一個徹頭徹尾有血有肉絕不離地的讀書人。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難為左右定分界(二) -橫跨左右的資本主義強大陣容、從海耶克到羅爾斯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難為左右定分界(二) -橫跨左右的資本主義強大陣容、從海耶克到羅爾斯
Nov 2nd 2013, 04:23, by 李達寧

上次開了個頭,說明左右之爭是有很多不同維度的。今次來處理最大路的也最決定性的左右,姓資姓社!不過篇幅有限,所以先講資本主義、自由主義。此前,由於本人的確是歷史興趣濃厚,所以也來作一些歷史補充。

右在今時今日當然是支持自由市場。不過在法國大革命時,坐在右邊的保皇派支持的其實不是自由市場,而是維持根據階級作分配的封建制度。那時候支持開放市場的 可是左派呢。不過到了19世紀,西歐封建制度基本瓦解,自由市場已普及的背景下,經濟的右就已經是支持更自由的市場;而社會主義興起,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左翼出場,左亦變成限制或反對市場的聲音,較接近今日的分野。

今日經濟上的左右之爭,當然由姓資、姓社所主導。姓資者,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是也。姓社,則是社會主義,認為平等的經濟分配比自由市場重要。但由此再往下就開始複雜了。所謂的平等經濟分配怎樣達成?這就涉及國家、社會與市場的關係。我們且由右至左說起。

大小政府 大小市場

經濟右派提倡小政府大市場。這就暗示了一個經濟分配的框架:市場分配VS政府分配。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經濟上的自由,隨個人意願作交易和選擇何種工作。最後 商品的價格和勞動的回報就由市場來決定。因此假定了一種佔有式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你大概覺得這個假定理所當然。但在封建年代,是要有人拋頭顱灑熱血去爭取的。而在世界各地,很多民族、文明,也要靠西方帝國的船堅砲利,才可以逼使大部份人接受這種自由市場和個人主義。香港這個殖民地的建立就是這段歷史的一部份。右派也有他們激進的時候,無論是革命還是戰爭。

今日我們會叫市場做一次分配。如果國家用公權力抽稅回來然後再分配(例如公共醫療、房屋、或者大型建設如機場、高鐵),那就是二次分配。認同並接受這個框架的,有比左右標籤清楚的名字:哲學地講是自由主義;經濟上講就是資本主義。

從哲學看自由主義

所謂哲學地講,就是想尋求一些原則去支持某種經濟分配。右派會支持小政府大市場,再分配越少越好,讓市場解決所有資源分配問題。政府只是確保市場正常運作就好,例如確保合約完成,阻止破壞佔有式個人主義(即係捉小偷強盜)。這方面最有名的代表應該是海耶克(Hayek)。 他認為,如果我們容許政府干預市場,或以抽稅形式作再分配,就等如邀請公權力去削弱公民的自由。再而,他認為所有國家機器都對權力貪得無厭,如果容許國家機器掌握大權,就會引發1984式的極權政府,最終剝奪所有人質疑政府的權利。他大概認為,市場再壞也不會如國家般可怕。

越往左的自由主義,則支持更多的政府二次分配。大體上有兩種理論支持,分別是效益主義和羅爾斯(Rawls)的正義論。效益主義比較簡單,就是如果不實行再 分配,貧窮人口會太多,產生社會不穩,這是政治考慮。在經濟上,推行一定的醫療和教育福利,可以增加整體社會生產力,對整個社會,包括納稅最多的人,都較 有利。避亂求利是主題。

正義論則比較深刻,要從自由主義的內部困難入手,就是自由與平等的矛盾。自由主義之所以支持自由市場,因為認為市場將個人從封建式的集體中解放出來,成就了個人自由。即係如果你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不需要依靠某種建制而活,你就可以在生活上有更大的自主,由日常生活的 方式,到宗教信仰,到戀愛等等。但自由主義也關心平等,人生在世,就應該有同等的機會各展所長,追尋自己的幸福。一個在資源分配上極不平等的制度,即如今日世界,是有違自由主義的精神的。支持這種講法的有一句明言:Right as trump。意思是面對自由市場的極端運作,政府有責任出手干預,而原則就是每個人的權利。大家去看看聯合國國際人權公約就可以找到一大堆人權。其中香港 明顯沒有以公權力保護的,叫居住權。在自由有可能受公權力限制下,我們還是要支持再分配,因為只有享有平等的機會,我們才有自由可言。權利,既是平等,亦是自由。

