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找尋時間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找尋時間
Dec 4th 2013, 10:57, by 余在思

福山雅治飾演的建築師野野宮良多某天被調派到公司支部工作時,在人工樹林碰上了一位從前也是建築師的樹林研究員。良多從樹上找著小小的秋蟬,遂兩人就秋蟬有一則對話,大意是秋蟬是生於這個人工樹林中,由幼蟲到成蟲並寄居於此,需時約十五年。良多驚訝十五年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誰知遊走林中考察的研究員反問說:「十五年很長?」隨後禮貌地點頭:「哦!」。

這樣輕輕的一筆插段,在林中路上點出了對時間的哲思。「十五年很長的認知」其實是不折不扣對生命的無知,然而無知者是否能與真正的時間相遇,最後感悟存在的真相,這倒不是三言兩語的辯論所能成就的。導演是枝裕和今次藉嬰兒調包事件說故事:調包這種只會在上世紀戰亂之時發生的平常事,在今天廿一世紀簡直是一場荒誕鬧劇。但現實之諷刺,豈不比鬧劇荒誕?

一、
許多家長進場觀賞這齣一級溫情電影後,都大讚好戲,不無對《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中的角色作出認同。但我一直在想,除了這種幾近說教式道德訓示的觀賞角度,引發中產怪獸家長不同層次的深切反省外,《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究竟還剩下甚麼?除了認清「不要搞我的孩子」的抵抗過程中,搞得孩子最入骨入肉的原來是自己這真絕望相以外,我們還可以拿《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作甚麼思考?我想《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在上述表面但真實的反思以外,還在說著更重要的其他。在六年及往後的「血緣」與「情緣」之間,是枝裕和保留了有待觀眾進一步開發介於想像與現實間的張力。

說是枝裕和是一位擅長拍小孩子的導演,相信沒有幾多人會反對。他之前的作品《奇蹟》,以新幹線啟航為背景,由幾位小孩子擔綱演員,一氣呵成。孩童出走尋找自己的所想,不像成年人眼下的鬧著玩叫人提心吊膽。在孩子完成任務回家之後,成年人也覺悟明白,沒有苛責之餘,且從其中看到了自己。相同的情節,在《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中,由琉晴(黃升炫飾)演活出來。

孩子明顯是電影的主軸,電影的中文戲名起得出奇地有心思。它不是《誰調換了我的兒子》,而是《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觀看事情的角度仍以孩童為中心出發。他們眼中的調換,在成年人眼中是一種責任疏忽、行政失當,必須以法律途徑追討賠償。這無論對中產的野野宮家或是市井有人情味的齋木家都沒有分別。但在孩子的眼中,調包並不是發生在醫院出世後的那天,而是在慶多(二宮慶多飾)接受父親良多口中的任務(mission),和琉晴為何要稱良多為父親的不停追問「點解」之時。小孩子接受任務和不明所以,構成了「調換」的另一重意思。Like father, Like son,其實(至少)有兩重的解讀視角。成年人多看到了城市與鄉下/小鎮、進步與落後、酒店與家居之分別及「對立」,但導演卻要引發那種孩子成長後的外貌愈來愈像親生血緣父母以外的實在關係和生命。正當兩個家庭在掙扎著如何把事情扭轉和修復過來之時,小孩卻沒有為此煩惱,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反而孩子被成年人那要麼這樣、要麼那樣的選擇中,搞得頭心事重重。憂者,孩子也。成年人在全片中都只在為自找的煩惱跑來跑去,假設孩子就是不懂。

二、
基督教倫理學家候活士(Stanley Hauerwas)曾就同性戀婚姻與延續後代之爭論作過很有意思的思考。他指出一般反對同性戀婚姻的人,都會說同性婚姻不能體現繁衍後代的責任,因此是有違上主聖訓,也會破壞傳統家庭價值云云。但候活士留意到,在資本主義世界裏,我們對生兒育女的想法也不見得比從前有甚麼進步,那種根深蒂固視子女為自己所出與所有的傳統價值觀,沒有為我們如何面對包括同性戀婚姻在內的「新」事物,提供丁點思考回應的資源。反之,他認為同性婚姻以領養來建立家庭延續性這方面,可能更符合聖經對後代的理解。候活士以管家的職分(Stewardship)來看待我們人所有的一切,認為我們所有的,包括子女在內,均是上主賜予我們管理的。故此,我們不應視己出的子女為我們的財產,反倒應以恩寵的角度來對待。既是恩寵(gift),那恩寵就只能在與擁有之對立面付出(giving)之中體現。

管家和恩寵的領養觀念,既沒有否定血緣,又不會視血緣為成為父母的決定因素。準確一點說,成為家長,並非要使子女成為另一個自己或另一個想像中的自己。養兒育女的目的,是要子女成為一個他自己,成為一個人。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小孩子,心眼都清明,有自己的想法,能走自己的路。反之,作為成年人卻處處以身不由己為托辭,意圖脫離現實的桎梏而不果。這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應如何為之,而是他們總不敢踏出自己的世界。

三、
"like father, like son"在兩種調子中發生,所謂like,其實是一種疑似「我」。縱然我們都是活在「人工」的樹林裏,但在這樹林中,我們其實都過著「真實」的生活。那種對血緣與寄居的介懷,可說是無關宏旨。對「真實」的思考,端在於我們如何看待時間與存在。六年的養育成果,由小學面試那一幕揭開。良多在面試後跟妻子綠(尾野真千子飾)說,我們所能為他做的都做了,以後就靠他自己了。這一番話顯示了過去六年的光陰,整個家庭天天都在爭分奪秒中鍛鍊著。《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讓我們看到,這種壓縮的時間觀,可能最容易令我們漠視時間與我們的關係。十五年,你說長嗎?

