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星期三

香港獨立媒體: [文學]: 厚黑趣談之二: 梁振英與「做官真言」

 
Look great with these tips.

With the latest chic advice in Trending Now...Beauty, you'll pick up know how on looking your best and feeling great from the inside out. Subscrib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文學]: 厚黑趣談之二: 梁振英與「做官真言」
Aug 28th 2013, 10:52, by 黃增健

[文學]: 厚黑趣談之二: 梁振英與「做官真言」

前文從陳茂波說起,繼而論到李宗吾的名著<<厚黑學>>。
此書實是千古奇書,道盡中國官場的怪事,拆穿為官者及求官者所用之手段。對百姓而言,能藉此看透官員的內心奸詐;對官員而言,能作經典參考,常讀又能貫通之,即官場上無往不利;從學術上,也能藉此明白中國五千年來之成敗興衰。因此,港人,甚至華人都必須細讀。
尤其在當下香港的政治形勢,為官者魚肉人民,導致民怨沸騰。眼見他們的所作所為,離經叛道,天怒人怨,但他們仍升官發財。所謂「問責制」,形同虛設。明明做錯了,但錯而不認,還振振有詞,視市民為無知,漠視反對聲音,最後自我感覺良好,一錯再錯......
面對如此惡劣的政府,如此無恥的官員,<<厚黑學>>卻能說破了他們的手段,讓市民更清醒。所以,怎能不讀?
話說回來,前文講陳茂波囤地自肥。事隔兩日,愈爆愈「大獲」!
陳在鏡頭前說,該地段已經賣給他「太太的家人」,但昨日(23/07/2013)被傳媒「踢爆」,原來所謂「太太的家人」正是他兒子!
對著這謊話連篇的官員,若在西方民主社會,早已鞠躬下台,永不翻身。只有在香港---這個愈來愈大陸化,無恥化的社會,才會得到特首維護,繼續作威作福。
本人與廣大市民一樣,希望陳茂波會得到應得的報應,以慰人心。
(在此建議讀者們利用不同渠道,表達對陳之憤怒。他必須下台!)
此事尚在發展中,暫不多說。本文另有題目:
由於<<厚黑學>>在民國初年出版後,引起極大回響,而作者李宗吾往往成為追問對象。他在書中寫道:

「我把厚黑學發表出來,一般人讀了,都說道: "你這門學問,博大精深,難于領悟,請指示一條捷徑。"我問他 :"想做什麼?"他說 :"我想弄一個官來做,並且還要轟轟烈烈的做些事,一般人都認為是大政治家。"我于是傳他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和辦事二妙法。」

在深受帝王專權壓迫的中國百姓,「做官」彷彿成了他們的夢。一旦當官,在中國畸形的官場狀態,金銀財寶自動送上,所以急切追問捷徑,並不出奇。李宗吾亦指出「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和「辦事二妙法」。
本文正想分享「做官六字真言」之頭兩言,並以當下特區政府作比較。
「做官六字真言」之第一言為:

「一.空
空即空洞的意思。
一是文字上,凡是批呈詞,出文告,都是空空洞洞的,其中奧妙,我難細說,請到軍政各機關,把壁上的文字讀完,就可恍然大悟;
二是辦事上,隨便辦什麼事情,都是活搖活動,東倒也可,西倒也可,有時辦得雷厲風行,其實暗中藏有退路,如果見勢不佳,就從那條路抽身走了,絕不會把自己牽掛著。」

市民對梁振英的說話及施政報告之空洞,已經不會陌生。他在參選時期,經常帶給「摺凳」及紙筆落區會見市民,記錄他們的建議,給人一種開明的態度。他對貧窮及各項民生政策,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高調出書發表。因此,市民對他期望極高,認為他比前屆特首曾蔭權會更懂得治理香港。
香港人總有點中國人基因,一直寄望會有「明君治港」,明知只有一千二百人決定來屆四年的命運,但認抱著樂觀態度,被梁振英的表面行為欺騙。
梁振英上任後,市民「大跌眼鏡」。一直表現得開明的他,當選第二日已經拒絕接見市民。「水鬼升城隍」,完全忘記參選時對市民的諾言。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不停以「成立委員會」作藉口,浪費時間。
單是這一份施政報告,就成立了二十多個委員會及小組,當中包括「醫管局運作督導委員會」,「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標準工時專責委員會」,「經濟發展委員會」,「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諮詢委員會」,「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CEPA聯合工作小組」,「推廣香港成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小組」和「單肢傷殘人士申領傷殘津貼跨部門工作小組」......總之是諮詢,諮詢,再諮詢; 研究,研究,再研究。平常言論與施政報告一樣,空洞無內容,說了等於沒有說,市民聽了等於沒有聽。完全切合<<厚黑學>>的「空」字訣。
「做官六字真言」之第二言為:

「二.恭
就是卑躬折節,脅肩謅笑之類,分直接間接兩種,直接是指對上司而言,間接是指對上司的親戚朋友,丁役及姨太太等等而言。」

簡而言之,「恭」即是恭維,奉承,甚至討好。正如自香港「被回歸」後,表面是「一國兩制」,其實眾所周知,香港官員一直在討好中央。即使在梁振英勝出選舉後,第二日即向中央官員「謝票」,而且早前他在答問大會發言時說:

「我在《施政報告》中強調:在容易出現短缺問題的環節上,我會優先照顧香港人的需要。 貫徹這方針,我和我的團隊自從上任以來,不失時機地推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回應香港人的 訴求,這些包括買家印花稅、以「港人港地」方式限制非香港居民購買住宅、實施內地「雙 非」孕婦來港產子的零配額政策等等。但我們同時要顧及內地居民的感受,辦好內交,處理好香港和內地的關係......」
(梁振英於5月9日在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答問會」時的開場發言全文,以<<顧及內地居民感受辦好內交>>為題刊登在「香港政府新聞網」: http://www.news.gov.hk/tc/record/html/2013/05/20130509_172919.shtml )

「同時要顧及內地居民的感受,辦好內交,處理好香港和內地的關係」這句話可圈可點。作為香港特首,應以香港市民利益為優先考慮,何來顧及內地感受?明顯是為了奉承中央,怕得罪他們。這種想法正是破壞了「一國兩制」。由於他及一眾官員懷著這種想法,導致當下政策偏重於內地人,令到民怨日積。連警方執法亦「有樣學樣」,為了消滅反共聲音,製造白色恐怖,企圖製造「河蟹」(和諧)環境。
在「香港青年關愛協會」(簡稱「青關愛」)瘋狂侵擾法輪功的事件上,亦刻意選擇性執法。這些事件的報導及影片在網上瘋傳,「有片有真理」,不容否認。
單看「六字真言」的頭兩言,已經與當下官員行徑不謀而合,可見<<厚黑學>>之智慧,它歷久不衰的原因。
正如中國文學家林語堂對此書之評論:

「......世間學說,每每誤人,惟有李宗吾鐵論《厚黑學》不會誤人。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藥方,西洋鏡一經拆穿,則牛渚燃犀,百怪畢現......」

但另一方面,卻為市民百姓而傷心。眼見如此無恥無能的政府,毫無半點慚愧之心,繼續欺壓百姓,面不改容。
面對如此虛假,空洞的政府,除了反抗,還有什麼希望呢?
此文分享頭兩個真言,下回繼續!