想當然,效益主義所提倡的再分配會較少。而羅爾斯論者(Rawlsian)則主張更多再分配去保衛平等。而今日香港許多大談人權的,很有可能是羅爾斯論者。一個較確當的稱呼是「左翼自由主義者」。在美國,大概會支持奧巴馬。在歐洲很可能支持社會民主黨。

從經濟政策的觀點看

以上是較從理念去論經濟的左右,但另外也有是較政策方面的左右,不過都還是姓資的。一個古典經濟學派,一個凱因斯學派。其實經濟學上也還有許多派。不過一來本人不熟,二來靠這兩派已可大分左右,所以大家也將就一下吧。

古典學派就是所謂的放任政策。香港公開試的經濟學,一般就是這種立場,弄得許多人以為資本主義就一定是自由放任。說是放任,當然就是小政府大市場。國際上支 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總之自由市場就是好。好的意思不是在理念上附合了什麼價值,而是對經濟發展最好。這一套在20世紀初是顯學,但到了20年代 末,因為全球經濟崩潰,大蕭條來臨,更之引發二次大戰,所以一沉百踩。

代之而起的,是凱因斯主義,為的也是要拯救衰敗的經濟。簡單而言就 是強力增加公共開資,同時努力對付貧富差距的問題。一於大政府小市場。二戰前後成為各國實質的經濟政策。許多幾近社會主義的政策,因為二戰時的特殊環境, 竟得以在美國實行。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凱因斯政策在70年代也面臨經濟危機。在鐵娘子和列根合力下,終於迎來了新古典主義,也就是今日的新自由 主義。當然最重要的是請來全球最有份量的國家加入。哪國?之未係中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被視為當代全球經濟史的一大事件,可謂重整了全球的經濟秩序。

之但係風水輪流轉,2008金融海潚淹至,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亦難再言勇。無論是什麼派,都得承認過去三十年的方向出了問題,需要更改。問題是大改小改而已。是走左翼自由主義和凱因斯嗎?還是要再左轉向社會主義和馬克思學習?下回再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逃亡大計(首映場):甘心當個白痴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逃亡大計(首映場):甘心當個白痴
Nov 2nd 2013, 04:41, by 晞。觀影記事

史泰龍和阿諾舒華辛力加這對動作英雄,首次真真正正合作(並非客串式演出),竟要來到《轟天猛將2》才能成事,這部《逃亡大計》更進一步,擺明以兩位主角來當上賣點,相信若在三十年前,本片理應是一部震撼的世紀大片。可惜,本片卻來遲了三十年。其實,看你怎樣想吧,一如《轟天猛將》系列,《逃亡大計》 找來了這兩位主角,也是一樣有點向八十年代動作片致敬之意,勝在劇情夠簡單直接,兩個小時娛樂性豐富,完全沒有冷場,當然也不乏兩位「阿伯」級英雄表演身手的時候。反過來看,這部《逃亡大計》的風格真的太八十年代,甚至劇情也簡單得太離譜,看似很有頭腦的設計,實際上竟順理成章,一切劇情盡皆理所當然,觀眾稍為有帶腦袋入場,都會發現電影犯駁連連。不過,個人覺得,《逃亡大計》這類擺明居馬要給觀眾無限娛樂的電影,拍得過癮就夠了,倒也無需思考太多吧!

逃獄專家Ray是保安系統公司的專員,負責潛入各個監獄,觀察他們的保安漏洞,並向他們提出改善,在他工作期間,沒有一個監獄他不能逃脫。某天,Ray被人陷害,關進了一個根據其建議而設計出來的地下監獄,一個連他都沒有信心能逃出的監獄。在監獄中,他遇上了獄友Emil,二人不打不相識,成了獄中好兄弟,互相幫忙藉此找機會逃出監獄,並掀出陷害Ray的幕後凶手...

