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星期一

香港獨立媒體: 楊匡被刑拘 妻劉沙沙在港露天絕食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楊匡被刑拘 妻劉沙沙在港露天絕食
Jan 6th 2014, 13:44, by tin_the_fatty

(圖:一臉倦容的劉沙沙在文化中心對開海旁露天絕食)

(獨媒特約報導)海風澟澟,香港社運人士楊匡在國內的妻子劉沙沙,因為丈夫日前被深圳公安拘捕,從今早8時起,露天在尖沙嘴文化中心對開的小公園絕食,要求特區政府能跟進事件。

上月才小產的劉沙沙才剛康復,又要為丈夫再次奔波。她昨晚凌晨2點抵港,希望能透過絕食迫香港政府積極介入跟進事件。

一臉倦容的劉沙沙向記者解釋,楊匡這次偷越國境,是到河南探望自己,之後又去了廣東探望保釣運動的朋友,12月30日晚從深圳回香港過關時被捕。事後,劉沙沙從河南趕往深圳派出所報案,公安拒絕受理。她又跑到深圳第一看守所,所方向劉沙沙確認楊匡由該所看守,並向她發出支付使費發票(見下)。

由於律師隋牧青並不獲准見楊匡,目前還未知釋被刑事拘留的正式罪名,但估計與他多次非法入境有關。劉沙沙曾在看守所門前席地絕食,但被深圳公安帶離。

楊匡因去年三月到北京聲援遭軟禁的劉霞,回鄉證被吊銷,但在過程中認識劉沙沙,並在8月12日在香港結婚。

她表示不便透露楊匡是如何進入大陸境內,強調楊是為了照顧自己而以身犯險。劉於去年11月懷孕,卻因為辦理深親簽證被當局故意拖延,奔波之下,上月小產。

劉沙沙這次是用護照出大陸境,並以訪客身份入境,在香港可合法逗留至1月12日。她相信自己一回到深圳就會被公安拘補。

香港入境處曾於1月3日致電劉沙沙通知其丈夫下落,並承諾今天會把深圳方面的罪名通知書送到劉手上,但至今晚7點,劉還未收到相關文件。劉沙沙希望特區政府能派員到深圳與楊匡見面,確認他沒有受到非人道的對待。

她表示會聯絡香港的立法會議員,希望他們能敦促香港政府跟進事件。梁國雄今晚稍後會跟劉沙沙見面。

AttachmentSize
P1010545.jpg27.91 KB

Media files:
P1010545.jpg (image/jpeg, 0 MB)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綜援不是送魚——回應譚凱邦先生《送魚與釣魚》一文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綜援不是送魚——回應譚凱邦先生《送魚與釣魚》一文
Jan 6th 2014, 10:44, by 林兆彬

人口政策關注組召集人譚凱邦先生於《送魚與釣魚》一文中,文章的主要訊息為「跨境婚姻引致幾乎一面倒的人口輸入是香港社會所不能承受的」和「南下團聚應先量力而為」。筆者實在不敢苟同,現嘗試回應一下,歡迎賜教。

回應擠逼論

首先,譚先生提到「香港已經相當擠逼……新移民的不斷湧入,是攤薄香港人的資源及空間…」的論點,是將矛頭錯置,根本就無助解決現時的問題。香港並非缺乏土地,「擠逼」的主因是政府多年來規劃無能。一直以來,香港只開發了大約二成多的土地,而現時用於住宅建設的土地只佔全港總面積6.8%。

香港的土地使用率偏低,未開發的土地包括閒置的工業用地、政府用地、社區用地等等,原則上足以應付短、中和長期的住屋需要。可是,香港政府大搞官商勾結,為了維護大財團利益,過去多年來停止開發新土地,房屋用地日漸短缺,造成樓價高企。因此,擁有權力的香港政府才是矛頭應該指向的地方,而不是指向無權作規劃的新移民。

筆者原則上支持香港政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而配額數量也可研究在技術上作出調整。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新移民,其實是香港人的家人。譚生用「不斷湧入」、「攤薄」等字眼來形容新移民,感覺到他對新移民抱有負面的情緒,但實在是沒有必要的。單程證制度一直也有穩定的配額,是人人皆知的每日150個配額,而香港政府不是今日才知道的!

香港政府是有責任預先做好規劃,來應付這個可預料的持續人口增長所帶來的房屋、醫療、教育等需要。若果香港政府覺得無能力接受每日150個配額,之前有沒有向中共政府反映過任何訴求呢?若果香港政府繼續規劃失誤而導致香港愈來愈「擠迫」的話,難保在未來會有一些人批評「每年由香港人所生的嬰兒,是否在攤薄香港人的資源及空間呢?」。

回應基層男士責任論

譚生又提到「基層男士若想結婚,也有責任趁年輕及早在港找伴侶。」這一點實在是「有趣」。在譚生的眼中,為何基層男士有責任,但有錢人就沒有責任趁年輕及早在港找伴侶嗎?決定跨境結婚的基層男士有的所謂「責任」,究竟是甚麼責任呢?難道譚生是認為在香港找不到老婆的窮男人就不應該回內地娶妻,因為此舉會為香港政府帶來沉重的財政承擔呢?所以,筆者理解所謂的「責任」是在財政上照顧伴侶,而不會為社會造成額外福利負擔。再推論下去的結果十分恐怖,不知道留港結婚的基層男士有沒有那份「責任」呢?是不是窮人就不應該組織家庭,因為會為社會造成額外負擔?