註:本文原刊於2013年12月4日,《明報》世紀版。

圖片來源:https://fbexternal-a.akamaihd.net/safe_image.php?d=AQAcISKmK4m993ra&url=http%3A%2F%2Fi1.ytimg.com%2Fvi%2FBYiKnsQ0h6I%2Fmaxresdefault.jpg%3Ffeature%3Dog&jq=100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一場既沒球證,也沒球例的比賽—「自願性」勞資談判

 
Shop Tervis tumblers.

Create a one of a kind personalized gift. It's fun and easy to design!
From our sponsors
一場既沒球證,也沒球例的比賽—「自願性」勞資談判
Dec 4th 2013, 08:55, by 職工盟

多年前電影「少林足球」有一幕:周星馳幾師兄弟與人比賽足球,本以為是公平競賽。誰知對方拿著「士巴拿」入球場,開賽後見人就打。球證則視若無睹,甚至還趕周星馳出場。觀眾看在眼裏,想必覺得無稽及荒謬吧?但可悲的是,這種無稽的場面,其實每天都在香港的職場發生。

試類比一下,香港的工人就像幾師兄弟一樣,而財團企業就像那隊拿著「士巴拿」的球隊。球證嘛,自然就是那個天天吹噓著「勞資和諧」的張建宗局長。12月1日職工盟發起每年一度的遊行,要求立法集體談判權,讓勞資雙方可以在平等的地位上談判薪酬及待遇。這個訴求無異於要求一場球賽要有球例及球證執法。但那個失職的「球證」竟冷冷拋下一句:「當局支持自願性而非強制性的集體談判」,還引述所謂「國際經驗」,意圖混淆視聽,那種視若無睹的咀臉表露無遺!

集體談判早有「國際球例」

就讓我們首先談談勞資「球賽」的「國際球例」吧。香港早於1975年已經簽訂國際勞工組織第98號《組織和集體談判權利公約》,保障工人集體談判的權利。《公約》第四條提及「…在僱主…同工人組織之間最廣泛地發展與使用集體協議的自願談判程序…」(粗體為筆者所加)。關鍵是要建立一個「程序」讓勞資雙方可以對等談判。1997年回歸前的立法局就曾經通過集體談判權法例,建立了這一個「程序」。可惜回歸後臨時立法會廢法,到今天仍然沒有任何「程序」讓勞資談判。

職工盟曾就廢法向國際勞工組織投訴,組織在1998年就清楚建議:「...要求政府在短期內認真考慮制訂法律條文,為集體談判的目的訂定客觀程序,以確定職工會的代表地位…」(第1942號個案,1998年國際勞工組織結社自由委員會第311號報告書)一拖15年,香港政府視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如無物,繼續扮演那個失職的球證。

那麼,何謂客觀程序?國際普遍的做法是,由相關僱員授權工會作為法定的談判代表。例如美國規定企業內一半以上僱員授權,工會可作為談判代表。在確立談判代表身份後,勞資雙方需要在指定時間內展開真誠的談判,部份國家,例如新加坡甚至限定達成協議的時限。假如勞資雙方未能達成協議,法例亦有訂明解決爭議的仲裁機構,一般為法庭或國家勞資委員會。最重要的是,如有任何一方違反相關法例,是會受到檢控的。

「自願性勞資談判」混淆視聽

張建宗以「自願性」勞資集體談判作為擋箭牌,意圖混淆社會大眾的視聽。在勞資關係不對等的情況下,所謂「自願性」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工會經歷過太多慘痛的經驗:碼頭工人早在2011年已經要求與碼頭經營者HIT及外判商談判,但兩年多來完全沒有回音,最終要發動罷工才可以得到回應;國泰航空資方多次在勞資薪酬談判中途單方面宣佈加薪決定;維他奶工會由2010年開始一直要求與資方對話,曾向資方發信十多次,到今天仍然沒有得回應。連對話的機會也沒有,何來「自願性」談判呢?假如在有集體談判法例的國家,這些企業早就因為違反法例而被判罰了。

說到底,張建宗不敢得罪那些拿著「士巴拿」的財團企業,繼續龜縮任由「球場」的暴力事件發生。打工仔女能夠做的,就是組織起來「歸位」,以團結的力量對抗。

其他參考資料:
集體談判權漫畫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 極致浪漫的《字裡人間》(《舟を編む》)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 極致浪漫的《字裡人間》(《舟を編む》)
Dec 4th 2013, 07:23, by 雙語陳

原文刊於雙語陳的游思細想

極致浪漫的《字裡人間》(《舟を編む》)

兩種必須進場看的電影

終於看了《字裡人間》。這部只聽片名就嗅到酸酸文藝味的日本電影,我早有所聞,也老早決定要進場看。以往只購票進場看一種電影,近來則多了一種 ─ 此片正屬這第二種。第一種是那些在電影院外觀看不能感受到足本聲畫效果,以致完整「體驗」它的;這種很易理解,近期的例子就有《Gravity》(港譯《萬有引力》)。第二種則是新近悟得:那些明擺著「華而不實」,片長卻考驗人類專注力極限的文藝片。我以往不愛看這種電影。原因很簡單,進戲院看這種電影實在是一場賭博:賭注是幾十元的票錢、三數小時的專注,押對了固然盤滿缽滿,錯了則往往一敗塗地。這樣看來,看《字裡人間》無疑是賭贏了,而且收獲豐富。