本片的劇情天馬行空得過份,但包裝得宜,倒又不會令你認真覺得劇情太犯駁

若純粹當作一部娛樂片來看,《逃亡大計》理應絕不令你失望。雖然,看見兩位動作影星同場,《逃亡大計》的動作場面也主要集中於末段,畢竟兩位「阿伯」級演員大抵也難以擔當過多動作場面,但全片娛樂性十足,則著重於劇情節奏之上。先別管《逃亡大計》的劇情是否誇張失實,電影打從開場便安排了一個接一個令你想像不到的「逃獄」過程,那些利用似是而非理論來製造的逃獄場面,其實也先令人看得過癮。直至進入了一座所謂最精密計算的監獄,劇情不斷安排層出不窮的變奏,叫電影看來更有睇頭,最緊要節奏夠快,難令觀眾思考劇情發展。

劇情看似滿口邏輯的科學理論,別管是否合情合理,最緊要看得過癮,也勝在鋪排得更有娛樂性。其中,角色利用「科學」方式來找出自己身在何方,天方夜談得仿跟去年的《救參96小時2》一樣反智兼白痴,惟其漫長的鋪排有盡起承轉合,看似離奇失實,又不會讓觀眾覺得編劇當自己白痴,成功製造出 濃厚的娛樂性,倒是本片的成功一環。

兩大動作影星首次真正同場演出,又怎少得了火爆的動作場面?

此外,《逃亡大計》也很「80年代」,就如兩位影星當紅時期主演的電影一樣,無需太複雜的劇情,最緊要讓你看得過癮,當然,再加一點二人招牌式動作場面就更耐看。片中二人的兄弟情誼寫來其實順理成章,並沒有甚麼鋪排可言,惟其二人的所謂兄弟情,往往又為劇情轉折來了一定的轉折。在劇情鋪排充滿娛樂性的大前提下,你不會去想二人的兄弟情,還有與其他獄友的關係會否太膚淺,反而被那些密不透風的節奏緊扣,倒也不覺得有太多悶場。

至於動作場面上,重頭戲當然也要安排二人各演一場大型動作戲份。這場重擊的高潮戲份,不單要二人各擔當其固有的動作形象,那些不顧一切亂槍射掃、見人就打的動作快感,拍來爽快淋漓,沒有多餘的特技和花拳綉腿,最緊要夠誇張夠刺激就成,也甚有向當年動作片致敬之意。當中一個慢鏡讓「阿諾」Showoff「型佬」味不減,拿起重型機關槍奮勇殺敵,揉合致敬與惡搞之意,成功獲得全場觀眾一致掌聲叫好。

片中每秒鐘都要跟觀眾表明自己「奸到出汁」的反派,實際原來弱智得令人失笑

當然,你若要深究劇情的話,《逃亡大計》一樣也像前文提及的《救參96小時2》(其實兩片沒有關係,只是那個「計算自己位置」的方法一樣離奇),完全當觀眾白痴。你可以說,整部電影完全「搵戲來做」,男主角非但對一切科學理論知識瞭如指掌,更連人心性格都盡在掌握之中,看著他一次又一次算盡一切過程,就連後備計劃都準備得天衣無縫,就已見天馬行空了。當中,電影中的反派看似天下無敵,其實非常無腦,若此角真如劇情所述般奸險,相信本片一切劇情將不會成立。可是,這位「獄長」竟然毫無道理地不斷誤信主角,更可被他在這嚴密保安的監獄中來去自如,發展至末段的高潮戲更覺理所當然得有點過火,確實不禁令人失笑。

演員方面,我可沒想到阿諾舒華辛力加做完州長後,竟然成了動作喜劇演員,繼《轟天猛將2》和《終極封鎖線》那非常出色的自嘲式喜劇後,竟也在本片流露出濃烈的喜劇感,片末兩個鏡頭絕對叫觀眾拍爛手掌。也許,這位動作演員一向稱不上有何演技,惟其復出後的近作,以這種半喜劇手法的演出,倒令觀眾深刻難忘。至於愈老愈戰愈勇的史泰龍,在拍檔風趣的外露演繹下,其一貫的目無表情,反令他老態盡現。