譚生的說法讓筆者聯想起了新加坡的「優生學」和「大家長式民主」。新加坡的李光耀認為,高學歷的男性與高學歷的女性配對可保證孩子的質量,新加坡更在八十年代成立了「社交發展署」,「幫助」一些受過高等教育卻不結婚的男女找對象結婚生育。不知道譚生是不是李光耀的擁躉呢?

不論貧富,每個人也擁有姻婚自由,這是人權,是現今的社會價值觀。只有泛政治化的社會才會干涉人民的私人生活,一個人結不結婚、幾多歲結婚、在哪裡找結婚伴侶,根本就不用政府或者社會干涉。

以前,有些基層男士年輕時在香港找不到伴侶結婚,到年紀大的時候回內地娶妻,出現所謂「老夫少妻」的現象,但這其實也是他們的婚姻自由,別人根本無權說三道四。再者,基層男士在香港找不到伴侶、結不到婚,這現象背後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基層工人工資過低、樓價物價飆漲等社會問題嗎?怪罪跨境家庭沒有量力而為,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最後,譚生說「與其送一條魚,不如讓她在熟識的地方釣魚」,難道他是要反對所有相對較貧窮的跨境家庭在香港團聚嗎?綜援並不是「送魚」般的慈善行為,而是最底層的人道救濟、是社會保障的安全網。領綜援人士大部分也是老弱傷殘或單親,不論香港政府有沒有單程證審批權,基於人道立場,凡是有需要的人,財力豐厚的政府也應該幫助他們。至於少量健全的綜援人士,政府一向有鼓勵他們就業,投入勞動市場,不就是「釣魚」嗎?估計譚生都會同意中國內地是一個沒有人權、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地方,迫香港人到內地與家人團聚、甚至工作,是不是等於在迫香港人「在危險的地方釣魚」,此舉不是更有問題嗎?

正所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新移民有權申請綜援的爭論發展至今,變成了無權力者攻擊無權力者的局面,最終只會讓政府奸計得呈,分化消耗了民間的力量,讓政府可以繼續大搞官商結和助長地產霸權,希望譚生三思。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驗毒助康復」誤判形勢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驗毒助康復」誤判形勢
Jan 6th 2014, 09:34, by 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

問題:禁毒常務委員會指近年香港吸毒的情況有「惡化」及「隱蔽化」的趨勢,因此我們必須以立法手段推行社區驗毒計劃!!!那是真的嗎???

根據香港社聯〈驗毒助康復計劃公眾諮詢主要討論及關注〉文件中指出,近年,香港濫藥數字大幅減少,由2008年到2012年,濫藥人數減少23%;青少年濫藥數字減幅更達54%。

另外,禁毒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引用藥物濫用資料中央檔案室的數字,指出由執法機關向檔案室呈報的個案當中,毒齡中位數為 2.6 年,明顯較非政府機構呈報的毒齡中位數 5.2 年為短,嘗試以此說服公眾,增加警方權力執行驗毒工作。

對於此差別,陣線認為數字絕不可信……

1. 警方的數字真確成疑: 當濫藥人士被警方拘捕,試問又怎會向警方透露真實毒齡??!據前線社工的經驗,大部份被拘捕的濫藥人士都會隱瞞毒齡 (「報細數」),希望可以輕判。

2. 在非政府機構呈報的數字亦未能證實相關的人士是隱蔽:為了保障案主的私隠,有不少機構在呈報時都不會提供案主的全名和身份證號碼,因此同一個人重覆呈報亦無從查證。另外,不少的濫藥人士經由社工轉介至戒毒阮院舍及濫藥精神藥物者輔導中心,故在這些服務單位呈報數字前,該求助人士已經有社工跟進了一段時間,故所呈報的毒齡自然會較長。政府以此數字推論濫藥者毒齡上升,根本不能作準。

最後,不少外展社工表示,他們根本就知道那些所謂「隱蔽」的濫藥人士在那裡,只是資源有限而未能作出介入,因此其實不需要驗毒計劃來識別濫藥人士。故在推行驗毒計劃前,應先檢討現行的服務成效及資源的投放,或許濫藥的問題就得以解決,不用推出極具爭議的驗毒計劃。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取消強積金對沖 梁振英咪走數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取消強積金對沖 梁振英咪走數
Jan 6th 2014, 10:09, by 職工盟

梁振英的競選政綱承諾「逐步降低強積金戶口內僱主累積供款權益用作抵銷僱員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比例。」但梁上任至今超過一年半,卻沒有任何實質的行動處理強積金對沖問題。職工盟在施政報告前夕對政府總部「追債」,要求梁振英兌現競選承諾,交代撤消對沖的方案。