25-07-2013 寫於家中。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文學]: 厚黑趣談之二: 梁振英與「做官真言」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文學]: 厚黑趣談之二: 梁振英與「做官真言」
Aug 28th 2013, 10:52, by 黃增健

[文學]: 厚黑趣談之二: 梁振英與「做官真言」

前文從陳茂波說起,繼而論到李宗吾的名著<<厚黑學>>。
此書實是千古奇書,道盡中國官場的怪事,拆穿為官者及求官者所用之手段。對百姓而言,能藉此看透官員的內心奸詐;對官員而言,能作經典參考,常讀又能貫通之,即官場上無往不利;從學術上,也能藉此明白中國五千年來之成敗興衰。因此,港人,甚至華人都必須細讀。
尤其在當下香港的政治形勢,為官者魚肉人民,導致民怨沸騰。眼見他們的所作所為,離經叛道,天怒人怨,但他們仍升官發財。所謂「問責制」,形同虛設。明明做錯了,但錯而不認,還振振有詞,視市民為無知,漠視反對聲音,最後自我感覺良好,一錯再錯......
面對如此惡劣的政府,如此無恥的官員,<<厚黑學>>卻能說破了他們的手段,讓市民更清醒。所以,怎能不讀?
話說回來,前文講陳茂波囤地自肥。事隔兩日,愈爆愈「大獲」!
陳在鏡頭前說,該地段已經賣給他「太太的家人」,但昨日(23/07/2013)被傳媒「踢爆」,原來所謂「太太的家人」正是他兒子!
對著這謊話連篇的官員,若在西方民主社會,早已鞠躬下台,永不翻身。只有在香港---這個愈來愈大陸化,無恥化的社會,才會得到特首維護,繼續作威作福。
本人與廣大市民一樣,希望陳茂波會得到應得的報應,以慰人心。
(在此建議讀者們利用不同渠道,表達對陳之憤怒。他必須下台!)
此事尚在發展中,暫不多說。本文另有題目:
由於<<厚黑學>>在民國初年出版後,引起極大回響,而作者李宗吾往往成為追問對象。他在書中寫道:

「我把厚黑學發表出來,一般人讀了,都說道: "你這門學問,博大精深,難于領悟,請指示一條捷徑。"我問他 :"想做什麼?"他說 :"我想弄一個官來做,並且還要轟轟烈烈的做些事,一般人都認為是大政治家。"我于是傳他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和辦事二妙法。」

在深受帝王專權壓迫的中國百姓,「做官」彷彿成了他們的夢。一旦當官,在中國畸形的官場狀態,金銀財寶自動送上,所以急切追問捷徑,並不出奇。李宗吾亦指出「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和「辦事二妙法」。
本文正想分享「做官六字真言」之頭兩言,並以當下特區政府作比較。
「做官六字真言」之第一言為:

「一.空
空即空洞的意思。
一是文字上,凡是批呈詞,出文告,都是空空洞洞的,其中奧妙,我難細說,請到軍政各機關,把壁上的文字讀完,就可恍然大悟;
二是辦事上,隨便辦什麼事情,都是活搖活動,東倒也可,西倒也可,有時辦得雷厲風行,其實暗中藏有退路,如果見勢不佳,就從那條路抽身走了,絕不會把自己牽掛著。」

市民對梁振英的說話及施政報告之空洞,已經不會陌生。他在參選時期,經常帶給「摺凳」及紙筆落區會見市民,記錄他們的建議,給人一種開明的態度。他對貧窮及各項民生政策,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高調出書發表。因此,市民對他期望極高,認為他比前屆特首曾蔭權會更懂得治理香港。
香港人總有點中國人基因,一直寄望會有「明君治港」,明知只有一千二百人決定來屆四年的命運,但認抱著樂觀態度,被梁振英的表面行為欺騙。
梁振英上任後,市民「大跌眼鏡」。一直表現得開明的他,當選第二日已經拒絕接見市民。「水鬼升城隍」,完全忘記參選時對市民的諾言。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不停以「成立委員會」作藉口,浪費時間。
單是這一份施政報告,就成立了二十多個委員會及小組,當中包括「醫管局運作督導委員會」,「營醫療機構規管檢討督導委員會」,「標準工時專責委員會」,「經濟發展委員會」,「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諮詢委員會」,「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CEPA聯合工作小組」,「推廣香港成為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小組」和「單肢傷殘人士申領傷殘津貼跨部門工作小組」......總之是諮詢,諮詢,再諮詢; 研究,研究,再研究。平常言論與施政報告一樣,空洞無內容,說了等於沒有說,市民聽了等於沒有聽。完全切合<<厚黑學>>的「空」字訣。
「做官六字真言」之第二言為:

「二.恭
就是卑躬折節,脅肩謅笑之類,分直接間接兩種,直接是指對上司而言,間接是指對上司的親戚朋友,丁役及姨太太等等而言。」

簡而言之,「恭」即是恭維,奉承,甚至討好。正如自香港「被回歸」後,表面是「一國兩制」,其實眾所周知,香港官員一直在討好中央。即使在梁振英勝出選舉後,第二日即向中央官員「謝票」,而且早前他在答問大會發言時說:

「我在《施政報告》中強調:在容易出現短缺問題的環節上,我會優先照顧香港人的需要。 貫徹這方針,我和我的團隊自從上任以來,不失時機地推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回應香港人的 訴求,這些包括買家印花稅、以「港人港地」方式限制非香港居民購買住宅、實施內地「雙 非」孕婦來港產子的零配額政策等等。但我們同時要顧及內地居民的感受,辦好內交,處理好香港和內地的關係......」
(梁振英於5月9日在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答問會」時的開場發言全文,以<<顧及內地居民感受辦好內交>>為題刊登在「香港政府新聞網」: http://www.news.gov.hk/tc/record/html/2013/05/20130509_172919.shtml )

「同時要顧及內地居民的感受,辦好內交,處理好香港和內地的關係」這句話可圈可點。作為香港特首,應以香港市民利益為優先考慮,何來顧及內地感受?明顯是為了奉承中央,怕得罪他們。這種想法正是破壞了「一國兩制」。由於他及一眾官員懷著這種想法,導致當下政策偏重於內地人,令到民怨日積。連警方執法亦「有樣學樣」,為了消滅反共聲音,製造白色恐怖,企圖製造「河蟹」(和諧)環境。
在「香港青年關愛協會」(簡稱「青關愛」)瘋狂侵擾法輪功的事件上,亦刻意選擇性執法。這些事件的報導及影片在網上瘋傳,「有片有真理」,不容否認。
單看「六字真言」的頭兩言,已經與當下官員行徑不謀而合,可見<<厚黑學>>之智慧,它歷久不衰的原因。
正如中國文學家林語堂對此書之評論:

「......世間學說,每每誤人,惟有李宗吾鐵論《厚黑學》不會誤人。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藥方,西洋鏡一經拆穿,則牛渚燃犀,百怪畢現......」

但另一方面,卻為市民百姓而傷心。眼見如此無恥無能的政府,毫無半點慚愧之心,繼續欺壓百姓,面不改容。
面對如此虛假,空洞的政府,除了反抗,還有什麼希望呢?
此文分享頭兩個真言,下回繼續!