總括而言,《逃亡大計》真的是一部很白痴的電影,劇情誇張失實,反派過份弱智而主角則聰明得天馬行空,表面滿口理論,實則不過是胡亂拋書包,看至末段那理所當然的逃獄過程,更不禁令人失笑。可是, 《逃亡大計》卻成功把這些離奇的劇情包裝得很好,縱使過程誇張失實,密不透風的節奏,以及那些天方夜談的過程,勝在拍來「突破」觀眾思維界限,鋪排得而也令電影娛樂性十足。全片充滿著八十年代動作片簡單直接明快的模式,也為兩位動作英雄聚頭帶來了極濃的致敬意味。也許本片的動作場面不如想像中多,單以結局重頭戲一場的快感,倒已值回票價了。你或許散場後會恥笑本片有多白痴,到最後,其實又甘心當一個白痴,因為本片也真的看得很過癮。

Rating:80/ 100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回到運動本身–––左膠與右膠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回到運動本身–––左膠與右膠
Nov 1st 2013, 22:17, by doctorandrewtam

回到運動本身–––左膠與右膠

一位天文台氣象學家到香港仔的避風塘散步,遇上一群漁民。他們抬頭仰望黃昏的天空,討論天氣。

「唉,看,這種猛火天(按:即「火燒雲」),就是說颱風明天就來了。」一個漁民說。

氣象學家聽見,馬上走上前插嘴說:「其實這不一定的啊。」

「為甚麼?」「哦,猛火天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氣中水氣較多,將光線折射,才使紅光充滿天際。」氣象學家開始得意洋洋的說教了。「的確颱風來臨前空中水氣會較多,但除了颱風之外還有其他情況也會造成猛火天……」

「妖!你噏乜膠啊!」

氣象學家沒有說錯,但是他已經完全抽離於那群漁民。他們本來的目的是討論一個具體問題:「會否打風」,氣象學家卻在討論一個抽象問題:「猛火天與颱風之關係的物理學解釋」。

這正好是今日香港社運的寫照。我們已經離開了運動本身。我們不再將焦點放在本來的抗爭目標,而是放在反省一堆抽象問題:階級鬥爭、人文關懷、普世價值之類。

結果,一連串抽象思考,把具體問題和我們隔開了。

人類總是犯相同的錯誤。黑格爾就像今日的左膠,總是要用一套理論系統去解釋一切;結果齊克果卻批評他遠離存在現實。漁民只關心現實上「明天會否打風」,但氣象學家卻在解釋「猛火天與颱風」之理論關係,根本就是離題。

當然,理論或者有點道理,有些討論的價值。但社運不是哲學系讀書組,運動進行期間不是你搞理論研究的時間。而這群「離地」「左翼」(即「左膠」)之出現,又使一群自稱「右翼」的反對者走上另一極端,就是逢理論必反。他們厭倦一切理論語言,認為只會阻礙他們回到運動本身,而他們自己本身也不談任何理論。

在飽讀詩書的香港「左膠」眼中,這群「不講理」的「右翼」根本就是民粹,是痴線,是「右膠」。這群「右膠」拒絕講理論,只會為著某件特定的社會議題「勇武」地衝。結果他們其實的確解決了部分實際的社會問題。

氣象學家的理論其實沒有錯的,反而漁民說「猛火天即代表打風」在理論上是錯的。這次預測準確只是偶然,不保證下次同樣準確;若這漁民是在天文台預測天氣的話,恐怕將累死全香港。

理論的本意在於「解釋」現實,也要理論上講得通。氣象學家和「左膠」說得通,卻未有解決當下的問題;漁民和「右膠」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卻說不通。結果,其實大家都是「硬膠」,因為根本沒有一個人完滿地回答「明天會否打風」這問題。「左膠」說「右膠」民粹,「右膠」說「左膠」離地,根本沒有一人能夠回應當前香港社會的問題所在。他們都是硬膠,而這層膠不但隔開了左和右,隔開了「左膠」和現實,隔開了「右膠」和理論,更在香港社會運動的表面鋪上了一層又厚又硬的膠。