對沖一宗罪:退休所餘無幾

根據政府數字,強積金由2000年12月實施至2012年9月,共有187.66億元累算權益被對沖,估計至今已經累積超過220億元被對沖。而隨著僱員強積金戶口供款逐漸增加,未來對沖的比例只會繼續爬升。舉例說,一名月入10,000元的僱員,假設每年加薪5%,由2000年12月開始工作至2013年12月離職,可得長期服務金15.5萬元,但強積金僱主供款累算權益,就達13.7萬元,對沖後只可拿回約1.8萬元長期服務金。即是實質只得約一成的長服金。(詳見下表) 上述例子只是以平均強積金回報率計算,例如僱員的強積金回報率較好,意味僱主需要「真金白銀」拿出來的費用更低。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原意是讓僱員面對失業或解僱時可以有即時的現金應急。但對沖機制事實上讓僱主可以「供款」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失業僱員只能用自己的退休金作為臨時應急之用,大大減少真正退休時的收入。

mpf

對沖二宗罪:縱容僱主無理解僱

在現時的《僱傭條例》,假如僱主解僱一名年資長於五年的僱員,他需要支付長期服務金。而不合理解僱一名年資兩年以上的僱員,僱主亦需要支付「終止僱傭金」,計算方法與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相同。但在強積金對沖機制下,這筆「終止僱傭金」形同虛設。僱主要無理解僱僱員基本上不用任何成本。這樣只會縱容無良僱主不合理解僱。過去不少工友就是因為「終止僱傭金」被對沖,對僱主不合理的解僱也無可奈何。而強積金對沖令僱員的議價能力大減。若然僱員要求改善工資或福利待遇,僱主可以馬上解僱「唔聽話」的僱員。-

對沖三宗罪:強積金不能實施全自由行

強積金多年來被詬病行政費過高及回報太低。去年實施的半自由行亦成效不彰。社會有不少聲音要求實施全自由行。但由於強積金對沖機制,僱主供款部份不能動分毫。僱員有一半的退休金仍然「冇得揀」,必須交予僱主選擇的強積金受託人。

梁振英要「硬起來」咪走數

職工盟在施政報告前夕,要求梁振英盡快兌現承諾,不要「走數」。近日媒體報導,商界向政府施壓。職工盟提醒梁振英不要在商界的壓力下「臨陣退縮」,要「硬起來」落實競選承諾。因此,職工盟要求梁振英「還競選債」,兌現競選政綱,更應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宮崎駿 —《風起了》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宮崎駿 —《風起了》
Jan 6th 2014, 08:29, by 張知行

一次突如其來的災難,一對萍水相逢的男女,未及知道對方名字的時候,卻在混亂中分開了,而舊時相遇的對方,也被災難摧毀,後來男女主角幾年後偶然的相遇……《風起了》的故事模式,不禁教我想起日本電影史上其中一個經典,1953年的《請問芳名》系列,《請問芳名》著重的是命運的苦笑安排,《風起了》則表現出迎接苦笑命運之氣度,這個分別說明了《請問芳名》雖然經典但斷不是偉大得不被時光磨蝕的作品,但《風起了》,我則有歷久常新的信心。

片中提及托馬斯曼《魔山》,我視《風起了》也如一座「魔山」,一個忘卻悲傷的地方。戲中男女主角重逢的酒店,不同國藉的人在二戰前夕和諧共處,忘卻一觸即發戰事之煩惱,女主角的病情也因滋新的戀情而暫時放在一邊;但更接近那萍水相逢的德國人所提及之「魔山」,其實是男主角誇時空遇上意大利工程師的夢景,一段追逐飛行的夢,夢中縱有戰火,縱有死亡,縱有一去不返的飛機,卻終歸是一個甚為快樂的烏托邦;而男女主角結婚並同住於上司的鄉家,那個家之成立也是一座忘卻傷痛的「魔山」。《風起了》所記的是一個大時代,不只是一個傷痛的時代,而是一個去忘記傷痛的時代,以記住傷痛、正視傷痛來忘記傷痛,正正就是「風起了,我們繼續努力生存」之氣度。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空間與文化的博奕:訪深圳舊天堂書店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空間與文化的博奕:訪深圳舊天堂書店
Jan 6th 2014, 08:33, by 獨樂樂

(此圖攝於N年前,當時未有「掛到一牆都是的黑膠碟和CD)

前幾日跟田中小百合去了深圳迷笛音樂節,順道拜訪位於華僑城創意園的舊天堂書店。舊天堂書店建於2002年,是一間集音樂電影攝影藝術及各類文史哲於一身的書店兼咖啡室。它的網站自述堅持自己是個私人閱讀和公共文化文互的空間場域,而不單單是間書店。他們的宗旨是改造城市單向度的文化景觀,推動豐富和多元的新文化生活。

