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香港獨立媒體: 編輯室周記:商業網媒的末路?公民媒體的可為!

 
Crabtree & Evelyn.

Pamper yourself and save money with value size items on sale.
From our sponsors
編輯室周記:商業網媒的末路?公民媒體的可為!
Jul 29th 2014, 09:12, by 葉蔭聰

《主場新聞》突然結束,在電視新聞裡可能只是一小段,但它肯定成為關心政治、立場傾向泛民的網民最重大的頭條新聞。這幾年因為有「網媒」一詞的出現,香港獨立媒體網與他們份屬同行,當然更是大為緊張。再加上蔡東豪先生以個人聲明作為結束公告,大談「我恐懼」、「白色恐怖」,又把整個網站的文章一下子完全刪除,在網絡界產生極大的震撼。

我想先由《主場新聞》的商業營運談起。兩年前《主場新聞》還未開張時,總編輯鍾沛權與我份屬舊相識,所以便約我出來談起他們的構思。我對《主場新聞》絕對是樂觀其成,我們香港獨立媒體網雖然支持的是公民媒體,不是商業媒體,但是,多一個另類搞法的媒體,也不失為進步。商業壟斷及政府政策重重規限,令香港媒體發展龜步發展,經常有媒體胎死腹中,或無疾而終,尤其是新聞媒體。有人嘗試商業模式,畢竟是一件可喜之事。

然而,《主場新聞》的結束,可能說明香港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的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因為,現有的市場空間已被佔滿了。站在親近反對派的政治立場的媒體,可能只剩《蘋果日報》了,即使加上Now新聞台,以及遭不少人視為日漸被親建制「河蟹」掉的《明報》及《信報》,恐怕亦不多矣。

新聞媒體商業模式的困境,是全世界的現象,尤其是受到互聯網的科技文化的衝擊,早成危機。不過,這個大趨勢在香港遇到一個小氣候:當中國以社會主義之名成為資本主義大國後,中資及親北京資本控制及壟斷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商業市場,因此,你只要被定性為反對派,廣告收入便大受限制,生存成疑。這亦是蔡東豪說的「不正常社會及市場氣氛」,《主場新聞》的每日瀏覽人數為30萬,在alexa的排名比《信報》及《明報》都要高,但廣告收入竟然仍無法養自己。《主場新聞》模仿的Huffington Post在美國有商機,換了香港這種資本主義便沒有了,值得商業界及媒體傳播學者好好研究一下。

所以,反過來看,北京政府及親北京商人壟斷媒體擁有權,的確見效,本來已經高度集團化的市場更壟斷,在他們的政治壟斷下,更難讓新型商業媒體加入戰圈。2009年時在三藩市出席過一些報業研討會,當地老牌報章《三藩市紀事報》財困,成為業界焦點及焦慮。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一位與會者提到,未來的新聞媒體可否像個教堂?

香港媒體發展有點被迫朝著這個方向走,我姑且稱之為非商業化。事實上,在互聯網裡,我們看到一些以政治立場或政治黨派利益掛帥的媒體出現,它們要不是小本經營,以倡議立場為主,便是虧本不要緊,政治利益才最重要。此外,我們香港獨立媒體網更關心的,是以公民組織方式,經營公民媒體,這個趨勢亦存在,這亦是我們的信念。

《主場新聞》的消失固然可惜,但是,希望這個壞消息可以讓市民看到公民媒體的可為。在過去,我們看到公民媒體的「可能」,現在更看到「必需」。在政治打壓下,商業模式難為,但公民媒體模式卻有相對強的靭性以及抵御能力。以香港獨立媒體網為例,我們已辦了超過十載。當然,也許因為我們的影響力,我們每天大概獨立瀏覽人數只有2至5萬左右,我們受到的政治壓力也可能較少(也不是沒有,幾年前有人來辦公室破壞搗亂)。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公民媒體能遍地開花,惡勢力要打擊也無法單單除去一兩顆眼中釘便了事;同時,正如阿藹說,公民組織的方式也有分散風險的功能。而且,公民媒體經營上不怕壟斷的商業市場,商業封殺基本難以得逞。各個媒體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互相競爭,促進公共討論、互相學習,這才是最理想的園地,實踐香港言論自由、監察當權者的所作所為。

當然,公民媒體,不大需要廣告,卻需要公民捐款支持,以及大家出力製作及經營好的媒體。公民不支持、不參與、不投入,又何來公民媒體?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