主後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一日
諸聖日
英倫杜倫郡杜倫市

後記

1. 其實我對於當前左右膠問題的描述,也算是一種「理論」解釋。要解釋一件事就無可避免要運用一點概念和一點推論,問題在於這理論到底是在幫助我認識事件本身,還是只是在事件與我之間加上一層又厚又硬的膠。
2. 國師其實是少數嘗試建立「另類理論」取代傳統左膠理論的「右翼」代表,結果如何,大家心中有數。一個支持社會運動的理論應當早在運動出現之前建立,至於何謂一「好」的理論,這是另一個複雜的哲學問題,如此離地的、抽象的問題,以後有機會我再撰文討論。
3. 我不會幻想這篇文將對社運界有甚麼大影響,因為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提及過,反省能力這東西是在乎你自己的。我要說的話,我已經說了,你們繼續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也沒有辦法。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4. 這可能是小弟暫時在獨立媒體的專欄最後一篇文章。對於獨立媒體官方面書專頁近來接連轉發涉嫌抹黑和誹謗部分溫和本土派人士一事,小弟認為非常硬膠,只是在加深當前香港社運的硬膠問題。如果獨媒方面未能圓滿解決事件(包括但不限於公開向相關人士道歉以息事寧人,檢討專頁「轉發」專欄文章的準則等),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我想應該暫時離開一下。如果我未能找到新的平台發表專欄文章,或許只好暫時收皮吧。
有關小弟往後的寫作動向,以後可到小弟的facebook page了解:
http://www.facebook.com/AndrewTamWriterComposerAndPhilosopher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Friends 和 Fans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Friends 和 Fans
Nov 1st 2013, 17:41, by 車窗望

基本上大家都相信,明星藝人的「真人」與公眾形象總是不同的,所以不理性的粉絲會拒絕承認明星的真實性情,而理性的粉絲則懂得只追求形象,不強求真相。藝人總是偽人,原因很簡單,因為世上絕大多數人的個性,並沒有那麼好玩,沒那麼吸引,沒那麼戲劇化。

這個現象在 Facebook 年代更具體更貼身,因為我們有多了一個虛擬身份,可以塑造自己想變成的形象,完全依賴你躲在電腦後的有意識行為,例如何時讚好、轉載甚麼,不再被旁人觀察到你無意識的表情、動作、聲調和無法控制的外貌與身型。當然有很多人會把自己真實一面全盤搬上 fb,但有更多人只會表現某一面,例如我自己。

Facebook 之所以好玩,是因為大家好玩。如果想繼續留住好玩的人,讓這個遊戲繼續好玩下去,就應該只把好玩的一面放上去。例如我不會把每一刻的深情感受都寫上 fb,不會隨時隨地就打卡提醒自己身處哪裏,只會把最好玩的影片上載,把最漂亮的照片分享,好讓在我 fb 裏的朋友更投入一起玩,快樂地按讚。

而為甚麼美少女寫一句廢話都那麼多讚好呢?因為美少女的存在和出現,本身就是好好玩的事情,盡量留住她,令她回覆,已經是最好玩最有意義的活動,也是 Fxxkbook 最核心的本質。題外話。

踏入更深一層的 fb,就不再是虛擬身份與現實身份的二元對立,因為有所謂 fan page,這就是在虛擬的世界中再添一個虛擬的概念。當然有些人甚麼都沒分別,照把個人的所有東西,照搬上 fan page,然後他的朋友同時又 like 了他 page 的人就一直重覆看兩次東西。不過仍然有些人,會認真思考到底 fan page 是甚麼,例如我自己。

fb 發展到今時今日的階段,虛擬身份已經相當成熟而穩定,即是跟現實身份千絲萬縷,無法割裂,例如你媽媽要 add 你,你老闆會 add 你,現實裏種種干擾都會走進你的 fb 裏。簡單說,就是你不能選擇個人 fb 的圈子,但你可以選擇你 page 裏有甚麼 fans,雖然這種選擇是非常被動,非常不容易。

現時的 Page 有兩大類,一類是迎合大眾,專挑大家喜歡的東西來貼,最重要多 like 多 share;另一類是徹底個性化,只追求能迎合自己的 fans,只貼自己喜歡的東西,最重要是有知音人。

如果沒有 Photoblog,我猜車窗望大概到現在都只會維持 1,000 fans 以下,雖然現在都不超過 3,000,在這個 fb 大海裏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我懂得自我安慰說這是曲高和寡,貴精不貴多;而萬一某天爆紅了,有幾十萬 fans,我就會改口風說終於獲大眾賞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以人生要贏,其實唔難。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