店內最吸睛的莫過於掛到一牆到是的CD和黑膠碟,主要是大陸的非主流音樂和歐美經典音樂。店內目測擺放了過千隻黑膠片和CD,新舊俱全,還未計存貨。左小祖咒,痛仰,P.K.14等等當然不少得,連香港的22cats也在架上,場內還有留聲機和Hi-Fi設備。早前說過如果麥當勞可以放棄跟環球的瓜葛,重整歌單,就可以逼大眾發現獨立音樂。恰好舊天堂就做到了,它歌單裡的音樂百花齊放,主流非主流兼備,搖滾得像左小祖咒的<好姑娘>也不怕破壞了店內的氣氛。這個做法足以垂範麥記,甚至香港的書店及商舖。

店內還有本<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的中文譯版,可惜不是正體字版本,但全書九百幾頁,足以讓我和百合翻了一個下午。得出的結論是,60年代的專輯佔了約150頁,70年代佔了250,80年代就170,90年代就230,00至10年就100頁。店內還有本疑似德文,講Woodstock的書籍,更有各類音樂社會學的論文文本。最後,還是買了本80蚊人仔的<Think Rock>殘體字翻譯版,是Kevin Dettmar教授寫的西洋搖滾編年史(英文版原價也是約$80,但以加幣算)。望著深圳舊天堂書店居然可以如做慈善般擺賣如此冷門的書籍,再回想香港的大眾和三聯書店早已成為大型文具舖,工具和教科書零售商,就連香港最佳獨立書店「書閣」也要拉閘,只能慨歎香港的貴價空間和功利主義容不得文化這種奢侈品。

除了舊天堂書店,華僑城創意園還有各式創意店舖及主題咖啡室,佔地超過60萬平方米,實是難得的文化集中地,可以垂範未來的西九。如陳雲的《香港城邦論》所言,香港是保存傳統中華文化和英國典章文明的橋頭堡,避過了中共的文化滅絕行動。但這個橋頭堡卻避不過跨國財閥的追擊,其本土文化慘被高地價謀殺,鎖在陝隘的空間作困獸鬥。而所剩無幾而又值得一提的香港文化集中地就只能數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和牛棚了。在復興本土文化之路上,香港人有意識有經驗有水準有格局有底蘊,差的就只有空間而已。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大賣空 The Big Shot - Michael Lewis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大賣空 The Big Shot - Michael Lewis
Jan 6th 2014, 08:42, by hevangel

零八年金融海嘯,次按危機,Bear Stearns倒閉,雷曼兄弟爆煲,令很多人傾家蕩產。但在那個大時代中,有一些人卻獨具慧眼,在亂世中賺過盆滿鉢滿。他們不是金融大鱷,只是預早看穿了市場謊言的小人物,當華爾街還沉醉在只升不跌的泡沬中,他們便已做好準備迎接音樂停止時,看誰還在跑圈沒位子坐,這本「大賣空」便是記錄關於他們的故事。作者Michael Lewis最擅長把沉悶的資料,轉化為引人入勝讀來的精彩故事。而他大慨是最有資格寫金融海嘯的記者,他的成名作Liars Poker便是講述當年他在華爾街的所見所聞,書中描述的所羅門兄弟的債券業務,正正就是處於海嘯風暴正中心迷你債券的始祖。

過去幾年報導金嘯海嘯原因的文章多不勝數,我看了不少但讀完總是一知半解,讀這本書卻讓我完全明白了。作者從最初的起點開始說起,三組互不認識的人,從不同角度發現次按債券的漏洞,進而尋找利用漏洞賺錢的方法。作者一步步藉著書中人物的故事,解釋次按雪球如何越滾越大,到最後大家都在估次按何時爆煲,誰人會是最後一個接火棒的傻子。不知道作者是有意還是無意地漂白,書中幾位主角雖然賣空賺大錢,我完全不覺得他們貪婪可恨,反而欣賞他們大衛戰勝巨人的事蹟,憑著過人的眼光和膽色,眾人皆醉我獨醒,讓華爾街投資銀行慘遭滑鐵盧。當華爾街的經紀也不知道自已在賣的是什麼時,只有兩種人會與他們交易,一種是被他們騙入局的無知投資者,另一種與他們對沖黑吃黑的金錢獵人。

或許書中描述幾位主角與Moody評級員對話的一幕,正好能夠描述次按危機的核心成因。華爾街經紀穿名牌西裝身光頸靚,他們能夠賣出次按債卷,是靠Moody將它們評為A+級,即是說那些債卷十分安全風險極低。可是Moody評級員只夠負擔廉價西裝,整個幾百億上落的債卷市場,建立在人工微薄的打工仔,受客戶壓力而隨口亂說的評級上,難怪那些看似十分安全的債卷,其實連垃圾債卷的價值也不如。當然那些次按債卷有十分複雜的數學公式,去證明那些債卷十分安全,機會率上不可能變成壞帳。不過數學公式的理想模型並不乎合現實,主角們最初便發現,次按債卷要麼全部沒事,要麼全部都成了壞帳,數學公式上的機會率完全沒有意義。