透入五臟的神韻

一直未得空,眼見電影映期將止,這天終於碰到一個不用上班的下午,即興之下,獨自從家裡漫步至全港唯一仍有播映此片的百老匯電影中心,結果遲有遲著 ─ 悠閒的心情,不無幫助自己投入這部浪漫到極致的電影。不得不承認,欣賞完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其實沒有任何一幕讓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但我沒有懷疑自己沒看懂,或者埋怨自己實在不懂欣賞。因為散場後,就在信步往地鐵站的路上,我彷彿仍踏著那一葉橫渡浩瀚言辭之海的「大渡海」,聽著平淡靜寂的海浪聲,嗅著怡人渺渺的書香,悠然神往於主角輕許一生的執著。電影沒有峰迴路轉的情節,沒有轟轟烈烈的生死相許,更沒有眩人耳目的聲畫特技;嘗來卻有如最上等的龍井茶,初嘗之淡而無味,待得細細品味,甘香透舌之時,茶葉的濃郁早已透入五臟六腑之中。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想起「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句 ─ 出自少年時至愛的《神鵰俠侶》,妙到毫顛的解釋了楊過後來仗何以成「神鵰大俠」行俠仗義,繼而躋身武功登峰造極的「新五絕」;這種境界,也是我認為最適合這部電影的評價。從導演鏡頭的運用、一眾演員的演繹、劇情的推進、以至整部電影探討的主題,你感覺不到一絲牽強。一切就是那麼渾然天成,那麼自然而然,那麼理所當然。即使久處一個從骨子裡不浪漫、甚或笑貧不笑娼的社會,觀影中你也不忍詰問一句:「這可能嗎?」因為就在主角馬締光也向其房東嬸嬸顫抖著卻無比堅定的一句:「我決定一生獻身編辭典的工作」,就在他與女主角香具矢以那句平白的「我愛你」互訴衷心,就在那玩世不恭、自嘲自己「好唔型」,卻慨然調職以換取「大渡海」的編纂得以繼續的西岡,在道上洒然轉身之際,平凡庸俗如你我也忽然懂了什麼叫真正徹頭徹尾的浪漫。

浪漫的極致

不是嗎?浪漫之義,正是實事求是的相反。香港人向以現實見稱,甚至到了膚淺庸俗的地步 ─ 從前特首上任時高叫的口號「我要做好呢份工」就可見一斑。這樣活其實很累,也很無趣;因此香港人需要浪漫,也喜歡浪漫。然而刻意浪漫最易適得其反,落得如荷李活愛情片或韓劇公式般廉價。《字裡人間》則毫不造作,老老實實以最真誠的編、導、演向你娓娓道來一個理想得超乎現實,卻讓你不忍以現實去質疑的世界:一個語言學碩士不在巴士車身上向你展露「王者」風範,而是窮十五年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埋首舊樓裡編一部老闆不想投資,編好了可能最終也沒有人懂得欣賞的辭典;他對女主角一見鍾情,不擅辭令拙於表達,好心同事鼓勵他寫出來,他竟大筆一揮,寫成一封以戰國時代草書寫成的毛筆情信; 她收了看不懂,不但沒有隨手丟去,竟不惜面紅耳赤去央自己廚藝師傅念給她聽,終於明白彼此心意,與這奇男子成為與子偕老的佳侶─也許也只有她這樣與別不同的女子才能與他相守一生。這些角色在最功利的社會裡幹著別人眼中最不設實際的「傻事」;卻正是那股傻勁裡的赤子之心,在我等「醒目仔女」的取笑聲之中,成就浪漫的極致。

可貴的《字裡人間》

或曰電影實乃語言中最能言善道者,觀乎其盡括最能引人入勝之元素; 然其亦最常被糟蹋者;多少導演耽於顯者而孤注一擲,只見木而未見林也。下次《雷神奇俠》再映續集時我或許仍忍不住買票乖乖進場─畢竟沒有了這種浮光掠影,膚淺的我就感受不到如《字裡人間》般電影的可貴。.

如欲閱讀更多作者文章,請讚臉書專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陳哲藝—《爸媽不在家》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陳哲藝—《爸媽不在家》
Dec 4th 2013, 05:10, by 張知行

於金馬獎打敗當今華語電影市場四位大師而禪聯最佳電影的《爸媽不在家》,原先以為會是Art House或像是枝裕和般有一定個人風格的作品,出乎我意料,《爸媽不在家》其實是一部頗主流的作品,但單以探討現代都市華人家庭的視角,已值得叫人注目。

《爸媽不在家》其實不算很新穎的電影,爸媽因工作壓力與兒子漸漸疏離,兒子變得越來越反叛,最後出現一名菲傭,慢慢跟兒子由敵對變成友誼和關愛,這類故事每天也可能在香港發生,但要將這個故事拍得有張力、有人情味、有電影感,這就是《爸媽不在家》突出之處。

親人因各自生活壓力的無奈,最後發現外人原來還要比親人來得親,這個設定曾經成就過史上可能最好的電影 – 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當然,《爸媽不在家》無論在藝術、技術或思考等方面,跟《東京物語》還有很大距離,稱《爸媽不在家》是今日的《東京物語》,未敢說貼切但應算是一個合適的比較。《爸媽不在家》其實無意中有不少小津的元素,叫人不耐煩的葬禮、學英文的孩子、當公司行政的婦女、掃墓的情節、甚或那輕輕帶過的國族主義等等,都帶有小津的色彩,而主角家樂亦如杜魯福映畫世界中的孩子,反叛而天真。陳哲藝是一個了解並能捕捉人情的導演,我斷言他必會有比《爸媽不在家》更好的作品。

原文刊於此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人權觀察,國際特赦及國際筆會共同聲明,呼吁美國副總統拜登在訪華期間要求釋放劉曉波,劉霞。