25-07-2013 寫於家中。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支持ATV集會鬧劇 高呼「梁振英下台、盛品儒留低」 稱「遭政治迫害」

 
Look great with these tips.

With the latest chic advice in Trending Now...Beauty, you'll pick up know how on looking your best and feeling great from the inside out. Subscrib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支持ATV集會鬧劇 高呼「梁振英下台、盛品儒留低」 稱「遭政治迫害」
Aug 28th 2013, 08:44, by 黃俊邦

IMG_8857

(獨媒特約報導)通訊局早前裁決亞視的投資者王征干預亞視運作,判罰100萬,並下令持牌人盛品儒於9月2日前離開亞視。今日有聲稱自發的三個組織包括「亞洲會」、「傳媒監察、網民自發」等團體下午三點在政總集會支持亞視。他們高呼「良心電視台、盛品儒留低」,指「遭亞視政治迫害」,「傳媒監察、網民自發」發言人李美娜指早前英國政府查封《衛報》斯諾登的資料,質疑政府是次「打壓」亞視也是因為該台有斯諾登的資料。台上更有人高呼「梁振英下台、盛品儒留低」。

今次的集會在政府總部外的通道,政府並無開放「公民廣場」予集會人士。不少支持亞視的出席者約下午兩點半左右已氏旅遊巴到達,高呼「亞視香港良心」等口號。雖然活動號稱自發,不過亞視的公關及宣傳科工作人員全部在場,他們手持活動流程表在場全場監察。有記者採訪在場的亞視藝員時,亞視公關及宣傳科工作人員也會在旁全程筆錄,安排明顯比上次「亞洲會」要求否決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為嚴謹。當時記者訪問亞視藝員劉錫賢的時候並無亞視工作人員在旁,今次出席的亞視藝員亦不見與主調不同的意見。

IMG_8867 IMG_8858

聲稱網上自發出席的「傳媒監察、網民自發」二十多名成員,發言人李美娜指,亞視與忠實電視迷已有數十年的關係,通訊事務局的決定沒有「顧及他們感受」。她指政府或因為亞視有斯諾登的資料,因而參考英國政府的做法「迫害」亞視,表示出席是要「為亞視抱不平」。其新聞稿言辭則更為誇張,指「亞視多個節目包括《ATV焦點》,就像亞桑奇名斯諾登,揭開事實的真相……近期的《感動香港》節目對人類宣揚愛有重大的意義,亞視的評論是新聞系學生的學習榜樣。」

不過記者訪問其餘的「網民自發」成員,問及其上網習慣及如何在網上聯繫,一位李先生稱他們透過網頁認識,但之後又稱「除網上外尚有其他活動」,記者再追問時則稱不清楚,要找「負責人」向記者解釋。

IMG_8908
圖:「否決」為下一次亞洲會在政總集會的標語牌,今次「支持良心電視」的集會竟再次出場

集會於下午約三時開始,大會先唱《大丈夫》一曲,以歌詞「男兒一生要經過世上磨練共多少、男兒一生要幾次做到失落與心焦」寓意不怕「打壓」。合辦團體的嘉賓輪流上台發言,部份亞視的員工亦有上台。被通訊局勒令離職的盛品儒在集會末段現身,他多謝員工支持,呼籲員工緊守崗位。

由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及范國威組成的香港本土,聯同保衛香港自由聯盟的發言人韓連山則到場抗議,指亞視不悔改,要求立即收回亞視的牌照,並盡快發出免費電視牌照。

WP_20130828_005

記者:吳卓恆、黃俊邦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建立聾健共融的社會

 
Picture Perfect Weddings.

Subscribe to Trending Now..Weddings for great tips and ideas for that splendid day. Inspiration for joyful reunions from themes to bridal gowns and more.
From our sponsors
建立聾健共融的社會
Aug 28th 2013, 08:58, by h4ruby

香港聽障家長關注組會定期聚會,互相支援及鼓勵。

(獨媒特約報導)今年升中派位,雙耳患上深度失聰的小六生翁翱廷成功考入傳統名校九龍華仁書院,對聾童而言十分鼓舞。然而,香港對聾童的教育資源仍有不足之處,畢業後社會亦甚少給予聾人發揮的機會。隨著社會進步,各方熱切要求「平等」,究竟怎樣才做真正的「聾健共融」呢?香港聽障家長關注組邀請聾人分享讀書就業的經歷,彼此激勵。

面試挑戰不容易

聾人礙於聽障,考官、僱主對他們的能力質疑而放棄給他們機會。翱廷可以考入名校,除了成績優異,父親在其面試時亦要「做手腳」。翁先生說:「在華仁面試前,翱廷曾於另外兩所中學面試,出現了『佢聽唔到人地問乜,人地又聽唔到佢答乜』的情況,令他無法表達見解。」於是,他綜合兩次失敗經驗,讓翱廷先向考官遞上一張紙,表明自己有聽障,假若有聽不明白的地方,希望考官可以向其提問。最終,翱廷成功完成面試。

職場上,僱主最常問聾人:「你聽唔到電話咁點算?」,最終放棄給予他們工作機會。關注組主席陳炯燊(Sunny)生於六十年代,那時候社會對聾人不太接納,經歷多次失敗後,他主動向僱主要求「自動減薪一半」才可獲聘,僱主在兩個月後欣賞他的表現而調回正常水平。從事藝術公司的Mandy在見工時亦有相同情況,雖然在見工時表明:即使不能聽電話,也可以用電郵及即時通訊系統,但僱主仍然「打退堂鼓」。最終,她懇求僱主先看她的作品集,最終得到僱主賞識才得到工作。

本地就學支援不足

阿聰在英國留學,學校每年花費8000磅,為他聘請note taker(筆錄者:與聾人一起上課及抄寫筆記)。校方亦同意他的交功課期限可延遲兩星期,以便他重溫筆記。

Mandy在加拿大唸書時亦獲配note taker及FM機(無線調頻系統:老師在領口或胸前掛上裝置,聾童的耳背會掛上接收器,使其直接聽到老師的聲音)。加上當地免費為21歲以下學生提供耳機,幫助她學習。但最近回流香港到中文大學修讀碩士,她向政府各部門申請支援,但求助無門。最後只可以靠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資源,向她提供FM機。