單是次按債卷本身問題並不大,其實就算所有次按的總數量加起來,並不足以讓金融市場全面崩潰。可是債卷不像股票一樣,可以用沽空或期權去預計它跌來賺錢,於是我們的主角於是便發明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去賭次按債卷最後會一文不值。簡單來說是一種次按債卷的保險,若果次按債卷壞帳便有全額賠償,由於次按債卷被評為低風險投資,所以保險公司也很樂意受保去賺取保費。最有趣的地方,是不需要擁有次按債卷也可以購買保險,作者用了一個很傳神的比喻,就是你你對面屋卻正在起火,而你可以無限地買對面屋的火災保險。最大的保險莊家AIA,便因為無限受保次按債卷,便幾乎破產,要美國政府打救。

次按債卷衍生出來對沖工具的總價值,遠遠超出金融市場能夠承受的程度。這已經不算是投資,而是兩伙人在對賭。一邊廂是知道次按真相的賣空者,另一邊廂是相信次按評級的投行,保險公司,小投資者。最後次按爆煲,次按債卷全變壞帳,次按債卷衍生賭輸,令後者一舖清袋。本來投資銀行只是賣家和買家的中間人,理應不會輸入肉弄到破產,最多只是蝕爆煲時剛好經手數目的差價。可是有些銀行見次按債卷衍生獲利甚豐,自已的投資部也摻上一腳,退場不夠快的便損手爛腳。對賭是一個零和遊戲,有人輸到破產,自然有人贏到開巷,那就是「大賣空」描寫的主角們了。

原文連結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聖誕日聽《戰爭安魂曲》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聖誕日聽《戰爭安魂曲》
Jan 6th 2014, 09:01, by 李偉才

圖:Benjamin Britten

剛過去的聖誕日太太抱恙在家休息,我趁機認真地把近代英國作曲家布烈頓(Benjamin Britten)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eim)唱片在家聽了一遍。一曲既終,除了折服於布氏的藝術成就,我更被樂曲所蘊含的思想和嘆喟深深感動。

二零一三年是布烈頓的一百歲冥壽,也是《戰爭安魂曲》首個錄音面世的五十周年(首演是一九六二年),世界各地的樂壇都為此舉辦了紀念活動。我所聽的,正是這個首度錄音的鐳射唱片。這隻唱片買了十多年,卻始終未有從頭到尾聽畢。這次聽後還帶來一個強烈感受,就是感謝科學的倡明,能夠令這個偉大的演出留傳後世。

這是一個後無來者的演出,因為指揮是作曲家本人,而負責男高音的是布氏的密友皮爾斯(Peter Pears),負責男中音的是德國著名歌唱家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而負責女高音的則是俄國的Galina Vishnevskaya。除了這些藝術家都是一時俊傑之外,這個配搭亦在於凸顯出在二戰後,各國同心一致追求和平的願望。

對於追求優質音響的人來說,這個錄音也是夢幻之作,因為錄音師是著名的Kenneth Wilkinson,而錄音場地是著名靚聲的Kingsway Hall(位處倫敦西部)。在我家的音響組合聽來,無論是音色、平衡度、堂音、層次感等都達到一流的水準。音響發燒友聽得最多的布氏作品,應是一九六一年錄音的《諾亞方舟》(Noye's Fludde),但這是一齣兒童音樂劇,藝術層次與《戰爭安魂曲》不可同日而語。而即使在錄音的質素方面,《安魂曲》較之亦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追求靚聲的朋友萬勿錯過。

回到樂曲的思想和嘆喟方面。樂曲的獨唱部分,乃改編自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和反戰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的詩篇。要知布氏出生第二年即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26至32歲則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對戰爭的殘酷自是深有所感。他看透了政客宣揚的「為正義而戰」謊言,並深刻地批判了歌頌戰爭的愛國主義思想。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唱片資料冊的撰文者刻意把早一輩的、仍然沉溺在大英帝國餘輝中的英國作曲家艾爾加(Edward Elgar)的作品拿來作出對比。對於同時喜愛歷史和思考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可說是上了很好的一堂課。

西洋古典音樂中的《安魂曲》作品不少,著名的有莫札特、布拉姆斯、佛瑞、白遼士等人的作品。但《戰爭安魂曲》可說獨樹一幟,因為它的視野較前人的廣闊。它對戰爭作出了無情的撻伐,也充滿了悲天閔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可以這樣說,這首樂曲不單為兩次大戰中喪生的人而作,而是為了所有在無情的戰火中喪失寶貴性命的生靈而作。(筆者惟一能夠想到的同類音樂,是蘇聯作曲家迪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的《第八交響曲》(1943)。這也是一首傑出的作品,大家有機會冒必找來一聽。)

(圖為編輯所加,取自維基百科)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走過六年英超歲月,費托點樣變成「廢托」?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走過六年英超歲月,費托點樣變成「廢托」?
Jan 6th 2014, 08:09, by 足球群英傳

男人30,費托今年即將進入30大關。

6年半前,費蘭度托利斯以王者姿態降臨英超,領紅軍橫掃六合,殺得群雄棄甲曳兵,被視為這個星球上最出色的射手。不過,傷患磨光了費托的銳氣,也磨清了射手的自信,如今費托成為了球壇史上其一名水貨。回首過去,費托是如何走過這6年半的歲月呢?