 
Photoshop - Beauty Retouching

Learn how to improve your photoshop retouching skill and knowledge in 21 easy techniques! Take this course for just $25.
From our sponsors
人權觀察,國際特赦及國際筆會共同聲明,呼吁美國副總統拜登在訪華期間要求釋放劉曉波,劉霞。
Dec 4th 2013, 04:40, by 人權觀察 Human Rights Watch

致拜登副總統函

關於筆會前會長及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一案

2013年12月2日

喬・拜登副總統
白宮
西北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20500

親愛的拜登副總統,

在您啟程訪問北京前夕,謹以此函敦請您向中國相對官員提起前筆會會長及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案件,促請他們釋放劉曉波出獄,並且解除對他的妻子、詩人及藝術家劉霞的法外軟禁。

您的訪問時機十分恰當,正逢中國共產黨三中全會剛剛宣布將廢除勞動教養制度、放寬"一胎化"政策以及──對劉曉波案而言更重要的──為"保障人權"而改良中華人民共和國惡名昭彰的貧弱司法體制。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隨之亦自行發布指導意見,要求各級法院排除刑訊逼供,並呼吁地方政府避免干預審判。在北京,您將有重要機會敦促中國對話官員采取具體步驟實現上述承諾。

五年前,曾於2001年參與創建獨立中文筆會的劉曉波在2008年12月8日被捕,未經起訴即被拘留並禁止與外界聯系超過六個月,而後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他在2009年12月23日出庭受審,開庭過程不到三小時,而且不許律師出示證據。兩天後,即耶誕節當天,劉曉波被定罪,判處11年徒刑。判決書引述劉曉波發表的六篇文章和《零八憲章》中的一些字句,作為他的罪證。《零八憲章》是在劉曉波被捕翌日發表的一份宣言,內容呼吁民主和人權改革。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於2010年2月11日駁回他的上訴。現在他正在遼寧省錦州監獄服刑。

次年,如您所知,劉曉波成為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的妻子劉霞幾乎立刻遭到軟禁。至今她的情況仍未改變,三年多來很少有人看見她或得到她的音訊。她的住所門外有人員24小時看守,試圖前往探視的人士曾遭逮捕。當局禁止她使用電話、互聯網、甚至書信與外界聯系。她的弟弟劉暉也被逮捕,並於今年六月遭羅 織罪名判刑11年,這很可能是為了恐嚇她的家屬。

劉曉波今年十月在獄中和妻子短暫面會時,同意提出要求重新審理的申訴。劉曉波的代理律師已向錦州監獄申請會見,以便和劉曉波商討申訴書內容,但獄方以等待上級"指示"為由,至今尚未核准。劉曉波能否獲得重審及重審的過程,將是檢驗中國新任領導班子是否認真推動改革的試金石。

當中國持續追求大國地位,其領導人必須了解,一個尊重公民不可讓渡之人權的公正法律和司法系統,才是維護國內穩定的關鍵。

我們理解,您在北京期間要談的重要議題非常多,但我們希望劉曉波案是其中之一。請您把握每一個機會,不斷提起劉案,要求中國當局停止以任何形式壓迫和恐嚇他的家屬,包括解除對劉霞的法外軟禁。

感謝您關注此一重大問題。

誠摯地,

蘇珊・諾瑟爾(Suzanne Nossel),國際筆會美國中心執行主任

布萊德・亞當斯(Brad Adams),人權觀察亞洲部主任

法蘭克・簡努齊(Frank Jannuzi),國際特赦組織美國分會副執行主任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時代的荒誕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時代的荒誕
Dec 4th 2013, 05:03, by 張鐵志

1960年三月,蔣介石違反中華民國憲法連任第三任總統,中央日報刊載長文稱呼蔣介石為「亞洲當代歷史上最偉大的領袖」、「中華民族的救星」、「燭微照遠的世界反共先知」;1966年初,蔣介石第三任任期即將結束, 一首新的「領袖萬歲歌」出現:「您是大革命的領袖,您是大時代的舵手…..我們永遠跟您走。」
1972年,五連任之後,國民大會主席王雲五宣讀感言:「海內外自由地區的同胞們,淪陷於大陸的無數難胞們,你們有福了,因為你們的救星,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先生不顧其高年辛勞,….慨允接受提名為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候選人 ….」

這是吳乃德教授的新書「百年追求第二卷:自由的挫敗」帶讀者回首的歷史。這套書共有三卷,分別由陳翠蓮、吳乃德和胡慧玲三位作者撰寫三個世代台灣爭取民主的故事。這是台灣缺席太久的書。

除了再次感動於前輩們的勇氣和智慧,震動我的還有那個時代的荒誕:有這麼多人說出這麼多愚昧與瘋狂的話。當然,也有不少人勇敢說出真話,但他們多半都遭到政權的鎮壓與整肅。而發出那些愚昧與可笑言論的小丑,是出自對獨裁者的恐懼嗎?是刻意諂媚以求得功名嗎?還是在那個荒誕的時代中,他們是真心相信他們說出的話呢?

哲學家漢娜鄂蘭對於納粹軍官艾希曼的觀察提出了一個著名概念《平庸的邪惡》。她說「艾希曼既不陰險奸詐,也不兇橫,也不像理查三世那樣一心想做個惡人。」而是缺乏思考能力,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是服從官僚體制的邏輯。這是邪惡的平庸之處。

有許多人指出漢娜鄂蘭是錯的,因為艾希曼並沒有真的那麼平庸。而漢娜鄂蘭更沒有深究的是,一個人會去積極支持邪惡的體制,真的只是依循體制的邏輯,還是長期的意識型態灌輸,或者這一切的加總導致社會體系被扭曲地太厲害,而個人的理性與感性很難在那個扭曲的世界中被轉回來?