即使如此,聾童均表示學習上仍有困難。雖然有額外的配套及政策幫助聾人學習,但仍有不足之處。學生望老師口型,直接得悉第一手資訊,遠比note taker更能掌握知識。然而,有時老師走動,學生便不能閱讀口型。而大專多於大禮堂上講課,回音亦令聾人聽聲音困難。另外,只要老師與學生同時掛上FM機便可以傳遞所有聲音,包括老師在課堂上責罵其他同學,使聾童感到困擾。有些學生更可能怕被標籤而不願戴助聽器回校,又或者不敢主動將傳訊器交予老師。假如老師不察覺問題,聾童在課室猶如「白坐」,只懂點頭「虛應」教師提問。

讓他們選擇自己的語言

雖然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技術不斷發展,但這些先進儀器仍然未能使聾人完全恢復聽力,例如助聽器會收集雜音使聾人耳朵不適。人工耳蝸手術成功率雖然高,但在香港200宗個案中仍有2-3宗失敗個案。就如翱廷聽覺神經有問題,未能在電能刺激後將訊息傳至大腦。相反,手語透過姿勢及表情,可以直接傳遞訊息,成為聾人間的「方言」。

聾童家長對學習手語各持相反意見。翱廷媽媽認為,因為入讀主流學校,沒有刻意學習手語的需要。同時她認為口語較手語可以表達更多形容詞,因此鼓勵兒子學習說話。

委員之一的紀尤媽媽卻有不同看法,她同意女兒學習手語,亦不擔心女兒放棄說話:「女兒懂得面對健聽者講口語,而面對聾人則會用手語。」日常生活中,她會以手語與女兒溝通,而女兒則以口語回答。她亦希望更熟習運用手語,以幫助女兒解決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不便。

一直支持關注組的顧問醫生陳珮璇支持推廣手語。她說:「聾人最有資格判定手語是否最適合他們。」雖然手語並非主流語言,但她認為真正的「共融」應建基於平等基礎上。「健聽者並非降低自己的地位去學習手語,而是透過明瞭﹑理解,選擇最適合雙方的溝通方法。」

編輯:方鈺鈞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澳洲大選系列:多種族政治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澳洲大選系列:多種族政治
Aug 28th 2013, 08:12, by The Concordia Connect

文:維克多

澳洲將會9月7號舉行大選。今年陸克文(Kevin Rudd)在六月重新奪回黨魁職位,以帶領工黨對抗阿博特 (Tony Abbott)率領的自由黨的。此外,之前2010年參選的4位獨立議員當中,1位創立了新黨,另有2位宣佈不再參選。根據以往選舉趨勢,兩位獨立議員的選區都會由右翼的國家黨(National Party)奪得。大部分調查結果都認為今屆選舉會由自由黨險勝。為要扭轉乾坤,角逐華人選票,陸克文在雪梨,布里斯本及珀斯等地均派出華人議員上陣;自由黨,綠黨,同其他小型黨派亦同樣跟風。

澳洲華人參政絕不容易。90年代,當時韓森(Pauline Hanson)領導的單一民族黨(One Nation Party)反對移民政策,堅持澳洲由白人為主,並且獲選進入議會。當時黃肇強(Peter Wong)是自由黨唐人街分會的總幹事 ,由於不滿自由黨就手旁觀,不理會韓森的極右政策,卒之決定退黨建立團結黨(Unity Party)參選,從1999年到2007年兩次成功獲選進入新州上議院。現任上議院議員王國忠(Ernest Wong)原本2010年參選,期望能夠推動華人票源協助工黨,但是最終失敗。澳洲選舉事務處後期分析發現雪梨中西區廢票率甚高,這區亦是華人聚居地,所以有不少人猜想王國忠的落敗與華人不了解澳洲投票程序有關。2013年5月工黨內部的貪污案導致議員辭職,王國忠被送入議會,成為新州史上第5位華人議員。儘管如此,澳洲華人參政亦非罕有。馬來西亞華僑,現任財政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就是澳洲歷史上最高權力的華人政治人物。早在1988年,澳洲已有香港人當選進入新南威爾士州上議院 (New South Wales Legislative Council)。

從候選名單上看,下一屆國會誕生時可能會為政壇帶來結構性改變-一個多元種族化的議會,帶來更加多元化的思想需要被正視,接納。各政黨尤其是工黨內部亦要注意將來的中國幫。當然這分析的前提首先需要這群政治新星能夠成功獲選。

反觀,香港的政治卻沒有那麼濃厚的多種族色彩。自回歸而來,西方人參與香港政治變得極為稀有。當中最突出的有兩位:選舉委員盛智文,和現任南區區議會議員司馬文。參與香港政治的首要條件是擁有中國國藉-有幾多人願意交出他本身的外國護照入籍中國?

可是香港仍然有譬如司馬文的外籍人士擁有中國籍。除戶籍問題,筆者相信問題在於西方與東方式的管理有所不同。

西方辦公室強調個人行動自主權,任由個人自由發揮,讓他承受結果並吸取教訓;同時亦要學習團隊精神。東方政治不但要時時聽從上司命令,更甚需要在上司未出聲時前首先預測他的心意,重視忠心而沒有個人發揮空間。

西人在港,有上市公司老闆,有記者,演員和公務員等等,難道不配有一個政治人物為他們發聲嗎?最可怕的,最大的阻力可能是熱血的炎黃子孫吧:一眼看見紅鬚綠眼的當選做立法會議員,就立刻批評這是外國勢力,非要趕盡殺絕不可。(不過我相信西方人絕不會為這些評論憂慮或擔心。)

香港有大量人才,有中有西。最重要是發現,引入以及運用新思維。社會要懂得容許變化以及差異,因為這些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設。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對事不對人的重要性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對事不對人的重要性
Aug 28th 2013, 05:33, by 周鍾揚

有些人不滿意美國某一種對外政策、便要撤底反對美國!但需要知道、人無完人、國無完國!對於任何政權(注意:--- 並非國家)或人、都只可相對其好與壞的行為的多與少、而針對其犯的事、而非針對這個人或政權本身!除非如果這個政權或人所作的壞事或「潛在的危害」遠遠超過他(它) 所作的好事、我們才可以反對這個人或政權!

舉個例子、本人支持巴勒斯坦立國、但「如果」美國政府反對、本人只會針對美國政府「這件事」而反對、而並非反對美國或其政府!因為大家必需要知道、 沒有美國、世界上還有誰有能力克制共產黨!沒有美國、不要說美國二戰時消滅希特拉、打敗日本、50年代拯救南韓人民!沒有美國、說實話、現在我們已經活在悲慘的世界了!但共產黨這幾十年近代史裡所作的壞事、遠遠超過它所作的好事、所以我們要反對中共(注意:--- 不是中國)這個政權!