「這是足球史上其中一個不解之謎。究竟費托發生過甚麼事?在2007至2010年效力利物浦時,他可能世上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前鋒,他彷彿為英超而生,是速度與力量的完美結合。不過,在車路士,他被標籤為『不夠好』。」加利尼維利說。

在上月底,車路士作客賽和阿仙奴0:0的比賽中,加利尼維利在評述中不禁慨嘆,當年遇神殺神的費托已經一去不返。這場比賽後,費托創下個人一項恥辱紀錄;在2013年,他在英超作客比賽中沒有取得任何入球。另外,過去7次代表車路士面對舊球會利物浦,費托都沒有入球,其中2012年的足總盃決賽,他更加沒有被列為正選對紅軍。

2007年夏天,24歲的費托以2650萬鎊由馬德里體育會轉投利物浦,開展他的英超生涯。首季,他33次英超上陣,攻入24球,完全沒有適應問題。繼95/96球季的科拿後,他成為第一個單季聯賽射入超過20球的紅軍球員。2008年夏天,他在歐國盃決賽建功,助西班牙國家隊成為歐洲盟主,為他這個成功的球季劃上圓滿句號。

在2007年12月,利物浦隊長謝拉特讚嘆:「費托在英倫的處子賽季令人吃驚,配得起大家對他的讚賞。通常外國球員首年來到英超,都會踢得辛苦,要時間適應,但費托看起來似有多年英超經驗。」


這是費托頭4季在英超的數據。

不過,最好的已經留在第一季。33次上陣,是費托效力利物浦時在英超單季最高的出場數字;24個入球,是費托在英超單季最高的入球數字。同時間,陰霾都已經在這個賽季進入費托的生命。2007年10月,他腹股溝受傷,2008年2月,他鼠蹊受傷。這個傷患未能斷尾,延續至08/09球季。

2008年8月、10月及11月,費托在這3個月當中都試過鼠蹊受傷。費托回憶:「這是重大的打擊。當我第一次受傷時,我覺得正常。第2次受傷時,我會更小心照顧自己,以及開始問自己,為何我會受傷。第3次受傷時,我開始調查受傷的原因,並盡力找方法去避免以後再受傷。對於我來說,鼠蹊十分重要,是鼠蹊肌肉給予我速度。」

2009年2月到3月間,費托由於足踝受傷而缺席兩場聯賽,但相比鼠蹊舊患,足踝只是小事一樁。08/09球季是費托效力利物浦時最差的完整球季,上陣次數急降至24次,入球大跌10球至14球。費托平均要用123.79分鐘才入到一個英超入球。

作為射手,費托的最大優點不是精準的射門,而是出色的加速,可以在短距離內拋開防守球員。在鼠蹊不斷受傷之下,人們開始懷疑費托的身體質素開始下滑,因為過往在馬體會,他只試過一次拉傷肌肉。也許英超對費托的影響不是立刻顯現出來,聯賽激烈的身體對抗及快上快落的風格,一步步侵蝕費托的身體。這個時候,或者大家會想起另一位利物浦金童:奧雲。難道這是紅軍射手的宿命?

09/10球季,費托克服了鼠蹊傷患,水準回升,尤其是上半季,他找回巔峰的狀態;他全季22次上陣射入18個聯賽入球,平均95.28分鐘就入一球,28.57%的射門能夠轉化為入球。然而,傷患其實一直沒有離開過費托。2009年11月到12月,他因為拉傷腹肌而休戰一個月。另外,他的右膝軟骨出了問題,要在今季兩度接受手術,分別在2010年1月及4月。


來到英超後,費托的鼠蹊及右膝都受過傷。

在接受首次右膝手術前,費托在09/10球季的上半季攻入12個聯賽入球,但在手術後的下半季,他只有6個入球。當他在4月接受第2次手術後,便宣佈提早收「咧」!這一季,利物浦最後只得第7名,而賓尼迪斯亦在該季後離開。

第2次手術後,費托跟時間競賽,最後及時傷癒,可以入選西班牙的世界盃大軍。在南非世界盃,他7次上陣,雖然沒有入波,但西班牙得到冠軍。趕及參加世界盃並奪冠,這是費托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因為他根本未完全康復,狀態也不好,埋下一傷再傷的伏線。在世界盃決賽,費托觸傷鼠蹊,之後要養傷3星期。

10/11球季,費托復出,但有總感覺,這個費托不同了。他23次為利物浦上陣,僅攻入9球,相比上季,入球率大跌。在膝蓋及鼠蹊傷患的夾擊下,費托已經大不如前了。他覺得心灰意冷,表明離隊意向。這一季,利物浦變天,他們換了班主,兩度換了領隊,而費托亦在2011年1月離開,以5000萬鎊高價轉投車路士。


由紅轉藍後,費托依舊踢不回水準。

在27歲,費托加盟車路士,球會變了,但困難沒有變,甚至更加差。利物浦球迷憤怒的唾罵,加上英超破紀錄的身價,加上擔心受傷,費托更加不安,心理質素每況愈下。在車路士的10/11球季,費托僅於4月對韋斯咸時入過一個英超入球。