一如哲學家孔恩在談科學史說到的「典範的轉移」,可能要經過某些革命事件,人們才會逐漸改變他們過去理解世界的方法,矯正那個時代集體的扭曲。如今在台灣,巨大的威權體制崩解了,台灣的人權往前進步了些(雖然威權遺毒仍未消逝,如今還是有許多人尊崇蔣介石),但其他不同的荒誕仍然隱藏著,甚至開始以更驚人的面貌爆發:我是說上週六在台北出現,號稱三十萬人的反婚姻平權大遊行──他們的偽裝名稱是「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

他們當然不是為獨裁者撐腰,不是殘害猶太人(雖然確實有一個年輕人裝扮成納粹軍官,並真心支持納粹理念),而是「堅持「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在這看似文明的修辭下,卻同樣是剝奪他人的人權,阻止別人過一個有尊嚴和法律保障的生活。

我們不知道這些人真正反對的根據,因為理性上是毫無道理的。他們或許是真心以某種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宗教教義(畢竟不是所有基督徒都反對同志平權),或許是被矇騙(動員者惡意把婚姻平權說是性解放或是人獸交),或許他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神啊,請原諒他們的無知)。

但他們要知道,歷史上曾經一再出現愚昧與荒誕:有人曾經相信台灣和中國和世界的自由需要蔣總統來拯救,有人曾經不相信女人應該有投票權,有人曾經不同意黑白種族應該平等(雖然現在仍然有種族歧視),有人曾經認為同性婚姻會毀壞社會的基石──而最終,他們會知道錯了,會不敢承認他們曾經說過的那些話。

(原文為蘋果日報專欄2013/12/4)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各地農民高呼「End WTO」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各地農民高呼「End WTO」
Dec 4th 2013, 03:24, by 李雨夢

(獨媒特派記者李雨夢現場報導)WTO第九次部長級會議昨日在以旅遊聞名的峇里舉行。可惜印尼當局早有防範,會場內外設戒備深嚴,沒有准許証的民間團體惟有選擇在30公里外城市丹帕沙示威。

早上約九時,以農民為主體的組織農民之路(Via Campesina) 走上街頭,參與團體來自印尼、南韓、台灣、印度等等。約450名參與者打著「End WTO」的口號,一如以往對WTO進行抗議。

「我們要追求的是經濟公義,我相信公義是應該存在於法律的,但是現在的法律並不公義」,遊行人士Mida屬於印尼氣候正義公民社會論壇(Indonesian Civil Society Forum for Climate Justice),她認為WTO會議內只有國與國之間的角力,人民的利益往往被忽視。「我們憲法所保障印尼人民的權利,總會因為外貿公司的投資而被侵犯。天然資源遭剝奪,現在印尼的棕油業大量被外資所操控,自主權都不在我們手上。」

2013WTO 峇里示威
來自韓國的示威者

印尼人民聯盟(Indonesian Peoples' Alliance, IPA) 亦在下午發起另一場遊行,參與人數約400。他們高舉「Junk WTO」的橫額,沿途高喊「Down Down WTO」等口號,終點是其聯盟舉辦People Global Camp 的地點伍拉賴體育館。

來自台灣的「農村陣線及捍衛農鄉聯盟」的農民也有到來,抗議國外糧食入口導致國內糧食狀況的扭曲。由於WTO的協議,台灣被迫開放市場,從自給自足的糧食體系變成需要進口外國的食物,政府取消對農業的補貼,打擊農民的生計。

印尼多數示威行動都發生在首都雅加達。今次則移往距離WTO會場努沙杜瓦(Nusa Dua) 大約三十公里的丹帕沙(Denpasar)。除了它是區內最大的城市,更重要是會場設有限制,沒有准許證者只能進入努沙杜瓦十五公里外地區。此舉直接打擊示威者的示威和表達自由,無法在會埸外進行直接抗議。

未來數天,各地民間團體將會進行連串行動抗議WTO會議,如工作坊、論壇、示威集會、人民法庭等活動。會議會在本周五結束。

編輯:方鈺鈞

相關報導:
WTO這艘爛船還能走多遠?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民辦「香港文學生活館」落戶富德樓 續爭西九建館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民辦「香港文學生活館」落戶富德樓 續爭西九建館
Dec 4th 2013, 03:55, by 馬淑君

(獨媒特約報導)從四年前開始爭取在香港設立「香港文學館」的一群作家、學者及藝術家,終於成功在民間踏出第一步,宣布成立「香港文學館」旗下的首個文學空間「香港文學生活館」。然而由於「香港文學館」並無任何政府或機構贊助,儘管灣仔富德樓業主已慷慨地以低價租予「香港文學館」,文學館依然欠缺資金支付租金,他們將開展籌募經費活動,計劃於2014年1月入伙富德樓。眾成員昨天(12月3日)於同樣位於富德樓的藝鵠書店召開記者會,介紹「香港文學生活館」的由來,籌款活動,及未來將舉辦的相關課程。

董啟章:未放棄西九

「香港文學館」董事之一董啟章指,他與其他成員早在2009年已成立香港文學館倡議小組,希望進駐西九文化區。儘管至今依然未成功,他們仍沒有放棄,選擇在民間尋找別的機會。他認為香港文學界需要一個與界內及其他界別交流、交換意見、進一步推廣文化藝術的具體空間;理想中他和成員希望成立的「香港文學館」除了擔當文學「博物館」──讓大眾搜尋及了解香港文學有關資料的重要地方外,亦需擔當一個活躍中心,藉由舉辦不同的文學發佈會、展覽等活動,與其他藝術界交流及對外推廣。

除此,他亦指出向國外推廣香港文學亦是一大重要任務,亦是暫時相對做得較弱的。現時除了台灣,內地和國外對香港文學認識依然不足。儘管現時成立的首個「香港文學生活館」未能立即做到以上各項任務和規模,卻是向民間推廣文學的重要的第一步。