在這幾十年的年代史上、從二戰到現在美國政府對世界的貢獻遠遠超過它對世界的危害、試想想、沒有美國消滅希特拉、希特拉還會殺多少人、二戰時希特拉已屠殺了幾百萬人了!南韓人有今天、多少人受益了、且不要說二戰時打敗日本、及到現在拯救和收留了那麼多中國維權和民運人士!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大馬牧師來港撐同志

 
Many wonderful memories are captured in black and white.

With digital photographs, the art is now in creating black and white images. This course will teach you how to use Photoshop techniques to create beautiful images.
From our sponsors
大馬牧師來港撐同志
Aug 28th 2013, 06:14, by Ricky Hui

DSCF5817_EDIT2
歐陽文風(右)認為,因為港台反同的基督教團體較「大聲」,才令人以為基督教反同。左為主持人作家陳克華

(獨媒特約報導)本港同志平權運動討論熾熱,來自紐約的同志牧師歐陽文風日前(八月二十四日)到1908書社舉行「基督教與同性戀」講座,他指出,國外有不少支持同性戀者的教會,而反同的論述也漸見改變,認為基督教支持同性戀乃「大勢所趨」。他更批評有些反同的教會「比共產黨和黑社會還壞」。

最大的同志組織便是教會

歐陽文風表示,基督教有保守的人反同,同時亦有先進的人支持同性戀,情況就如幾百年前有教會支持奴隸制度,同時有教會要求廢除奴隸制度一樣。他指出,美國最大的同志組織便是教會,MCC教會(大都會社區教會,Metropolitan Community Church)早在1968年已經在洛杉磯成立,當時社會對同性戀者印象極其負面,將「同性戀」當成精神病而非性取向,甚至有警察會到同志酒吧騷擾同性戀者。MCC的創辦人在Troy Perry公開在報紙賣廣告邀請同性戀者出席聚會,可謂十分勇敢。教會現有二百多個聚會場所,遍佈37國;而香港早在二十年前已經有同志教會存在。教宗方濟最近發表言論,雖然有人認為不等於「支持同性戀」,但亦比歷任教宗開放。一般人認為基督教反同,是因港台的反同基督教團體,如香港的明光社和台灣的真愛聯盟比較「大聲」,才令人產生「基督教反同」的感覺。

反同論述轉變

他亦認為,即使在較保守,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較盛行的亞洲,反同論述也漸見改變。以前會認為同性戀就是錯;後來因明白到同性戀並非自己選擇的,便將「同性戀」及「同性戀性行為」分開,承認「同性戀」這個性取向,但反對進行「同性戀性行為」,但歐陽文風認為,這種論述也有問題,「這是企圖否定性取向與性行為之間的關係,如果說性行為有問題,但性取向沒有問題的話,是不合理的,因為你要有這個想法,才會有相應的行為。《聖經》也說,如果一個男人見到女人便想入非非的話,他已經犯了姦淫罪。」近年甚至出現了支持同性戀的論述,認為「同性戀」及「同性戀性行為」都沒有問題,只要對自己的伴侶忠誠便可以了。故此,他認為基督教支持同性戀乃「大勢所趨」。

那麼為何仍有不少教會反同呢?歐陽文風認為原因有二。首先,是教會只認為「性」的目的是「生育」而非「歡愉」,由於同性戀不能生育,所以他們有錯,「這是只談性,不談愛。」另一個原因,是教會執著於《聖經》字面的論述,「《提摩太後書》說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但這是指『inspire』,而不是上帝親自寫的,作者不能脫離當時的文化背景寫經,所以才會有支持奴隸制度的言論。」教會通常會引《創世紀》的論述,說所多瑪城所行的惡便是同性戀,但這種論述其實自11世紀才開始,自此基督教才將「所多瑪」解作「肛交」(『他們(按:化成男子身的天使)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呼叫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在那裡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為。」羅得出來,把門關上,到眾人那裡,說:「眾弟兄,請你們不要作這惡事。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容我領出來,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不要向他們作甚麼。」眾人說:「退去吧!」又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作官哪!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甚。」眾人就向前擁擠羅得,要攻破房門。』(創19:4-9))「所多瑪城所犯的罪,是『強姦天使』而不是『同性戀』啊!」(註:不少教會不同意這種論述)即使其他章節提及所多瑪城的罪惡,也是將矛頭指向「姦淫」、「狂妄」而非「同性戀」;主持人,本身也是同志的作家陳克華補充,要留意《聖經》有其歷史局限性,不一定全部內容都有普世價值。本身是佛教徒的陳克華又指出,雖然有藏傳佛教醫書以健康理由反對同性戀,但達賴喇嘛仍站在同志立場,為他們發聲,不會拘泥於戒律,而大部分佛教徒也對同性戀十分包容。

DSCF5826_EDIT
歐陽文風批評,不包容同志的教會比黑社會還壞。

講者又補充,要留意《聖經》內容有矛盾,但很多神學教授都不敢說,「因為神學院都是由教會資助啊!」他舉例說,他認為《創世紀》第一章至第二章第四節是一個創世故事(七天造天造地);第二章第五節至第三章是另一個創世故事(阿當、夏娃的故事);兩個故事來自不同的傳統,不可能兩個都對。而且,創世故事可能只是「神學宣言」,而非事實上的創造。他鼓勵教徙讀經時要留意矛盾之處,不要一味跟隨到底。

宗教及性別主義成平權阻力

被問及推動同志平權遇到甚麼阻力時,講者認為,首先是宗教的阻力,很多地方的「恐同」也與宗教有關,「大陸奉行無神論,對同性戀反而相對開明。」;另一阻力是性別主義盛行,社會仍認為男比女優勝,會歧視看起來較「娘」的男生,即使男同志自己亦不敢承認自己是扮演女方。「其實這是硬將異性戀的模式搬到同性戀上。我在馬來西亞演講時,有人問我扮演男方還是女方,這就像要把一雙筷子分成叉和湯匙。我和伴侶都是男人。」他鼓勵人們應打破這種思維。

講者往往將教會曾欺壓科學家和奴隸,最終也承認錯誤等事與同性戀相提並論,認為基督教終會支持同性戀。場內有問,如此解釋,會不會將《聖經》變成迎合時代變遷的工具(因為現代比較接受同性戀,所以將《聖經》解釋成支持同性戀)。對此,講者並不認同,他指出,改變基於尊重真理、科學和知識,因為有新的知識出現,如1969年科學界才將同性戀介定為性取向,所以才作出改變,而非順應社會變遷而改變。這種改變是講道理的。

說到此時,講者略帶氣憤地批評有教會不講道理,「我知道有人在教會服侍,但教會知道他是同志後,便把他開除了,這比共產黨和黑社會還壞啊!黑社會還講義氣,但這些教會連義氣也不講!」那麼,如果教徒「出櫃」後不被教會包容,應如何是好?他認為,同志應離開要自己自欺欺人(掩飾性取向)才能參加的教會,轉而參加支持同志的教會如基恩之家、九龍佑寧堂等,但他同意離開長期侍奉的教會是艱難的事,但他鼓勵同志教徒應「做獨立的人,不要只由教會來肯定。」而支持同志的教徒也應為他們發聲。

歐陽文風是馬來西亞人,1970年生,曾與女子結婚,但因無法改變性取向,婚姻9年告終,前妻甚至為他出書寫序。他去年與一美國男子成婚。他擁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學位,現於紐約MCC教會任牧師。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不堪入目的《東亞三國志》

 
Look great with these tips.