在整個10/11球季,費托為利物浦及車路士合共37次上陣,但只入到10球。他平均265.8分鐘才入一球,只有13.33%的射門可以轉化為入波。往後幾季,費托在車路士沒有再大傷,但他無力重返最佳狀態,明顯而見,這是心理問題多於身體問題。


在頭4季的英超歲月,費托的平均入球間距。

在11/12及12/13球季,費托的英超上陣次數都超過30次,但入球都達不到雙位數。由波亞斯到迪馬堤奧,甚至賓尼迪斯,到今季的摩連奴,都無法在英超激活費托。外界估計,車路士的訓練令到費托的肌肉更強壯,所以傷患減少,但膝蓋手術影響深遠,加上費托擔心受傷,所以減少了變速突破,用降低活力的方法去保護自己。亦有評論指,車路士經常換教練,戰術常變,令到費托無法適應。

如果要為費托與「廢托」之間找一個分水嶺的話,應該就是2010年1月的膝蓋手術。在那次手術前,費托72次英超上陣攻入驚人的50球,但在這次手術後,他上陣127次,僅得33個英超入球。不經不覺,今年3月,費托就將會30歲。對於一名靠速度揚名的前鋒來說,傷患及年齡是他的兩大敵人,在25歲之後,費托已經被傷患攻擊得體無完膚。在接下來的30大關,不知費托會怎樣面對呢?

最後,對於費托的故事,筆者感到無限感慨。看住一名天才射手一步步邁向完結,達不到期望的高度,感覺十分無奈,也許這就是命運吧。

參考文章:
What went wrong?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還有幾多利東街要變成「囍匯」了?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還有幾多利東街要變成「囍匯」了?
Jan 6th 2014, 04:27, by 黃梓汶

(獨媒特約報導)市建局清拆利東街,將之變成「囍匯」,估計大賺數十億。這種推倒式的市區重建,還要繼續下去嗎?

香港批判地理學會於一月四日在浸會大學舉辦了「利東街重建:論在「囍匯」二期發售時」的公眾研討會,邀請了H15關注組、灣仔區議會前主席黃英琦女士、社區規劃師杜立基先生、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葉蔭聰博士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郭恩慈博士出席。

杜立基:利東街打開對社區的想像

曾參與菜園新村建設的社區規劃師杜立基指,很多人在陳述保育發展時,多以「利東街>天星>皇后>菜園村」作線性時序的歷史想像。他認為利東街的標誌性是創新地建立了市民對社區的全新想像,居民主張以社區網絡等非經濟價值為游說和爭取的重點。他們嘗試挑戰、動搖甚至取代當時重建以賠償金額為主的焦點。杜立基解釋這種有別於金錢的論述方式是對抗在八十年代至二千年間,香港普遍充斥着的單一中環價值。在當時的意識形態下,當局和一般市民對反對搬遷居民的唯一理解就是貪錢、想要求更多賠償。但當時利東街居民就提出金錢以外的因素去爭取保留,為市民加添一個新的角度去了解市區重建。

葉蔭聰:藝術介入社區

曾參與保衛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的葉蔭聰認為,從利東街開始,文化藝術人士的加入是另一種範式轉移。例如以視覺藝術表達社區文化價值。美學的元素在九十年代的重建甚少出現,很少人會發掘和欣賞舊區文化。事實上,藝術家與社區居民也是平等地共同去探討社區的特性。

灣仔區議會前主席黃英琦黃英琦也指出,利東街居民曾連同藝術家曾合作出版輯物《街紙》,藝術家以攝影作品紀錄清拆前後的利東街,以多媒體藝術在利東街上展覽等等。她認為文化活動可以令市民更了解社區,掌握更多資訊。同時,也是一個充權的過程,居民不再覺得自己是孤單和欠缺力量作出改變。

黃英琦:利東街升價7倍,證「樓換樓」重要性

黃英琦對比利東街的清拆賠償呎價與囍匯二期的發售呎價,分別為$4,079與$28,000,呎價升幅接近7倍。但在市區重建的政策中,被迫遷的居民卻沒有分享到重建後的經濟收益,當中得益的市區重建局和發展商變相是搾取了居民的資本。對比香港只以市價賠償的方式,黃英琦指出日本的做法則類似當年利東街抗爭所提倡的「樓換樓」方案, 六本木居民會被給予另一間房屋作賠償。例如以一個單位換取兩個單位,確保搬遷居民的住屋需要。

郭恩慈博士則認,為舊區的單位有不少客觀的衛生問題會影響住客的居住質素,對重建項目採保守和懷疑的態度。她認為重建後可能會出現士紳化的情況,但香港缺少了相關的研究去跟進居民搬遷後的實際居住情況。例如受影響的低收入租客會不會被迫支付較高的租金?業主收到的賠償是否足夠重新購入另一個合適單位?搬遷後的社區有沒有足夠配套設施、社區網絡等等。她續引用David Harvey的理論指出社區累積起來的文化資本、標記性的建築物等,都是讓有權勢的資本家可用作的壟斷地租的土壤。例如以歷史主題化的商業包裝賺取龐大的旅遊業收入。