鄧小樺:補本土文學教育不足

「香港文學館」理事之一鄧小樺指,現時已收到許多支持者的電郵或訊息,詢問如何加入「香港文學生活館」成為會員,令她感嘆其實只要願意踏出一步,便會發現香港社會對文學界的支持比從前強烈。她亦希望「香港文學生活館」能作為一個教育空間,補及現今教育制度在囊括本土文學上時的不足,因此此館一成立便會舉行一系列的有趣文學活動,對外推廣香港文學。

文人藝術家「文學刺青」 募款

為了籌募經費,文學生活館的成員們率先舉辦「文學刺青──在身體上書寫」藝術行動,邀得書法家徐沛之在不同的作家和文人身上書寫香港文學作品的書名,拍攝硬照作義賣籌款。參與的支持者包括梁文道、馬家輝、蔡炎培、潘國靈、廖偉棠、馮美華等,並由著名攝影師沈嘉豪拍攝。有份拍攝並在記者會現場的廖偉棠指自己選擇在身上畫寫「雷聲與蟬鳴」,乃由於此詩集是首本開始確立香港詩歌創作地位的作品,同時希望向作者也斯致敬。

IMG_8698

作家潘國靈則指在拍攝期間考慮到不同界別的文人在創辦一件藝術事件時,各自不同的思考角度十分有趣。比如他比較著重如何挑選適當的身體部位畫寫文字,從而帶出隱喻;書法家徐沛之則考慮使用哪種字體帶出文字的另一面;攝影師沈嘉豪則最重視被拍者的姿態與動作。他認為整個拍攝的過程有如一個不可多得的試驗機會,十分有趣。

鄧小樺指,「文學刺青」第一波準備了十位文人的刺青照片,而他們已經在策劃第二波中,並開始接觸有興趣的文人,例如陳慧、俞若玫等。她亦特別感謝其他為文學生活館「兩脇插刀」挺身相助的有心人,包括作家西西老師提供的親筆簽名書籍,及為此館設計logo和單張的劉小康。

以學會形式運作 辦文學課程

鄧小樺提及,未來「香港文學生活館」將是香港首個以學會形式運作的文學機構,以會員會費及課程收入支撐日常行政開支,再以籌辦藝術計劃取得額外資金。同時將募集種子基金,以購入基礎設備、出版、發行會訊、舉行小型展覽等運作。他們希望在明年3月前籌得30萬的種子基金,並召集最少200名以上成年會員。作為會員除了可在參加此館舉辦的活動及課程時獲八折優惠,亦可享參加會員專有的特別活動和定期收閱香港文學生活館會訊等福利。

為了儘早開始推廣香港文學,香港文學生活館已擬定了一連串的文學活動,準備於明年春天開課。課程包括香港文學焦點作品選讀課,此課邀得多個學者和作家,包括潘國靈、曾卓然、張美君等,講授及帶領學員深讀香港多部重要經典作品。另外還有由曾卓然及鄧小樺教授的香港流行歌詞賞析、由韓麗珠教授的月亮背面寫作坊、及由朗天教授的尼采式寫作。

創館講座「文字.革命.生活」

除了以上課程,作為創館的第一項重要活動,香港文學生活館將於本星期六(12月7日)與九龍城書節合辦開幕講座「文字.革命.生活」。講座分為兩部,上半場將由陳智德、張鐵志、俞若玫及梁國雄講述「書寫與抗爭」,討論如何以書寫回應時代,在社會運動中連結公共傳遞訊息。下半場將由董啟章、陳智德、廖偉棠、朗天、鄧小樺、阿三及鄭政恆講述「如何文學,怎樣生活?」,探討在香港文學生活館這個文學空間裡,文學還有什麼可能。

編輯:黃俊邦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大學生爭公屋」不符事實

 
Interested in creating incredible beauty looks?

Enroll in this online course where you will learn to harness the power of color while mastering makeup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
From our sponsors
「大學生爭公屋」不符事實
Dec 4th 2013, 03:02, by 陳紹銘

作者註︰本文載於2013年12月2日《信報》A23《「大學生爭公屋」不符事實》,此網上版本加入圖表展述。

房屋署日前表示會研究對擁有專上或以上學歷的公屋申請者實施扣分,消息一出,社會矛頭直指「大學生」,指其「無志氣」、「貪著數」,與其他基層家庭「爭公屋」,不過,有關說法是忽視了「專上學生不代表學歷高;學歷高未必薪金高;薪金高不及樓價租金高」的現實,高學歷年輕人在輪候冊的比例日增,真正需要檢討的是「配額及計分制」、管制樓價租務政策及未來公屋建屋目標。

專上學生 學歷不高 薪金偏低 負債累累

多個媒體及政府都引述數據指出,「輪候冊中7.15萬名35歲或以下的單身公屋申請者中,有34%申請時為學生、47%具備專上或更高學歷」,數據被不少人演釋為「大學生爭公屋」,其實並不公道,翻查房委會歷年的《公屋輪候冊申請人統計調查》,非長者一人申請者教育程度中,「專上」(post-secondary)與「大專或以上」(tertiary or above)是分開計算的,「專上」是指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等非學位課程,而「大專或以上」則是有學士學位的「大學生」,以2012年為例,大專或以上學歷的比例只有17%,30歲以下的則是27% (表1),政府刻意將年輕「專上」與「大專或以上」學歷數字合併發佈,無疑是故意放大「高學歷」情況,將矛頭指向年輕人。