With the latest chic advice in Trending Now...Beauty, you'll pick up know how on looking your best and feeling great from the inside out. Subscribe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不堪入目的《東亞三國志》
Aug 28th 2013, 03:35, by 林兆彬

無線電視新聞部最近製作了一套名為《東亞三國志》的專輯,一連三集的節目在早前已經播放完畢。這個節目讓筆者有「打爆電視機」的衝動,只因為當中的不少內容也非常主觀,如果不抱著批判性思考的態度去觀看的話,腦部隨時會被「植入」某些錯誤的觀念。本文將以最有問題的第二集節目作例子,與大家探討這部專輯節目。

對台灣避而不談

這套節目的官方簡介寫著「中國、日本和南韓,乃東亞地區三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三國毗鄰,關係密切。新聞部製作一連三集專輯,從歷史、軟實力及年輕一代,剖析三國的關係,如何既有合作,也有競爭。」

嚴格來說,這節目內的「中國」,所指的只是「中國大陸」,完全沒有談及香港和台灣這兩個同樣在東亞舉足輕重的地區。第二集的主要是探討「三國」的軟文化,但對台灣地區竟可完全避而不談。台灣流行文化對中國和香港的影響力,也許比韓國和日本的要大,台灣的科技品牌、電視劇、電影、流行曲、綜藝節目、電腦遊戲、街頭小吃等等的文化,正不斷影響著年輕的新一代。

台灣與鄰近地區合作和競爭,理應也有談論的價值,但有關的節目專輯完全遺忘了台灣地區,實在是一個先天的敗筆。同時,這也是曲線政治不正確,難道新聞部是覺得「台灣」並非「中國」的一部分?還是他們不敢稱「台灣」作「中國」?當中涉及自我審查嗎?

韓流稱霸!?

看完了第二集之後,筆者的第一印象是懷疑無線新聞部是收了韓國的錢,抑或是節目總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韓流擁躉。節目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法,好像那些騙人的商品促銷廣告般,不斷主觀地向觀眾灌輸「韓國軟實力已經成為亞洲第一,連日本和中國也要甘拜下風」等類似的訊息。

無可否認,韓國的軟實力在近十多年進步得非常快,但這不代表韓風已經成為亞洲第一。讓人看得最氣憤的是,節目甚少提到客觀和完整的統計數字,只用幾個簡短的訪問就去盲目吹捧韓風的厲害。有看節目的話,你一定記得有受訪者說甚麼「韓劇以儒家內容為基礎」、「韓劇角色有禮貌」、「與其說日本流行音樂不行了,倒不如說韓國流行音樂很厲害」等滑稽的說話。

那一集節目不斷灌輸韓國的軟實力比日本強,實在無法讓筆者信服。軟實力所包含的應該不只是節目所提及到的流行曲、劇集和手機電器吧!日本作為傳統的文化大國,儘管日本流行曲和電子產品在亞洲的影響力不及八、九十年代,但無論怎樣客觀比較也絕對不會輸給韓國。去一趟「潮流探熱針」旺角信和中心,便能感受到韓流雖然旺盛,但與日本的軟實力,例如動漫、電玩、玩具、模型、時裝雜誌還是比,韓國還是有一段距離。

日劇出口量不及韓劇之謎

節目提到韓劇的總時數和出口量比日劇多,以此推論出韓國軟實力比日劇強,這是十分可笑的。背後的邏輯即是「多」就是一切,不用看其質素。韓劇時數多的確是事實,因為韓國有很多不知名的劇集,價格相對宜便,只要看亞視所購買的韓劇便能夠證明這一點。除了大河劇和晨間劇之外,日本主流劇集一向以集數少而見稱,貴精不貴多,一般只有十集左右。日本電視台製作得最多的其實是綜藝節目或體育節目,所以兩間無線電視台的劇集製作時數,也可能超越日本全國的所有電視台的時數總和。

而日劇比韓劇難引進到海外的原因,當然並不是因為日劇比韓劇質素差,而是日劇格價比韓劇昂貴,導致海外的電視台愈買愈少,包括香港的電視台。例如福山雅治的日劇酬勞是每集500萬日圓(約50萬港幣);《南極大陸》的製作費單是第一集就要1億日圓(約1千萬港幣) ;例如韓劇《原來是美男》平均每集只需一百多萬港幣。這樣比較的話,試問海外電視台購買日劇的價錢會比韓劇便宜嗎?

另外,韓劇對版權的管理比較寬鬆,日本電視台在賣一個節目之前,版權都要處理,程序複雜,播放時間和次數也有很多規限,甚至要跟演員公司打招呼。而韓劇則不同,電視台可以把版權賣斷,購買後播多次也可以,甚至有轉賣的權利。

上述的觀點,《東亞三國志》這部專輯完全沒有提及過,節目只是片面地跟著預設的立場,盲目吹捧韓流,同時矮化日本和中國的軟文化。一個民族的自卑感漸漸轉化為自大感,實在是十分恐怖。老實說,網民要是有心想惡搞的話,相信以同樣主觀的製作手法,輕易就能夠拍一齣吹捧「MK文化」成為亞洲第一的惡搞紀錄片吧!所以,《東亞三國志》根本不值一看。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麥理浩更新的社會概念【「六七前後:從舊政府到殖民地改良主義講座」(下)】

 
Picture Perfect Weddings.