台下的觀眾陳景輝回應指即使發展商會抽水,但卻經常觸礁。從利東街改名「囍歡里」引起的二次創作和嘲諷等例子中,可見大眾不是單向的對發展商的渲染照單全收,他們會作出反抗。

不可忽視地區政治力量

黃英琦指區議會的角色常被人輕視,認為只有立法會擁有政治力量。她認為地方政治是民主發展的重要一環,講求由下而上。建議市民除了關心普選或立法會中的議題外,也可多投入在地區政治,例如可多注意區議員的表現,提升對議員的期望和要求等。此外,她鼓勵議員要勇於找尋空隙,盡用地方行政的力量。她指出地方行政近年被削權,民政專員大多是親建制並主導區議會運作。從2008年起,事務委員會被內部「撥款及財務委員會」制衡,不能通過撥款,令與政府打對台的活動都不能被通過,限制了地區可發揮的力量。

H15關注組表示,會繼續堅持跟進不同的重建項目。回顧十年,抗爭是帶來實際的改善:迫使市建局正視和跟進租戶重置安排,調整賠償金額等等。同時,她指出當局會使用不同手段去分化居民,製造居民利益衝突。例如只邀請部分商戶再返原區做生意。另外,以公屋、賠償等利誘,令租戶不敢發聲,怕被「棒打出頭鳥」。H15關注組指這些都是他們與居民接觸時要面對的難題,但認為居民被禁聲的情況值得大家反思:若他們都不再抗拒,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局面。

葉蔭聰表示利東街的影響是遍地開花的,事件後市民更懂同善用空間的可能性,捐窿捐罅找最適合自己居住的單位。他舉例指有年輕人在彌敦道找到個地鋪作為創作,表現,居住的混合場地。台下觀眾陳景輝也回應指大眾仍可在香港的舊區中找到近似利東街的身影。他指舊區有不一樣的地方政治,居民的自主性更強,不似私樓的嚴格監管。重建項目令舊區居民重新確認他們認為習以平常的事就是居住在舊區的好處,也吸引到一些市區人因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而搬進舊區。

葉蔭聰指民間的團體正在改變「體質」,要減少矛盾,建立起更多合作。他以自由野的爭論解釋指各團體間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使民間力量未能集中,期望將來可縮窄落差。

編輯:黃俊邦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誤學瑞典系列 – 東施效顰的社區驗毒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誤學瑞典系列 – 東施效顰的社區驗毒
Jan 6th 2014, 04:13, by 反社區驗毒社工陣線

文:曾紀南@前線外展社工

於「驗毒助康復計劃」諮詢文件中指出,社區驗毒計劃並非新鮮事物,並援引瑞典1993年的海外經驗,聲稱社區驗毒有效處理吸毒問題。(禁毒常務委員會,2013)。但魔鬼在細節,禁毒處在學習瑞典的海外經驗同時,卻隱瞞瑞典經驗的真相給大家市民。

瑞典經驗的真像

瑞典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便推行「無藥社會」(Drug-free society),並對濫用藥物實施「零容忍政策」(Zero-tolerance approach)。包括﹕要求觸犯藥物有關法例的人士(青少年及成年人)參加強制住院式的戒毒。(C.Hallam ,2010)。聯合國轄下的毒品與犯罪處(UNODC)公佈數字亦指出瑞典的濫藥人數,不論青少年(18.1%)及成年人(2.1%)都處於歐洲的低水平。(歐洲青少年吸毒比例2.9%-48%,成年人吸毒比例0.4%-14.6%)。

從數據上而言,瑞典的政策似乎有效處理毒品問題,但歐洲其他沒有推行社區驗毒的國家,例如﹕葡萄牙(17%)、匈牙利(19.1%)都有接近甚至更顯著的成效,不禁令我們質疑,社區驗毒是否唯一的出路嗎?2008年瑞典校本研究更發展學生濫用大麻更有倒頭上升的趨勢,反證了社區驗毒絕非打擊毒品的靈丹妙藥。

其次,瑞典的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亦與其禁毒政策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瑞典種族及宗教上都屬於單一形態的社區,接近87%人口信奉基督教。民族的單一化,亦令濫用藥物的瑞典人更被接受為一家人,而並非排斥於社群之外,減少污名化的影響(Stagimazation)。香港為多元文化的社會,推行同樣的政策是否「符合國情」,我們存在著的疑問。

東施效顰的禁毒處

即使瑞典現在的社會對社區驗毒政策亦有很多的保留,而社區驗毒亦並非唯一能夠處理毒品問題的方法。我們對於禁毒處面對一系列仍然未梳理的疑問下,包括﹕污名化的問題、社工與青少年的關係破裂。而成效亦是未知數的情況下,為何仍然推行富爭議性及未及廣泛諮詢下仍然強推計劃呢?還望我們的官員三思而後行。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