1

當然,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學歷的確一直上升,但這與專上教育普及化有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0年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專上教育普及率由三成多上升至六成多(圖1),教育局在今年4月表示,今年約有71700中六學生,專上學額則約57300個,佔中學畢業生約八成,教育局更預計到2017年專上學或會供過於求,說明年輕人擁有專上教育程度在社會上已不是甚麼「高學歷」。此外,專上學生畢業後的薪金明顯偏低,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iPASS)早前公佈2012/13全港自資專上院校的(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畢業生薪金,17間有公佈資料的院校當中,有7間畢業生薪金不足$10,000,另有6間為$10,000-$11,000,相對於全港每月平均薪金(2013年第二季所有選定行業)的$13,892為低。不單收入低,而且負債嚴重,青協今年訪問共727名曾向政府申請學生貸款的全日制大專生,其中自資副學士的學生預計完成課程後平均負債為19.2萬元。專上教育普及化,畢業後面對薪酬低負債高的困境,並非有些社會人士想像有美好前景。

table1
資料來源︰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2010年12月

薪金遠追不上樓價租金

另外,近年租金及樓價的升幅遠超工資升幅,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私人住宅單位租金指數(40平方米或以下)由2009年的102上升至2012年的149.6,升幅46.7%;售價指數(40平方米或以下)同期升幅更達80.9%,可是,工資指數在4年間僅上升18.7%(表2)。Demographia的2013年全球住房負擔報告發現,在337個調查城市中,香港樓價是全球最難以負擔,香港樓價中位數為$3,810,000,已達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13.5倍,比去年報告12.6倍繼續上升。專上學生,可能要十年後才能還清欠債,樓價高企,再多十年也未知有否足夠儲蓄繳付首期,而且供款更會令生活百上加斤,今年第二季經濟報告指出,按揭供款比率 維持在56%的極高水平,沒有親友支援,置業供樓近乎不可能。不少年輕一輩並非要求即時有新居上樓,而是看不見前景,一方面預期經濟能力難以改善,另一方面看見薪金遠追不上樓價租金,在沒有其他住屋選擇下,才考慮申請公屋。

2

30歲以下零上樓 扣分只為轉移視線

此外,「配額及計分制」的設計出現問題,鼓勵年輕人盡快申請,一方面因為越早申請積累分數將越高,另一方面因為額配甚少,輪候時間隨時逾十年,所以要提早申請。非長者一人配額及計分制於2005年9月開始推行,至今輪候個案急升逾十一萬個,最大原因是房委會限制每年編配予非長者一人的配額少於2000個,根據房委會資料,由2006/07至2012/13年度,7年間,透過「配額及計分制」編配單位有12138個,30至39歲只有156個;30歲以下的更是0個(表3) (不包括體恤安置及特快編配計劃)!年輕人「爭公屋」是否成立?一目了然,在現時的「配額及計分制」下,年輕單身根本難以上樓。有說這些高學歷年輕人是輪候冊「水份」,但房委會近年已一直分開公布一般申請者及非長者一人(年齡劃分)的數據,社會大眾已能清楚了解各類人士的輪候情況,而即使減去35歲或以下擁有專上或以上程度的申請者(約三萬多個),公屋輪候冊個案仍有近二十萬,處於極高水平,房委會依然不能逃避加快建屋的責任。

3

現時房屋署研究就學歷實施扣分,其實屬於虛招,意圖將矛頭指向年輕人,事實上,若編配額維持在少於2000個的低水平,加入甚麼計分因素也意義不大(2005年曾討論將居住環境、健康狀況、與家人同住、是否學生等因素列入計分考慮)。除了研究扣分制,近期房委會多管齊下,以收緊寬敞戶、檢討富戶政策、加強打擊濫用公屋等措拖,刻意製造「僧多粥少」的局面,加劇基層內部矛盾及分化,卻沒有去「煲多碗粥」增建公屋,減少分配壓力。就此,社會矛頭應重新指向房委會,敦促政府盡快提高公屋建屋量及增加單身個案編配數目,並就「配額及計分制」進行全面檢討,處理單身住屋問題,長策會在此議題上亦責無旁貸。

影子長策會
陳紹銘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從B女看中港矛盾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從B女看中港矛盾
Dec 4th 2013, 01:43, by The Concordia Connect

文:波比 https://www.facebook.com/theconcordia

近日,本港發生了一宗驚人的拐走「B女」事件,引發了廣泛討論。事件被各大傳媒廣泛報道,一直至近日警方有新進展並拘捕了B女媽媽。其間Facebook出現了一片「搵B」的熱潮;而在網上的另一邊,一個著名的討論區中則把矛頭指向新移民政策,因消息指拐走嬰兒的疑兇帶有內地口音。及後當警方證實B女並非被誘拐而是遭母親斷送性命時,言論矛頭亦轉移指向B女媽媽仍然是新移民。這一刻,討論區中充斥著一片反新移民、反自由行的呼聲。

喪心病狂並非單一文化、種族、和國家所獨有。何以香港人要執著「內地新移民」這個身分窮追猛打?是欠缺理性,還是積怨太深?指責港人欠缺包容的人你需要知道中港矛盾實在非一日之寒。

中港矛盾日深已經不是一個新興的問題,近年更成為了城中熱話。有人指新移民與港人爭奪資源,更有人指控新移民是中共的投票機器,是為未來普選「鋪路」;又有人埋怨自由行令香港租金、物價、樓價等節節上升,同時亦有人歸咎罪案率上升與一簽多行有關。總之,香港一切問題好像都是由他們引起。

其實香港本來就是一個移民社會,除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人。因此香港人由始至終都是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地方成長,習慣了包容不同文化的差異。但是為什麼香港人今次卻不能包容跟我們同族同種的內地人與我們的文化差異呢?