Subscribe to Trending Now..Weddings for great tips and ideas for that splendid day. Inspiration for joyful reunions from themes to bridal gowns and more.
From our sponsors
麥理浩更新的社會概念【「六七前後:從舊政府到殖民地改良主義講座」(下)】
Aug 28th 2013, 03:01, by Lee Chin Ying

W020060614240170507823
麥理浩掀起香港廉政風暴(圖片來源

編按:歷史正不斷自我重複。今天香港面對牛肉價格暴漲,貧富懸殊問題未解決,社會怨憤有增無減。其實六十年代的香港,正正面對差不多的社會問題。當年香港政府的社會政策仍抱着最低程度干預,被國際社會稱為「血汗工場」,又面對六七大型暴動。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副教授馮可立舉行講座,分析六七前後社會及政府態度的轉變。這或許能幫助我們和政府溫故而知新,透過歷史思考今年社會的出路。(上篇請看此

香港大罷工、六七暴動後,港英殖民地政府著手調整僱傭關係,嘗試有限度干預市場。勞工處人手在一年內增加了一倍,擱置多年的勞工立法重新展開。《僱傭條例》推行33項立法建議,訂立標準僱傭合約的最低標準、加強調停勞資糾紛,在1968年獲得通過。教育方面出現了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與教育行動組。社區又出現社區組織協會和荃灣合一社區中心。馮可立提到70年代的社會運動,不乏學生運動69年的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72年認中關社以及當年反貪污活動。

1971年,政府改變公務員招募政策,大量聘用香港土生土長知識分子擔任決策及行政工作,使以往以英國人為主的政務官及行政主任制度,開始本地化,打破二元的隔膜。1972年政府聘請顧問公司,研究行政體制流弊,提出改革建議。報告書建議各政策科應將日常行政職責移交各部門,政府分設的六大科,分別負責經濟、環境、民政、房屋、保安及社會福利政策的制訂及計劃,亦成立廉政公署。

麥理浩的社會政策

麥理浩是本港在任最長的港督,管治香港10年半(1971-1982) 。他不單只重視民生的保障,他有一個「基層社會」(glass roots society) 概念,希望將社會政策背後的關係 – 政府與人民 – 突顯出來,使人民不單只得到福利,還積極及正面地參與社會發展。

1974年施政報告提到:「確實,確實有一個(政治) 空隙。這個空隙對政府來說十分危險,對人民來說不可接受,人民在他們的家門之外,並沒有什麼方法影響任何外在的情況」。他在任內推動一些社會運動,例如藉著清潔香港活動和反罪惡運動、推動「互助委員會」成立,連結社會。

1976年,提出社區建設(community building) 概念,他說:「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不會產生「壞」因素的社會,一個包含互助及責任的社會。我們的社會計畫結合人民。因為社會如果不關心人民,人民便不會關心社會。」

hk70-1
70年代的香港啟德機場、彩虹道及民航大廈一帶,香港社會正步入改革年代。(圖片來源:稅數之間

十年社會改革

麥理浩任內大幅改革社會制度,帶領香港步入較現代的殖民社會。制定民生保障的基礎政策,例如教育醫療房屋等,使一般勞動階層都可以得到某些程度我政府津貼,使他們有更高儲蓄能力及更多機會,增強社會流動的可能。

其次政府較以前較清楚地界定弱勢社群,為老人、家庭、青少年、傷殘人士等社群提供福利服務。比起以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實用主義,新政策使政策配合一個社會發展的新方向。

聽眾:今昔社會管治之差異
台下聽眾問到馮可立六七事件與現在香港的社會背景比較有何差異。馮可立認為六十年代充滿貪污舞弊,政府無效率解決問題,整體而言是港府現在是「現代化左」。然而在港英時代,政府「真係想聽你講野」,但今天不是,現今港府領袖班子自我滿足,自傲了,以前自己已現代化,就有自己一套,不聽民意。

另一位聽眾引用呂大樂《我們的70年代》,指出英國在香港進行改革是要預備與中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 ,問馮可立如何看這陰謀論。馮回應,當時麥理浩外交部出身,在港提出地方行政綠書,成立區議會給予投票權,提高香港人民主意識。馮可立認為英國人部署比香港人聰明得多。

編輯:方鈺鈞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高達家庭」與獨燃的哀愁

 
Find SIGG's Classic Aluminum Water Bottles at MYSIGG

Reducing our carbon footprint one bottle at a time!
From our sponsors
「高達家庭」與獨燃的哀愁
Aug 28th 2013, 00:44, by 阿藹

記得大概兩年前,無線做了一輯探討香港樓價的節目,訪問了任職律師醫生專業背景的人士,大家都說買不起樓。後來特首曾蔭權在回應樓市時,建議中產人士不要買市區樓,買新界樓。

煲呔的評論,被網民「鬧爆」,說不理民生疾苦,做律師醫生的要住屯門,中低收入的人群要搬到大陸?

當時沒有人批評這些青年的律師醫生無病呻吟,儘管他們月入六、七萬,因為大家都同意瘋狂的樓價是「真問題」。

這次,無線的新聞故事是探討「沒有」領取社會福利的「在職貧窮」問題,卻因為被訪家庭擁有「限量版」高達模型,以及操不純正廣東話的「媽媽」在鏡頭上說家裡沒有地方放書桌給孩子做功課、很多年沒有買牛肉給孩子吃,而被指控「說謊」,理據是「有錢買限量版高達,無錢吃牛肉」。

新移民﹣﹣說謊﹣﹣騙福利?

而這個「說謊」的指控更被顛倒過來被指是「新移民騙福利」﹣﹣一個到處找情節重映的劇本。

先就這個案例說「新移民」的身份吧。首先,該家庭的父親及孩子都是百份百港人,至於媽媽新移民的標韱,主要是因為她不純正的廣東話而被貼上去。

再論「說謊」,裡面有更多可笑的假設。首先,高達是誰買的?若不是女被訪者買的,何來說謊?一蚊健的文章透露了「高達」是從事玩具運輸的爸爸,因工作的關係正常獲取的,網民卻以此推論那可能是偷的。

這裡容許我拋出幾個問題對網民「有罪假設」的「指控」提出一些質疑:與其推論父親買或偷給孩子,大家為什麼不推論該名父親本身是「高達」迷?若不是高達迷,會知道哪些是限量版高達嗎?家徒四壁,私藏幾盒限量版高達,很奢侈嗎?因為擁有限量版高達,這個家庭面對的困難,就能被漠視嗎?

「騙福利」的指控更無奚,整個新聞要探討的問題,是未被現在福利照顧的在職貧窮,所以該家庭並沒有因為「無錢吃牛肉」,而接受福利,何來騙福利?至於香港的福利是否要照顧在職貧窮的家庭,則是一個要深入探討與辯論的議題,而不能靠「賣慘」來說服大家,這是該硬銷故事最大的敗筆。

「高達/新移民家庭」從哪裡來?

說到底,網上的情緒來自對「新移民家庭」的厭惡,覺得他們都是社會的負擔。然而,香港為什麼源源不絕會出現「新移民家庭」,正是由於很多人在這個城市賺取的收入,不足以在本地談情說愛、建立家庭、生兒育女,也就是今天社福機構所說的在職貧窮,也是網上所謂「獨燃」的怨憤所在。

這些怨氣有時會揶揄「港女」,有時會自嘲一番,也有不少「獨燃」最後因為中港工作的關係,又或者親戚朋友介紹,在國內成其好事,等妻兒排了三、五年單程證的隊到香港,又被他人視為「新移民家庭」,即使三口子家裡有兩個都是土產,只要妻子說話不純正,一大堆的標韱洶湧而至。

「高達家庭」就是一個很典型在職貧窮「獨燃」,透過跨境婚姻減低組建家庭成本的案例,當妻子獲取單程證後,男戶主就被迫要承擔在香港維持三口家庭的開支。

然而,男戶主收入不變下,這個三口子家庭便要塞進單身人士居住的劏房(沒有空間放桌子),而家庭的開支也要緊縮起來(女戶主不捨得買牛肉),男戶主要把高達收起來擱在上格床。

生育的外判自6、70年代已開始。在1949年後,大量難民湧到香港工廠打工,因為收入微薄無法落地生根,很多工人被迫回國內結婚生子。不過,自70年代開始,針對本地居民需求的公營房屋及私營屋邨(如美孚新邨等)的發展,使「家在香港」變得可能。但過去十年,經濟雖然不斷發展,「家」的空間卻不斷萎縮,養不起家的憂慮竟然在青年一代重現。

究竟在職貧窮、養不起家是一個新移民的問題?還是一個本土的問題?被塞到上格床、困在盒中的限量版高達,是一個謊言助證?還是本地獨燃的哀愁?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香港獨立媒體: 【文化論政】陳憬樟 :「叮叮聲」的啓示

 
Get the newest, latest, hottest

Find shoes, heels, flats, active, essentials and more in the latest styles. Save up to 40% on select items.
From our sponsors
【文化論政】陳憬樟 :「叮叮聲」的啓示
Aug 27th 2013, 19:10, by 香港文化監察

筆者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每天也會由家踏單車到街市買菜,由於媽媽左手有舊患的關係,不能拿重物,因此媽媽的單車前後裝有一個大菜籃,她踏著單車便能輕易運貨。為免影響途人,媽媽到了街市後,會邊推單車邊買菜,如果要到了人多的地方,媽媽會將菜鎖在單車尾籃,再走進街市買菜。

單車不只是消閒

對於筆者的媽媽來說,單車不是消閒,而是一個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討論單車議題時,大家很容易就聯想到運動或休閒,政府在不同政策文件或研究,都一再強週單車只是一個消閒的工具,然而這些討論也缺少對單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的想像。筆者家住元朗村屋,屋邨雖有接駁巴士到市中心,但每程約要四元,如果要省錢的話,要步行二十分鐘到市中心,而踏單車十分鐘便可,為了省錢及省時,單車便成了筆者重要的交通工具。

規劃署制訂的《香港標準與準則—第八章:內部運輸設施》提及,規劃署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提供及維持安全、可靠及高效率的交通運輸系統」。而為配合《香港長遠運輸策略》,發展鐵路會是主要的方向,這亦配合《策略》中提出「鼓勵市民用公共交通公具,特別是鐵路」。那單車呢?在文件提及單車時,被構想為《策略》中「更環保的運輸設施及活動」。但這種環保的活動,需要在不同的限制下才能得以使用。「更環保的運輸設施及活動」五點中,第一點提到「優先發展鐵路」,而第三點則提到「提倡以步行及踏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盡可能以行人為中心進行規劃,在新市鎮及重建項目提供合適的行人及單車設施…」意味著發展環保設施及活動時,也必先以鐵路及行人為中心,當有剩餘的空間,才能發展單車的 設施及活動。

再仔細看單車設施的設計及規劃。單車設施第一點「一般目標」第一句提到「香港,踏單車基本上是一種康體活動」。而單車只會在新發展區,以不影響環境的情況下作為「輔助交通工具」。

在現行的單車規劃中,單車主要使用的道路為單車徑,文件提到「單車交通應盡可能與其他道路使用者分開。」意即將單車徑跟行人及車路分隔。但全港單車徑只有206.8公里,香港及九龍的單車徑更短得可憐,如果要單車使用者只在單車徑上行走,根本是無路可走。

交通與行人文化
單車徑的設計,就是配合了單車作為「康體活動」的想像,同時可以讓單車跟其他道跟使用者分開,然而根據筆者在元朗使用單車多年的經驗及觀察,這些都是規劃者一廂情願的想像。在圍繞著朗屏邨的外圍,有一條環形的單車徑,筆者每次出外到市中心或西鐵站都必需經過,單車徑夾在行人路及車路中間,如果按照法例,行人只能用行人路,單車只使用單車徑,然而不少行人都在單車徑上步行或跑步,單車也會有時在行人路上駛過,依我的估計,由於行人路上相隔不遠便會種了一顆樹,有些行人覺得單車徑道路較為寛闊,步行得較為舒服。同時間,由於單車徑不多的關係,不少單車使用者也會在行人路上踏單車。

也許你會問:「那不是很危險嗎?很容易做成交通意外。」但對於單車使用者來說,安全亦非常重要,絕不希望有意外的發生,記得跟媽媽談起使用單車習慣時,她強調會選擇一些較少人流的行人路,而這些路段大都是市中心的外圍,如果去到人多的地方,她會在車流較少的馬路上行車,又或者鎖好單車,再到別的地方。單車使用者本身也不希望發生意外,因此在選擇路段時會避免人流多的地方,就算在行人路上踏單車也會減慢速度,注意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叮叮聲」的單車鐘便成為了單車使用者跟行人溝通的提示,每次筆者的單車徑上有行人在前面,會響起「叮叮聲」,路人會自然回望過來,再靠近一旁,筆者便會繞過路人再往前很,這個動作不經不覺,成為了行人和單車使用者間的默契,這默契並不 是坐在冷氣室內的規劃者可以想像得到。

近日,筆者所居住的屋苑的穿梭巴士停駛,很多居民都頓時失去穿梭屋苑及市中心的交通工具,令他們怨聲載道。然而這轉變對筆者生活影響不大,因為筆者踏單車或乘穿梭巴士,相差的時間也不遠。這刺激筆者想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太倚賴汽車作交通工具呢?」如果整個屋苑都使用單車,而放棄使用汽車,行車路都讓單車使用,那可能是對「交通」一個新的想像。雖然這個想法有點瘋狂,但想想長洲及南丫島等離島不就是以單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居民對這種生活動習以為常。

近年在單車議題的討論上,不少人都圍繞著單車徑的規劃,及單車在馬路上使用權的議題,這些都是對單車議題的重要討論點,然而筆者認為這都聚焦了單車作為「康體活動」的想像,而缺少了它作為「交通工具」的討論,更少了單車在城市日常生活實踐的探究。筆者作為單車使用者,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多一個視點,在高效率的城市中,讓「叮叮聲」能讓大家慢下來,細心感受人與單車間的互動。

作者為 「留聲」成員

文章刪減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3年8月26日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