依筆者所見,港人不能包容這文化差異的主因可以用「得寸進尺」這四字來總結一眾害群之馬的新移民,皆因他們來港後在毫無貢獻下大剌剌地享用各樣的福利。或許有人會認為筆者標籤新移民為好食懶非的人,但當筆者看見一個又一個的新移民做出相同行為時,撫心自問作出這樣的言論都算情有可原。可是,使得香港人不能接受的不只因有新移民如此享用各樣福利,而是有部份新移民埋怨政府所提供的福利不夠。正是這樣的態度才使得香港人不能接受這種文化差異。

讀者可能會認為以上例子只是筆者對新移民有偏見,或許以下的事件會更加令大家明白筆者的說法。

事件發生於今年,香港城市大學中文文學碩士課程的一個科目為方便內地學生語言不通的源故而分開兩班,分別用粵語和普通話授課。這已經為內地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但是有內地生卻不知足,選報了以粵語授課的班別後竟要求教授改用普通話授課。難到這不是得寸進尺的表現嗎?這就是筆者認為港人不能包容的主因。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公屋扣分制 唔制?

 
公屋扣分制 唔制?
Dec 3rd 2013, 16:03, by 王棘蘭

公屋扣分制 唔制?

點解政府機構經常都會提出一些明知會被人鬧的議案出來?其實係唔係一種計謀,讓市民製造聲音反對,令大家更關注社會問題?最近,房署就提出研究向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公屋申請人士實施扣分制。聲音,當然是恥笑式的一面倒。

劈頭的論點就是:「高學歷不等於高收入」,這個論點咁Obvious,不需多提。但我還想指出,其實「大專也不等於高學歷」。由董建華開始,政府推廣副學士等專上教育,理論上就是提高社會的教育水平。但事實只是造就大量有錢就可以讀的專上課程。漸漸,出現「學歷通脹」的情況。學歷已經不能代表甚麼,早前甚至有報導指副學士就業比初中生還差,職場上已被扣分,申請公屋都要扣分?

如果真係要扣分,那應該以程度來扣,例如副學位扣一分,學位扣兩分,碩士扣三分。那還要按學科扣分,法律、MBA、醫科呢啲搵錢科目就扣多啲。而耶魯大學有研究指樣貌標緻的人有較多薪酬,咁不如按埋樣貌扣分。仲有高度、IQ、體重、性格等。

如果要實施扣分制,就一定要公平衝量每個人對公屋的需求。之但係諗諗下,呢個社會本來就係唔公平㗎啦。而我哋唔係需要「公平」,只係需要「樓平」咋。

轉載自新報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大球場道》正式停刊

 
《大球場道》正式停刊
Dec 3rd 2013, 16:22, by 大球場道

記得在去年年底,當我正在游走於網絡世界時,無意中發現些路迪球迷的自製刊物fanzine,繼而再搜索世界各地不同球迷的獨立刊物。我在腦海中萌生了為香港足球自製一份fanzine的念頭,並在將想法刊登於網上:

「我構思中的fanzine內容除了能向大眾分享香港力量和香港各支打氣團的行動和理念外,同時也希望這一個fanzine能夠為香港的打氣球迷提供多方面資訊,例如康文署的新措施和規例(也許是對付我們的新招),以致樂器、打氣用品的資訊和外國球迷組織的介紹等。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一方面讓大眾增加對我們的了解,另一方面嘗試帶給香港打氣球迷更多的新思維和意念。」
--節錄自《淺談打氣文化如何影響香港球壇 一個獨立刊物的構思》,2012年11月8日

於是,fanzine的籌備工作就開始了。一開始便面對極大的困難,首先是資料搜集極為困難,文獻和資料大部分以英文為主,本地有關打氣團的論述和介紹就只有三數篇文章;香港人(包括我在內)不了解打氣文化,寫手少之又少;更嚴重的問題是,我不懂排版。

整個十一、十二月,除了東亞盃和應付功課,我花了大部分時間去研究如何排版,不知道許多排版員已棄用Illustrator的我,就在Ai的世界裡搞了一個月。好不容易才集齊了幾篇文章,也基本學會了排版,到最後,卻沒有錢。

幸運地,第一期有群素來支持本地足球的朋友,集液成裘,合資一千四百元,最終成功出版了香港首份球迷自主的雜誌《大球場道》。

在接下來的一年內,我們經常面對財政危機與缺稿危機,由昂貴的A5雜誌改為A4紙,中間面對一個又一個難以置信的困難,一次又一次在垃圾筒檢回我們的刊物。這些困難,的確動搖過我們是否繼續出版的信心。

不過當我們回到看台,看到打氣區的人數愈來愈多、甲組球會的旗幟愈來愈精美、在花墟道有球迷大叫「喂!《大球場道》呀!」、陳肇麒說《大球場道》好好睇時,我們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沒有人說過我們是唯一,《大球場道》出版後,標準流浪也跟著我們出版了《Rangers Review》,直到今天仍有出版,其大小跟形式與早期《大球場道》一脈相承;接著,各甲組球隊陸陸續續也設計自己的刊物。

可惜的是,比起商業球會我們沒有資源,不能無止境地出版。雖然如此,這一年來打氣文化仍在進步階段,但明顯見到這種文化真的是成長了。所以,我們的歷史任務結束了。

《大球場道》印刷版將會在省港盃出版最終號,然後我們會休息一段時間。但我們不會離開球場,初步的構思是開發一個以打氣文化及代表隊賽事為焦點的網上平台,繼續以獨立角度,報導打氣文化及港隊消息。

也許,印刷版在某一天會再回來。

大球場道不是起出來,而是我們踏踏實實的走出來的。感謝一直在這條路上,跟我們一起行的每一個人。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